目的论视角下《何以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A Study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China Bouquet from Skopos Theory
DOI: 10.12677/CnC.2023.114063, PDF, HTML, XML, 下载: 124  浏览: 519 
作者: 王昭君:天津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关键词: 文化负载词目的论《何以中国》 Culture-Loaded Words Skopos Theory China Bouquet
摘要: 作为文化交流传播的媒介,影音作品在跨文化交际中占据核心地位,也因此成为中外学者研究的重要领域。由于字幕具有独特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其翻译必须在时空限制下清晰、准确地传达原文含义并使目的语观众理解。在文化类纪录片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即前述任务的核心。本研究从目的论视角出发,探讨纪录片《何以中国》中文化负载词所采用的翻译方法,旨在为广大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提供些许翻译思路。
Abstract: As a means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udio-visual works occupy an essential position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refore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study field for scholars from both home and abroad. Due to the unique time and space limitations of subtitles, their translation must clearly and accurately convey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and be understandable to the audienc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under such constraints. In cultural documentaries,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s the core of this task.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the documentary film “China Bouqu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aiming to shed some light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文章引用:王昭君. 目的论视角下《何以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译[J]. 国学, 2023, 11(4): 401-405.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3.114063

1. 引言

近年来,各国交往日益密切,文化交流往来也逐渐增多。《“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向内接收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向外输出中华文化,传承经典,弘扬优秀 [1] 。谈起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文化负载词承载某一文化的独特内涵,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是独特的文化特征。而影视作品作为现代社会各国文化往来的主流方式,其重要性和影响力不言而喻。因此,翻译影视作品中的文化负载词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广播电视台于2021年推出文化记录片《何以中国》 [2] 。该纪录片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载体娓娓道来,可以极大地开阔国内外观众的眼界并丰富其认知。《何以中国》围绕考古文化展开,是一系列科普类短视频,其中包含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文化负载词,旨在向外介绍中华历史及其传承,弘扬我国文化,增强我国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力。而目的论的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忠诚性原则可于不同维度评价短片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质量,因此可以指导其翻译。因此,本文从目的论三原则出发,以《何以中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中文化负载词所采用的翻译技巧。

2. 目的论

目的论出现之前,人们往往用原文和译文是否“对等”来评价译文的好坏。但这种评价方式过于简单,忽略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因此,1971年,凯特琳娜·赖斯提出了功能学派理论思想的雏形,但她仍囿于翻译对等思想。而后其学生,德国语言学家及翻译家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一书中首次提出翻译目的论 [3] 。目的论包括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其重要性依次递减。换句话说,在翻译活动中,翻译的目的才是译者应当遵守的最高守则。这就意味着译者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译文进行删减、增添从而达到其目的,而不是为了忠实于原文的形式从而舍弃了最根本的目的。在译文达到连贯的要求后,译者可考虑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连贯原则是指译文要达到语内连贯,即译文读者能够完全理解译文所包含的信息。而忠实原则则要求译者对用忠实的方法进行翻译,对译文负责。但当连贯原则与目的原则相冲突时,连贯原则不再生效。上述三原则之间的关系是: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都服务于目的原则 [4] 。

3. 字幕翻译与文化负载词

字幕与其他文本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译者在开展字幕翻译实践时也必须考虑到这两方面的限制要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能够最深刻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状况。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terms)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 [5] 。由于各民族在生活方式、地域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文化负载词往往为某一民族所独有,因而在其他文化中空缺,这也为翻译提供了难点,从而导致一定的不可译性。从另一方面看,由于文化负载词带有深深的时代和地域烙印,也最直接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那么理解了文化负载词的内涵也极有助于读者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

4. 《何以中国》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4.1. 省译

例1、这一横一竖,一撇一捺都是打开汉字奥秘的钥匙。

Each stroke carries the key to unlock the mystery of Chinese written characters.

分析:对于汉语读者来说,理解原文中的表述“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不需费工夫,读着这四个字词便能够在脑海中描绘出相应的笔画,这是因为汉语读者在学习伊始便是学习笔画。而对于外国观众来说情况则大有不同,他们的文字中缺少“笔画”这一概念,即使强行字对字翻译,也会因语言环境不同而导致理解偏差。作为目的论的首要原则,目的原则要求译者在目的原则和译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4] 。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进行了省译处理,将八个字省略为两个单词“each stroke”,从观众的角度出发,便于观众理解,而又不损害原文传达的含义,同时也兼顾了字幕翻译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例2、依次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These animals are Rat, Ox, Tiger, Rabbit, Dragon, Snake, Horse, Sheep, Monkey, Rooster, Dog and Pig in order.

分析:原文使用了中国所特有的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将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依次搭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也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由于该期节目的主题是“十二生肖”,因此字幕只包含了地支,而省略了天干。此外,国外观众对于“十二生肖”已经有所耳闻,而对于天干还十分陌生,此处由于空间限制,详细阐述或是略写天干也不可行,因此字幕仅包含十二个容易理解的动物,这也为后面详解“辰龙”作了铺垫。

例3:春夏秋冬四时花不同,使用场合不同,所用花器也分梅瓶、胆瓶、温壶、贯耳壶、环耳壶、花觚等。

With flowers for every season and for every situation, Chinese flower arrangement use different containers such as vases and pots for different styles.

分析:本例出自纪录片第12期《文人花事》。原文本中分别从功能、外形、纹样进行命名,但原片仅仅是为了说明古人针对不同的场合会使用不同的花瓶不同的花瓶有不同的用处这一事实。其重点并非是各种花瓶的名称,而是其不同的用途。因此翻译时将其省略为“different containers such as vases and pots for different styles”,突出“different”一词即可。这也符合观众们的认知。因此,翻译时针对一些翻译难度较大的意象且原文并未强调其名称时,可以采取省译的翻译方法,翻译出其共有特点即可。

4.2. 释译

例4:广袖代表“天圆”……交领代表“地方”

Circular-cut long sleeves represent “heaven” ∙∙∙ Cross collars represent “earth”.

分析:“广袖”和“交领”是我国汉朝服饰的独有特点。考虑到在文化传播交流过程中,介绍服饰时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对方了解该服饰的外部特点,这里译者采用了释译的方法,将“广”译为“circular-cut long”,即“衣袖横截面是环形且长”“交”译为“cross”,生动形象,与汉服衣饰的画面相互配合,使观众能够充分了解汉服形象,符合目的论的目的原则和忠实原则。除此之外,译者将“甲骨文”译为“inscriptions found on bones or tortoise shells”,“行书”译为“running hand”,“现代汉字(宋体)”译为“nowadays regular script”,“唐三彩”译为“tri-colored glazed pottery of the Tang Dynasty”。以上案例分别出自纪录片第1期和第13期,皆采用释译的翻译技巧,重在呈现中国传统服饰和汉字的外形特点,意在加深观众对所列文化意象的形象特点。

4.3. 音译

音译指翻译时将汉语词汇用汉语拼音拼出,是文化负载词翻译实践中最常用方法之一。

例5:从春秋深衣、汉朝曲裾,魏晋袄衫,到唐代襦裙半袖,宋代褙子宋裤,再到明代圆领袍衫等。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s shenyi attire, the Han Dynasty’s quju till Ming’s round-collar robes are all legac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ostume.

分析:“深衣”和“曲裾”分别为春秋战国时期和汉朝的特有服饰,属于中国传统服饰。字幕采用了音译的方法,分别用拼音“shenyi”和“quju”进行翻译,可以让观众感受到这两个词的汉语发音,配上生动的画面也不至于使异语观众因文化差异过大而产生误解。而这也符合目的论的两原则:目的原则和忠实原则。原纪录片中还有许多音译例子,如将皮影戏译为Piyingxi (Chinese shadow puppetry);榫卯译为Sunmao。这两个词分别出现在纪录片第9期和第16期。翻译皮影戏时,译者进行音译加注处理,辅以可以看见的皮影戏画面,目的是让观众将词与实物相对应,从而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刻的印象,以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效果。因此,在纪录片中对文化负载词进行采取音译和音译加注的方法是可行的。

4.4. 直译

例6:四书五经

the Four Books and Five Classics

分析:“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对于国外大众而言,“四书五经”的概念十分陌生,而考虑到空间限制,译者不可能将书名完全呈现于小小的屏幕之上,故采取直译的方法,最大限度减少可能产生的误解。若是国外观众对此较感兴趣,可自行查阅“the Four Books and Five Classics”,也会得到答案。

4.5. 加注

例7:如出土于战国楚暮的漆器。

For example, the lacquer objects unearthed at the Chu tomb of the Warning States period (500~221 BC).

分析:由于各国历史不尽相同,各国不同朝代在时间上存在巨大差异。为使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漆器的生产时间,也方便观众将其与自己国家当时情况做横向对比,字幕翻译增添注释“500~221 BC”,此处采用了源于基督教的公元纪年法以帮助海外观众更清楚地滤清时间线。这也符合目的原则,值得借鉴。

5. 结语

文化负载词承载了不同语言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具有一定的不可译性。本文立足于目的论三原则,对《何以中国》字幕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展开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文化负载词可以极大地促进中外文化交流。通过分析案例,笔者发现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既受到时空限制,又要体现原文意思,还需考虑到观众的文化背景。本文也展示了目的论对于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指导作用。然而,对字母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并无定式,译者需根据不同的目的及时进行不同的调整。同时,译者也需深刻了解原语言文化及译入语语言文化,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成功的字幕翻译,完成观众与原文化的沟通交融,以实现字幕翻译的核心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8/16/content_5705612.htm, 2022-08-16.
[2] 何以中国——苏绣流芳-纪录片-完整版视频在线观看-爱奇艺[Z].
https://www.iqiyi.com/?iqiyi=o
[3] 陈静.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J]. 海外英语, 2016(17): 89-90.
[4] 汤玉洁. 浅析翻译目的论[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1): 159-161.
[5] 廖七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 北京: 译林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