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视域下的《周易》研究
Research on “The Book of Chan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DOI: 10.12677/AP.2023.1312733, PDF, HTML, XML, 下载: 106  浏览: 215 
作者: 苏风禄:贵州大学哲学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认知心理学《周易》身心问题直觉认知Cognitive Psychology “The Book of Changes” Physical and Mental Issues Intuitive Cognition
摘要: 基于认知心理学向度中符号范式、具身范式、联结主义范式的角度解读《周易》文本。其中,通过引入身心问题而探讨《周易》本体论,即《周易》中涉及的本体讨论包括:经验性实体、超验性实体和最终极实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而对于本体论的认识则归于认识论维度,通过感性认知、理性认知和直觉认知分别把握不同本体层面的认识;最后探讨确实性知识的来源即:意见、判断、知识,确立知识的确实性问题。
Abstract: Interpret the text of “The Book of Chang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c paradigm, em-bodiment paradigm and connectionism paradigm in the dimension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Among them, the ontology of “The Book of Changes” is discussed by introducing the problem of body and mind, that is, the ontology discussion involved in “The Book of Changes” includes: empirical entity, transcendental entity and the ultimate entity “Tao” of “one yin and one yang”; the understanding of ontology belongs to the epistemological dimension,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ontological levels is grasped through perceptual cognition, rational cognition and intuitive cognition respec-tively; finally, the sources of confirmatory knowledge are discussed: opinions, judgments, knowledge, and establish the certainty of knowledge.
文章引用:苏风禄 (2023). 认知心理学视域下的《周易》研究. 心理学进展, 13(12), 5771-5775.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12733

1. 引言

认知心理学隶属于认知科学分支,而认知心理学中大致可分成几大范式包括:符号范式、具身认知范式、联结主义范式研究等(孟维杰,2015)。从认知心理学视域去解读《周易》文本中涉及到本体论、认识论、知识学的研究,不但反映了认知心理学的符号逻辑基础,而且对于解读《周易》的天人观、身心观、工夫论等具有全新视野。

认知论就是认识论与知识学的总称。所谓“认识论”即是讨论身心发生的“能所”关系,即能知心与所知境的关系,而认识论归根到底是心理学的问题,即讨论认识发生的过程,其中不讨论认知结果及其结果的对错问题。而知识学即是讨论认知结果及结果的对错,是基于认知心理学基础上的认知标准问题。

基于认知论基础下的《周易》研究即是基于认识论及知识学视域下去研究《周易》。认识论即是讨论“能所”二边关系理论结合《周易》研究,即能认识《周易》的“易之心”与所认识《周易》的“易之境”,“易之心”即是通过三大《周易》认知逻辑范式下的认知心,即:符号认知范式、象思维认知范式及文字逻辑认知方式。符号认知范式即是: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的衍生认知逻辑;象思维就是一阴爻一阳爻构成的六十四卦的象数认知逻辑,而《周易》文字逻辑即是每一爻、每一卦背后的卦爻辞所代表的文字认知逻辑。

2.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周易》本体论研究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关切在于个体身心观,归根到底是心灵哲学的研究视域。其中对于“身”的界定,梅洛庞蒂将其定义:既包括个体肉体的物理性实体,同样包括现象学身体,即社会文化的经验性身体。而这两种身体观的界定一定程度上将“身”的范畴界定明晰,但是此“身”的解读并不是根本性的,对于非经验性的“身”并未给予解释。而《周易》作为中华文化起源的基点,其中蕴含了更为深刻的“身”论。如《周易·系辞》中讲到“一阴一阳之谓道”,此“道”就是本体性质的“身”;《周易·系辞》:“乾,阳物也;坤,阴物也”,此“物”即是有实体性质的“身”,是经验性质的有形有象的实体。从总体看,在《周易》64卦中每一爻都分阴阳爻,而阴阳爻爻象既不是经验意义上的实体,又不是最终极实体(最终实体是“道”)。故此,将实体论分三层:经验性实体(阳物、阴物);超验性实体(阴阳);超越超验实体(道)。

经验实体与感性经验认知。认知心理学中有两种理路,一是经验性的事物都是人通过感性感官去认知到它如希腊“白板说”,人是一块白板,只有经历过才能认知到事物;二是人具有先天性的认知心理功能,并不需要经历到经验事物就能得到经验性知识,如“回忆说”、“灵魂不灭”、“理念世界”等,认为人是生而知之,不需要认知只需要通过回忆就能通达知识本身。而《周易》中“八卦”概念就是建立在经验实体基础上,如“乾坤震艮坎离巽兑”八卦就是是自然界的八种认知自然的方面,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艮为山、坎为水、离为火、巽为风、兑为泽,这八种取象都是经验中的人所熟知和感性认知对象,对于把握《周易》的本体观具有形象直观的认知心理范式。

超验实体与符号认知逻辑。认知心理学中符号范式逻辑中,将人的认知心理过程视作是“符号运算”的过程,故此,符号逻辑认知在本质是可计算,可论证的。在《周易·系辞》中体现出符号认知逻辑,如“大衍之数,其用四十有九,分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归奇于肋,以象闰”等,《周易》有着一套严密臻思的符号认知运行逻辑,而此认知模式从基底性看是为了占卜所用,所占卜的对象即是超验实体,即人并不能一开始就认知到所占卜的对象,而是通过一系列符号逻辑运算认知到超出个体人类所经验感性认知的对象。再者,每一卦象中卦辞都会给出“吉凶悔吝”的卜辞,从而给出个体认知心理的指引。如谦卦卦辞直接给出“谦,亨”,“亨”即是给该卦象一个总体的评价,若是个体通过符号认知范式得出“谦卦”则表明个体所求之事是亨通的。由此可以得出认知心理学中的符号认知逻辑范式对于把握《周易》所描述的超验性实体具有重要解读意义。

超越超验实体与物我合一认知逻辑。认知心理学范式中讨论身心问题,亦是分两种理路:一是身心二元论。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认为对理性思维的认知是对经验身体

的结构属性的忽视,而身体不应该参与到观念的思想中去;二是身心一元论, 即认为身心是统一的,身体是认知发生的载体,没有身体的感知活动则认知心理并不会发生,即使发生也无法论证认知发生的确实性。《周易》思想中则给出了调和二者的另一方案,即“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百姓日用而不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等认知理路。首先对于“道”的认知中,百姓每时每刻都在“道”中认识,只是用而不知,正如“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玄境中,不离道体而发挥认知范式的作用,其次,“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如此才能实现物我合一的境界,从而把握到道本体而认知到超越超验本体存在。

3.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周易》认识论研究

上节探讨了关于认知心理学范式对于把握《周易》中所体现的三重本体论,而对应于认知本体的把握,则需认识论去认知。所谓“认识论”是指如何去认识本体,讨论的是认识发生的过程,并不探讨认知心理发生的对错是非问题。同样,基于三重本体论的认知,本节探讨三重认识发生认知心理过程。

感性认知与《周易》认识论。关于感性认知发生过程在认知心理学中有着渊源的发生历程,古希腊哲学家第一人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本源”,他从感性经验中把握到本体的存在,正如认识论所讲的,认识论讨论认知心理发生过程,故此泰勒斯通过感性经验观察觉知到洪水潮涨潮落后在淤泥中留下无数生命种子并结合创始神话提出了此本体论观点。《周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即是讲古人通过观察天地的日月运行规律而观察到“变化”,同时在变化中古人通过观察到万物运行的规律性的“不变”内容,并得出“刚柔相摩,八卦相荡”、“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等规律性的认知内容(刘玉平,2004)。在《系辞》中,对于感性认知的描述正是体现出感性经验的认知过程是认识论中最基础性的认知,人在面对未知事物是总是通过五官感性经验去觉察它。

理性认知与《周易》认识论。理性认知发生过程中同样在中西认知心理学发展史在经历漫长历史发展阶段。西方认知心理学史中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中世纪神学,再到笛卡尔提出以认识论为导向的认知心理学开端,经过休谟、康德、黑格尔发展到布伦塔诺、胡塞尔、海德格尔等理性逻辑认知心理在认知心理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如亚氏逻辑中的“三段论”就是理性认知心理逻辑的产物,只有经过理性的考量,知识方才成为真理,而未经过理性尺子的衡量则知识构不成真理性认识。《周易》中提到“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等都体现出理性认知的意义,理性认知在于“心智拥有与电脑相通的特征”,认知不依附于人脑,也独立于身体,认知的发生过程可以称之“离身”状态,人通过理性之思发现感性经验背后的逻辑认知,感性世界的盲目的,而理性认知则是有规律的,是“明吉凶”的,在认知心理学中,理性认知对于把握事物背后的运行逻辑具有指导意义。

直觉认知与《周易》认识论。前面两种认知心理是西方认知心理学的主流,而“直觉认知”则不被主流心理学界肯定,或者说在某个历史时期存在“直觉认知”,如西方中世纪的神学认知理路。此处“直觉”与“直观”在某种程度上是等同的,即直觉认知并不属于感性经验认知,又不属于理性逻辑认知,它是在不觉自明的认知过程。此认知理路对应于本体论中的超越超验本体的认知。《周易》:“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等,只有真正进入到直觉认知范式中,方才能“反终”而了知生死一念,在直觉认知中才能认识到神秘主义“鬼神”的存在,只有直觉认知心理模式方能周遍万物而辨万物本质。

4. 基于认识心理学的《周易》知识学研究

认识论是讨论认识发生过程,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超越语言性质的直觉认知如何下降到语言介入的理性认知判断,而关于知识学的探讨是关于知识的正确与否的问题,是知识的标准问题,即何种知识为确实性知识。传统认知心理学家对于知识学的界定一般为:意见、信仰和知识三类;根据前两节并结合《周易》相关内容,本节关于知识学的问题亦可以分成三小节进行探讨:感性认知构成的意见;理性认知构成的判断;直觉认知构成的知识。

感性认知的意见。感性认知形成的意见作为知识的准备前提,认知科学中不能缺失日常生活经验性感知,不然就有割裂认知心理学的知识来源。在传统认知心理学中并不将感性经验认知作为知识的来源,即意见并不构成知识本身。但是,此观点并不符合日常心理学认知,如“生活并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美”本身构成知识,生活经验中处处都有美的事物,不从生活经验中去体验经历美本身,“美”的知识根基有坍塌的可能。《周易》:“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作结绳而为罔罟”、“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李鼎祚,2010)等处处体现出先民对于有感性构成的认知,并由此感性认知构成的意见构成了理性认知、直觉认知的基础知识来源。

理性认知的判断。理性认知构成的判断,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主要是由主谓词判断构成的,正如康德提出的命题“存在是由广延性的”等,同时明确提出了三点构成知识等级,其中,唯有认识主体认知功能完整且所认知的客体存在充足才能构成知识,这也是理性认知的主要观点,因为康德提出了著名的“先验综合命题”确定知识学的定义(叶秀山,2007)。《周易》“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即离卦取材于经验的渔网,其中客体是渔网;主体是离卦。“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其中“乾坤”二卦中主客体分别是“黄帝、乾坤”等。即在理性认知中唯有判断才构成知识。但是,在知识的来源上,认知心理学布伦塔诺早已区分了主谓判断和无主词、无谓词判断的关于知识来源的问题。

直觉认知的知识。布伦塔诺借助语言学家的无主词、无谓词语言抽象化形成无主词、无谓词判断的认知逻辑判断,如“上帝是”、“下雨了”等此类命题,前者是无谓词判断,后者是无主词判断,这类判断不同于主谓判断,但同样构成知识(顺真,2009)。这样就明确了理性认知构成的判断并不能包含全部的知识内容。亦如当个体登山攀登到最高峰而“一览众山小”时,心中升起的第一刹那的情感并不介入到理性判断中,并没有“好坏”判断,只有认知情感充盈,此类认知即是由直觉构成的知识。《周易》:“穷神知化”、“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等,对于“神”、“微”、“天”、“地”、“道”的把握并不是理性认知的领域而是直觉认知的视域,而我们认知领域只能勉强描述,正如《道德经》:“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老子,刘笑敢,2005)等描述。此类直觉认知非一般感性认知,更非理性认知,只有进入到由直觉认知层面才真正构成知识。

5. 结语

《周易》是中华文明探源的源头之一,基于认知心理学基础下的《周易》的研究工作来讲,首先应该遵从三大逻辑范式即:1) 符号逻辑范式;2) 象思维逻辑范式;3) 文字逻辑范式。符号逻辑范式中以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衍化生成的认知逻辑认知经验世界和超越经验世界之外的超验世界,并通过阴阳爻的爻位变化而生成六十四卦的认知逻辑模型。《周易》对于当今社会认知模式及认知心理模型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周易》三大逻辑认知范式以从更高认知层级及角度把握中国传统文化新的诠释路径及实现中国哲学与认知心理学领域研究方法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老子(著), 刘笑敢(集) (2005). 老子古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李鼎祚(2010). 周易集解(第3版). 九州出版社.
[3] 刘玉平(2004). 论《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 周易研究, (5), 65-71.
[4] 孟维杰(2015). 文化视域下认知心理学范式演进探新. 心理科学, 38(3), 757-761.
[5] 顺真(2009). 陈那、法称“量-现量说”与笛卡儿、布伦塔诺“悟性-知觉论”之比较研究——兼论老树的“象思维”.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1(6), 9-14.
[6] 叶秀山(2007). 列维纳斯面对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当代哲学关于“存在论”的争论. 文史哲, (1), 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