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行为特征探究
Exploration on the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Middle and Senior Pupils
DOI: 10.12677/AP.2023.1312734, PDF, HTML, XML, 下载: 134  浏览: 270 
作者: 彭 双, 张晓敏, 黄玉珍:石英实验学校,广东 佛山
关键词: 心理健康心理特点行为特征Mental Health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摘要: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国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取得良好发展,但仍然有一些需要受到重视的问题。原因在于我国小学心理健康工作的基础薄弱和教学体系亟待优化,导致小学生产生如焦虑、压力和逆反等心理问题。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中高年级小学生在心理和行为方面呈现的独有特点和常见心理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和实操建议。同时建议教育者从认知、情感、行为以及社交发展等各个层面上,采用多样化的心育方法对中高年级小学生实施教育,从而更有效地帮助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实现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Abstract: In today’s all-round promo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the mental health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middle and upper grades in China has achieved good development,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paid attention to. The reason lies in the weak foundation of mental health work in primary schools and the urgent need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system, which leads to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uch as anxiety, pressure and rebell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elevant litera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commo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middle and seni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term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and puts forward targeted educational strategies and practical suggestion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suggested that educators should adopt a variety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methods to implement education for middle and seni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from the aspects of cognition, emotion, behavior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o as to more effectively help th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t this stage to realiz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文章引用:彭双, 张晓敏, 黄玉珍 (2023). 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行为特征探究. 心理学进展, 13(12), 5776-5781.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12734

1. 引言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他们处于生命成长的重要时期,其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不仅反映了个体差异,还受到认知、情感和社交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了解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关系对于提供有效的教育和心理支持至关重要。

了解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关系可以帮助学校和教育机构更好地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教育工作者可以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业压力、社交问题以及自我认知方面的挑战。同时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理论基础,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中高年级小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提供坚实的支持,从而为未来社会培养更具素质的人才做出贡献。本文旨在探究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深入分析其认知、情感、社交以及个性化需求,以期为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决策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和支持措施。

2. 中高年级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行为关系的相关理论基础

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的研究对于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决策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了解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有助于提供更有效的教育和支持。以下将介绍两个与研究中高年级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行为关系相关的理论基础。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不同的阶段,从感觉运动期到具体运算期,最终到形式运算期(孙清祥,2012)。在中高年级小学生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渐成熟,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抽象的概念,这对他们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产生影响,如思考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埃里克森社会性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理论强调了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发展。在中高年级小学生阶段,学生开始意识到社交关系的重要性,他们面临与同伴和权威的互动(周宗奎,赵冬梅,陈晶,蒋京川,2003)。这一理论强调了社交和情感方面的发展,这与中高年级小学生的社交特点和行为特征密切相关。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关注了个体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包括情感和行为。在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年龄段,他们开始发展更复杂的社会认知,能够理解和解释他人的情感和行为,这对他们的社交和情感特点产生影响。

这些理论提供了关于中高年级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行为关系的基础,有助于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他们的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

3. 中高年级小学生心理特点与行为特征的概况

3.1. 心理特点

3.1.1. 认知特征

中高年级小学生有着较为成熟的认知水平,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复杂的事物,可以对抽象的概念进行理解,可以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分析。

3.1.2. 情绪特征

中高年级小学生的情感波动较大,时而兴奋,时而悲伤,很难保持情感的稳定(张微,张宛筑,袁章奎,2018);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情绪颜色逐步变得丰富起来,感情与理智之间逐步达到了一种平衡点,从而使得他们的情绪更为真切、充实。

3.1.3. 社会性特征

在中高年级小学生中,社会性特征是其心理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通常表现出较强的同伴依赖和对友谊的渴望(赵双,2023)。他们渴望与其他孩子建立深刻的联系,创造更好、更安全、更愉快的学习环境。然而,有时候,这种社交互动可能会面临各种挑战,如冲突或友谊关系的波动(周颖,2022)。

这些特点都体现了中、高阶段小学生的复杂性、矛盾性,同时可以作为教师教学过程中对中、高阶段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利用优势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获得良性的发展。

3.2. 行为特征

3.2.1. 追求独立性

在中国的中高年级小学生中,独立性的追求表现得十分显著。研究指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倾向于表现出独立思考和行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主性和自主决策(蔡春凤,2006)。这种追求独立性的行为可能表现为独自解决问题、不急于与他人分享思维,以及对于学习和社交互动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3.2.2. 追求个性化

此外,中国的中高年级小学生也表现出对个性化的追求。研究发现,他们在这个时期更加注重自我认知和自我表达,通过口头禅、手势等方式来表达个性化的需求和情感(王妍,2023)。这个时期的学生积极地探索自我,形塑个性,而教师可以针对这个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解决,以帮助中高年级阶段的小学生掌握心理健康调节技巧和行为习惯养成技巧。

4. 中高年级小学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

在具有较大发展潜能的前提下,中高年级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与障碍(王少君,张薇,德力格尔,2022)。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我国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热点之一。

4.1. 缺乏自信

中高年级小学生正处在心理发育阶段,容易出现自我贬低的感觉。在这一阶段,学生更多地注重自身的不足,夸大自身的不足,忽视自身的优势(郭淑霞,2022)。久而久之,就会出现焦虑、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自身的学习与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4.2. 厌学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学业压力也在逐步增大(向晴,2005)。有些同学由于对学习内容的不熟悉或本身的知识储备不足,很可能会产生“迟钝”、“呆滞”等问题。沈宏梅(2023)在研究中也提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问题包括焦虑、压力等。不少中高年级小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没有明确的认识,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没有明确的人生计划,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出现厌学问题。

4.3. 沉迷网络

中高年级小学生由于认知发展不成熟,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和自制力。不少学生出于一时的好奇和某种精神上的需要,对网上的各类游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会受到一些违法信息的毒害,沉迷虚拟世界,无法自拔。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危害。

4.4. 对权威的抗拒

在学习过程中,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开始对老师和父母的权威性有了抗拒心理,不愿遵从老师和父母的要求和规则。从而容易与老师、父母发生冲突,对抗,严重者出现旷课、逃学、离家出走等情况。

4.5. 社交问题

中高年级逐渐步入青春期,对人际关系及自身外在更加敏感,导致部分学生无法正确掌握交往技巧,进而出现诸如孤独、社交恐惧和好斗等问题。

上述种种问题,虽然是小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会出现的正常现象,但是若不能对其进行切实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这些问题将会变得更为严重,从而对学习、成长和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

5. 中高年级小学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解决策略

针对中高年级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探索并实践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与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能力和自我管理水平十分重要。

5.1.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要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讲座、小组讨论、情感体验、角色扮演、网络交流等,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增强自信心(钟菊兰,2021;王卫红,赵淑兰,2000)。

5.2. 突出科学性和专业性

心理健康教育既要突出科学性,又要突出特殊性,在人体、社会心理、行为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要进行全面的教育,从而提升中高年级小学生对心理疾病的防治能力。

5.3. 侧重于实践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践,让小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体验、感受、理解和认知,这既可以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也可以推动他们的人格发展。

5.4. 立足于家校协作

在此过程中,家长与小学生之间应密切配合,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父母与老师应该保持良好的交流,互相理解、尊重和信任,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对孩子们进行及时的学业辅导和心理疏导(苏英,郭菲,陈祉妍,2019)。

5.5. 把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

对于小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将“心理自我调节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们能够养成一种能够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让他们拥有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精神状态,从而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付到的种种压力和挑战。

5.6. 为个人提供支持

在进行心理教育的时候,老师应该注意到每个小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以他们的心理特征和需要为依据,向他们提供更加详细和个人化的协助和支持,从而让他们能够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5.7. 营造校园融洽氛围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将重点放在营造一种融洽的气氛上,创建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校园文化,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要解决中高年级小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应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探索和创新,从而提升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素质,为他们的成长、发展和幸福奠定良好的基础。

6. 中高年级小学生心理与行为全面发展的教育建议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中高年级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6.1. 认知方面

逻辑思考是一项基本的基本能力,能够使孩子在学习、生活、解决问题等方面变得更有条理和规划。老师可以给他们更多的抽象性、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这其中包含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做实验,做资料,做猜想和推断,以及思维导图、科学实验等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思考和总结,从而提高中高年级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

6.2. 情绪方面

中高年级小学生是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情感经历较多,心理冲突较多,心理压力较大(姚凯南,2000)。要重视对学生的情绪变化,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帮助。这涉及到聆听他们的迷茫与困难,给予正面的回馈与鼓舞,并协助他们克服挫折与失败。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设置情感教育课程,开展班级交流活动,关注学生个体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例如张妍(2023)的研究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优化路径,这对于设计更有效的教育策略具有重要启示。通过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面对学业与生活上的各种压力,从而培养出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

6.3. 行为方面

中高年级小学生是身体与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由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普遍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理,他们特别喜欢刺激,新颖的东西,并且会通过网络,媒体,电视等途径模仿学习一些错误的行为,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田瑾,2023)。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学校的教学与生活,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这涉及到教导学生如何遵纪守法,如何规范自己的言行,如何进行学业,如何做出正确而负责的决策。在品德培养上,从加强课堂纪律,制定行为准则,开展自我管理等多个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培养学生的品德。

6.4. 社交方面

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主要关注社交技能的培训和社交准则的普及。它涉及到怎样与别人相处,怎样与别人合作,怎样解决矛盾等。在中高年级小学生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交流、小组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此外,通过课堂活动、社区实践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社交技巧和社交礼仪方面的培训,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生活。借由这些训练,让同学们可以更好地应付复杂的社会环境,并且培养出具有移情作用与伦理价值的学生。

总之,在小学中高年级两个阶段,教师应该在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以及社交发展等各个层面上,采用多样化的心育方法,从而更好地为儿童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心理素质和教学习惯养成的引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蔡春凤(2006). 小学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同伴接纳/拒绝与受欺负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 郭淑霞(2022).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 天津教育, (27), 4-6.
[3] 沈宏梅(2023). 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新教育, (29), 42-44.
[4] 苏英, 郭菲, 陈祉妍(2019). 父亲共同养育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 母亲焦虑及心理控制的多重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7(6), 1210-1214.
[5] 孙清祥(2012). 论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分析. 南昌高专学报, 27(1), 64-66.
[6] 田瑾(2023).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析. 名师在线, (23), 91-93.
[7] 王少君, 张薇, 德力格尔(2022). 内蒙古自治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43(4), 578-581+585.
[8] 王卫红, 赵淑兰(2000). 重庆市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及教育对策.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6(2), 64-69.
[9] 王妍(2023). 小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行为特征. 教育心理学杂志, (2), 34-46.
[10] 向晴(2005). 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及相关因素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
[11] 姚凯南(2000). 儿童情绪智商及情绪辅导.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8(2), 99-101.
[12] 张微, 张宛筑, 袁章奎(2018). 贵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中国学校卫生, 39(8), 1256-1259.
[13] 张妍(2023).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路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扬州: 扬州大学.
[14] 赵双(2023). 小学生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考试周刊, (30), 14-17.
[15] 钟菊兰(2021). 小组讨论在小学中高年级心理课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35), 17-19.
[16] 周颖(2022). 对友谊的渴望: 中高年级小学生的社会性特征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 (5), 56-67.
[17] 周宗奎, 赵冬梅, 陈晶, 蒋京川(2003). 童年中期儿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4), 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