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博览会建筑设计研究
Study on West Lake Expo Architectural Design
DOI: 10.12677/Design.2023.84364, PDF, HTML, XML, 下载: 83  浏览: 129 
作者: 张瑶睿: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上海;吴文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上海;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上海
关键词: 西湖博览会刘既漂建筑设计West Lake Expo Liu Kipaul Architectural Design
摘要: 博览会是促进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交融的重要窗口。20世纪初正是中国社会激变的时代,社会风潮的涌动,传统与现代在冲突中融合,我国近代博览会正是产生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下。1929年首届西湖博览会是中国近代历史中具有巨大影响力和大规模参与的综合性博览会,通过展示工业兴盛和文化振兴的态势,反映了当时中国政府为发展和繁荣文化的努力。本文围绕1929年首届西湖博览会建筑展开探讨,研究其对中国本土建筑革新的影响,以及对现代中国建筑文化形成的作用和启示。
Abstract: The exposition is an important window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world’s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early 20th century is the era of radical changes in Chinese society, the surge of social trends,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in conflict with the fusion of modernity, China’s modern expositions were born in such a social context. The first West Lake Exposition of 1929 is a comprehensive exposition with great influence and large-scale participation in China’s modern history, through the display of industrial prosperity and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reflecting the efforts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t that time to develop and prosper culture. It reflected the efforts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t that time to develop and prosper culture by demonstrating the flourishing of industry and the revitalization of cultu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first West Lake Exposition in 1929, examining its influence on the innova-tion of local Chinese architecture, as well as its role and inspiration in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al culture.
文章引用:张瑶睿, 吴文治. 西湖博览会建筑设计研究[J]. 设计, 2023, 8(4): 2962-2968.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3.84364

1. 引言

博览会是大型展览活动,其英文译名包括exhibition、fair、trade、display、show等,而语法中称之为exposition。在中国,博览会也有不同的译名,如“赛奇会”、“炫奇会”、“聚珍会”等。通常,博览会通常指的是规模庞大、内容广泛、吸引众多展出者和参观者众多的展览活动 [1] 。

自1910年南京南洋劝业会至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历经百年,包括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三次博览会分别承载了帝制、民国和共和国时代的转折,成为百年中国经济文化演变的缩影。西湖博览会作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受世界博览会启发,在中国博览业发展中具有崇高地位,标志着中国开放走向世界的历史节点,也是推动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迈向现代社会的关键时刻。

2. 西湖博览会背景概述

1928年9月,浙江省政府为促进实业发展和文化振兴,举行西湖博览会。博览会的筹备工作于同年10月15日正式启动,设立筹备委员会,主任一职由建设厅长程振钧担任。这一组织的设立标志着浙江省政府对博览会的认真投入和管理。此外,浙江省内七十五个市县以及外地的地区,如安徽、湖北、上海等也设立了分会和出口委员会,广泛征集各类展品,使博览会成为不同地域文化和工业的交流平台。数千人积极参与筹备工作,其中六百余人亲自投身于杭州筹备工作,展示了广泛的社会参与度。筹备处精心设计了博览会的会旗、会徽、纪念章和纪念册,同时发行了吸引人的有奖有券和精美的纪念明信片,以激发人们的兴趣和参与热情,进一步凸显了博览会的特殊性。另外,博览会内设有临时邮局,允许参观者将带有特殊戳记的明信片免费邮寄到全国各地,这一措施不仅为博览会的宣传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将地方文化传递到国内各个角落,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传承。

西湖博览会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周长达四公里,为游客提供了广阔的参观空间。主要展览区分布在平湖秋月、中山公园至泠桥和岳庙、里西湖一带,而入口则位于白堤断桥处。博览会一共有8个馆、两个建筑和三个特别陈列区,收藏的展品数量超过14万件,这些珍品来自全国各地以及国外侨商,其中以国内物品为主。此外,博览会还提供了100多家商店,供游客购物,为他们提供了多元化的购物体验。西湖博览会迎来了持续的游客潮,包括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各行各业代表团,前来参观并就业务进行洽谈,原定于10月10日结束的博览会,最终延长至10月20日,其历时达137天,超过2000万人次参观。

首届西湖博览会于1929年成功举办,标志着这一重要活动的开端。然而,由于国内政治形势的不稳定和历史事件的影响,西湖博览会未得以再次举办。直到2000年,时隔71年之后,杭州再次决定举办西湖博览会,这一历史性事件展示了西湖博览会的持续发展和演变,为未来的举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 刘既漂与西湖博览会建筑设计

3.1. 刘既漂生平简历

刘既漂于1900年生于广东宁梅县,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和建筑师。在他青年时期,就读于上海中华艺术大学。随后前往巴黎国立美术专门学校,攻读西洋画图案与建筑,接受了世界一流的艺术教育。在法国,他与艺术家林风眠等合作创建了“海外艺术运动社”,展示了他在国际艺术圈的影响力。刘既漂积极投身于“中国美术展览会”的筹备和布置,标志着他在中国艺术届的深远影响 [2] 。1925年,他担负起巴黎世博会中国展区的设计任务,这个项目不但受到了中外人士的瞩目,而且也提升了中国美术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3年之后,他又成为中国建筑协会的成员,成为杭州国家美术学院的图案系主任,参与西湖博览会的设计工作 [3] 。1932年,他在中央大学担任“室内装饰”课程,并持续致力于为中国的美术教育与建筑界共献自己的力量。历史的转折点在1937年到来,他被任命为广州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总工程师,参与了国内重要的军事工程。之后,他于1947年定居纽约,1978年移居英国,并于1992年离世 [4] 。刘既漂的作品和贡献跨足国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为中国的艺术和建筑事业增添了新的色彩。

3.2. 刘既漂“美术建筑”观念的形成

“美术建筑”这一概念,是20世纪20~30年代留法建筑师刘既漂极力提倡的一种建筑艺术。20世纪20年代,刘既漂赴法国进修油画、建筑,他先后在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进行了8年的学习与游历,在法国“装饰艺术运动”的影响下,他积极投入到了具有艺术性的建筑实践中。刘既漂“美术建筑”概念的产生,一方面是源于20世纪初期以曲线为特征的“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艺术运动”,以及他从法国所学到的建筑装饰风格和技法,另一方面来自他个人将中西方技法和艺术设计形式相结合而形成的创造性思考 [5] 。

刘既漂早期受到哥特、希腊、埃及和印度等文化的启发,研究计中在曲线艺术上。然而,他很快意识到曲线风格过于华丽,不符合当时的现代精神。此后,他的一次意大利之行成为了他艺术观念的转折点,他在那里受到了色彩的深刻启发。回国后,他决定采用直线风格和鲜明的色彩,将中西文化元素融合到他的作品中。这一决策不仅代表了他对曲线艺术的舍弃,更是一种创新的尝试,旨在表达现代东方精神。通过这一转变,他成功地创造出了一系列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融合了中西文化,还能够生动地表达出当时地现代东方精神 [6] 。

刘既漂在国内首次提出“美术建筑”的概念,批评了国内建筑界缺乏美术建筑师的问题。他在欧洲研究了美术建筑的各个方面,认为美术建筑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同时能够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展现艺术家个性,反映时代思想的变迁。他指出了中国古式建筑在材料与科学方面的不足,并强调了建筑材料与科学基础对建筑艺术的重要性。最后,他呼吁今后在中国新建筑的创作中,应该全面采用科学方法和理性精神 [4] 。

3.3. 西湖博览会“美术建筑”实践

晚清时期,建筑学被成功地确立为工学,并在工学范畴内开展了建筑学的教育和实践。刘既漂从艺术走向了建筑,他打破了工程建筑学的局限,大胆地把艺术领域的艺术形式嫁接到了建筑之中。刘既漂曾在1925年巴黎国际装饰艺术展上参与过中国馆的设计工作,他对“装饰艺术”的认识较早,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中。而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则是1929年西湖展览会中的设计作品。

刘既漂非常看重这个机会,花费了半年的时间,自愿为西湖博览会进行了设计工作。而他的注意力也比较集中于西湖博览会的大门以及各馆所的入口设计,希望通过这次机会传播他的“美术建筑”理念:“我认为现在正是展现美术建筑的时机,我将全身心投入,以无私的精神,坚持不懈地投入。我期待这次西湖博览会能够为国人提供了解美术建筑的机遇。” [7] 他的这些设计带有浓郁的法国“装饰艺术”特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3.3.1. 博览会入口建筑

刘既漂和李宗侃合作设计完成了这座建筑。它位于断桥会场入口,是整个博览会的“门面”,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建筑采用木构造,总建造费用超过万元。内部设有三个房间:一个用作总售票处,一个作为警察分驻所,还有一个租给中国旅行社用作办事处。

在国际博览会的内部设计方面,中国常常采用宫殿式风格(图1)。这种设计风格在中国展馆中地应用,实际上是中国政府在国际舞台上传达国家形象和立场的一种方式特别是,中国借助中国牌坊的形式,展示了国家自尊心以及本土产业的重要性,这种中国牌坊设计并非一时之选,它在多次国际博览会中都得到了应用。在国内举办的各种展览中,其场馆的设计往往都是以本国产品为主题的,这设计背后的目的为了抵制外国货物,以促进本土工商业的发展。这一做法不仅强调了本土产业的重要性,还反映了博览会作为一个场所,用以表现民族主义情感的重要性。

Figure 1. Entrance building interior

图1. 入口建筑

在1910年的南洋劝业会和1928年西湖博览会这两个重要展览会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中国牌坊被用在入口的设计元素中,这反映了当时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西湖博览会的大门摒弃了传统的斗拱结构,而是采用平面图案来呈现斗拱和梁枋元素。此外,设计师们还受到法国“装饰艺术”中几何图案的启发,将这些几何元素融入了设计中。这种独特的设计风格体现了当时设计创新和文化交流,不仅展示了中国的创造力,还展现了中国与国际设计之间的联系。大门的正面,是一种纯粹的“装饰艺术”风格,它由一层一层递缩而成,由多个几何体组成,以中国旅游公司的标志为中心,呈现出一种强烈的现代气息。这座建筑中,大门内部的中国风格与正面的西化风格交汇得并不流畅,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然而,这种设计选择表达了当时社会对于实现“中西调和”的迫切愿望。

3.3.2. 各馆所入口建筑

博览会中各馆的入口设计由刘既漂负责,这些入口的设计不仅确认了博览会会场的主要风格即“装饰艺术”风格。刘既漂的设计以其独特之处脱颖而出,并没有简单地模仿法国的装饰艺术风格,而是进行了更多的本土化探索,旨在呈现一种独具特色的“中西调和”面貌。

1) 一号码头。一号码头位于博览会的入口处,是刘既漂和陈庆共同设计的,采用一个简单的方型,周围是模仿埃及方尖碑风格的方柱照明,不仅具有现代和前卫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埃及方尖塔作为非洲建筑艺术在“装饰艺术运动”中的影响。码头的几何造型与大门入口处在形式上相呼应。

2) 电影场入口(图2)。电影院入口的装饰,使用了三组倒金字塔形的层叠装饰造型,带有明显的“装饰艺术运动”风格,除门廊罗马柱有支撑作用外,这些装饰倒金字塔造型装饰并没有实质性的结构作用,其主要功能是装饰和美化,展现了欧洲盛行的一种艺术和装饰风尚,反映了“美术建筑”对人的审美和情感需要的独特魅力。

Figure 2. Cinema entrance

图2. 电影院入口

3) 教育馆入口。教育馆入口顶部与电影场及艺术馆采用相同的倒梯形造型,但形式已经简化为两层,整体造型为方柱亭。多层花瓣与扇叶状装饰图案,显示出节奏与韵律美,具有东方的装饰特征。

4) 丝绸馆入口(图3)。中国丝绸在中国历史上是举世闻名的,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出口商品。刘既漂先生柔和的弧形饰带、装饰性的线条和图案,两边都有龙鳞装饰,仿佛在告诉世人,丝绸来自东方。长方体结构上的宽线形装饰,提示人们整个建筑装饰仍以西方工业时期的美学要素为基础进行设计,同时也体现了刘既漂“美术建筑”理念中的“技”与“艺”的统一。

Figure 3. Silk museum entrance

图3. 丝绸馆入口

5) 音乐亭与卫生馆入口(图4)。“音乐亭”和“卫生馆”的入口有几分相像,同为拱门,但在具体形态上却有不同。音乐亭入口层叠半圆拱中心放射状造型,卫生馆入口采用的一个拱券加半拱造型,卫生馆拱状入口表面有装饰线条,构成了“新艺术运动”时期标志性的放射状视觉效果。

Figure 4. Silk museum entrance

图4. 卫生馆入口

6) 博物馆入口。博物馆的入口设计得比较庄严,正门是一个圆形的拱门,两边是分层的体块,看起来非常稳重,展现了它的海纳百川精神。前面的水生植物用线条点缀,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和植物内在的活力,调节了门口的庄严氛围,让人有一种放松愉悦的观赏感觉。

刘既漂为西博会大门、会桥所作的设计,显得非常“本土化”,既是“美术”的,怕也是“媚俗”的 [8] 。刘既漂把欧洲特别是法国的现代艺术、建筑理念引入到中国,又在西湖展览会上,领导杭州国立艺专的学生以西洋式的教学方法,把中国传统的装修风格融入到西湖展览会的实践中。刘既漂的教学实践,第一次把欧洲特别是法国的近代艺术、建筑理念引入中国,又在西湖展览会上,率领杭州国立艺专的同学,以西洋的形式在西湖展览会上进行实践,以中国传统的装饰手法,力图营造出一种符合现代、民族化、国际化的国际会展理念,既把欧洲建筑文化的传播与推广融入到实际之中 [9] 。

4. 结论

刘既漂提出的“美术建筑”观点强调了将西洋建筑方法与本民族的“美术价值”融合的必要性,在他的论述中,刘既漂强烈反对盲目模仿西洋建筑风格,而是强调建筑应当突显出民族独特性。他的观点不仅在理论层面有所突破,而且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首先,他提出在建筑工程和技术方面借鉴西方的经验和技术,以提高建筑的实用性和功能性。与此同时,他也明确反对刻板地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强调建筑设计和实践应当更好地反映现代社会和文化需求,而不仅仅是沿袭传统 [8] 。

在中国近代建筑历史的演进过程中,面临着三大重要文化挑战,包括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改革、引入西方建筑观念,以及实现中西建筑元素的和谐融合。在这个背景下,刘既漂深信建筑是一门艺术,致力于将中西建筑元素融合,推动中国建筑的革新。然而,尽管他在杂志上多次呼吁建筑界团结起来,创作属于中国的新风格,但他理论未能引起广泛关注,政府也未采纳他的方案,致使他关于“美术建筑”的抱负未能实现 [4] 。

“美术建筑”不能走向现代的原因。首先是忽视了对当代绘画中的空间问题的认识,过分注重表现形式与语言,然而,空间问题是连接平面与立体空间的中介;美术建筑深受法国学院主义的影响,把建筑看成是一种形态与装饰相结合的产物,从而产生了极强的平面性;过分强调民族特色的“美术建筑”,使其承担了太多的社会功能,在形态上演变为以形态、装饰等符号来表现民族文化的纪念性建筑 [10] 。

注释

图1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t-BWPVrUtTXUjQ-1B6snAg

图2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t-BWPVrUtTXUjQ-1B6snAg

图3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E5lLfprNYV5iNTsQr9q4nA

图3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E5lLfprNYV5iNTsQr9q4nA

参考文献

[1] 吕晓利. 张静江与1929年西湖博览会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09.
[2] 徐苏斌. 近代中国建筑的艺术运动——“美术建筑”的思想和实践[C]//中国建筑学会. 2006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731-746.
[3] 赖德霖, 王浩娱, 袁雪平, 司春娟. 近代哲匠录: 中国近代重要建筑师、建筑事务所名录[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 100.
[4] 郑红彬. 调和中西以创中国新建筑之风——“刘既漂的美术建筑”之路及其解读[J]. 南方建筑, 2013(6): 77-85.
[5] 李锋. 1929年西湖博览会中的美术建筑[J]. 兰台世界, 2015(10): 110-111.
[6] 杨桦林编. 中国美术学院名师典存刘开渠美术文集[M]. 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8.
[7] 刘既漂. 西湖博览会与美术建筑[J]. 东方杂志, 1929, 26(10).
[8] 金小明. 刘既漂: 建筑与书装艺术实践[J]. 博览群书, 2011(9): 92-97.
[9] 柯蓉. 刘既漂与中国近代建筑的本土化转型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10] 高曦, 彭怒. 国立艺专“美术建筑”的观念与实践法国现代绘画的中国化产物[J]. 时代建筑, 2017(5): 14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