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心理学视野下建设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路径初探
The Path of Building Rural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DOI: 10.12677/AP.2023.1312741, PDF, HTML, XML, 下载: 80  浏览: 156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孙沙沙: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关键词: 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社区心理学路径研究乡村振兴Rural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Community Psychology Path Study Rural Revitalization
摘要: 农村人口社会心态在社会转型期间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现象,为给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塑造农村积极向上且有秩序的社会心态,构建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迫在眉睫。针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理念、技术、人才等问题,应发挥社区心理学的指导作用,通过明确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精准定位、创新心理服务宣传教育方式,培养心理服务专业技术人才等形式,全面助推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构建,平衡乡村社会成员的心态,构建和谐乡村。
Abstract: The social mentality of rural population presents a diversified and complicated phenomenon during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a good psychological basi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o shape a positive and orderly social mentality in rural areas, it is urgent to build a ru-ral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In view of the concept, technology, talent and other prob-lems arising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guiding role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should be given full pla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should be comprehen-sively promoted and the mentality of rural members should be balanced by clarifying the precise positioning of the rural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innovating th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methods of psychological service, and training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of psychological service, to build a harmonious countryside.
文章引用:孙沙沙 (2023). 社区心理学视野下建设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路径初探. 心理学进展, 13(12), 5836-5843.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12741

1. 引言

现代化建设具有快步伐、高成效的显著特征,在其影响下社会转型期间出现大量社会宏观心理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后,国家十部门于2018年联合出台了试点工作方案。农村作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扎根基层的重要场域,应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的“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但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对农村社会心理服务认知偏差、应用不到位等状况,急需加强对心理学重视度和认知度。由于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中,多地将农村村落规划为社区进行统一管理,在这一举措影响下,社区心理学对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义随之增强。

2. 建设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问题的提出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不仅服务于个体层面的心理健康服务,更是从宏观社会心理层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作为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的场域,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必不可少。

2.1. 研究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重要性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提出最早源于官方话语,具有一种“自上而下”的政策建构特征。中央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和十九大报告中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定位为社会治理范畴,而卫生健康委等部委陆续颁布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试点地区名单及重点工作任务的相关通知中,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包含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廖晓明等,2023)。向下拓展到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时,其作为中国新时代社会语境下特有的新概念,学术界未有系统探讨。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作为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方式的一种工具,在生活语境中研究其主客体、内容,以及应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面临什么样的困境,对于如何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下沉到农村具有理论意义。党和政府对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定位,说明乡村社会心理服务是社会治理重要内容与补充。乡村社会心理服务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治理功能,有助于消除乡村社会治理中的戾气,优化心理素质,成为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抓手,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实现“软治理”。通过心理学层面的知识寻找到在农村公众心中的矛盾源头,为地方政府提前制定预警和处置方案提供重要的信息参考,及时派遣不良社会心态,化解社会矛盾。因此,对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研究极具社会重要性(陈秋兰,2023)。

2.2. 建设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2.2.1. 农村社会心理问题亟须解决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外流成为主要务工趋势,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22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9,562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达17,190万人;人数相比于前几年仍呈增长趋势,并且青壮年占据大比重3。随着农民外出务工的数量增加,乡村整体形成了以幼年、老年群体为主的状态。首先,对于留守老年人,其一是子女外出务工后其生活孤独,长期处于对享受天伦之乐的期盼中。其二,基于中国农村的文化传统与劳作习惯,农村老年人在乡普遍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土地是除子女外最重要的精神寄托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能力的减弱,农业产出量减少,老年人对土地诚挚的精神寄托得不到充分的回馈;长期如此,老年人会认为自身对家庭经济的贡献减少,成为在外务工子女的“累赘”,心理负担加重(伍麟,杨旸,2020)。再加上目前农村公共性空间的萎缩和熟人社会的弱化,老年人的娱乐活动局限于闲聊打牌等,缺乏正规的活动场所、基础设施和相关部门的规划组织,精神层面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其次,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近年来社会的重点关注。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出于对经济收支、入学条件等状况的考虑,农民工大多选择将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照看或送入寄宿学校。两种选择,在一定程度上都会造成孩子亲情上的缺失。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缺席,还会导致孩子价值观建成过程中缺乏引导,出现沉迷网络、人格缺陷、产生偏激思想等心理健康问题(吕厚超等,2022)。

农村心理健康问题受传统观念束缚、公共服务短缺、治疗资源匮乏等影响,导致其在农村工作中处于被忽视的位置。心理健康是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建设健康乡村与平安乡村,需从宏观视角构建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实施社会心理服务,解决内在纠纷与隐患(赵莹莹,2023)。

2.2.2. 乡村振兴战略的内生性需求

乡村振兴战略包含了一系列的政策,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各方面政策在实施后,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规范治理、文化振兴外,对农村人口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引起其心理与行为上的反应,又会反过来作用于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的实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公平争议,有利于增进农民福祉,让亿万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4国家提出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增进农民福祉,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当前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和农民的福祉都不仅仅是指经济收入或物质层面,城乡居民的综合素质也存在不平衡状态,其中心理素质是重要组成部分。较之于城市人口,农村居民的现代观念、心理健康水平等心理素质都明显处于较低水平。然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推进共同富裕的必备条件,较差的心理素质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出现亟需干预的新问题。

3. 社区心理学的理论指导意义

社区心理学以社区群体为分析单位进行研究,分析社区群体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相较于其他心理学,由于“社区”语境的限制,社区心理学最大的特点是社区内的个体与环境(高园园,2018)。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作为一个地域范畴,各项政策方案都依据乡村成员和乡村环境进行规划制定,近年来多地也采用将乡村规划为社区作为基本单元,用社区心理学来看待乡村成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解决乡村成员的心理障碍在内在机制和外部环境上具有指导意义。

3.1. 社区心理学的理论内涵

社区心理学诞生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社区心理卫生运动,于1965年在美国召开的斯维特姆斯哥特会议上提出了“社区心理学”这一心理学新概念(包开亮,2012)。社区心理学将社区定义为某一地域内个体和群体的集合,是最基层的社会单位,是一门以社区为背景,致力于研究并提高个体、社区居民和社会大众生活质量的交叉应用型学科(王彬旭,贾林祥,2022)。多年来众多学者对社区心理学的内涵、主客体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社区心理学:联结个体和社区(第2版)》中将社区心理学定义为“社区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与社区、社会的关系,通过相互合作研究和采取行动。核心价值观是个体和家庭健康、社会感、社会公众、公民参与、合作和团队力量等。”(Dalton, 2010)

3.2. 社区心理学的指导作用

3.2.1. 外部环境

社区是社区成员进行生存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社区里发生的各项事情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引起成员心理的变动(王彬旭,贾林祥,2022)。对于社区、乡村这种基层的治理问题,现代心理学因受到自然科学研究范式的影响会忽略基本单元中出现人的实际问题,未切实走进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社区心理学将人的心理状态放在社区中进行研究,构建理论框架并指导提高成员心理健康水平的具体活动,因此改善社区环境、组织社区心理建设活动,增强社区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积极融入社区,提高社区归属感成为了改善社区成员心理健康状况和营造和谐社会的外部条件(康晶,2019)。

3.2.2. 内在机制

预防大于治疗。“社区心理学”概念被提出时,众多心理学家试图拓宽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体系的预防领域;1975年,美国奥斯汀会议将社区心理学定义为“关注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中连接个体行为和社会系统的心理学过程”,并倡导开展干预计划,将拓展预防领域落实(郭利,2018)。社区心理学从概念提出时便将预防放在重要位置,相较于对已经对人心理和身体产生危害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和治疗,预防是更为主动的“治疗”,将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扼杀在摇篮里。考虑到乡村地区的医疗设施、心理咨询机构、相关政策等存在不到位的现状,预防更为适合乡村地区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注特殊群体。青少年、孤寡老人、残疾人、灾害幸存者等特殊弱势群体都是社区心理学关注的对象。而这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所必须重点关注的群体,有效预防,及时治疗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构建和谐乡村的必要措施(高真,2014)。

4. 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作为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一种工具,将其运用在乡村振兴中能从心理层面有效维稳乡村成员在社会转型期间的心态;但在构建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面临着思想理解、实践形式等各方面的问题。

4.1. 认知不足

构建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需要当地政府、村委会、乡村社会成员共同参与。乡村在响应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要求时,首要的工作必定是研究透彻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是何种理念,以及了解城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并学习经验将其应用到农村地区。但根据目前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状况,依然存在不少乡村地区政府、村委干部对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理解不充分,导致后续开展的心理服务工作也存在不及时、不全面的状况。

部分人将社会心理服务与心理健康服务两个概念混淆,或者认为是同一概念。而根据官方文件中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出现的语境,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面对的是宏观层面的社会心态,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主要的则是从医学角度解决个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两者混为一谈,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定位在解决个别心理问题,则缩小了社会心理服务的范围。另外,部分地区的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定位存在局限。仅仅将乡村中的弱势群体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忽略了大部分普通成员的心理需求。将社会心理服务等同于“治病救人”的观点使得责任主体、服务对象、侧重点等核心内容陷入误区(辛自强,2018)。

4.2. 心理服务环境及功能作用发挥不明显

农村作为一个长期以来较为封闭和有固定生活模式的熟人社会,除了法律法规外,有一定的特有的乡规民约作为运行秩序,对于新兴事物、外来文化等具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心理服务对于乡村社会成员是新兴事物,从接受到适应需要环境的加持来保障。

当前,乡村地区的心理服务氛围不够浓、专业术语过多、设施不够完善,横幅、标语等形式所营造的氛围浮于表面。对于已经建成的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存在“空置”现象(廖晓明等,2023)。政府拨款建立了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并配置了相关设施,但大多数中心仅仅成为构建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一个象征,并未用到实处。所展开的实践活动操作性不强,不够贴近农民的生活,乡村成员在该中心未得到有效的心理服务与帮助。并且,在乡村心理服务环境营造不到位的情况下,大部分农民会认为只有心理有病的才需要到心理服务中心进行治疗,对心理服务中心的抵触进一步导致了乡村心理服务中心的“空置”。

4.3. 专业人员紧缺及队伍结构不合理

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作为一项专业性强、规模大、技术要求高的建设工程,对建设人员专业知识、服务技能等要求也相对提高。当前各乡村地区的社会心理服务人员一般均是由政府拨款,选派卫健系统、教育系统、社会心理服务专组、乡镇社区成员等公职人员进行社会心理服务人才培训,通过培训考试后获得资质上岗。但由于各单位公职人员的工作量大、复杂,能够并且愿意参加培训上岗的人员数量依然紧缺。大部分人身兼数职,并不能成为乡村社会心理服务的专职人员。对已经上岗的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人员,多数仅凭借上岗前的培训知识进行心理服务,后续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更新、专业素养的培养均缺乏健全的培训和考核机制(路怡雪,康钊,2022)。

5. 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

为实现健康中国和平安中狗,构建和谐社会,将构建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一种方式应将治理功能与服务功能全面融合,发挥最大作用。面临当前出现的新问题,应从源头出发,从社区心理学知识与治理方式中寻找建设主体、内容、载体等方面的创新路径。

5.1. 明确建设定位

对于构建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内生性需求,在实际工作开展之前需明确该体系的建设理念及应由谁来做、为谁做。首先需要梳理清楚的就是由社会转型而引起的乡村社会成员的心态复杂化,失落、价值观偏差等问题,需要的是社会心理服务进行干预,用心理学的规律开展心理建设和社会治理,实现善治。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同的部门、人员应根据特点及优势承担不同的角色。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责任主体是政府,由政府带头开展社会心理服务,面向乡村社会进行心理建设改善社会心态。国家层面可出台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助力乡村振兴的专项行动方案,为乡村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导。除党政领导外,还应厘清所涉及部门的权责范围,最终形成以政法、卫健系统公职人员为主导的专职队伍,和以教育系统、乡镇社区干部等公职人员为主体的兼职队伍,并拿出优势条件吸收有心理学教育背景的专业人员和乡村社会成员组成志愿者队伍,三支队伍构成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合力,优势互补,全面提高心理服务队伍质量(吴雯琪,2023)。

5.2. 开展特色心理服务宣传教育

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地区相关资源匮乏、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情况下实施难度大,一味效仿城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流程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急需寻找具有乡村特色且心理服务效能足够强大的实践形式。

宣传教育是覆盖面最大、最便捷的手段,为最大化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乡村宣传部门与教育部门应选择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社会心理服务知识潜移默化地融入当地农民的生活中。充分挖掘乡土文化中“天人合一”“互帮互助”等心理健康思想,与家庭教育、卫生等贴近农民现实生活的知识相融合进心理健康知识宣讲中,采用话本读物、墙壁画等方式从认知上努力改变农民对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抵触(孟可强等,2023)。开展具体实践中,要尊重农民原有的生活和娱乐方式,避免采用突兀的宣传和服务方式使农民产生抵触心理。本土化过程中,可根据当地村民的喜好以及乡村文化的发展方向开创乡村心理文化情景剧、短视频等,以此为载体帮助农民理解心理服务工作,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及应对方法。另外,将心理服务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或行业津贴制度,减免心理服务的实际费用,来破除农民心理求助的经济困难(杨丽,2022)。

5.3. 培养乡村心理服务内生性技术力量

除将借鉴的心理服务技术应用到乡村外,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内部技术力量的成长更为重要。当前有一定规模化的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多为政府外部引进的社会机构。社会机构在服务技术、服务质量等方面拥有一定自主性,且又缺乏有力的监督和评价机制,政府难以把握社会机构心理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保证对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工作质量的掌握,急需培养内部技术人才,构建一整套监督和评估机制。

明确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定位后,应提高其站位将其纳入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和全面规划中,制定一系列政策指导建设计划和吸收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刘晓明,高率航,2022)。乡村心理服务技术专业人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有成效,必须要采取多项措施统筹合力推进。一方面,要建立专项用人制度,面向社会招贤纳士,大力发掘社会人才,培养心理服务骨干;要把有专业特长和文化素养、思想政治觉悟高的年轻人选拔到心理服务岗位上来,激发专业人才的活力。正如被选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优秀案例的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古田县充分利用高校、单位共建点的平台资源,聘请10多名心理专家组成顾问团队。同时,依托省、市协会及专家顾问团队,开办县社会心理服务人才学校,持续培养专业化、专职化社会心理服务人才。按不同群体的社会应对和适应能力,对弱势群体、高危特殊群体、心理危机人群和心理疾患人群,分别由民政、教育、妇联、共青团、政法委、卫健等部门牵头组建6支由专业人员和长期从事心理服务工作人员组成的心理服务团队5。另一方面,要创新乡村心理服务专业人才评价机制。以知识、能力、成果和奉献为主要指标,在职称评定上对其进行适当的倾斜,提高工作待遇,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一支能够且愿意扎根基层、融于群众的乡村心理服务队伍。

6. 结论

无论是针对于当前农村人口社会心理的现实状况来看,还是乡村振兴战略对心理服务体系的内生性需求来说,构建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必然的。社区心理学能够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创新当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以社区心理学为指导,从建设理念定位准确、创新可行度高的心理服务形式、培养心理服务内生性技术力量等角度入手,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心理服务的作用,减少不平衡、消极的社会心态,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致谢

行文至此,我要深刻感谢求学路上遇见的指导老师,正是因为有各位恩师教导才能让我成长。另外,还应该感谢提出社区心理学概念的学者们,以及将概念引入国内的中国学者。在他们的带领下更多人关注到社区心理学,并将其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和社会治理理论紧密结合,为构建平衡且有活力的社会作出重要贡献。

NOTES

1新华社.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2018-09-26.

2新华社.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 https://www.gov.cn/xinwen/2015-11/03/content_5004093.htm, 2015-11-03.

3国家统计局. 202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 http://www.stats.gov.cn/sj/zxfb/202304/t20230427_1939124.html, 2023-04-28.

4新华社.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2018-09-26.

5澎湃. 古田观察|当社会心理服务走进千家万户[EB/OL].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24296765, 2023-08-18.

参考文献

[1] 包开亮(2012). 社区心理学研究述评.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 陈秋兰(2023).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地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探析——以C市为例. 现代商贸工业, 44(13), 79-82.
[3] 高园园(2018). 社区心理学的发展策略及其思考. 教育观察, 7(8), 8-9.
https://doi.org/10.16070/j.cnki.cn45-1388/g4s.2018.08.003
[4] 高真(2014). 基于社区心理学理念的学校心理干预研究——团体辅导在高中生自我干预中的应用.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
[5] 郭利(2018). 社区心理学研究综述. 智库时代, (42), 166+168.
[6] 康晶(2019). 社区心理学与和谐社区建设.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3), 13-16.
[7] 廖晓明, 顾宇娇, 李鲲(2023). 从悬浮到下沉: 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基于江西省三个试点县的案例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3(3), 101-108.
https://doi.org/10.13968/j.cnki.1009-9107.2023.03.11
[8] 刘晓明, 高率航(2022). 社会心理服务融入基层治理: 价值、挑战与路径. 理论探讨, (6), 73-78.
https://doi.org/10.16354/j.cnki.23-1013/d.2022.06.007
[9] 路怡雪, 康钊(2022). 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路径. 教育观察, 11(35), 36-37+121.
https://doi.org/10.16070/j.cnki.cn45-1388/g4s.2022.35.009
[10] 吕厚超, 金磊, 郝海平(2022). 未成年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对策. 心理研究, 15(5), 387-392.
https://doi.org/10.19988/j.cnki.issn.2095-1159.2022.05.001
[11] 孟可强, 王丽, 李旺, 等(2023). 构建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中国科学院院刊, 38(3), 444-454.
https://doi.org/10.16418/j.issn.1000-3045.20220805001
[12] 王彬旭, 贾林祥(2022). 社区心理学研究对推进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启示.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36(4), 78-82.
https://doi.org/10.13411/j.cnki.sxsx.2022.04.014
[13] 吴雯琪(2023). “韧性治理”视角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江南论坛, (4), 66-69.
[14] 伍麟, 杨旸(2020). 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技术应用. 中州学刊, (4), 76-81.
[15] 辛自强(2018). 社会心理服务不等同“治病救人”. 北京观察, (9), 16-17.
[16] 杨丽(2022).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供需困境与对策. 领导科学论坛, (8), 54-58.
https://doi.org/10.19299/j.cnki.42-1837/C.2022.08.012
[17] 赵莹莹(2023). 翟美卿委员: 推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人民政协报, 2023-03-03(11).
https://doi.org/10.28660/n.cnki.nrmzx.2023.001205
[18] Dalton, J. H. (2010). 社区心理学: 联结个体和社区(第2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