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模式探索
The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Integrat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Course of Geomorphology
DOI: 10.12677/CES.2023.1112551, PDF, HTML, XML, 下载: 160  浏览: 211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林 旭*, 胡程伟, 左清军, 邓黎旭: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湖北 宜昌;李 芊:三峡大学财务处,湖北 宜昌
关键词: 地貌学课程思政本科教育Geomorphology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Under Graduate Education
摘要: 立德树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每位大学教师都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专业课如何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育人功能还处于探索阶段。地貌学是全国很多大学本科专业主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本文在自己撰写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章节的课程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提出具体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措施,结合教学评价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地貌学开展课程思政的具体计划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和目标来定制,在地貌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应该从思政的角度出发,选择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教材和案例。地貌学课程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思辨性学习,通过学习和研究地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貌背后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加强地貌学课程实践和实验环节,组织学生参与实地考察、地貌观测和实验研究。地貌学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Abstract: Building a virtuous education system is a fundamental objectiv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It is the duty of every university teacher to be accountable for this significant mission of teaching.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curriculum and the max-imization of i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are still areas that require further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Geomorphology is a fundamental course offered in many undergraduate programs at universities in China. It is a 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 discipline that serves as a foundation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ims to enhanc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in the curriculum by exploring the underlying elements within each chapter.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self-written textbooks, specific and original integration measur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re proposed. These measures are combined with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to provide feasible operational plans for enhanc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The specific plan for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urriculum of Geomorphology should be tailored to specific circumstances and objectives. In the design of Geomorphology courses, it is critical to approach th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select teaching materials and case studies that align with Marxist theory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Geomorphology courses should foster critical thinking and reflective learning in students. By studying and researching geomorphic phenomena, students should be guided to consider the humanistic value and societal significance behind them. Additionally, it is crucial to enhance the practical and experimental aspects of geomorphology courses by organizing field trips, conducting geomorphic observations, and engaging in experimental research.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geomorphology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enhance students’ moral and ideological standards, values, and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文章引用:林旭, 李芊, 胡程伟, 左清军, 邓黎旭. 地貌学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模式探索[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12): 3779-3786.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12551

1. 引言

立德树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每位大学教师都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从2004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到2015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再到2016年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国家都大力强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的思政元素,提升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注重大学生思政素养的养成 ‎[1] ‎[2]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3] 。”这明确表明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中心环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存在孤岛化的现象是不争的事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几乎承担着高校课程育人的工作,而专业课和其他通识课基本只注重于知识传授。因而,还应该充分发挥其他课程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

地貌学课程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一门重要课程,专注于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和地貌演变过程 ‎[4] 。地貌学课程主要涵盖地形的形成与发展、地貌单元的分类与特征、地貌过程与作用、地貌演变与地球动力学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将学习地球表面的各类地貌形态如山脉、河流、冰川、风沙等,并了解地貌的形成机制、演化过程以及地理环境与地貌之间的相互关系。地貌学课程通常包括实地考察和实验室实践。在实地考察中,学生将亲自走访到各类地貌景观,观察并记录地貌现象,体验地质环境和地貌演化过程。实验室实践会进行地貌模型、水文实验、侵蚀实验等,通过模拟实验来深入理解地貌过程和作用。地貌学课程还将介绍地貌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学生将学习地貌形态的测量和描述方法,掌握地质地貌图解、遥感解译、地貌分析等技术,培养地貌学研究的基本思维和实践能力。地貌学课程在地理学、地质学、环境科学、工程测绘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学完地貌学课程的学生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地貌学,从事地质勘探、资源调查、环境评估、地质灾害研究等相关工作。

地貌学是全国很多大学本科的专业主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地貌学融入课程思政的研究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领域,许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致力于探索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地貌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目前,地貌学融入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一些研究者着重探索课程思政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明确如何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如何通过地貌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和价值追求 ‎[5] ‎[6] 。

(2) 内容设计与教学策略研究:研究者致力于设计具有思政性质的地貌学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地球表面的形态与演变背后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 ‎[7] ‎[8] 。

(3) 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研究:研究者关注如何通过地貌学教学激发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组织实践活动、社会实验等课外教育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塑造 ‎[9] ‎[10] 。

(4) 教师专业素质与师德建设研究:关注地貌学教师的师德建设,培养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职业道德,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思政水平,从而更好地融入课程思政教育 ‎[10] ‎[11] 。

需要指出的是,地貌学融入课程思政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尚需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地貌学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挖掘地貌学在培养学生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方面的潜力。随着近年来我校开展的地质工程专业教育认证以及在国家提出在大学课程全面开展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一系列问题开始出现。例如,(1) 如何解决当前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难题,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大学生专业课程中去;(2) 如何提升课程思政育人的实效性,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基于此,亟待探索新形势下地貌学专业课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地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并满足日益增长的工程建设人才需求。因而,笔者在自行编写地貌学教材的基础上[4],对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已经开设的地貌学课程如何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探索。

2. 地貌学的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2.1. 通过地貌学的学习提高审美能力

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成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地貌和沉积物。地貌学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系统的观察和解释地貌特征和现象,以了解地质过程如何塑造地球表面,并识别、减轻或管理环境危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一门具有自然审美魅力的科学。地貌学提供了一种看世界的新方式,因为有丰富的地貌学知识可以读懂自然风景讲述的地质故事(图1)。

Figure 1.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geomorphology course

图1. 地貌学课程的思政元素

2.2. 通过地貌测年方法的学习明白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今天地貌学家用常规方法测定地貌的形成年代,测量侵蚀速率,并高精度地量化地球表面的形态。地貌学家现在使用的技术,包括岩石、沉积物和地貌的年代测定,基于卫星的高精度地形测量,多光谱遥感,以及复杂的计算机建模,已从实验阶段走向应用阶段。地貌学测年方法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同大学学习一样,四年的本科学习需要不断积累。

2.3. 通过坡地地貌的学习明确地质学家工作的使命感

坡体物质的移动类型包括土壤缓慢移动、树木倾倒、快速山体滑坡,后者可以在短时间内摧毁一个山村。对人类社会发展而言,正确评估地质灾害的性质和山地土地利用的环境影响至关重要。我国是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较多的国家,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和未来工作的使命感。

2.4. 通过火山地貌的学习明白动静结合的重要性

火山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地球表面的形状,释放影响天气的气体,并向河流中输入沉积物。火山过程是引人注目的地貌塑造因素,在喷发期间创造出新而独特的地貌。火山喷发的类型既有暴烈式也有宁静式。如同在日常的学习中一样,需要课堂上具有激情,也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静静的思考,在动静结合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2.5. 通过冰川地貌的研究懂得不怕吃苦的重要性

冰川作用是塑造地貌过程的强大力量。高纬和高海拔地区冰川的前进和消退不仅影响冰川地区的地貌,而且冰盖和冰川的生长和衰退还通过改变海平面、全球平均风化率,影响世界各地的地貌塑造速率和地貌分布格局。冰川地貌的研究通常在极其严寒的环境中,因而需要有不怕吃苦的科研奉献精神才可以做出一定的成绩。

2.6. 通过河流地貌的学习体会坚持的重要性

河流侵蚀地表并将物质从侵蚀高地带到沉积低地。河流的规模从小型的源头河流到大型的大陆河流不等。河道的形成由水和泥沙、河岸物质、岩性等因素决定。如果没有河流将碎屑物质带走,高原山谷将逐渐被山坡上侵蚀下来的泥沙堵塞,使山谷底部逐渐接近山脊,区域内的地势将变得平坦。对河流过程的理解是地貌演变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水是最软的物质也是最硬的物质,地表很多高山最终被河流侵蚀为低平地貌,正是水在日复一日的侵蚀作用下完成的,在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需要有水一样的精神去包容和坚持。

2.7. 通过海岸地貌的学习理解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性

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0%,地球上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洋海岸线40 km以内的区域。沿海环境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丰富的河口、避风港和海滩。大陆边缘的陆架海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因为在现代和古代的海洋环境中形成了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然而,今天在气候变暖、风暴增多、海平面上升的背景中,沿海地区尤其容易受到这些变化的影响,海洋争端也日益增多。通过海岸地貌的学习,提升学生对海洋知识的认知水平,从而理解自然科学知识在维护国家主权方面的重要性。

2.8. 通过黄土地貌的学习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发展历史

风是空气流体的连贯运动,影响着地球表面任何地方的地貌发展过程。风把沙子带进带出海岸沙丘,是海岸沿岸流系统的局部延伸。覆盖在深海平原的沉积物主要由风成沉积物组成,而风沙在向海洋输送铁元素(重要的海洋肥料)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风成沉积物的地层记录可以用来了解地球过去的演化历史。分布在我国西北内陆的黄土高原沉积了数百米的黄土,为认识过去260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提供了绝佳的研究材料,同时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在陕甘宁边区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9. 喀斯特地貌的发展体现了多因素综合作用的重要性

喀斯特地貌由水塑造的碳酸盐岩(石灰岩和白云岩)地表和地下地貌组成,在我国也被称为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覆盖了世界上15%的面积,全球大约20~25% 的人口主要或完全依赖于从碳酸盐岩中获得的地下水。实际上这一地貌发育阶段受岩性条件、构造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这如同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发展不仅需要强调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同时锻炼身体、积极参与任课老师的科研活动也同等重要。

3. 具体的举措

地貌学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建立在地理学和地质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地理学理论包括地球系统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为地貌学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学科背景和理论支撑 ‎[4] 。地貌学又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地质学理论提供了地貌形成、演变和变化过程的基本解释。地貌学教学还应该借鉴教育学的理论,注重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选择 ‎[5] ‎[6] ‎[7] ‎[8] 。以上所提到的理论基础为地貌学教学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解释框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与演变,并能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地貌学课程以室内理论学习为主,辅以野外实习讲解。在室内的课堂讲解过程中利用特色鲜明的实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通过PPT照片或视频素材呈现相关内容。在野外具体实习讲解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貌的震撼性、科学性,将室内课堂讲解的课程思政元素与野外具体的地貌相结合,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结合完善的评价体系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立德树人(图2)。这些具体的举措体现在。

Figure 2. Geomorphology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chievement process map

图2. 地貌学的课程思政达成过程图

课堂教学为思政教育的主线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就像“盐溶于水”,起到自然而然地吸收效果,因此用对方法至关重要,主要方法如下:

(1) 运用案例教学法,从专业领域找榜样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有目的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课堂中抛出案例供学生们讨论、分析,最后老师再做积极性引导和总结性发言 ‎[2]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同学们讨论案例一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二是可以在讨论中进行双向交流,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以便于及时做积极的引导。例如,在介绍地貌学发展历史的章节中,列出世界上主要的地貌景观及其形成过程,让学生内心体会学习地貌学的重要性和对提高审美能力的帮助。另外,引入我国明朝时期重要的地貌研究者徐霞客的事迹,强调兴趣对学好本专业的重要性。地貌学测年方法的学习,可以介绍我国某一实验室的大型仪器的研发过程,让学生体会事物发展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在坡地地貌的学生过程中,不仅可以介绍我国著名的黄土工程专家彭建兵院士的事迹,同时可以放入大量在一线工作的科研学者和工人的工作照片,让学生体会将来工作的必要性和人生使命感。火山地貌尽管在我们国家的分布并不如美国、意大利、智利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广泛,但是在视频动画中展示火山地貌的同时,讲解不同的火山喷发类型,强调动静结合对于本科阶段学习的重要性。研究冰川地貌的科研工作者都有着强魄的身体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尤其是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冰川科学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科研成绩。我国青藏高原有着面积广大的山岳冰川,在具体讲课过程中可以插入相关视频和照片展示科研工作者在取样过程中的艰辛。长江和黄河我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大河,均发源于青藏高原东部,在经历了长距离的跋涉之后,终于东流入海。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水的流动性的长期作用,也增强了对祖国大江大河的认识,从而提升国家和民族认同感。海岸地貌的发展一直处于动态变化和调整过程中,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有着丰富的海岸地貌类型。但同时我国与韩国、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存在海洋边界争议,因而学习海岸地貌不仅在海岸保护、生态建设方面重要,同时也可以为维护国家主权贡献力量。在讲解风成地貌时,可以引入毛泽东主席著名的诗词《沁园春·雪》,将诗句中的“原驰蜡象”的“原”与黄土地貌中的“塬”对应起来,既可以感受伟人的博大胸怀,也可以将黄土地貌的类型了然于胸。同时对著名的黄土地貌研究专家刘东生院士的事迹进行介绍,让学生体会科研的本质和民族自豪感。喀斯特地貌的发展体现了地球的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圈层的共同作用,这需要学生在大学本科阶段的发展不仅要关注自身成绩和分数,还需要提高自身在其他领域的发展,从而达到综合发展的目的。

(2) 运用实践锻炼法,在实践中提升思政素养

实践锻炼法又称为实践教育法,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引导受教育者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调动和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在实践中训练、培养受教育者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2] 。以往对地貌学的野外实习部分主要关注专业知识的讲解,忽视了课程思政内容的引入。这需要大学任课老师在具体讲解过程中深入挖掘其中的课程思政元素 ‎[4] 。尤其是在黄土高原野外实习过程中,在具体讲解黄土地貌特征时,可以将红军在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历史与黄土的物质特性联系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做到课程思政与理论学习的有机结合。

(3) 搭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可以从课程思政考核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并举、评价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三方面着手,建立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5] - ‎[13] 。课程思政应该如何评判优良、考核什么内容,需要建立一套具体的评价标准。第一,对教师育德意识的评价。对教师育德意识的评价标准主要有两点:一是课程中涉及意识形态的教学内容立场正确;二是充分认识到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意识地在课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评价,可以通过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教学督导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以确保考核的公平公正。

4. 结语

地貌学是全国众多高校大学生的专业课,我们在系统梳理本课程主要章节的知识点的基础上,从我国地貌自身的特点入手、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党史挖掘了丰富的思政元素,通过课堂教授、研讨和野外实习等方式融入,结合课程评价体系,为综合提高大学本科生的综合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地貌学开展课程思政的具体计划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和目标来定制,在地貌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应该从思政的角度出发,选择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教材和案例。地貌学课程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思辨性学习,通过学习和研究地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貌背后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加强地貌学课程实践和实验环节,组织学生参与实地考察、地貌观测和实验研究。地貌学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基金项目

本文由三峡大学高教研究项目(GJ2316)资助。

NOTES

*第一作者。

参考文献

[1] 田鸿芬, 付洪. 课程思政: 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 未来与发展, 2018, 42(4): 99-103.
[2] 顾鑫. 高校“三全育人”资助育人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6.
[3]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01).
[4] 林旭. 刘静. 地貌学[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23.
[5] 杜贵超, 王铭显, 郭峰, 袁珍. “地貌学”课程创新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 2022(50): 109-112.
[6] 耿豪鹏, 高红山, 蔡顺. 地貌学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基于研究简史和研究范式的分析[J]. 高等理科教育, 2021(5): 86-91.
[7] 肖国桥, 林晓, 陈旭.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地质教育, 2022, 31(3): 54-57.
[8] 朱丽, 翟仁健, 魏海平. 课程思政融入地貌野外实践教学的探究[J]. 测绘通报, 2022(S1): 24-28.
[9] 陈宗颜, 袁杰, 王思涵. “地貌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39(2): 64-68.
[10] 李晓刚, 朱美玲. 地质地貌学“双融合 + 三联动 + 三渠道”教学创新实践研究[J]. 才智, 2023(28): 57-60.
[11] 易层, 林丽蓉, 丁树文. 地学类实践课程的“四个融入”——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 2022, 50(7): 280-282.
[12] 王思涵, 陈宗颜. 大学地学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探索——以地貌学课程为例[J]. 高等理科教育, 2023(2): 51-56.
[13] 赵翼.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D] :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邮电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