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区域–长距离”模式的地貌野外实习的实践与探索——以岭南师范学院地貌实习为例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Geomorphology Field Practice Based on the “Cross Regional and Long-Distance” Model—Taking Geomorphology Field Practice of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CES.2023.1112563, PDF, HTML, XML, 下载: 84  浏览: 122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黄日辉, 冯淼彦, 牛东风:岭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广东 湛江
关键词: 地貌学野外实习跨区域–长距离模式Geomorphology Field Practice Cross Regional and Long-Distance Model
摘要: 地貌学是高校地学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地貌野外实习作为自然地理学的教学特色,也是地理学人才培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地理专业的地貌实习的地点均选择就近实习,或选择在学校处于同一地貌单元的区域,面临着地貌类型单一,学生兴致不高、实习效果差等问题。本文以岭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内蒙古地区地貌野外实习为例,从专业现有矛盾、实习内容、路线设计、实践探索、实习评价等方面展开论述,提出一种“跨区域–长距离”模式的地貌野外实习的新探索,以期为国内高校地理专业地貌野外实习提供新的思路。
Abstract: Geomorphology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geological majors in universities. Geomorphology field practice, as a teaching feature of natural geography, is also an extremely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geography. At present, most geography majors in domestic universities choose to intern in nearby locations or in areas where the school is located in the same geomorphic unit, facing problems such as single geomorphic types, low student interest, and poor internship results. This article takes the Inner Mongolia geomorphology field practice of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existing contradictions in the major, internship content, route design, practical exploration, and internship evaluation, and proposes a new exploration of a “cross regional and long-distance” mode of geomorphology field practice,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geomorphology field practice in geography majors in domestic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黄日辉, 冯淼彦, 牛东风. 基于“跨区域–长距离”模式的地貌野外实习的实践与探索——以岭南师范学院地貌实习为例[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12): 3851-3857.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12563

1. 引言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是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在大学本科自然地理学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素有“地理之基,专业之本”之称 ‎[1] 。野外实习不但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更是培养学生掌握地理调查与研究方法的独特教学环节,在地理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地貌学内容复杂,理论深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其教学目标的完成,不仅需要系统的课堂理论教学,而且必须加强野外实践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因此,实践教学是“地貌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岭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设立时间虽然短暂(仅13年),但发展较快,成为广东省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相对于国内其他高校地貌实习选择就近实习不同,岭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选择“跨区域–长距离”模式的地貌学野外实习方式,即主要的实习考察地点在内蒙古和陕北地区。由于学校坐落在雷州半岛的海滨城市——湛江市,因此该模式具有路线跨度大,距离长等特色。

2. 地貌野外实习改革的背景与问题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地理类专业的地貌野外实习选择在距离学校不远的区域开展。如华南地区的高校多选择本省 ‎[3] ‎[4] 及周边地区为实习区域;华北地区的高校则较多选择秦皇岛、山东半岛、嵩山 ‎[5] 的等地作为实习区域;湖南地区的高校前往桂林开展地貌实习 ‎[6] 。实习区域距离与学校相隔不远,虽然方便野外实习的操作 ‎[4] ,但是距离不远导致实习地与学校的区域差异不大,学生体验感相对降低,参与积极性不高。此外,大多数高校地质地貌专业野外实习,学时为1周,时间较短,任务繁重,多数学生在高度紧张的行程安排之下只能是走马观花,野外学习流于肤浅。

针对以上问题,“跨区域–长距离”的地貌野外实习考察模式可以保证学生在研学旅途中要保证充分的实践时长与充足的实践项目,增强学生用地理实践来丰富传统的基于理论知识学习的意识,用充裕的地理实践教学内容来增强地理科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学习兴趣。但是“跨区域–长距离”的野外考察,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面临诸多问题的考验,如培养方案的调整、高额的经费、实习路线的选取、安全的保障等。本文将以岭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内蒙古地区地质地貌野外实习为例,从实习前准备、实习中实施、实习后反馈等多维度对“跨区域–长距离”地貌实习模式展开阐述,以期为其他高校实施该地貌野外实习模式提供参考。

3. “跨区域–长距离”模式地貌野外实习的实践

岭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是一个年轻的地理院系,前身是创设于2010年的湛江师范学院地理系。该地理系在成立之初,地貌学课程并无安排专门的野外考察课程。2017年,岭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增设了地质地貌野外实习课程,实习地点为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省,实习对象为大学一年级学生。从2017年至今,已有2016级至2022级共8届学生近800人前往该地区展开地质地貌学习,实习效果显著,反响良好。

3.1. 实习方案的筹备及准备工作

地理科学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地貌野外实习又是《现代地貌学》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2017年以前,岭南师范学院地理系没有专设的地质地貌实习课程,地质地貌考察是包含在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中,实习地点为广西桂林和江西庐山,时间为1周。在课程教学团队的推动下,2017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地质地貌野外实习课程,同时经学校教务处和学院批准,实习地点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时间为期2周。课程教学团队通过积极联络在科研过程中建立起密切联系的当地国家地质公园、政府部门等单位,为学生安全、高效地进行实践学习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支持。2018年12月岭南师范学院与当地政府(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政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每次野外实习出发前三个月,指导老师规划和设计路线和课程,编制实习指导手册;实习出发前一个月,实习计划上报学校教务系统,同时召开实习前的动员会,组织学生干部联系旅行社等。

3.2. 实习地点选择及路线安排

Table 1. Investigation route and content of the Department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t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表1. 岭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地貌考察路线与考察内容

岭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的地质地貌野外实习的实习地点为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省,以鄂尔多斯市的乌审旗、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左旗以及榆林市的靖边县为主要实习区域,行程约12天(表1)。由于岭南师范学院坐落于广东省西南部雷州半岛的湛江市,从湛江市到最远的实习地——阿拉善左旗距离超过2500 km,从华南地区到西北内陆地区,沿途跨越了多个自然带和地貌单元。由于从湛江市出发,至实习目标区域没有直达列车,因此去程选择在成都市中转,返程选择在北京市中转(如果因为列车车次调整,可选择西安市作为备选方案)。

3.3. 实习课程设计内容

1) 实习内容的全面性和差异性

岭南师范学院地貌学课程选用了教材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地貌学原理》(第4版) ‎[7] 。而本实习路线从南海之滨至西北内陆地区,沿途及考察点的地貌类型多样,考察内容主要涉及了火山岩熔地貌、构造地貌、流水地貌、风沙地貌、冰川冻土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等七大地貌类型,几乎涵盖了《地貌学原理》(第4版)中除海岸地貌外的所有地貌类型。因此,学生在进行地貌野外考察过程中,可以对照、检验课本所学的理论知识,考察到身边没有或者平时难以到达的地貌景观,增加对教材中所学地貌知识的感性认识。由于该实习区域主要位于西北半干旱区和干旱区,沙漠广布、风沙地貌典型,让地处湿润区的广东学生体验到中国区域的极大差异性和地貌环境的独特性,对提高学生学习地貌学的兴趣和热情有较大帮助。

2) 科研成果带动野外实践教学

内蒙古萨拉乌苏及其周边地区是野外考察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拥有风沙地貌、黄土地貌、河流地貌、构造地貌等地貌类型,是研究第四纪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变、古人类及区域地表过程的典型地区。由于地质学和地貌学课程教学团队在内蒙古萨拉乌苏地区做了大量科研工作,在将近20年的科学研究中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出版学术专著2本,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教师可以利用在科研工作积累的社会关系为野外实习开拓提供便利条件;在设计地貌实习内容时,可以以科研成果为依托,增加实习内容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同时,学生在教师科研工作地点开展地貌考察,有助于了解教师科研工作环境,接触最前沿的科研动态,增进对知识产生过程的认识,有助于培育学生参与学术研究和继续深造的动力。通过科研成果带动野外实践教学,既充实地理教学内容,又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环境的改善,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因此,在设计“跨区域-长距离”地貌野外实习路线时,应该更多地考虑实习指导教师的科研研究区域,有针对性地选择考察地点,而非“地图开疆”式的选择考察点。

3) 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 ‎[8] 。但如何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在实践教学中润物无声地融入思政育人元素,高校教师们亟须探索和解决的难题。我国幅员辽阔,地貌类型齐全,可为地貌教学提供典型素材,也为“跨区域–长距离”地貌野外实习提供更多可能性。在这种模式的地貌野外考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亲身考察到身边没有的地貌景观,了解我国壮丽景观的地貌成因和分布特征,也可以促进认识国情和增加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同时考察学习的热情也远比就近考察要高涨。在地貌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设置红色革命遗址、党建场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考察地点或途径点,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合到实践教学环节。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2021年5月岭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地貌学野外实习创新性地把“党史学习教育”与地貌实习考察结合起来,进行课程思政的创新探索:“野外专业实习、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教育”三驱动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地理科学专业实习第一次结合红色教育的课程思政改革的创新探索。结合地理科学专业赴内蒙古地质地貌实习课程,创新性结合沿途体现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的红色资源,策划一系列包括党史学习心得分享、敖包红歌会、走访革命遗迹进行现场教学与浸润式学习等活动。

3.4. 野外实习安全保障

由于考察路线长(全程超过5000 km),涉及了多种交通工具,如前往和返回实习地的交通工具为火车,在实习地考察的交通工具为大巴。从湛江市出发至实习地银川和靖边等地没有直达列车,因此前往实习地和从实习地返回均需要中转,如从湛江市前往银川市在成都市中转,从榆林市返回湛江市的火车在北京市或者中转。此外,实习考察的天数多(多达11天),期间涉及了多地的住宿和餐食等问题。实习学生所有的交通、住宿和餐食等环节,均由学生代表通过招标等途径联系的旅行社解决,由导游负责安排。同时,旅行社还代为购买所有实习学生在出行期间的旅行险和意外险,为实习出行提供保险保障。由于参加野外实习的学生人数较多(每批次约100人),因此实习的指导老师配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专业老师,二是带队领导,三是管理学生的辅导员或专职导游。人员的配比状况是专业老师3名,带队领导 1名,辅导员或导游1名,达到1:20的师生比结构。

4. 实习反馈与评价

4.1. 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

2022年收集200名学生对该模式野外实习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97.07%的学生认为该模式野外实习对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有很大帮助,96.09%的学生认为该模式地貌野外实习对其今后的教师教育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91.21%学生认为对其职业选择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超过80%的学生认为该模式地貌野外实习对其考研起到积极作用,而82.74%的学生认为对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图1)。除了学生的反馈外,该实习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成效也较显著,学生近几年在国家、省级专业、技能和学术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其中获得“挑战杯”全国二等奖1项;中国地理科学展示大赛南方赛区一等奖一次,全国决赛二等奖一次和三等奖三次;广东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多项。学生参与发表地貌学相关论文15篇。学生考研率得到大幅度提升,考研成功率由2017年的11.5%提升至2022年近30%,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多年位居学校前列,同时也位居省内同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前列。本专业多人考取中山大学、兰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其中与地貌相关专业的录取比例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Figure 1. Student recognition of the “cross regional long-distance” model of geomorphology field practice

图1. 学生对“跨区域–长距离”地貌野外实习模式学的认可度

4.2. 同行反馈及评价良好

在广东省内,除了岭南师范学院采取了“跨区域–长距离”模式地貌野外实习外,华南师范大学和惠州学院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也采用了类似的野外实习模式。通过开展地貌野外联合实习,岭南师范学院地理系与省内师范院校开展校际交流,优化、互补教学资源,促进地理实践教学专业成长,实践教学成果获得省内高校地理专业同行认可和借鉴。此外,岭南师范学院地貌野外实习成果也得到相关的社会机构的认可,为相关的社会机构实施中小学研学野外实践教学提供有用的帮助和影响。如广东省内多家研学教育服务公司在进行研学路线设计对该模式实习路线进行参考和借鉴,东莞、深圳等地中学已组织批次中学生到岭南师范学院地貌实习核心区域内蒙古萨拉乌苏地区进行研学活动,社会反响良好。

5. 结语

“跨区域–长距离”模式的地质地貌野外实习的最大优点是学生具有充足的实习时间和更多可供选择的考察地点,而设计合理的路线和考察地点可以覆盖地貌教材中大部分的地貌知识。学生在进行该模式地貌野外实习时,可以考察到更多、更全面的地貌景观,而极大的景观差异性也更能激发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实践教学的目标。但在路线和课程设计上,须体现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知识性及与思政教育功能的融合。岭南师范学院地理系“跨区域–长距离”地貌野外实习的实践探索,并在学生和社会上收获很好的反响,证明该模式对地方院校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是塑造创新性地理人才的一种良好方式。但由于该模式用时过长、所需投入经费过多、安全管理成本较大,推行该模式需要进行人才方案改革,关注学生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及指导老师科研与教学水平等多种因素,因此在推广上可能仍有较大阻力。

基金项目

广东省课程思政改革示范项目(2022年)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成果;湛江市海洋青年人才项目(2021E05023)和岭南师范学院人才引进专项项目(1170918278)。

参考文献

[1] 张文开. 地理之基专业之本——关于基地班《地质地貌学》的教学及其改革[J]. 福建地理, 2002, 17(2): 7-9.
[2] 魏海霞, 张治国, 祝景彬, 陈成忠. 基于目标分层的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地质地貌实习项目式教学设计探究[J]. 高教学刊, 2023(31): 119-122.
[3] 肖宝玉. 地质地貌学开放性教学改革与实践——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野外实习为例[J]. 继续教育研究, 2013(7): 129-131.
[4] 战赤嘉, 谢红虹. 地质地貌学野外实习的实践与探索[J]. 高教学刊, 2020(16): 179-182.
[5] 赵志敏, 施风霞. 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模式的改革探索——以嵩山地质地貌实习为例[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8, 27(1): 72-75.
[6] 熊平生, 田亚平, 王鹏. 桂林市地质地貌学野外实习探索与实践——以衡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为例[J]. 高师理科学刊, 2016, 36(3): 4.
[7] 杨景春, 李有利. 地貌学原理[M]. 第四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8] 张丹, 邓卓明. 校园快闪: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6): 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