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现象的深层透视与引导策略
The Deep Perspective and Guiding Strategy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Subculture Phenomenon
DOI: 10.12677/JC.2023.114168, PDF, HTML, XML, 下载: 76  浏览: 211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周 敏: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关键词: 网络亚文化大学生内容表征问题审视引导策略 Network Sub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Content Representation Problem Review Leading Strategy
摘要: 网络亚文化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型文化产物,具有多元、有趣、交互、迅速等特点,深受当代大学生喜爱,也成为大学生网络社交和娱乐放松的重要方式。然而,大学生网络亚文化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对其应该客观理性对待,并加以正确引导,方能找到契合其发展的方向。文章结合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特点详细论述了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现象的内容表征,探讨了网络亚文化现象可能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成绩、价值观念、人际关系、隐私和安全,以及滋生网络暴力等问题,并从高度娱乐化、群体认同感、情绪宣泄和逃避现实、社交需求和焦虑、消费主义导向五个方面分析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现象的引导策略:一是建立多维协同育人机制,二是开拓新媒体教育平台,三是养成理性分析的媒介素养,四是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
Abstract: Network subculture is a new kind of cultural product in the Internet era. It is diversified, interesting, interactive and rapid. It is deeply loved by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socialize and relax on the Internet. However,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subculture has certain negative effects, which should be treated objectively and rationally and guided correctly in order to find the direction of its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main form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subculture phenomenon, this paper discusses in detail the content repres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subculture phenomenon, and then discusses the problems that network subculture phenomenon may affect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cademic performance, value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privacy and security, as well as the breeding of network violence. It also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negative impact of network subculture on college students from five aspects: high entertainment, group identity, emotional catharsis and escapism, social needs and anxiety, and consumerism orientation.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guiding strategies for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subculture phenomenon from four aspects: The first is to establish a multi-dimensiona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the second is to develop a new media education platform, the third is to develop rational analysis of media literacy, and the fourth i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文章引用:周敏. 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现象的深层透视与引导策略[J]. 新闻传播科学, 2023, 11(4): 1144-1150. https://doi.org/10.12677/JC.2023.114168

1. 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化的娱乐、社交、学习等渠道,这也使得网络亚文化现象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网络亚文化以其多样性、个性化和互动性受到广大大学生的喜爱,成为他们表达自我、获取信息和建立社交网络的重要途径。然而,网络亚文化现象主打娱乐至上,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大学生应该用理性思维解读其本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到契合其发展方向的空间 [1] 。

2. 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现象的内容表征

2.1. 网络亚文化的定义

张煊伟认为网络亚文化是处于网络虚拟空间中的一种边缘文化形态 [2] 。谢静娴认为网络亚文化就是伴随网络传播革命而形成的一种图文并茂、音视同存的新生代文化,它的交互性、渗透性等特征对青年学子影响广泛 [3] 。本文认为网络亚文化是指在网络上形成的具有特定特征和文化符号的社群,它们通常是由特定的兴趣爱好、认同观念、价值观等共同构成的。网络亚文化通常通过在特定的社交媒体、游戏、论坛等平台上交流、分享、互动来保持其特殊的文化意识,并随着人们在互联网上的使用范围和增加而不断涌现。它们经常以一些独特的标识符和模因特征,包括音乐、图片、网路流行语、特定的服装和饰品等。网络亚文化是当今互联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表达人们个性化、独特化需求的一种方式 [4] 。

2.2. 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

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的主力军之一,他们既是互联网的消费者,也是参与者,其中不乏一些独具特色的网络亚文化现象。这些网络亚文化现象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创新和交互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在互联网时代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华。其主要表现形式包括以下五方面。第一,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互联网上的特殊语言,包含着大量的缩写和网络流行语。大学生更加熟悉互联网,同时网络语言又是一种高频人际交往的语言方式,因此其更加自然地使用网络语言来与朋友互动。第二,二次元文化。二次元文化是一种包含着动漫、游戏、声优、绘画等内容的网络亚文化现象,其看好者以90后、00后居多。不少二次元作品都是取自日本动漫和漫画,将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让追随者实现了想象世界的无限扩张。第三,网络电影、网剧、综艺热。网络电影网剧、综艺通过网络播出,节目内容贴近年轻群体,通过超前播出、精英投资、明星出演等形式,吸引广泛的年轻观众,偏爱青春自由的题材和偶像的营销方式。第四,网络直播。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网络直播跟随网红、博主一起收获快感。直播平台的流量也逐渐成为了粉丝打榜狂欢的舞台,靠真人秀、真人唱歌、真人游戏、真人秀等方式吸引他们的目光。第五,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属于大学生信息时代高度关注的社交方式,平台上的内容覆盖生活、娱乐、健康、时尚、科技等各个方面。靠更新频率、多元内容和与读者零距离交互等特点,激发了年轻观众的谈资和互动。

2.3. 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现象的特点

第一,海量的信息资源。网络亚文化现象中充斥着海量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激励大学生们的知识探索欲望,并共同建构出了一个大学生世界的语境和氛围。第二,知识结构的塑造。网络亚文化现象渗透在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并塑造其观念、价值和思想。这种塑造方式多以信息、幽默和符号等作为载体进行,大学生既能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知识和信息,又能将其作为表达自己文化身份的方式。第三,独立思考与价值观传递。网络亚文化现象强调独立思考,即使大学生讨论的话题并不在主流之中,也能够自洽自行。因为这种文化采用的是消费者的视角和需求来塑造自己所需要的文化产品,不易受传统禁忌和权力机构控制。第四,安全与交互性。网络亚文化现象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和互动的平台方便大学生找到和自己兴趣爱好相符合的群体,与志同道合的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互相交流和探讨。这种互动性使得大学生们能够建立起更广泛的社交网络,扩大自己的社会圈子,并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共同体。第五,创造性的表达和创新。网络亚文化现象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和创新的舞台。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创作内容、设计标识符和模因,展示自己独特的艺术才华。这不仅能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力,而且能够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创新。第六,反主流和边缘化的文化选择。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现象往往体现为一种对主流文化的批判和抵制。大学生更倾向于追求独特的文化选择和生活方式,并通过网络亚文化表达自己的个性和独特性,寻求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这种反主流和边缘化的文化选择成为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寻找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重要途径。第七,不断演化和延展。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现象具有不断演化和延展的特点。随着网络科技和社交媒体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新的网络亚文化现象不断涌现,旧的网络亚文化现象也在不断变化和升级。大学生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环境中不断适应和创新,推动着网络亚文化现象的发展和演化。

3. 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现象的问题审视

3.1.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网络亚文化是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互动和交流的重要方式,生动丰富的内容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投入其中。然而,网络亚文化除了带来文化和娱乐的价值后,也会带来消极影响。

第一,影响身心健康。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亚文化中,容易导致时间浪费。因为网络亚文化中的内容实在太过丰富多彩,很容易让大学生忘记自我控制,长时间的网络使用对视力和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沉迷于网络亚文化可能导致失眠、压力累积,并激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此外,大学生经常坐在电脑前,长时间缺乏运动,也影响身体健康。

第二,影响学业成绩。网络亚文化的内容丰富,大学生一旦沉溺,很容易陷入其中不可自拔,会忽略实际生活和学业,失去学习的重心和动力。一旦花费过多时间在网络上浏览、交流和娱乐,就导致学习时间不足、注意力不集中,未能按时完成学业任务,日积月累,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便会受到很大影响。

第三,影响价值观念。网络亚文化存在一些歪曲和颠覆道德观、文化观的消极、极端现象,这种现象容易转化为某种扭曲人生观、价值观的传播,引导大学生步入错误道路。如网络上涌现的“追星文化”,让一些大学生将追星视为人生的重要目标,追星者的言行和行为可能会对其影响深远,形成种种不良行为和心态,特别是心理障碍,甚至引导大学生走上叛逆、不良、堕落的路线。又如唯美观、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会造成大学生对物质追求的过度重视,忽视了人生的其他重要价值取向,如道德、家庭、友情等。

第四,影响人际关系。虽然网络亚文化可能会增加大学生之间的共同话题和兴趣,也可能促进大学生之间的自我表达和自我认同。但是,网络亚文化中的一些言论和行为可能会引起争议和冲突,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和疏远。网络亚文化也可能加剧大学生对虚拟世界的依赖,导致社交能力减弱,难以与现实生活建立稳定、健康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可能更愿意在虚拟社交圈中寻求认同和反馈,而忽视了与现实生活中的家人、朋友、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第五,滋生网络暴力。在网络亚文化中,可能出现诋毁、骚扰、辱骂、恐吓等各种形式的网络暴力。这些言论和行为通常都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和隐蔽性而呈现出无序、难以管控的恶劣情况,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个人尊严和安全感,严重违背了网络社交的规范、道德和法律法规。

第六,隐私和安全面临挑战。大学生经常在互联网上分享个人信息和经历,产生大量个人信息和数据,如社交媒体资料、在线购物记录等。这些数据可能被不法分子获取,用于商业目的或违法行为。大学生个人隐私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同时面临着网络诈骗、个人信息泄露等安全问题,容易成为网络诈骗和犯罪的目标,也容易受到钓鱼邮件、虚假网站、网络敲诈等形式的攻击,导致财产或个人信息的损失。

3.2.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探究这些原因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到网络亚文化的影响,也能为教育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高度娱乐化。网络亚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内容与娱乐性质吸引着大学生的目光。网络上充斥着各种有趣、搞笑、刺激的视频、段子、图片等,吸引着大量人群浏览和参与,也容易使大学生沉迷其中,将大量时间花费在网络亚文化上,忽视了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第二,群体认同感。网络亚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表达自我的平台,并形成了各种特定的群体和社区。通过加入这些群体,大学生可以获得归属感与认同感。然而,这种群体认同感容易引发大学生对网络亚文化的依赖性,并开始模仿、追随群体中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进而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第三,情绪宣泄和逃避现实。大学生喜欢将网络亚文化作为情绪宣泄的渠道,通过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来获得他人的关注与回应。此外,一些网络亚文化以虚拟的世界为背景,提供了逃避现实的场所,虽可以暂时摆脱现实生活的压力和挫折感,但容易让大学生忽视自己的学业和生活。

第四,社交需求和焦虑。网络亚文化作为社交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低风险、低压力的社交方式。大学生常常通过网络亚文化来扩展社交圈并与他人交流,从而满足社交需求。然而,一些现实社恐的大学生更容易依赖网络社交,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网络亚文化中,忽略了现实社交的重要性。

第五,消费主义导向。网络亚文化中常常出现包包、化妆品、明星代言等与消费和时尚相关的内容,对大学生产生极大消费心理诱惑,使其将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投入到追求虚荣的物质享受上,进一步加深了大学生的物质追求和功利主义思维,严重影响期人生观和价值观。

4. 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现象的引导策略

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现象的引导策略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个人共同努力,形成培育合力,并利用网络宣传阵地,培养大学生养成理性分析的媒介素养,同时不断创新育人模式,发挥实践育人功能,才能促进大学生理性、健康地使用和参与网络亚文化。

4.1. 建立多维协同育人机制

建立多维协同育人机制,以整合教育、家庭、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和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

第一,加强教育主体责任。首先,制定相关政策。教育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明确网络亚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规定其纳入高校教育体系中并严格执行。其次,加强师资培训。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网络亚文化教育培训,使具备相关教育理论和实施技巧,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亚文化。再次,开展网络亚文化教育活动。高校应组织开展网络素养培训、主题讲座、比赛和社团活动等多种网络亚文化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和意识。

第二,融合家庭教育。一方面,家长主动参与。家长要积极了解网络亚文化现象,与孩子共同学习和讨论,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支持。亲子沟通和家庭教育活动是非常关键的,可以建立起良好的家庭网络亚文化教育环境。另一方面,引导健康使用网络。家长要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网络使用规则,监督他们的上网时间和内容,引导他们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积极参与户外活动、体育运动和文化艺术等,减少对网络亚文化的依赖。

第三,提升社会责任意识。一方面,互联网行业要加强自律。互联网行业应加强自我管理和监管,建立健全的内容审核和过滤机制,积极推出积极向上的网络亚文化内容,提供多样化、优质的互联网文化资源,屏蔽和清除不良内容。另一方面,社会组织要主动参与。社会组织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座谈会和咨询活动等方式向公众开展网络亚文化教育活动,以提高广大大学生和家长对网络亚文化的认知和风险意识。

第四,提升自律与社交互动能力。一要自我规划和自我约束。大学生应自觉进行自我规划和时间管理,合理安排学习、生活和娱乐的时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参与积极、健康的网络亚文化。二要参与多元化校园活动和社交。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多样化的校园活动和社交互动,拓展社交圈子和丰富个人经历。通过与现实生活的互动,减少过度依赖网络亚文化的倾向。

4.2. 开拓新媒体教育平台

新媒体教育平台作为网络宣传的主阵地,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丰富、更有价值的网络亚文化教育资源,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并享受正面的网络文化。因此,需要必须紧紧抓住各个新媒体平台这个渠道,占据舆论主导地位。

第一,提供多元化、进步性的网络亚文化。新媒体教育平台应提供在线课程、教育视频、模拟实验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多元、专业、权威的教育内容,推广积极向上的互联网文化,以满足大学生对于网络娱乐的需求,同时帮助其拓宽视野,了解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评估和参与网络亚文化。

第二,强调信息安全和网络素质教育。新媒体教育平台应该加强对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和网络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如何保护个人隐私,教授网络文化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以及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和互联网信息,培养其良好的网络安全意识和信息鉴别能力,并帮助其规范网络行为,养成良好使用习惯。

第三,发挥社交平台和互动功能。利用社交平台举办线上学术论坛,组织学生项目合作,借助讨论区的互动功能,学生可以分享学习经验、交换意见和观点,共同探讨网络亚文化的相关话题,从而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第四,鼓励创造性参与。高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意比赛、摄影比赛、写作比赛等创造性的网络亚文化活动,并通过性媒体教育平台分享自己的创意和才华,发挥创造力与表达能力,进而提升自身媒体素养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五,开展协作融合。高校可以与媒体公司、网络平台和科技公司协作融合,推广积极向上的网络亚文化内容,引导大学生与积极向上的信息互动。高校也可以利用其权威的教育资源和专业知识,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内容和学习机会,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网络亚文化的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4.3. 养成理性分析的媒介素养

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加理性地面对和评估网络亚文化,从而降低受到消极影响的可能性。

第一,培养批判思维能力。高校要通过教育和训练,培养大学生分析和评估媒介内容的能力以及学会质疑和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准确性,不盲从和信任所有信息。同时鼓励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思考信息背后的真正含义、可能的影响和局限性,以减少不理性的盲从和过度消费。

第二,提高信息辨别能力。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如何辨别虚假、不准确的信息和有偏见的观点,帮助其了解信息操纵的技术和策略,明白媒体如何使用情感、语言和图像来影响他们的思考,并鼓励学生积极寻找多样化的、权威的信息来源,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和评估。

第三,强调媒体素养教育。高校应开展媒体素养教育,让学生提升对网络亚文化的正能量认知,学会解读和理解媒体文化的特点和影响,了解媒体语言和传播方式的规律,掌握媒体操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以便更好地评估和应对网络亚文化影响。

第四,培养自我调控和情感管理能力。学生需要培养自我调控与情感管理的能力,以抵抗网络亚文化的消极影响,并要学会在面对刺激性和情绪化的内容时保持冷静和理性,避免过度参与和过度依赖网络亚文化。同时,学生也可以选择多元化的媒体内容,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以丰富自己的媒介体验。

第五,培养全球媒体公民意识。强调全球媒体公民意识,使大学生意识到他们在媒体环境中的角色和责任。他们应该了解媒体在塑造社会观念和价值观方面的影响力,以及他们个人的能动性和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媒体相关的社会活动,以促进媒介素养的实践和应用。

4.4. 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

通过实践活动,大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感受到网络亚文化的影响,并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健康的网络行为和价值观。

第一,组织社会实践项目。高校和社会组织可以共同组织主题活动、社会调研和参访活动等与网络亚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项目,使学生亲身接触和了解网络亚文化的实际情况和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网络亚文化的多面性,增强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

第二,开展科研创新项目研究。高校应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创新项目研究,探索网络亚文化的发展趋势和影响机制,发现网络亚文化背后的规律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其更加具备应对网络亚文化不良影响的能力。

第三,开设实践课程和组织社团活动。高校可以开设网络媒体实践课程,让学生参与网络媒体制作和管理,培养他们的媒体素养和媒体创造能力。此外,高校也可以组织网络亚文化研讨会、影视分享会等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思想交流和互动。

第四,进行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高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深入观察和思考网络亚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并通过与不同社会群体的互动,拓宽其视野与思维方式。同时,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也是塑造网络亚文化的过程,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与公民意识。

5. 结束语

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现象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网络亚文化现象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加强社交网络的建立和拓展。同时,它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娱乐和放松的途径,增强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然而,网络亚文化现象也可能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成绩、价值观念、人际关系、隐私和安全,以及滋生网络暴力等问题。因此,高校和家庭需要采取相应的引导策略,引导大学生保持客观和理性的态度,选择健康、有益的网络亚文化内容并合理参与其中。同时,大学生也要提升自身判断力,增强自我引导意识。相信经过多方协作和努力,网络亚文化现象将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更丰富、有益的体验。

基金项目

2023年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引导策略研究”(2023-SCJ-03)。

参考文献

[1] 贾文静. 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现象的深层透视与引领路径探究[J]. 新闻研究导刊, 2023, 14(4): 72-74.
[2] 张煊伟, 王帆, 付萌, 等. 网络亚文化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问题审视与对策分析[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23(2): 195-198.
[3] 谢静娴, 李刚, 张晔, 等. 网络亚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路径探析[J]. 大学, 2023(22): 136-139.
[4] 潘强, 邵光辉, 李思滨. 当代青年网络亚文化结构缕析与价值审视[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0, 39(3): 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