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
A Study on the Intervention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in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DOI: 10.12677/AP.2023.1312772, PDF, HTML, XML, 下载: 79  浏览: 141 
作者: 濮语纯: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高校学生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Patriotism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摘要: 高校学生不仅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对象,更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主体,所以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不仅仅影响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更影响着新时代下社会思潮的主流方向。因此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对高校学生的积极干预,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进程中正确引导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才能使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并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思想价值观。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are not only the key targets for receiving patriotic education, but also the main body of Chinese youth in the new era. Therefore, their psychology during the process of receiving education not only affects the effectiveness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but also affects the mainstream direction of social trends in the new era. Therefore, through the active intervention of patriotic ed-uc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patriotism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correctly guide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so that they can become successors to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ossess healthy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and correct ideological values.
文章引用:濮语纯 (2023). 爱国主义教育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 心理学进展, 13(12), 6080-6085.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12772

1. 引言

新时代下,高校学生在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社会服务、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更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中流砥柱,因此注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当下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健康课不仅包括自我意识、个性发展等内容,还包括学生价值观的培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类似。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基石,研究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将爱国主义教育以一种良好的、有效的方式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并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集中分析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教育目前面临的现实困境,并重点研究爱国主义教育对高校学生心理的干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高校学生积极心理的实践机制。

2. 高校学生心理鲜明特征

高校大学生拥有深刻的心理状态与丰富的心理活动,渴望对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高校学生的心理是多面且复杂的,而心理成熟是大学生成人的最主要表现状态,准确了解学生心理特点是在高校学生中正确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更是促使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成熟的关键。

2.1. 思想活跃与认识能力不足并存

当前,高校学生生活在经济与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普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下,每天接收到的信息与事务千变万化,这导致了高校学生们拥有跳脱的思维能力,追求自主和个性,富有创新精神,常常追求独树一帜。高校学生虽思想活跃,但由于他们生于网络时代,长于网络时代,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都受到互联网的影响,而质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弥漫了整个网络世界。因此,网络很容易扰乱学生的认知能力,使高校学生很容易将理想与现实混淆,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这是学生们认识能力不足,出现认知偏差和认知障碍所导致的。

2.2. 自我意识觉醒与团队合作精神较弱并存

一般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表现为认知、情感与意志3种心理活动(邹红军,2021)。自我意识的出现并不是学生进入高校后产生的,而是随着一个人的出生就有的,随着学生进入高校后接受到的教育越来越全面,越来越能够清晰地认识自我,有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欲望,因此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更深层次地觉醒。而与此同时,由于改革开放社会强调了市场经济的竞争本质和个体价值的重要性,不断增强的社会竞争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合作精神理念的生存发展空间,因此影响了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个人价值的实现,伴随着高校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削弱了学生们之间的合作精神。

2.3. 追求独立与适应能力差并存

目前高校学生大多为“00后”独生子女,由于传统的教养方式和父母的过度保护限制,并且受到父母以及祖父母的溺爱,导致许多学生内心追求独立的同时,自身的独立性又较差。而在进入高校之前,学生们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处于被动的状态,学生们在这种状态下,片面地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高校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无法完全掌握独立生活、学习和探索自己的能力,所以他们一方面想挣扎着逃出限制,追求独立,另一方面又无法适应独立的生活,抵挡不住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父母的依赖。

3. 新时代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个人意识形态层面的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了高校重点关注的对象。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新要求,分析目前新时代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未来优化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3.1.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单薄,缺乏专业性

教师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扮演着基础性的角色,是领导者和组织者,教师的专业程度以及工作的质量决定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实际成效。一方面,由于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心理问题日益增多,高校需要更专业的心理教师,结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根据卫健委文件要求,高校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的专业教师与学生比例不低于1:4000,但根据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高校心理教师数量都未达到要求(王欣星,孙杨,2021)。从而导致心理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及时发现并处理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基于新时代的背景下,在日常心理工作中,高校心理教师缺乏大数据思维和技术手段(王利,2019)。目前教师仅仅通过统一进行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心理咨询来跟进学生们的心理状况,没有与时俱进地将新媒体技术与大数据统计分析融合进心理教育中。

3.2.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单调,缺乏创新性

心理健康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课程,需要不断创新其方式方法,只靠心理教育培育者进行单一的授课是毫无成效的,应使用“课堂与课后”、“教育与培训”等多方面的合作提高教学效果。但在大多数高校中,没有采用灵活多样的心理教育手段,导致高校学生真正参与进心理教育中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思想体系和模式上进行优化。特别是在当前新媒体的平台、大数据的条件下,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学的重要切入点,但部分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上还比较滞后。

3.3. 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局限,缺乏全面性

首先,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流认识还停留在疏导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并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意义与价值,其重点应在于传授心理知识,更在于积极培养学生成为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思想价值观的公民。其次,在大数据时代,高校难以确保隐私和数据的保密,网络安全对高校学生来说更加敏感。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数据而言,数据的隐私性和安全性更加重要,需要在数据的采集、存储、流通、应用、销毁环节加强保护措施(吕淑艳,张亨国,吴文影,2021)。逐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

4. 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推进中的现实困境

受多元文化影响的社会群体认识不到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各种社会思潮逐渐动摇了他们的政治立场,弱化了他们的理想信念,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逐渐减弱,这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是主要的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习近平,2015)。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主力军,从多元社会思潮的视域下来看,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尤为重要,高校学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祖国的发展历程、优秀的传统文化、伟大的革命精神等,这对加强高校学生心理素养,塑造高校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在其推进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现实困境。

4.1. 高校学生的不重视弱化爱国主义教育在其心理健康中的推进效果

出生在21世纪后的高校学生成长环境优越,生活富裕,并且在上了大学后经常接触互联网、新媒体,受“娱乐至上”等社会思潮的影响,崇拜网红明星,导致他们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受各种形式主义的影响,学生们主动学习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性更低。高校学生平时将精力更多地放在自己的专业课学习以及娱乐上,而较少关注社会政治现实、时事政治,缺乏政治使命感和政治热情,对政治参与行为漠不关心,表现出被动甚至逃避等的现象。

4.2. 高校单一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降低其在学生心理健康中的推进作用

目前被高校所采用的教育方式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很少开展实践或实地考察等活动,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爱国主义教育规划以及体系。高校及培育者认为,将课本知识输出出去,学生们就能自主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以及自发产生爱国的情感。在高校中,大多数教师仍然选择采用单调的灌输方式以及教学形式,向学生们传输传统意义上的爱国主义刻板内容,与信息技术与新媒体的发展无法结合,不能满足新时代下高校学生的需要,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抵触,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学生不能自然而然地接受,还可能会因为太过于枯燥进而抵制和拒绝。

4.3. 错误的社会思潮阻碍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中的推进进程

社会生活的异质化导致不同社会思潮的出现,这些社会思潮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积极的社会思潮使学生们的思想素养和心理素质得到提升,起到鼓励学生努力奋斗的效果;而错误的社会思潮如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等试图毒害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瓦解学生们的国家信仰,导致了高校学生价值观出现混乱,一些学生丧失了辨别是非对错、善恶美丑的能力。错误的社会思潮严重阻碍了学生心理发展,威胁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5. 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实施路径

爱国主义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是以科学心理理论为理论基础的。作为一种心理形式,理想信念是最高层次的、稳定的、持久的心理倾向性,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对于个体发展具有引领方向和动力支撑作用(冯建军,2021)。个人的理想信念最终归宿是爱国,爱国主义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祖国和长期生活的家园的热爱,是一种时常发生的自然心理状态,是一个人心理和情感所依赖的表现。因此爱国主义是一个可以从多个角度论证的论题,它不仅是一种政治道德准则,也是一种情感。无论是从爱国主义的历史角度,还是从爱国主义的心理学角度来看,爱国主义更是一个知识体系,包含了与爱国主义相关的知识、情感、品质和行为。在新时代下,高校要准确把握“个体对自己国家的热爱、自豪感、归属感(马得勇,2015)”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科学地探索爱国主义教育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的可行性。

5.1. 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引导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高校要摆脱现有的单一教学模式,改进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将爱国情感充分融入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去,在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通过帮助学生掌握全面系统的爱国主义知识,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不仅要通过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等引导学生产生积极心理,还要尽可能地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使高校学生从心理维度上真正产生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同时心理健康课程教师也要通过讲述革命先辈的光荣事迹,和学生们深度剖析革命先辈为国家大义牺牲自己时的心理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其中,使学生产生对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

5.2. 优化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适应高校学生心理发展需要

当下有太多错误的社会思潮毒害着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这对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培育者们应时刻关注并积极应对错误的社会思潮对学生心理以及思想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应该对于错误思潮闭口不谈,应充分利用反面案例,优化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及时指正其带来的不良心理状况。用身边生动的反面案例进行教学,不仅纠正学生被毒害的心理,更维护了国家安全。另一方面,培育者们要在爱国主义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对目前学生想了解的思想进行深刻剖析解读,深挖心理健康中的爱国主义元素,及时传输先进理论思想成果,杜绝传输“空”、“大”的政治思想。并且培育者应围绕学生的个人发展,设计学习任务和情景,使教学内容从理性说教转向情感引导,有助于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提高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学习动机、兴趣和效果。

5.3. 健全爱国主义教育机制,提高高校学生心理综合素质

目前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基础的公共政治课上,应当健全爱国主义教育机制,增加课外活动。例如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可以将网络平台作为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基本意识形态为基础,开展多项爱国主义与心理健康相结合的活动,比如主题辩论赛、文章投稿等,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网络平台学习氛围。同时培育者可以在学生心理调查问卷中制定几项关于爱国主义的开放性题目,从爱国主义的视域下研究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及时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并进行平等交流沟通。

6. 结语

本文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在爱国主义教育干预下的研究得出,当社会认同受到威胁时,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会强化积极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合作反应,这些合作机制保护了心理健康,提高了应对危机的有效性。已有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案例分析的方法表明,爱国主义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实现的成绩:一是落实国家政策,构建思想政治良好的育人环境;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长足发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全面体现(张玉杰,2018)。此外,爱国情感还能激发个人的抗挫折素质,这不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保护作用,而且对提高学生成绩和促进学生综合潜能也有重大帮助。

参考文献

[1] 邹红军(2021). 新时代高等教育质量观就是培养人的“自我意识”吗: 与康翠萍教授商榷. 高教发展与评估, 37(2), 17-26, 116.
[2] 王欣星, 孙杨(2021).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 教育信息化论坛, (8), 70-71.
[3] 王利(2019). 大数据信息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评《大数据时代: 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 中国科技论文, 14(9), 1063.
[4] 吕淑艳, 张亨国, 吴文影(2021). 法律视野下的高校大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 北京教育(高教), (4), 18-19.
[5] 习近平(2015).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 2015-10-15(002).
[6] 冯建军(2021). 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实践内涵、理路与策略. 思想理论教育, (12), 27-33.
[7] 马得勇(2015). 国家认同、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国外近期实证研究综述. 世界民族, (3), 8-16.
[8] 张玉杰(2018). 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实现. 博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