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康纳的资本主义双重危机理论探析
An Analysis of O’Connor’s Capitalist Dual Cri-sis Theory
摘要: 奥康纳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有区分的。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在原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进行重构,外扩自然的维度与内延文化的维度,从而引入生产条件的概念,发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所认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矛盾是“第一重矛盾”。而奥康纳所强调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生产条件的矛盾即为“第二重矛盾”。第一重矛盾引发了以生产过剩为表现形式的经济危机,第二重矛盾引发了以生产不足为表现形式的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在此基础之上,奥康纳指明了自然不是资本的归宿点,而是资本的出发点。他不仅拓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领域,而且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反生态的实质。
Abstract: O’Connor believes that there is a distinc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Marxism and ecological Marxism. The starting point of traditional Marxism i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roductivity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 while the starting point of ecological Marxism is to reconstruct 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historical materialism, expand the dimensions of nature and culture, and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production conditions to discover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roductivity, production relations, and production condition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roductive forces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 considered by Marx is the “first contradic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roductivity, production relations, and production conditions emphasized by O’Connor is the “second contradiction”. The first contradiction triggered an economic crisis in the form of overproduction, while the second contra-diction triggered an economic crisis and ecological crisis in the form of insufficient production. On this basis, O’Connor pointed out that nature is not the destination of capital, but the starting point of capital. He not only expanded the ecological field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ut also further revealed the essence of capitalist anti-ecology.
文章引用:邱晨. 奥康纳的资本主义双重危机理论探析[J]. 哲学进展, 2023, 12(12): 2510-2515.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12407

1. 引言

20世纪30年代以后,凯恩斯主义指导着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由此,横扫全球的金融危机出现短暂的消失,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现了平稳的发展。在这种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加持下,资本主义的发展迎来了腾飞,但也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20世纪70年代阿格尔和莱斯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已经过时,需要一种新的生态理论去引导社会变革。而在90年代以后,经济危机再一次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由此,奥康纳主张回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的立场,并尝试重构历史唯物主义填补“生态理论空场”,发掘经济危机以外的第二重危机,即生态危机。

2. 资本主义第一重矛盾与危机的理解

2.1. 资本主义的第一重矛盾

奥康纳认为,关于向社会主义转型的问题上第一重矛盾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一个特定形式是价值与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实现(或被剥削)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的生产与周转之间的矛盾中的一种” [1] (p. 257)。资本主义的第一重矛盾是内在于资本主义之中的。因为,资本主义在实现资本积累过程中是需要压榨工人阶级的,并且是一种强制性的过程,工人阶级不仅要完成社会必要劳动,还要完成剩余劳动。剩余劳动会带来剩余价值,只要有剩余价值的出现就会伴随着剥削,同时将会导致市场需求的不足。也就是说,所产生的剩余价值量越大,伴随的剥削率将会越高,那么商品在市场上流通会存在购买能力不足的问题,使得价值和剩余价值自身的实现难度变大。显而易见,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而这一过程不可避免的是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不断加码。剩余价值不断积累,剥削率不断提高,资本家周而复始地实现资本积累,工人的收入并未有明显提高,甚至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工人的工作时间不断增加。这就出现了资本主义制度内部产生的基本问题,即市场上出现过多的剩余劳动产品,而对于这些剩余劳动产品的需求或者说购买能力又源自于何处呢?源自于不断地开拓市场又或者新的资本投资。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过是增加隐患。

2.2. 资本主义的第一重危机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下,马克思详尽地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而这一矛盾导致的经济危机,马克思也作出了明确的论述。“剩余价值的生产没有任何障碍,问题在于价值和剩余价值在市场中该如何实现,最终引发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 [2] 。以生产过剩为表现形式的经济危机在现实维度上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资本是无限追求剩余价值的,资本的商品生产一旦超出有效需求,剩余价值的创造与价值自身的实现就无法达到平衡。对此,马克思也作出了清晰的判断,“资本主义不仅充满了危机,而且还是依赖于危机而存在的” [1] (p. 262)。奥康纳对此也作出了充分的肯定,经济危机的出现会导致经济的严重衰退,这就迫使资本主义自身化解危机。资本主义通过经济危机来对自身进行调整,以便更有利于自身能够继续形成以资本积累为目的的剥削。资本主义一方面会通过生产力来调整,另一方面通过生产关系来调整。例如,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资料的成本或是资本主义内部关系的调整形成新的金融控制形式等等,这都是以增加利润为目的的,无非是以一种新的资本主义运营模式取代旧的资本主义运营模式,不变的是这一周期性的危机始终存在。

资本为了维持或者提高利润会将生产与再生产的成本降低。在追逐利润的同时,意想不到的是需求在不断的下降,事实证明光靠资本家的消费或者投资是不够的,扩大市场也是为了得到普通民众的需求,并且剥削率不断提高,那么市场的需求就会下降。所以第一重危机是从需求的角度对资本主义进行冲击。

3. 资本主义第二重矛盾与双重危机的理解

3.1. 资本主义的第二重矛盾

奥康纳认为,关于向社会主义转型的问题上资本主义的第二重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奥康纳认为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外必须加上生产条件这一范畴,生产条件也是贯穿第二重矛盾与危机的核心概念。关于生产条件,奥康纳在马克思和波兰尼关于土地和劳动理论基础之上对生产条件进行了解读。奥康纳强调生产条件在资本主义的运行逻辑之下成为了一种虚拟商品,即生产条件本身并不是为了作为商品而出现,但却成为了商品。在此基础之上,奥康纳在马克思的基础上对生产条件的三种类型进行了丰富。

第一种是外在的物质条件,外在的物质条件今天被放置在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大气含氧量、海岸线稳定性、土地、水资源等问题上进行讨论。当今,自然界的很多事物被贴上了价格的标签,可问题就在于这些事物本身并没有价格,本不应该受价值规律所支配,奥康纳将第一种外在的物质条件设为一种虚拟商品。第二种是生产的个人条件,即劳动力。劳动力涉及劳动者本身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及社会化程度。劳动力不能与劳动者本身相分离,劳动力的产生也并非是为了成为某种商品而被出售而产生的。劳动力本身就具有虚拟性,在资本主义运行逻辑下,劳动者被迫出卖劳动力,使得劳动力成为一种虚拟的商品在市场流通。第三种是社会生产的公共的、一般性条件。公共的条件指基础设施、空间和社会资本。在奥康纳看来,社会生产的公共的、一般性条件与上面说的两种条件一样不是为了出售而被生产和再生产的,是依赖于市场需求被迫流入市场的。

“简而言之,生产条件包括商品化或资本化了的物质和社会行为,当然,商品的生产、分配与交换(严格意义上的)本身除外” [1] (p. 258)。单说商品本身而言,其生产与再生产就是为了出售。而不管是自然界、劳动力,还是空间与时间维度上的基础设施,并不是为了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的。但是在资本主义的运行逻辑下,生产条件不过是商品或商品化的资本罢了。正是由于生产条件看似是为了生产和再生产的商品,所以这些生产条件统统都被国家来管理,生产条件被政治化了。资本积累是必须要运用生产条件的一个无休止的过程,那资本积累是否会遇到阻碍呢?答案是生产条件被政治化了,所以这首先是社会政治以及意识形态的问题。

3.2. 资本主义的双重危机

“奥康纳认为资本主义‘第二重矛盾’引发以生产不足为特征的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 [3] 。奥康纳认为,第一重矛盾是具有一定理论局限的。尽管经过第一重矛盾的论述,资本主义生产内部的矛盾所引发的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得到了充分的阐释。但是这不能进一步解释生态危机这一核心问题,因为第一重矛盾并未涉及自然的因素,并未从资本主义生产的外部来进行探析,生产条件的变化所引发的生态环境恶化并未得到重视。

首先,资本主义受利润驱使不惜破坏生产条件,进而使得恢复生产条件的费用增加。换句话说,奥康纳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破坏了生产条件,导致生产条件再生产成本上升。并且,资本主义对于阻止损害生产条件这一方面是无能的。资本主义双重危机的出现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在从事获利的过程是“通过损害或破坏而不是再生产其自身的条件,而具有的自我毁灭的力量问题上” [1] (p. 265)。生产条件被资本所控制,资本为了实现增值不惜将生产条件毁坏,例如自然资源的短缺、城市生态环境恶化、沙尘暴、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全球变暖等等现象不断加剧。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在实现剩余价值时,剩余价值的生产方面遭到了破坏。资本主义从经济的维度上对生产条件进行自我摧残性的使用。

其次,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扩张,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无情利用。但是生产条件本身并不能像资本主义一样进行自我扩张,并且资本主义的自我扩张与资本积累的周期速度远远超于生产条件的周期与规律。自然界的周期与规律决定着资源的存储量,例如森林覆盖面积、矿石燃料的存储……自然界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必要条件,当自然界被过度开发,自然界无法满足资本主义生产的需求时,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就会接踵而至。所以资本对自然的无限攫取,使得生产条件过度的缺失,必然引发生态危机与经济危机。简而言之,第二重矛盾导致以生产不足为表现形式的生态危机与经济危机。

4. 双重危机理论根源的探寻

4.1. 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

“自然界对经济来说既是一个水龙头,又是一个污水池,不过,这个水龙头里的水是有可能被放干的,这个污水池也是有可能被塞满的” [1] (p. 296)。奥康纳将自然界比作水龙头与污水池,显然,水龙头表示自然资源被无节制地占用,污水池表示自然遭到严重的污染。基于双重危机理论不难发现,自然被当作水龙头和污水池与资本积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方面,在前面说到马克思主义拥有能够剖析资本主义内部问题的经济危机理论,其中资本积累是内部问题的关键。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其中包含了对劳动者的剥削以及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指绝对剩余价值,即在必要劳动时间的基础之上强迫工人继续进行超额劳动所带来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指相对剩余价值,即革新技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资本家想要得到可观的利润,那么资本家是要追求剩余价值的,利润就像黑洞一样吸引着资本进行疯狂的自我扩张。前文已经提到这样的情况下市场上的商品太多,而需求已经远远跟不上商品的生产,会出现以生产过剩为表现的经济危机。

另一方面,关于生产性资本(能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马克思将这部分资本分为两个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第一大部类’中生产材料的市场由个体资本对剩余价值和利润的需求程度所决定,‘第二大部类’中的消费资料的市场由消费需求所决定” [3] 。具体而言,我们首先得知生产率和相对剩余价值对于资本积累尤其重要。那么资本为了实现更多的资本积累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原材料的需求也会增多。经济在不断地增长,所需要的原材料也在不断地增长,那么个体资本就需要抽出更多的利润去购买更多的原材料。结果显而易见,对原材料需求不断地增加也会不断提高平均成本。个体资本会谋求新的出路把发展的目光聚集在提高技术以及基础设施方面,或者寻求新的原材料以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这必然会造成资源的过度开发与使用,导致资源的枯竭与环境的恶化。如果原材料价格变低,那么平均成本自然就会降低,利润就会实现提升,结果是原材料的开发与资本积累的速度变快。但是生态的问题诞生了,便宜的原料会导致资源被快速的消耗,可持续发展成为空谈。“一个恶性循环就这样形成了:高利润率导致了高积累率,高积累率反过来又导致了对原材料的更大需求;对原来的更高水平的开发导致了生产成本的降低,而生产成本的降低又会使本来就很高的利润和积累率变高” [1] (p. 291)。所以,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与下降,都不会影响资本积累的无限扩张。这种高利润率和高积累率都将造成一个局面,自然资源被盲目地开采和消耗,生态危机成为必然。

4.2. 资本主义不平衡和联合的发展

不平衡发展主要聚焦在发展地区与欠发展地区之间的二元性或对立性关系。不平衡发展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发展地区与欠发展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地区指垄断商品生产的地区。或者说,第一世界、核心国家、帝国主义国家。欠发展地区指只能提供原材料或出卖廉价劳动力的第三世界。第二方面,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下,城市与乡村、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中心地区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剥削关系。

不平衡发展会带来污染与资源枯竭的问题。随着不平衡发展,工业、日常生活将会趋于集中。工业与日常所产生的废弃物在分散的情况下,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自我消化与吸收。一定量不同类型的废弃物集中起来将会带来严重的污染问题。不平衡发展还会带来资源枯竭的问题,例如,对土壤肥力的破坏、森林的滥砍滥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对矿物燃料的快速开采。不平衡发展不但会造成欠发展地区的土壤、植物、矿物资源的毁坏,还会造成该地区贫困人口普及化。

“联合的发展是指发达地区和那些欠发展地区在经济、社会及政治形态领域的独特的新旧形态的结合” [2] 。简单来说,就是资本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将各种社会经济联合起来。联合的发展将会产生两种形式:第一,欠发达国家中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同时欠发达国家人口涌向发达国家。第二,大量的具有工业、金融相关的技术与资本投入进入拥有廉价劳动力且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欠发达国家。在欠发达国家中,为了谋求经济发展会吸引外资,并且非常乐意接受发达国家技术与资本的支持,同时允许发达国家对本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发达国家中,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成本不断提高,资源的使用与破坏速度不断加快,各种污染接踵而至,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4.3. 资本主义技术的不合理运用

启蒙运动以来,主流的观点认为科学技术能够让人摆脱自然的暴力,使人能够理性地利用自然,并得到富裕的生活。然而,奥康纳指出,一些批判理论学派“反驳说科学技术已变成了压制的工具,而不是解放的手段” [1] (p. 320)。资本主义技术在一些人看来是一种压迫、剥削和破坏的力量,人似乎并未从自然的枷锁中解放,反而在技术的压迫下使人类的命运危在旦夕。

资本主义的运行逻辑是实现资本积累,同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先进技术也难逃这一逻辑。资本主义技术存在三个方面的经济功能:第一,资本主义技术最重要的经济功能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对劳动者的剥削,同时提高利润率。第二,降低商品生产的成本,或者是提高原材料和燃料的利用率。第三,开发新商品的同时,对潜在市场进行扩张。

奥康纳深刻地揭示了在资本主义技术的三层经济功能,一些学派认为,人类并未因为拥有理性的技术而解放,反而被技术压迫。但是,奥康纳认为,技术不应该受到过多的指责,“其根源在于劳动关系的资本主义本性,而不在于技术” [1] (p. 327)。技术帮助了资本主义的财富积累,但是是在资本主义对劳动控制为前提的。一方面,资本主义将工人和技术人员组合起来完成剩余价值的生产;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将工人与技术人员之间进行了区分,运用专门化这个手段将劳动力进行控制。或者说,对于技术的思考不应该只存在于经济方面,更应该存在于社会和政治方面。

5. 结论

奥康纳的双重危机理论给予了我们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与经济危机思考的崭新视角。从整体上说,经济危机是与过度竞争、效率迷恋以及成本削减联系在一起的,生态危机是与资本主义制度下非良性的竞争所联系在一起的。同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原材料消耗殆尽,生产资料生产和再生产难以实现。经济危机引发生态危机,生态危机又反过来引发经济危机。简而言之,资本主义制度引发经济危机是必然的,同时生态危机的爆发也是必然的。资本始终靠着资本积累而发展,那么这一元凶始终存在,资本主义关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终将难以实现。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美]詹姆斯∙奥康纳. 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 唐正东, 臧佩洪, 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 宿晨华. 詹姆斯∙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15.
[3] 刘晓艺. 詹姆斯∙奥康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