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户外活动规则意识培养困境与策略
Dilemmas and Strategies of Cultivating Small Class Children’s Awareness of Outdoor Activities Rules
DOI: 10.12677/ASS.2023.12121027, PDF, HTML, XML, 下载: 114  浏览: 310 
作者: 潘胜云: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规则意识户外活动小班幼儿Rule Consciousness Outdoor Activities Small Class Children
摘要: 规则意识是小班幼儿初入园时重点培养的目标,良好的规则意识对幼儿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在户外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不仅为小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契机,而且能够发展幼儿的各项能力。本文首先对小班幼儿在户外活动规则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刨析;其次,基于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以下教育对策:尊重幼儿自主性和主体性发展;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借用图示帮助幼儿理解规则的含义;利用情境为幼儿解读规则,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等。将规则意识培养渗透于幼儿的户外活动中,就要从小班开始抓起,为幼儿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Abstract: The awareness of rules is the key training goal of small class children when they first enter the park, and good awareness of rules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ir long-term development. Cultivating small-class children’s awareness of rules in outdoor activities not only provides a good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for cultivating small-class children’s awareness of rules, but also develops children’s abilities. First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small class children’s awareness of outdoor activities rules; Secondly,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ining of small class children’s rule consciousness, the following educational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respecting children’s autonomy and subjective development; creating a prepared environment; Using diagrams to help children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rules; Using the situation to interpret the rules for children and choose appropriate educational methods. To cultivate the awareness of rules in children’s outdoor activities, we should start from small classes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children’s future development. We should start from small classes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children’s future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潘胜云. 小班幼儿户外活动规则意识培养困境与策略[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12): 7544-755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121027

1. 引言

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遵循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它是人们立足社会、参与社会活动、实现人际交往的基础,是维护社会稳定、建立社会秩序的根本 [1] 。在幼儿园里,幼儿的规则意识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行为准则的自觉行为。良好的规则意识,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催生剂,是教师和家长需要予以特别关注和培养的重要意识,可以帮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户外活动中,活动环境相对自由、开放,幼儿间的肢体接触较多,小班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这就需要加强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小班幼儿在户外活动中规则意识的形成,需要教师的支持,探讨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困境与对策,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同时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使教师更好的指导小班幼儿户外活动的开展,对小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小班幼儿户外活动规则意识培养困境

2.1. 幼儿方面

2.1.1. 幼儿自身生理特点制约

幼儿时期最典型的思考方式是具体形象思维,即仅依靠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产生表象的联想,而对抽象的、与具体事物分离的概念却没有很好的认识。同时,学龄前儿童的记忆力主要是非随机的图像记忆,并且没有目标,主要是无意识记忆,只能记住形象鲜明、直观具体的东西 [2] 。因此,由于幼儿的记忆力发展水平,在许多情况下,小班幼儿往往无法正确地记住老师的活动规定。并且这一时期幼儿记忆的完整性相对于中大班幼儿来说比较差,在活动中经常出现脱节、漏记和错记等现象。如在户外活动中,教师提的多条规则、要求,幼儿只能记住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而对于其他部分则会记忆不正确或与其他内容相互混淆。或者幼儿暂时记住了教师提出的部分规则,在活动一段时间之后有些内容又会被忘记。由于小班幼儿记忆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使得小班幼儿很难将教师强调的全部规则都内化。所以,“记不住”也成为幼儿在户外活动中出现违反规则行为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2.1.2. 幼儿规则内化水平不一

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幼儿,其规则内化程度明显存在差异 [3] 。在性格特征上,易养型幼儿的规则内化程度优于普通幼儿,而普通幼儿优于难育幼儿。其原因可能是:消极情绪越多,注意转移能力越差,社会退缩程度越高,活动反应水平越高,生活方式越难形成生活规律,就越容易形成发展的危险,让自己不断地陷入调整的两难境地。此外,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领域中具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在小班时,幼儿难以分辨出道德和风俗,但是到了中大班,他们可以对自己的区域进行初步的了解和遵循。当幼儿违反道德、习俗、自主性、实用主义等方面的规则时,会遭到明显的后果,更可能会被直接地处罚,从而迫使他们服从。但在幼儿违背其它规则后,效果不会立即显现,让幼儿很难了解规则的含义,更不会轻易地接受。

2.2. 教师方面

2.2.1. 部分教师忽视幼儿自主性发展

日常生活中,个体服从集体,个人服从组织的观念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在幼儿园户外活动中也会存在这种情况,在选择活动时,总是会有个别幼儿有不一样的想法,但是教师并不会因为个别的孩子而改变活动计划,规定只能玩这个或那个,没有例外,所以幼儿只能服从。事实上,在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培养中,并不提倡这样的理念。由于小班幼儿的认知发展、思维能力等各方面尚未发展到可以进行换位思考的地步,小班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有限,对其进行规范教育,只能使其产生认知上的偏差,而不能真正实现其规则意识的构建。也就是说,这种教育方式过分强调整体的有序性和规范性,从而忽视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性。这就造成了幼儿只能用规矩来约束别人,而不能自觉地去遵守这些规矩,这就违背了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初衷。长期以来,在户外活动教育实践中,老师经常而忽视了那些主动遵守规则的幼儿,仅仅通过简单的奖赏或赞扬来表现,而无法在认知和行为的层次上对幼儿进行正面的指导,这种做法也使得在规则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只见规则,不见幼儿” [4] 。

2.2.2. 未创设支持性的教育环境

幼儿园环境创设对规则的暗示不足,即幼儿园没有为幼儿创设一个有支持性的教育环境。其次,教师仅在户外活动中设定的规则就多达20多条,且主要通过言传的方式告知幼儿,很少利用环境对幼儿进行规则引导。在户外活动中,教师一般会忽视环境的教育作用,认为在大环境下不能很好的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教育及其培养 [5] 。其实环境的作用不可忽视,诸多教育活动都要融入环境,与环境融为一体。幼儿园的环境功能十分重要,它既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又可以激发其潜能。创造性的环境对幼儿的生理和智力构成了一种挑战,幼儿与之互动时,能够激发其内在的潜力。好的环境对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被色彩鲜明的图案或物体吸引,从而使得教师在户外的活动不易开展。

2.2.3. 教学方法较僵化

目前,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普遍采用了三个步骤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首先向幼儿简单的介绍规则,然后向他们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最终让他们遵守和执行这些规则。在户外“拔萝卜”中,采用不同的规则表达形式对小班幼儿的规则掌握有不同的影响。如果老师仅以口头表达的形式告诉幼儿相关的活动规则,仅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能遵循,而在情境提示下,幼儿的行为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这说明在幼儿的理解、遵守和执行中,暗示性与幼儿的直观性和具体性是一致的。在教学中,老师不但要求幼儿在每一次户外活动中都要严格遵守规定,还要对幼儿各种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对于违规的幼儿,要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对规则的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是成人迫使幼儿接受自己的想法,是一种强制性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只能给幼儿灌输“是什么”和“怎么做”,而忽视了幼儿对规则本身的理解和反思。对幼儿而言,这样的教学方法较为僵化,不但无法充分反映其主体性,而且会间接地影响其活动的体验。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幼儿“为什么”的问题,导致幼儿的机械行为,影响了他们在户外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2.2.4. 过度管控幼儿的行为

在幼儿园的户外活动中,教师对幼儿规则的教育的方式偏向于管控,而没有将对规则本身的探索作为小班幼儿发展的目标。在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教育中,老师们往往只注重纪律,而忽略了幼儿的规则意识养成。在户外活动中有着太多不可以做的事情,比如不准幼儿玩高树屋、不准把大球推到滑滑梯上、不可以拿篮球来踢等等,对于那些不遵守规则的幼儿,教师就会予以惩罚。幼儿园教师对儿童的教育方法,多以强制的规则来制约,而忽视了儿童身体和心理发育规律以及儿童能否接受的问题。对小班幼儿进行强制规定,可能会强化他们的规则意识,但也有可能引发一些孩子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教师对小班幼儿的需求过于繁杂,严重地影响了小班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影响了他们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探索性。

在幼儿园中,对于幼儿户外活动的管理基本都是注重安全管理,忽视全面发展的现状。幼儿园有关规定的设立,主要目的就是方便对幼儿进行管理,让幼儿在园的基本活动都是在有秩序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样也为教师工作减轻了负担 [6] 。所以教师一般都将班级管理的手段设定为幼儿对规则的学习和遵从,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也没有系统、科学地训练幼儿规则意识。如果教师过分重视对幼儿的约束与管理,不仅会忽视幼儿身心的自由发展,也会导致幼儿在幼儿园中的生活与学习活动的缺乏,更不利于幼儿日后养成良好规则意识。幼儿园的教学定位可以间接地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方法,而教师的教学方法又会对其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3. 小班幼儿户外活动规则意识培养策略

3.1. 幼儿园方面

3.1.1. 合理利用,激发幼儿规则意识

户外活动场所的有效使用,对户外活动的开展有很大的影响。为了与幼儿的成长需求相适应,《指南》规定幼儿园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达到或接近一小时。需要幼儿园合理安排户外活动的时间,可以采用错峰的方式。根据班级和年级,在上午8点到下午5:00之间,让各个班级充分利用户外空间,保证在合适的时间内,幼儿进行户外活动,实行户外场地的循环式利用。一些省份在积极探索,例如把户外运动分为“大肌肉运动、自选游戏材料锻炼、民族特色游戏、特色自然教育”等。幼儿园要按照自己的具体情况,对户外活动进行更细致的分区,并把所规划的场地做好。因此,幼儿园为幼儿提供充足、合理、适当的空间,让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当的空间内自由活动,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争吵和冲突。在幼儿户外活动中,教师要正确地理解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而不应该把户外作为只有幼儿的活动场地,否则会让他们丧失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幼儿会感到无聊的活动,教师们也会感到身心疲惫,而恰当的规则训练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让幼儿在游戏、学习、实践中得到快乐。

3.1.2. 多层投放,发展幼儿规则意识

针对户外活动材料和器械投放存在的问题,可以对投放材料进行分类。也就是说,按照活动的需求,可以把材料划分为基础必需材料和辅助必需材料 [7] 。教师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活动目的,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料。除此之外,还可以提供一些辅助材料,这些材料可以作为装饰和补充,但并不会对活动造成太大的影响。在不影响活动开展的前提下,对幼儿进行主次材料的划分,并实施相应投放,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幼儿园要针对幼儿的具体情况,制定层次分明的活动方案,如:在平衡木项目中,提供长度、宽度、坡度等不同的材质,确保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通过设置不同的运动素材,既能锻炼幼儿的体质,又能促进他们的规则意识的发展。

3.2. 教师方面

3.2.1. 因材施教,构建幼儿规则意识

教师在面对不同幼儿在同一活动中发生相同的违规行为时,应当细致的、具体的分析原因,不可一概而论,甚至以偏概全。当幼儿违反规则时,教师不能只是一味的指责幼儿,而应当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身心发展比较缓慢,自身的发展水平没有成熟而出现了违反规则的行为,那对于这种情况的幼儿,教师应该给予鼓励和指导,为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奠定了基础。若为赢得比赛而违背游戏规则,老师应在活动评估时,适时提出批评,让幼儿了解到,遵循游戏规则且最后获胜的人,才是真正的胜利者。对于性格开朗活泼的幼儿,老师要耐心的劝说、教育,不要一味的指责,以免引起幼儿的逆反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对年龄较小、自制能力较弱的儿童,应多引导、多监督,逐渐形成规则认知习惯;对有良好的理解和交流能力的儿童,老师要通过讲道理、举例、实践指导等方法来加强他们的规则意识。在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问题上,教师要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明确该阶段幼儿的规则意识培养的要求和目标。小班幼儿的规则学习是为了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不是要求幼儿在小班阶段就能拥有很强的规则意识,这种要求是不合理的。

3.2.2. 尊重主体,引导幼儿感知规则

体验是幼儿学习和获得直接经验的主要途径,幼儿在经历中能够实现自己的认识 [8] 。实践表明,幼儿只有在经历了特定行为之后,才会真正认识到规则的存在。所以,在制定规则时,应让幼儿有机会去体会这些规则,首先让他们在没有任何规则的情况下进行游戏,让他们体会到无规则带来的不便。此外,自主能力与规则意识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放弃二者中的一种,将会对幼儿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事实上,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养成幼儿的个性并非冲突,强调规则也并非要培育“好孩子”,而应提倡养成长期的规则意识。这就要求规则和孩子们自己的需求有正面的关系,也就是说,这些规定应当是可以协商和更改的。由于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户外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意识必须得到保障,必须遵循师幼共同构建的原则,即老师要主动地引导学生对规则的理解,并对其进行具体的指导,从而加强和提升其对规则的内化程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以管理者的身份对幼儿进行引导,而是要以幼儿的合作者、支持者的身份对幼儿进行户外活动的规则教育。通过规则教育,使幼儿的主体性得到觉醒,并将其内化到幼儿的人格中,这就是我们的规则教育的终极目标。

3.2.3. 环境暗示,利用图示表达规则

环境是第三任老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各方面发展。幼儿与成年人年龄特征有着明显的差异,幼儿不喜欢机械的说教,而是比较喜欢用直观的物的事物进行理解。因此,地面上的箭头、楼梯上的数字、楼梯上的红色和蓝色的脚印、跑道上的线条等,都成为了孩子们户外运动的标志。地面上的图形、符号形象生动,既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也能充分利用它们的特点。在创建室外活动环境、建立游戏规则等方面,环境教育的作用非常突出。因此,在户外活动中,要想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就必须要创造一个与其自身的规则意识相匹配的教育环境 [9] 。在室外活动时,老师要充分利用好户外的大环境,把规则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之中,并主动地利用环境中的潜在的教育机会,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和学习这些规律。

在幼儿园的室外活动中,使用清晰、生动、有趣的标志可以激发幼儿对规则的认识。例如,在幼儿的户外活动中,画出他们的活动路线,划定他们的活动范围,并在他们的活动场地上标注他们的活动规则。以图示的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这种设计与小班幼儿的思维特征相吻合,可以使他们在游戏中对各种活动的规律有一定的了解和接受。小班幼儿在室外运动时,必须掌握快速走、慢跑、爬行、双脚跳等运动技巧。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这些规律,老师们可以用红色的箭头和蓝色的箭头,来区分出不同的跑道所要做的工作。另外一种方法是老师可以在不同的跑道上贴出不同的小动物,例如用来贴小乌龟的跑道来表示要爬,用来贴小兔子的跑道就是用来跳的。这样的图示既能加强幼儿对快、慢的认识,又能使他们更好地遵循这些规律。同时,还可以让幼儿更好地了解游戏的规则,在标识的指引下,激发幼儿对规则的认识,而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

3.2.4. 创设情境,运用情境解读规则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认为,3~4岁幼儿的认知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具有具体、抽象的特点。在这一时期,幼儿的思想活动不能仅仅依靠对其本质的理解,而是与具体的意象相结合。在早期的儿童教育中,大多数的规则都是通过口头表达的,老师很少使用具体的实物,而规则的表达方式也比较抽象。此外,某些规则又太过复杂,对幼儿的社交活动和抽象思考能力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小班幼儿的大多数活动规则抽象、概念难懂。所以,在许多案例中,幼儿常常会因不能正确地理解这些规则而发生违规。

首先,教师在为小班幼儿讲解规则时,语言要尽量地简洁、清晰、形象,避免语言冗长、含糊不清。教师也要注意使用的语言应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便于小班幼儿对规则进行准确的理解和记忆。如在对小班幼儿排队提出要求时,可以用“看着前面小朋友的后脑勺”、“我们要开小火车咯,小火车接好了没有呀”。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求不乱跑就可以用“乖乖守家的是小绵羊”、“跑出去的小绵羊就会被大灰狼吃掉”等生动的语句。其次,教师在对规则进行解释时应使用积极、正面的语言,多用“请小朋友……”、“小朋友们能做好……”等语句,而不要使用反语对幼儿施以教育,更不能使用带有恐吓、威胁等负面情绪的语言。消极的语言会导致幼儿对规则的抗拒和消极的情感。小班幼儿在室外活动时,需要老师的耐心引导,并与之进行积极的互动。在进行活动之前,老师要对活动的规定进行清晰的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但要讲清楚、简短的口令,而且要运用活泼的身体动作,让幼儿在听完以后,可以快速地作出回应,以增加活动的效果。简而言之,幼儿对规则的认识与运用规则并不相同。在幼儿了解了游戏规则后,教师要在情景创造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在情景中建立和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并使其在各种活动环境中合理地使用规则。

4. 结语

幼儿园户外活动规则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规则意识的形成可以为幼儿更好地进行多种活动,并为其提供了有力保证。规则意识的养成也对幼儿成长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幼儿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社会性的养成。本文主要对小班幼儿户外活动规则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措施进行了分类阐述,对影响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从幼儿园和教师两个方面提出在户外活动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方法,为今后他人对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总的来说,影响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成的因素有很多方面,对于小班幼儿规则意识相对弱的情况,需要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赖晓倩. 小班幼儿违规行为表现及影响因素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4.
[2] 张荃荃. 幼儿违反游戏规则行为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3] 王苏, 盖笑松. 3~7岁儿童的规则内化: 家长养育行为与儿童性别、气质的交互作用[J]. 学前教育研究, 2020(2): 68-78.
https://doi.org/10.13861/j.cnki.sece.2020.02.006
[4] 祁岩. 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J]. 学前教育研究, 2013(11): 69-71.
https://doi.org/10.13861/j.cnki.sece.2013.11.012
[5] 焦旭妮, 杜艳枝. 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实现策略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 2015, 5(34): 168+170.
https://doi.org/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4.168
[6] 冯翼如. 浅谈幼儿户外体育活动中规则意识的培养[J]. 课程教育研究, 2018(50): 220-221.
[7] 温舒涵. 幼儿园规则图标运用的现状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洛阳: 洛阳师范学院, 2021.
https://doi.org/10.27855/d.cnki.glysf.2021.000023
[8] 时丽静. 家庭中幼儿规则行为的培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8.
[9] 谢妙艳. 浅谈如何在游戏中提高幼儿的自信心[J]. 新课程(综合版), 2019(2):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