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文高考试题研究——以2020~2023年全国卷为例
A Study of Chines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Ques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ipline Core Literacy—Taking the National Volume from 2020 to 2023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3.13121619, PDF, HTML, XML, 下载: 85  浏览: 126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彭 扬, 彭江浩: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 黄石
关键词: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全国卷高考试题命题Core Literacy of Chinese Discipline National Volum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Questions Set a Question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学语文教学更加重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高考试卷也围绕这一中心做出了变革。通过分析2020~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可见近几年的试题结构稳定,难度适中,内容与时俱进,选材贴近考生生活,强调语境和语篇意识,重视以情境任务为考查载体,很好地突显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但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如多创设有效情境、扩大选材范围、增设写作题型等等。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curriculum reform, Chines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s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literacy of subjects, and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papers have also made changes around this cent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examination paper of Chi-nese from 2020 to 2023,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test questions in recent years have stable structure, moderate difficulty,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selecting materials close to the examinee’s life, em-phasizing context and discourse consciousness, paying attention to situational tasks as the exami-nation carrier, and highlighting the core literacy of Chinese discipline. However, it can be further optimized, such as creating more effective situations, expanding the scope of material selection, adding writing questions and so on.
文章引用:彭扬, 彭江浩. 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文高考试题研究——以2020~2023年全国卷为例[J]. 教育进展, 2023, 13(12): 10506-1051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121619

1. 引言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命题,“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1]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 。“双基”时代向“核心素养”时代的转型,本质上仍然是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核心素养导向下,各学科基于课程性质纷纷凝练出学科核心素养,编入新版课程标准。这不仅成为一线教师日常教学的抓手,也是考试命题的价值追求。

2. 语文高考命题原则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在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背景下,由过去只重视知识层面的单一评价方式,逐渐过渡并形成以考查能力为主的综合评价体系。201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正式取代考试大纲,创造性地构建出“一核”“四层”“四翼”的框架,“一核”指的是立德树人,“四层”为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3] ,同时也将“情境”明确规定为高考的考查载体,以此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查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依据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等内容,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部分对语文高考命题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强调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围绕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设置一组有内在联系的、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或任务,避免以单纯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考题,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特点s,突出语文素养的综合性、整体性,力求呈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多样化表现。

3.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4] 。虽然看上去是四个相互独立的要素,但实际上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素养是一个人身上各种品质的综合体现,包含的成分非常复杂,严格来说,并不应该将其区分为“核心”或“边缘”。新课标从宏观层面入手,基于长期以来语文界对学科素养概念模糊不清的背景,分开表述和阐释包括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层面在内的核心素养,具有开创性意义。这四个方面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最能突显语文学科的特征,处于引领地位,被看作是其他三个方面的基础,思维、审美、文化等都需要借助语言这一工具加以呈现。

高考语文试卷作为语文学科教学评价的重要载体,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考查。为了更系统、更直观地理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内涵,笔者结合新课标和王宁教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解读 [5] ,提取其中的关键要点,制作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框架图,如图1

Figure 1. Core literacy framework of Chinese discipline

图1.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框架图

4. 2020~2023年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笔者认真分析了2020~2023年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如图2,认为近几年的试题结构稳定,难度适中,内容与时俱进,选材贴近考生生活,强调语境和语篇意识,很好地突显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新老高考语文全国卷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均为四个大题: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每个大题的分值和小题数量基本不变。阅读部分,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在内,共70分,题量分布均匀,每部分在八个小题左右,考点全面;表达部分,包括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在内,共80分,前者题量固定为五个小题,设问方式灵活多变,考查的知识点覆盖面广,后者仅一个小题,要求考生围绕所给材料内容完成规定的写作任务。

Figure 2. Structure diagram of Chinese test questions for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from 2020 to 2023

图2. 2020~2023年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结构图

4.1. 现代文阅读

老高考卷分为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共三个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由一篇文章和三道选择题构成,分别考查考生对内容的理解、对论证的分析以及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理的能力,重在测评考生的思辨能力。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材料摘编自一篇或多篇文章,以共同指向的某个主题串连起若干材料,两道选择题和一道主观题的考查侧重点略有不同,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主观题更倾向于考查概括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体裁集中在小说和散文,涉及古今中外的作家和作品,又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居多,除了2022年全国甲卷,其余都只给出一则文本;选择题聚焦于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主观题考查角度多样,讲究随文命题,两道题往往兼顾微观细读和宏观把握,重在测评考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新高考卷将老高考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合并为现代文阅读I,文学类文本阅读更名为现代文阅读II。现代文阅读I的文本材料由一篇或两篇文章中的节选段落组成,相互之间有密切联系。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综合理解,突显细读能力,并能在此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主观题要求考生阐述行文脉络和论证思路,强调语篇的整体性,并能结合材料谈谈对某一具体问题的看法。现代文阅读II与老高考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致,只不过将一道选择题变为两道选择题,分别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和对艺术特色的分析,对考生审美鉴赏能力的要求更高。

4.2. 古代诗文阅读

古代诗文阅读是反映考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重要载体之一。老高考卷和新高考卷分为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共三部分。文言文阅读文本取材广泛,不再拘泥于人物传记,从所给材料的数量上来看,2023年的两套新高考卷增加了一则文言文,突破了传统的围绕单则材料命题的模式,总的来说,所选文本具有比较强的叙事性。老高考卷设有三道选择题和一道翻译题,新高考卷额外增设一个问答题。选择题考查断句读、对选文中所涉及到的文化常识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概述,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2023年开始,断句题不再给出已经断好句读的句子作为备选答案,而是告诉考生需要断几处句读,由考生自行切分,这更加侧重对考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考察。翻译题由两个小题组成,每小题翻译选文中的一句话,考生需要充分调动所学知识,结合语境推断字词的具体含义。问答题围绕选文中的某处细节设问,考生要理解语句大意,不脱离文本语境,再带着问题概括选文内容,并有条理地表述。古代诗歌阅读均选自唐宋时期的课外作品,题材、体裁多样,是考查考生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选择题侧重于对选文的逐句剖析,有时也会结合作品题目或从全文入手设置选项;主观题在选择题的基础上更注重对写作手法的赏析,新的命题趋势是将文本与课内学过的诗词进行比较。名篇名句默写由三个相互独立的小题组成,强调情境的创设,根据情境补写空缺内容。

4.3. 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是对考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集中考查。试题考点不固定,考查形式灵活,依托语篇设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2020年的考题延续之前的命题传统,由一个语篇三个小题以及两道单题组成,涉及到词语的填空与辨析、语句的补写与压缩、语病的辨别与修改、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与表现效果等内容,新高考卷还出现了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创新试题,主要考查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难度不大。自2021年开始的考题更加注重语篇意识,本大题被分为语言文字运用I和语言文字运用II两部分,每部分仅给出一个多是具有科普性质的语篇,据此设题,考点与此前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始终关注语言文字本身的运用规律与技巧,在真实的语篇情境中综合测评考生的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2023年全国甲卷的考题只给出了一则相对较长的材料,仅围绕这个语段设置若干个问题,读与写完全融合,灵活度非常高,基本能够避免猜题的可能。尽管本大题的小题数量稳定在五个小题,但主观题和客观题往往随机分布,考生备考时必须面面俱到,不能抱有任何侥幸心理。比如,词语的填空与辨析偶尔会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与选择题相比,难度略有提高,对考生的语言积累程度和运用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语病的辨别与修改基本固定为主观题,作答时首先要在语段中准确地找到哪句话存在语病,然后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对其合理修正,达到文从字顺的效果。

4.4. 写作

写作题是对考生语文素养的全面考查,涉及到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考生的真实水平。与传统的命题作文不同,近年来的写作题都是先给出材料,材料形式包括文字、图表、漫画等,偶尔还会同时出现,考生阅读后需要综合考虑这些信息,再根据题目指向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材料其实就是命题者创设的一种情境,这种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使考生具有强烈的代入感,产生写作冲动,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论述。统计可知,近几年的写作题以写感悟和启示为主,引导考生辩证看待材料内容,并联系现实生活或亲身经历完成写作任务。此外,也有要求考生写主持词、演讲稿、发言稿、书信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除了表情达意的准确,还需讲究格式规范和语体色彩,总体上看,写作难度不大,但想写出彩却也不易。

4.5. 小结

综上所述,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四个题型,能够从老高考卷一直延续到新高考卷,这符合高考改革的渐变性原则,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这四种题型对考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考查的有效性。其中既有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某一方面的集中考查,如名篇名句默写侧重于“文化传承与理解”;也有交叉性考查,如语言文字运用主要涉及到“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提升”;更有全面性考查,如写作。笔者认为,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的题型仍将保持稳定,情境化、任务驱动的趋势会更加明显。

5. 语文高考命题建议

基于上文对2020~2023年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的分析,尽管这17套试卷能够较好地考查考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但仍有许多值得改进和完善的地方。笔者仅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5.1. 创设有效情境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新课标都强调以具体情境为载体的命题原则。语文高考试卷中的情境意识突出,绝大多数试题均是通过题组的形式呈现,围绕材料综合命题,层层深入,尽量避免单纯考查某个知识点或能力点,最大限度地保证考试公平。但是仍有少数试题存在设问与情境关联度不大的弊病,特别是文言文阅读中的文化常识题,即第11题。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程度,毫无疑问是在测评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所给四个选项的词语确实来源于文言文阅读材料,看似没有脱离情境命题,但实际上考生仅需调动自己所学知识即可解答,即使不看原文的任何内容,对本题的解答也未必会产生影响,情境化命题理念被完全架空。名篇名句默写创设的是伪情境,三道小题之间相互独立,分别创设出一个情境,然而这些情境与考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更多的是就诗句论诗句,略显呆板,容易造成思维固化,再次陷入死记硬背的误区。作为实践性和人文性兼备的语文学科,命题时不仅要防止问题与情境分离,更要考虑情境的真实性,使其紧跟时代步伐,而且贴近考生生活。

5.2. 扩大选材范围

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主要有诗、小说、剧本、散文,与之相关的经典文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均有涉及,但是近年来语文高考试卷中从没有出现过剧本。另外,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材料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小说和散文为主,作者包括废名、卞之琳、萧红、冯至、王愿坚等著名作家,而外国文学作品的数量却屈指可数,仅是2020年全国I卷的材料节选自海明威的小说《越野滑雪》,2021年全国甲卷的材料是一篇回忆俄国作家普希金的抒情性散文。这对某些急功近利的老师或学生来说,无疑释放出一个错误信号,高考考得少或根本不考的内容,平时教学时就可以随意对待。高考作为教学的指挥棒,必须发挥其正确的导向作用,要扩大阅读材料的选择范围,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一种可供参考的命题路径是引入当前阅读教学中较为热门的群文阅读,围绕某个主题,从中外文学作品中挑选出一系列文本并加以整合,以此命制试题。这使不同国别、各种体裁的文本同时呈现到高考试卷中成为可能。在文本与文本相互比较的过程中,也可以测评考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进而更好地参与到当代文化的建设。

5.3. 增设写作题型

随着命题作文的退场,材料作文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作为主观性最强的一道题,无疑能够较为客观地展现出考生的语文素养。全国卷高考语文试卷的写作题只有一道小题,题量少,分值大。仅凭一篇作文,很难完全发挥出本题的考查价值。不妨借鉴北京卷的命题模式,在全国卷现有基础上,增设微写作题型,以三道小题为宜,给考生比较自由的空间,可以任选其中的某个小题作答,字数在150字左右。写作活动同样是在某个具体的情境下完成的,例如为学生会招新写一则告示,为社团主题活动写一份策划书,为自我介绍或班级介绍写一篇简短的发言稿,除了写作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也应该涉及抒情性和议论性的题材,例如为在烈日下送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快递小哥写一首诗或一篇散文,针对现代人轻视名著现象写一段文字予以回应。这种微写作题型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考生积极性,让考生有话可说,不至于无病呻吟,同时兼顾不同的学情,以情境为载体,多角度考查考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6. 结语

在重视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语文新课标首次提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核心素养,这在2020~2023年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中的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均有集中或分散的考查。尽管试卷题型结构稳定,难度适中,内容与时俱进,选材贴近考生生活,强调语境和语篇意识,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建议今后命题时应当创设有效情境、扩大选材范围、增设写作题型,进一步完善试卷。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3年湖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2023Y00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吕洋. 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语文智慧课堂[M].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2019.
[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J]. 上海教育科研, 2016(10): 85.
[3] 教育部考试中心.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 6.
[4]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4.
[5] 王宁. 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J]. 中学语文教学, 2016(11):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