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视域下有关马克思的“人的解放”的考查
An Examination of Marx’s “Human Emancip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bor
DOI: 10.12677/ACPP.2023.1212418, PDF, HTML, XML, 下载: 64  浏览: 105 
作者: 陈玉婷: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上海
关键词: 人类解放劳动马克思当代启示Human Emancipation Labor Marx Contemporary Revelation
摘要: “人的解放”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人的解放”思想贯穿于马克思的整个思想发展体系,它是马克思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成果下的一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马克思通过深入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总结前人的先进思想,最终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探索社会本质发展规律的过程中提出了“人的解放”思想。“人的解放”思想以现实的人为根本前提,历经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最终指向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本文首先将依据马克思的经典文本,梳理其“人的解放”思想的形成过程,其次重点关注劳动这一概念在“人的解放”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最后为“人的解放”思想的时代运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一点思考。
Abstract: As the theme of Marxist philosophy, the idea of “human emancipation”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research in academic circles. The idea of “human emancipation” runs through Marx’s entire ideo-logical development system, and it is a science that realizes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under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Marx based on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y going deep into the revolutionary practice of the proletariat, Marx summed up the advanced ideas of his predecessor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human emancip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riticizing the capitalist system and exploring the law of the essential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idea of “human emancipation” takes the real man as the fundamental premise, and after the criticism of political economy, it finally points to the freedom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an. Based on Marx’s classic texts, this paper will first sort out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Marx’s idea of “human emancipation”, then focus on the important role played by the concept of labor in “human emancipation”, and finally provide some thought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dea of “human emancip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文章引用:陈玉婷. 劳动视域下有关马克思的“人的解放”的考查[J]. 哲学进展, 2023, 12(12): 2579-2586.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12418

1. “人的解放”思想的发展历程

1.1. 形成背景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马克思主义作为“新唯物主义”,其形成过程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密不可分。

17世纪的西欧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已经产生,劳动此时已经有与劳动者分离的倾向。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资本家将目光投向广阔的世界市场进行资本积累,慢慢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经济权利结构,将大部分社会财富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然而当时的劳动者——农民却失去了土地和劳动资料成为无产者,并且不得不依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各国的资产阶级通过国内国际市场的资本积累日益壮大,他们的目光也从追求经济地位转向追求更高的政治地位。1640年英国的查理一世召开新议会,标志着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由此开始,到1688年议会反对派发动宫廷政变(即光荣革命)标志资产阶级革命结束。资产阶级革命结束后,以新贵族阶级为代表的阶级建立起英国资本主义制度。而后法国也通过大革命彻底推翻了封建专制的统治,欧洲各国的资产阶级受其影响纷纷“揭竿而起”,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政治上的进步更加促进了经济上的发展。18世纪4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进入到蒸汽时代,机器化大生产逐步取代工场手工业,劳动生产率日益成为衡量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准,它的提高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使社会财富迅猛增长,然而生产资料依旧掌握在资本家手中,“血汗工厂”对无产者的剥削并未停止,并且随着机器的广泛使用,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工人失业没有财产,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也就是社会化的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其突出表现就是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马克思意识到:“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2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社会过去的生产方式已经无法与现代社会相匹配,广大劳动人民在剥削和压迫下迫切地寻求解放道路。

这其中,无产者失去了一切,他们从开展资产阶级革命时,是与资产阶级并肩作战的同盟者,成为了“为争夺统治而斗争的第三个战士。”3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从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的矛盾,演变成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19世纪30至40年代,欧洲爆发了多次工人阶级的反抗和斗争,但由于没有科学理论对工人运动的指导,法、英、德的工人运动以失败告终。但是这种尝试已经反应出无产阶级意识到了自身的处境,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尝试与资产阶级做斗争。马克思正是通过总结这生动的工人运动实践经验,为“人类解放”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 。

当然,马克思有关“人的解放”的论述不是专属于某一个时期的产物,而是贯穿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与唯物史观的形成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而劳动的双重关系作为理解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在其中也推动着“人的解放”。

1.2. 形成过程

马克思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自觉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的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研究马克思“人的解放”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研究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逐步成熟的过程。

博士论文时期,他是一名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家。通过在博士论文中探讨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将话题引向“自我意识哲学”,这也是他所在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追求,他运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去论述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本质上仍然在追寻个体的自由和解放。

在《莱茵报》和《德法年鉴》这一段时期,是他从一名自由主义者转向共产主义者的重要时期,《莱茵报》这一阶段马克思运用笔尖深刻批判了普鲁士的封建专制,改善了青年黑格尔派时期只从精神层面去探讨问题的缺陷,转向探讨物质利益的问题,把人的解放诉诸于政治解放。《德法年鉴》时期作为马克思提出“人的解放”的深刻内涵的时期,其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表现他思想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的两部重要著作。《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首先驳斥了鲍威尔等人的解放思想,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不同。在马克思看来,政治解放不能等同于人的解放,它仅仅是人的解放的重要环节而不是最终形式。政治解放的意义是使得人获得了政治权利,国家从宗教中解脱,但这仍然是不彻底的。于是《导言》对如何进行人的解放进行了深入的探索。马克思通过对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的论述,将人的解放转移到市民社会当中来考查,他首先指出了实现“人的解放”这一历史使命的主体,那就是“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4——无产阶级,紧接着马克思又提出“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5通过总结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无产阶级必须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即哲学才能实现解放,并且马克思将解放的地点放在了德国,强调无产阶级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才能获得德国革命的成功。马克思在这里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的解放的两条道路,即革命的主体无产阶级和革命的起始点德国,用德国解放的星星火苗燃烧至全世界亟待解放的人类,展现了无产阶级解放与全人类解放的一致性。至此,马克思已经完成了他的共产主义的转向,有关“人的解放”的思想已经日渐成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到《共产党宣言》这段时间里,是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具体形成时期,也是历史唯物主义逐步形成的时期。《手稿》中主要运用了劳动异化这一重要观点讨论“人的解放”,人作为马克思《手稿》的重要宗旨贯穿于全文。通过对资产阶级制度的深入剖析,马克思发现了劳动和资本的对立,以自觉的劳动为核心的人的类本质发生了异化,劳动者本身作为商品被出卖,因此他生产的商品越多,他自身就越廉价,他创造了财富但却无法获得财富,劳动者已经成为了异己的存在物。这其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就是私有财产,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阐述了私有财产在本质上是对工人劳动进行异化后的盘剥,想要实现人的解放必须扬弃私有财产,这条道路就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6异化劳动涉及到人的类本质的问题,对异化的理解与对人的理解是互为前提与基础的,在马克思看来,想要实现人的解放和实现共产主义是一条道路。在《手稿》中,他提出的异化突出了“现实的人”在人的解放中的重要性,只有在现实中丧失了一切只剩自身的无产阶级才能实现人的解放。

因此“现实的人”作为一个重要概念,在《神圣家族》中得到了明确的表述,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从异化理论转向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部重要著作。马克思在清算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时,发现其将人的解放放置在自我意识当中去考查,但是马克思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实际上是由人在推动的,历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只是在《神圣家族》中,“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才作为一个概念被明确提出来。恩格斯同样说“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定会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这个超出费尔巴哈而进一步发展费尔巴哈观点的工作,是由马克思于1845年在《神圣家族》中开始的。”7马克思通过对无产阶级现实生存的论述表达了无产阶级获得自身解放的必然性,同样再一次明确了人的解放的主体力量是无产阶级。“现实的人”的概念运用不仅使“人的解放”更为科学,也为唯物史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如前所述,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是与其唯物史观的形成密切相关的。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发表后,不仅“人的解放”思想定型,还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提纲》内容仅仅11条,但是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批判了全部的旧哲学,尤其是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马克思否认了费尔巴哈从个体的人出发去揭示人的本质,这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马克思于是从社会历史当中去寻求人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提纲》的基本思想予以全面的阐发 [2]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从所有制出发考察“现实的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生成“现实的人”的概念。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区别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志。

马克思将理论假设的唯物史观应用到《共产党宣言》的写作当中,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不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而必然灭亡,而无产阶级作为被压迫在底层的阶级,必须要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解放全人类,最后才能解放自己,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最终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无产阶级是实现“人的解放”的主体,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与唯物史观相联系,与无产阶级的革命相联系,它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革命理论。

2. 劳动与“人的解放”

马克思“人类解放”的内容和唯物史观的形成都离不开劳动这一重要概念,它不仅是“现实的人”的存在基础,也是“人的解放”的实现方式 [3] ,劳动的二重性更是唯物史观的枢纽。因此一方面我们要从劳动的视角出发,能够进一步追求“人的解放”的内在逻辑;另一方面,劳动视角下对“人的解放”的考察也能让我们从实践上追寻这一理论的社会重要性。

2.1. 劳动与“现实的人”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9“现实的人”作为理解“人的解放”的重要观点,关键在马克思如何从“抽象个人”突破到“现实的人”,这其中,劳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克思寻找“人的解放”的道路时,一直想寻求一个新的现实的出发点,赋予人新的本质。因此他通过对费尔巴哈和施蒂纳的考查,反思形而上学,最终从现实的物质生产领域出发提炼“现实的人”的精髓。处于现实世界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要进行物质生产实践,实践活动是区别人和动物的根本要素,现实的人通过实践活动创造了历史,社会的发展史也就是无数“现实的人”的劳动史。无数“现实的人”的合力作用创造历史,这正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人有目的的进行劳动的同时改造社会和自然,也实现着自我的发展和革新。也正是由于劳动,个体摆脱了感性的存在,通过自由劳动创造着客观世界。但是在如今的资本主义社会当中,劳动成为了异化劳动,劳动者不再是自由的进行生产,而是被剥削的存在,最终会导致人的异化。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自由劳动的重要性,才能看到“人的解放”实际上就是扬弃异化实现人的类本质的过程,并且与唯物史观相结合,进入共产主义实现自由劳动。当我们从劳动出发再去看“现实的人”,我们会发现人在本质上通过劳动获得发展的同时,劳动的方式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因此“现实的人”本质是运动着的,不断随着实践的深化而深化。

异化劳动直接影响到“现实的人”的生存状况,这一点在马克思所著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有具体体现。他认为“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愉悦,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忍受肉体的摧残和精神的折磨。”10当工人受制于这种外在劳动的压迫,他只能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中前进,他无法认识到这种异化是源于人同类本质的异化,也无法去消除这种异化。《手稿》正是想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揭示隐藏在物的运动中的人的实践活动,从而寻求最终的“人的解放”。

所以从劳动视角出发去辨析“现实的人”,能够发现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是立足于现实世界的。同样厘清马克思把人的本质从“抽象个人”突破到“现实的人”这一理论是我们考查“人的解放”意义的重要一环。现实的人通过实践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让我们看到了人是有生命的,是实践的历史的,只有完成了对人的构建,才能把人放到社会关系中去谈自由和解放。从这个角度来看想要实现“人的解放”,必须发展人的创造性,立足社会关系。人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其发展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所以“人的解放”也要立足于对具体社会关系的改造当中。在如今的社会关系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关系直接表现为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因此“人的解放”也直接表现为无产阶级的解放,这一理论直接为我们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方向。

2.2. 劳动与“人的解放”

纵观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和有关“人的解放”的论述,我们会发现马克思并没有给其明确的定义,我们要从特定的时代环境出发去明确马克思的“人的解放”的内涵。首先从“现实的人”的角度出发,“人的解放”就是具体的个人的解放,找回人本身;其次“人的解放”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解放,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当中的人的自由;最后“人的解放”是一个历史过程,要在政治解放完成的前提下获得物质和精神的高度发展。在这样的分类中,“人的解放”可以分为政治层面中的、经济层面中的、劳动层面中的和人本身的解放。这其中劳动和分工的关系在“人的解放”中起着重要作用,劳动解放作为实现人类解放的途径,由于劳动决定分工,这不仅关系到经济解放的具体内容,也根本制约着人的本质的实现。

政治解放是相对于资产阶级政治解放而言的,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不是彻底的解放,它只是让社会成员从封建专制的压迫中解放出来,体现了民主制国家与封建国家的不同,然而实际上,尤其是在经济层面上,剥削变得更加隐蔽,劳动者虽然获得了人身自由,但是这方便了资本家自由地压榨劳动者的劳动力。劳动虽然不是政治解放思想的主旋律,但是它仍然存在其中并作为表现形式的一部分。无产阶级要想实现政治解放,就要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消灭资产阶级对无产者的剥削和压迫,马克思说:“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11这是无产阶级实现“人的解放”的政治前提。

经济解放是政治解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物质生产实践作为人类生存最根本的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唯物史观中论述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时,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作为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此发展生产力是无产阶级的根本任务。劳动者通过劳动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还必须要做到消灭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旧式分工,劳动者被局限于固定的劳动中,劳动者作为劳动的附属物而不是支配者无法发展个人才能,更无法实现解放 [4] 。

劳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因此马克思通常从人即劳动者的角度出发寻求“人的解放”,主要包括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异化劳动和雇佣劳动。一方面,我们在讨论“现实的人”时已经涉及到自由劳动变为异化劳动的问题。这具体指劳动者与自身生产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出卖劳动力生产劳动产品,却无法获得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支配权,并且由于劳动产品所生产创造出的社会财富被资本家所窃取,劳动者日益贫困,反而被自身生产的劳动产品所支配;劳动者同时与自身的生产活动相异化,劳动本身应该是自由的,但是由于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他们是为了获取工资生存而去进行的劳动,自由劳动的意义就丧失了,在这种被迫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无法实现自我价值开始厌恶逃避劳动;劳动者还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12劳动者的类本质已经作为了异己的力量和自身对立起来。因此,要实现“人的解放”,必须消除异化劳动,实现劳动者的自由劳动,才能使劳动者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彰显作为人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在资本家刚开始进行资本积累时,就用各种手段夺取了属于农民的生产资料,农民被迫成为无产者,为了生存不得不进入资本家的工厂进行雇佣劳动,他们并没有买卖自身劳动的自由,他们别无选择。在这种带有强制性的雇佣劳动的制度下,劳动者的自由时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以生产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自由时间不仅是人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空间。13资本家在占有劳动者自由时间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遏制他们的自由发展,要想实现“人的解放”,必须让劳动者拥有足够的自由时间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弗洛姆曾针对马克思的这一劳动解放思想有所评价,他说:“他所关心的是使人从那种毁灭人的个性、使人变形为物、使人成为物的奴隶的劳动中解放出来。”14因此针对目前资本主义社会下劳动者的生存状态,我们需要通过马克思的“人的解放”的思想去认清并找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出现的异化劳动和劳动者的自由时间丧失的问题的解决方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实践的,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先从实践中得到有关“人的解放”的真理性的认识,再将真理运用至实践的这种循环才能实现其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 。

总而言之,劳动和劳动者作为贯穿“人的解放”的线索内容,对实现“人的解放”起着重要作用,也直接反映了认识“人的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只有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以此为武器。只有实现了政治解放、经济解放和劳动解放才能最终实现人自身的解放,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3. “人的解放”思想的当代启示

3.1. “人的解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自古以来,人类就在不停的探索如何跳脱出自然界和社会的束缚,但是人作为社会的存在物和自然的存在物,永远都存在着自由与必然的矛盾,人类正是在这种矛盾中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但是人的发展离不开人的解放,那么如何实现人的解放呢?如前所述,在谈到“现实的人”这一部分时,“人的解放”思想直接为我们指明了进行斗争的方向——消灭旧的生产关系,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我们要从剥削和压迫中站起来;要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要在劳动中找到属于人本身的价值。然而现在红色的火光还未形成燎原之势,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中国自身尚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马克思回答了这一问题。

如今正是我国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时期,如何在当代中国实现“人的解放”是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议题。马克思将无产阶级作为实现“人的解放”的主体和物质力量,正是看到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广大劳动人民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党的第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指出:“中国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5在二十大的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到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作为“人的解放”的重要内容,肯定了是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理论来源,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建设当中一直贯彻这个重要思想,坚持“人民至上”,不忘初心,将广大劳动者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力军,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总之,我们要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条道路是我国立足国情建立在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基础上的发展之路!

3.2. “人的解放”与共同富裕的实现

二十大刚刚过去,劳动作为一个重要议题被频频提起。在如今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劳动者的劳动不仅关系到美好社会的建设,更关系到劳动者自身能否实现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马克思在阐述如何实现“人的解放”的过程中分析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阻碍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原因。只有通过去除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剥削,确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人劳动实现共同富裕,才能在物质方面得到充分满足的基础上朝着人的解放的道路前进。要想使劳动者全面自由发展,就要努力消除异化劳动和雇佣劳动,使劳动者拥有充足的自由时间去发展自身,把劳动作为一件自愿而不是被强迫的事情,这才有机会实现当代中国的“人的解放”。

邓小平曾经在南巡讲话中提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6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当代中国生产与发展的终极目标,作为劳动者们殷切期盼实现的目标,其也是与“人的解放”的实现息息相关的。共同富裕的主体始终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只有人民群众才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应当是社会财富的拥有者。我们强调劳动者全面自由的发展,同时也是在为实现共同富裕做准备。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们应当追求发展手段和发展目标的统一。只有先创新发展举措,首先实现生产力的全面解放,进一步达到人的解放,在以人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引领下最终完成共同富裕这个发展目标。

4. 结论

本文首先通过对马克思文本的梳理,展示了马克思如何在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论战中和劳动人民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并完善了“人的解放”思想和唯物史观,体现了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实践性和历史性。其次将劳动作为探讨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要点,一方面对劳动活动和劳动关系的剖析使马克思将人的本质从“抽象个人”突破到“现实的人”,确立了“人的解放”思想的基础;另一方面从劳动解放出发,回答了如何首先“人的解放”的问题。马克思的“人的解放”思想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劳动相结合,我们要确立“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要坚持共同富裕的现实目标,这就是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在新时代的运用。

NOTES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5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4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6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85页。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第295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39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46页。

10《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6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21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7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161页。

14[美]弗洛姆、马尔库塞,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编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61。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83页。

16《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636页。

参考文献

[1] 张航, 李彬彬. 如何理解“人的解放”——论马克思和鲍威尔在“犹太人问题”上的思想差异[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3, 63(3): 26-33+235.
[2] 曹毅哲. 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解放思想的内在逻辑——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研究[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25(2): 42-49.
[3] 王思楠. 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维度追问“人的解放何以可能”——《作为社会历史批判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述评[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2(6): 25-30.
[4] 王琳琳, 韩冬雪, 肖丽. 人的解放——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主题[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4): 21-29.
[5] 梁莹, 张利国.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逻辑理路及当代启示——基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探究[J].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3, 25(4): 379-384+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