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神圣家族》中的群众史观
On the Mass Historical View in “Die Heilige Familie”
DOI: 10.12677/ACPP.2024.131004, PDF, HTML, XML, 下载: 74  浏览: 152 
作者: 闵 瑶: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抚顺
关键词: 《神圣家族》群众史观马克思恩格斯Die Heilige Familie Mass Historical Views Marx Engels
摘要: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第一次共同协作撰写的文章,在马克思主义整个发展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转变的过程。它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唯心主义,揭示了黑格尔体系的缺陷,旗帜鲜明地表达了群众史观,为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形成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本文重点阐述了《神圣家族》中群众史观的渊源意蕴、形成过程及其当代价值,明确了不是虚幻的精神、思想和脱离群众的英雄个人创造历史,而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Abstract: “Die Heilige Familie” was the first article written by Marx and Engels together, and it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entir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arxism, and it showed to a large extent the process of the ide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Marx and Engels. It criticized the subjective idealism of the Young Hegelians, revealed the defects of the Hegelian system, and clearly expressed the mass view of history, making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Marxist concept of mass histor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origin, meaning, formation process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e historical concept of the masses in Die Heilige Familie, and makes it clear that it is not the illusory spirit, ideology and heroic individuals who are detached from the masses who create history, but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who create history.
文章引用:闵瑶. 浅谈《神圣家族》中的群众史观[J]. 哲学进展, 2024, 13(1): 19-23.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1004

1. 《神圣家族》中群众史观产生的渊源

倘若根据列宁总结的唯心史观的缺陷,可以理解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两大观点同青年黑格尔派有很深的渊源,虽然是对这种渊源是持批判态度。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换一种角度看也是对自身的一种批判——清算自身不够彻底的唯物主义思想。本文主要是想通过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群众观点,揭露出群众史观的来源和形成的具体过程。

(一) 实际生活中的来源

1842年,马克思特别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再加之《莱因报》十分关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他更加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于是,马克思才真正意义上踏入现实生活,冲击了单纯依靠理性的世界观,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群众史观由此悄然萌生。

1) 马克思十分关注农民的现实生活情况

在《莱因报》任职期间,马克思观察到了资产阶级背后的阶级利益,为此产生了对理性主义国家的质疑。然后通过调查研究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和摩泽尔地区贫困情况,对农民生活的贫困情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从此关于群众史观的思想得以产生。

拿盗窃法的辩论举例说明,马克思总是同社会主义者密切往来,因此,马克思在关于社会问题方面很关注。之后通过对莱茵这个地方的经济社会情况的调查研究,迫使他比以前更加关注社会问题,也因此关注到了无产阶级争取自身利益的斗争。在保护林木私有者的权益上,马克思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这些林木私人占有者把捡树枝这种行为定为偷盗,为此,马克思对黑格尔所说的国家观的质疑油然而生,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马克思已经有了保护贫苦百姓的意识。

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在莱茵报任职期间,通过这两大事件为马克思透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当时的现实情况,指明无产阶级所承担的使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以及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等群众史观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2) 看重有思想的人和受苦难人的结合

自《莱茵报》这个报刊被封之后,在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也算是重新获得了自由,德国普鲁士的低沉氛围以及他自身的失业也促进他离开这个地方,寻找新的驻扎地。《莱茵报》虽然被封了,但是马克思并没有灰头丧气,反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寻找新的斗争形式,即从出版那些评论性杂志文章向产生实际后果的革命事业转变。马克思对这一革命事业有很大的激情,他观察到“所有国家和民族都还没有选择放弃,哪怕是在普鲁士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人们仍旧把期望寄托在国家和国王身上,现在我们所要做到的是推翻旧世界的统治,努力建立一个新的世界” [1] ,有思想的人们意识到人们的苦难,而受苦难的人们在长期压榨斗争中开始觉醒并走向联合,很明显马克思在这个时候已经明白了思想者和苦难者结合的意义。

3) 恩格斯十分关心工人们的现实生活情况

恩格斯由于家庭等各方面的原因,促使他比马克思更早地去关心工人群众的现实生活情况,再加上后来的经商,使他对资产阶级内心的虚伪和无产阶级困难的生活状况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直到他到达英国曼彻斯特,他依然在关注着工人群众们的情况,不过,此时的他更加关注工人群众的阶级斗争。在现实生活中,他直接参与工人集会,并且尽最大努力去采访工人,深切体会到他人非人的生活待遇,也从工人身上看到巨大斗争力量,通过介绍外国的社会主义,恩格斯意识到只凭借研究德国的共产主义思想是远远不够的,要把各国的政治运动和各国工人阶级在社会中的境遇同德国的哲学理论结合起来,才有希望进行共产主义运动。不管什么样的社会,政治变革都不能改变工人群众的社会地位,除了社会主义。

2. 《神圣家族》中群众史观的蕴涵及特点

(一) 概念界定

马克思和恩格斯笔下的群众概念是不断动态变化着的,放在资本主义社会它包括无产阶级,但是它实际容纳的范围肯定超过无产阶级;放在工人革命运动时期,又包括了广大劳苦群众和无产阶级,巴黎公社运动失败后,又把农民纳入群众的范围中,因为农民也受到了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榨,只是压榨形式不同罢了。虽然把农民收入群众的概念之中,但只凭借无产者和农民终究是不能同资产阶级相抗衡,这就要求继续纳新的力量到群众队伍中去,根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程度和雇佣劳动的特点,又把具有先进意识的知识分子纳入群众中去,因为知识分子也惨遭资产者的剥削和压迫。

由于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和阶级斗争也不断深入,部分的资产阶级人员与更加强大的资产阶级人员发生了矛盾冲突。为此,弱小的资产阶级人员也就奔向群众队伍中来。总而言之,一切反对资本主义方式,赞同社会主义的人员都可以加入群众队伍中来。

(二) 《神圣家族》中群众史观的蕴涵

1) 给予群众地位充分的肯定

在该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鲍威尔的批判哲学。批判有以下两点,一是批判他以自我为中心,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我意识是一种虚幻的,脱离实际生活的意识。二是批判哲学轻蔑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他凭借对人民群众的拉踩、贬低来彰显自身的优点,倘若真理离开了物质和人民群众,指向意识或精神,也就失去了现实性和客观性。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批判哲学是完全与人民群众相对立的,无论说得再好,也不会得到人民的关注和认可,在现实生活中也无法真正得到实现,通过批判鲍威尔等人的自我意识,选择在现实中来研究人民群众的作用。

2) 批判英雄史观,肯定群众史观

鲍威尔也是英雄史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在他看来,历史活动只是一种批判观念,人民群众是观念的对立面,用批判概念的哲学家才是创造历史的人物。马克思恩格斯在该篇著作中狠狠地批判了鲍威尔,第一次敞亮地说明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而鲍威尔所看到的仅是观念上的历史,而非动态发展着的实践历史,并且鲍威尔的哲学是泛泛之谈,人类历史的存在恰恰是证明它的拙劣,通过对鲍威尔英雄史观的批判,阐述人民群众的作用,这也组成了群众史观的重要内容。

(三) 群众史观的特点

1) 实践性

该篇著作中的群众史观虽然阐述还没达到完美的地步,但在论述中仍然能够体现出实践性,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同布鲁诺、鲍威尔的论战,论述了哲学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谁去实践的问题,从中体现了群众史观的实践特点。

第一,哲学同实践之间的联系。在布鲁诺等人看来,哲学是远超实践的,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从前的哲学家们认为哲学是远远在现实的人和物之上,认为哲学理论同现实世界毫无区别,但他不能对客观世界做出正确的、合乎实际的判断,不能真正地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可见,马克思恩格斯眼中的群众史观已由思辨转向现实,转向客观的社会实践。

第二,阐述实践的主体。鲍威尔绝对肯定批判观念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种批判观念的批判哲学,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只有客观的社会实践才是一切思想观念的前提,而人的主体性地位的肯定,也只有在实践中体现出来,仅仅依靠“哲学的思辨和批判的观念” [2] ,是无法迎来共产主义的实现,因为思想自身就不能创造出现实的物质东西。

2) 历史性

在该著作中体现了群众史观一定的历史性,该著作论述了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充分阐述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因为社会历史的领导者是人,研究社会历史是离不开人民群众,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研究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发现群众的使命,由此逐渐形成了群众史观。历史并不是人们自己幻想出来的,人们的现实生活构成了历史,并且还将继续延续下去。任何社会实践和观点理论都是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形成的,群众史观也是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得以形成。

3. 继《神圣家族》以后群众史观的发展

(一) 恩格斯对群众史观的继续发展

考察群众史观,大部分以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任务等展开分析。在马克思离世之后,他通过更加深入的考察和指导工人运动的实践,在某种程度上补充完善了群众史观。在该篇著作中我们不难看到,他立足于工人、农民生活困苦的实际,对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只会在头脑中想想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后来他在指挥工人革命运动中耗费大量时间去总结联合的原因以及斗争策略等,因而从中很容易看出恩格斯群众史观的继续发展是建立在工人运动实践的基础之上,其中《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篇著作就是鲜明的例证。在这篇著作中分析研究了人民群众能够进行社会历史变革的原因,同时也“强调了是现实的人创造社会历史,不是批判的观念,不是绝对意识,也不是抽象发展的人” [3] 。历史是为何产生呢?是由于各种不同的愿望产生的活动,对客观外界产生的各式各样的结果,恩格斯对群众史观的继续发展在社会动因的考察上已然充分体现出来。

(二) 列宁对群众史观的运用和发展

列宁首先学习并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群众史观的观点,并把学到的且符合本国国情的原理运用到本国的实践中来,创新性地补充完善和发展了群众史观的内容。首先表现于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基本理论的现实运用,坚持相信人民群众才能取得并保持国家政权,过往的社会革命已经充分证明,不依靠人民群众的拥护必然是要失败的,同时,创造性地提出吸引广大群众建设新的国家政权,仅仅依靠共产党是建立不起来强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列宁还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关心群众利益的思想生动地搬到国家建设中来,并提出做任何事情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吸引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政权,必然要先关注群众的利益诉求。俄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后,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实行新经济政策,就是看到了人民群众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只有顺应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关注关心广大人民群众,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更加光明地迎来共产主义的实现。

4. 群众史观在当今世界的价值

(一) 为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最终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石

在该著作完成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在一定意义上挣脱了黑格尔哲学思想的束缚,同时通过批判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人员的英雄史观思想,催生了群众史观的雏形。在马克思恩格斯形成自身群众史观之前,不论在哪个社会发展形态,人民群众都只是统治者维护自身的一种工具。例如,封建及以前的社会,人民群众都只是统治者剥削和压迫的对象;在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人民群众还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工具,只不过是换了个统治阶级而已,虽然有了民主表面上使人民得到了尊重,实际上还是被资产阶级剥削压榨,人民群众一直都受到不公正的剥削压迫,马克思恩格斯关注人民群众,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构成了群众史观的重要内容。

(二) 为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

早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前就已经出现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观点,他们要求废除私有制这些想法,表明了思想家们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设新社会的美好愿景。但他们没有办法脱离唯心主义的困扰,同时也离开了实践,这些思想只能在脑海里空想无法付诸实践。《神圣家族》这篇著作扭转了这个局面,在该著作中写道,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不能成功,是因为他们把工人群众当作弱势群体,把希望寄托在少数英雄身上,马克思恩格斯投身革命实践,从实践中总结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工人群众要想实现自身解放,就必须依靠自身力量去争取。《神圣家族》中群众史观思想为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首先,该著作批判了唯心主义哲学,阐述了现实的人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压迫的本质,指出了无产阶级的使命任务。

(三) 有利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如今,我们已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及以前的各届领导人都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史观,让群众史观在新时代的前进道路上又增添了新的内涵。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早在党的19大会议上,就已经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党执政后面临的最大的危险就是同人民群众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4] ,因为中国共产党植根于人民,源自于人民,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扫除一切危害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阻碍,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

第二,我国的发展成果要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 [5] 。在党的带领下,我国取得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必须要同人民群众共享,伴随着我国生产力、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等的快速发展和提高,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也更加丰盈、充实。

5. 结论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恩克斯第一次共同写作的文章,该文章阐述了一系列关于人民群众的观点,在马克思哲学发展进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以群众史观为中心,阐述了《神圣家族》中群众史观的渊源、内涵与特征和之后的发展以及在当今世界的意义,但仍然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61-63.
[2] 孟宪平. 马列主义群众观论析[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3(5): 43-49.
[3] 王艳霞. 《神圣家族》中的群众史观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长安大学, 2018.
[4] 习近平. 中国人民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J]. 人民论坛, 2017(S2): 12-13.
[5] 韩庆祥. 治国理政之道: 人民共创共享共治[J]. 人民论坛, 2017(23): 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