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平台交往异化研究——从赫勒交往异化理论视域出发
A Study of Interaction Alienation in Short Video Platform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ller’s Theory of Interaction Alienation
DOI: 10.12677/ASS.2024.131022, PDF, HTML, XML, 下载: 78  浏览: 146 
作者: 宋 杰: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关键词: 赫勒短视频平台交往异化Heller Short Video Platforms Interaction Alienation
摘要: 阿格妮丝•赫勒(Agnes Heller)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著名学者,也是布达佩斯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日常生活》一书中系统论述了日常交往概念,并提出了日常交往中社会关系的不平等性、日常空间的狭隘性、日常时间的压缩性等异化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众多的短视频平台不断涌现,短视频平台为日常交往提供了新的途径,但也出现平台交往异化问题——交往主体的异化、媒介平台的异化、交往类本质的异化。本文将从赫勒交往异化理论视域出发,剖析短视频平台交往异化的三重维度,进而形成三种径路尝试消解短视频平台交往异化,为互联网短视频平台的良性发展提供借鉴路径,实现短视频平台的交往理性化、人道化。
Abstract: Agnes Heller, a famous scholar of Eastern European neo-Marxism and one of the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s of the Budapest School,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 the concept of daily interactions in her book Daily Life and put forward the alienation problems such as the inequality of social relations, the narrowness of daily space, and the compression of daily time in daily interaction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numerous short video platforms have emerged, and short video platforms provide a new way for daily interactions, but also the problem of platform interaction alienation—the alien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subject, the alienation of the media platform, the alienation of the nature of the interaction cla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ller’s interaction alienation theory,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triple dimensions of interaction alienation of short video platforms, and then form three paths to try to dissolve the interaction alienation of short video platform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path for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short video platforms, and to realize the rationalization and humanization of the interactions on short video platforms.
文章引用:宋杰. 短视频平台交往异化研究——从赫勒交往异化理论视域出发[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1): 167-171.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1022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更迭,产生了众多的短视频平台,例如抖音(Tik Tok)、快手、微信短视频、YouTube Shorts、Instagram Reels等多个社交平台,平台用户可以开展各种交往活动,例如点赞与评论、关注与粉丝、合作与互动、送礼物与打赏、私信与聊天、社交挑战、虚拟社群等等。但在多元化交往形式的平台互动中也产生了交往异化的现象。短视频平台交往异化呈现何种模式?赫勒语境中的交往异化理论对短视频平台交往异化现象有何借鉴意义?如何实现短视频平台交往异化的消解?本文将从赫勒交往异化的批判视角出发,剥离短视频平台交往异化的迷雾,复归人的交往理性。

2. 阿格妮丝·赫勒:日常交往中的交往异化

赫勒指出,“日常交往”并不是指“人”同另一个“人”处于交流、交往之中,它是指社会劳动分工中一个位置的占有者,同另一位置的占有者处于交流与交往之中( [1] , p. 208)。日常交往以社会劳动分工为基础,劳动分工以生产资料的占有者为对象,因此脱离生产资料的奴隶必然被占有生产资料的地主所剥削,日常交往中的社会关系必然产生了不平等的特征。在这一维度上,日常交往的异化由此显现。同时社会劳动分工的不平等产生排他主义情感,也是日常空间的狭隘性与日常时间的压缩性的异化来源。

2.1. 日常交往:不平等的社会关系

赫勒指出,“可以把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交往关系分为基本的两类:以平等为基础的关系和以不平等为基础的关系。后一关系包括(1)从属关系,和(2)上下级的等级关系。”( [1] , p. 209)地主和他的农奴之间除了等级关系外,也存在着依从关系。社会的分层结构和财富分配不均导致不平等。富人和贫困人群之间的差距可能在日常交往中产生明显的影响,如不同的社交圈、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性别在社会中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不平等因素。在日常交往中,可能存在性别歧视、职场不平等、家庭责任不均等问题,这会影响到人们之间的关系。种族和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社会中的不平等。人们可能因为种族或文化背景而面临歧视,这会在交往中产生紧张或不公平的情况。

2.2. 交往空间:日常空间的狭隘性

交往空间的狭隘性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空间利用和接触上受到限制或不公平对待的现象 [2] 。这可能涉及到物理空间、社交空间或文化空间。在社会交往中,我们通常认为和我们在地理上近的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这种地理上的接近可能促进了更频繁的面对面交流,增强了共同体感。相反,与地理上较远的人之间的联系可能更为稀疏,可能依赖于现代通信技术的支持。赫勒指出,“近”与“远”的区分,主要用于测定我们的有效活动的辐射范围。人们和我们具有同样行为方式的地方,被描述为“邻近”或“附近”:而在“遥远的”地方,人们以不同方式活动( [1] , p. 229)。

2.3. 交往时间:日常时间的压缩性

“假如不是由于死亡而设定的期限,大多数人将会是正直的,因为不正直常常可以归结为‘时间的压力’,‘时间的短暂’,即意识到如果你今天未能得到你所期望的东西,你明天或许也得不到。”( [1] , p. 232)人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时间压力,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追求个人目标。这种时间压力可能促使一些人采取快速、不正当的手段,以便更迅速地达到目标。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可能导致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人们更容易选择不正直的方式,认为时间紧迫,不能等待长时间的良好结果。现代社会普遍存在即时满足的欲望,人们期望迅速获得成果和回报。这可能导致一些人选择不正直的途径,因为他们认为通过正直手段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

3. 短视频平台交往异化的三重维度

3.1. 交往主体的异化

短视频平台上的交往是基于虚拟空间的,用户在这个虚拟空间中通过视频、评论等进行交往,而这与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社交是有差异的。这种虚拟性可能导致用户在平台上表现出一种与现实不同的行为方式,产生社交主体的异化。在短视频平台上,内容创作者通过创作和分享视频吸引观众。观众可能在虚拟空间中形成对创作者的崇拜或追随,而这种关系在现实中可能并不存在。这种崇拜可能导致观众在平台上展现出一种异化的行为,与他们在现实中的真实社交行为有所不同。短视频平台通常采用强大的推荐算法,根据用户的行为和兴趣推送个性化的内容。这种个性化可能导致用户陷入信息的“过滤泡沫”,只看到与自己兴趣相关的内容,与不同观点的人产生较少的交往。这种信息过滤也可能加剧用户在平台上的交往异化。短视频平台通常是商业化运营的,内容创作者可能受到流量、点赞等因素的驱使,而在平台上表现出一种迎合大众口味、追逐热点的行为。这种商业导向可能影响用户在平台上的真实性和社交关系。“青年在装有‘倒计时’的‘牢笼’中奔波忙碌,在不间断的目标倒计时的催促下,时间的流逝加剧了他们的焦虑感。‘目标和人的主体性被翻转了,人彻底沦为实现目标的工具。’” [3] 。

3.2. 媒介平台的异化

短视频平台作为一种媒介平台,也存在着媒介异化的现象。短视频平台的特点是短小、轻快的内容,用户往往在短时间内迅速消费大量视频。这种快速的、碎片化的消费模式可能导致用户对信息的过度简化和表面化,影响了深度思考和长时间专注的能力。短视频平台上的内容往往是被动地被用户观看,而互动性相对较弱。用户更多地是在观看短视频,而非积极参与内容的创造。这可能导致信息的单向流动,而非真正的多向交流。短视频平台上的社交往往是建立在虚拟空间中的,用户通过点赞、评论等数字化的方式进行社交。这种虚拟社交形式可能与面对面的实际社交产生差异,导致社交关系的数字化和表面化。用户在短视频平台上可能倾向于分享更多个人信息,包括生活、情感等,这种信息的过度分享可能导致隐私泄露的风险。平台的商业化运作也可能利用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定向广告等。短视频平台通常通过广告和流量变现,这可能导致内容创作者更加关注迎合大众口味、制造轰动效应,而不是追求深度和质量。这种商业化导向可能影响媒介内容的本质和价值。

3.3. 交往类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在《穆勒评注》中第一次谈到了“交往异化”,提出货币充当交换媒介以后产生的交往异化现象,把货币当成交换目的,交往双方手中的物品控制着人与人的关系,从而忽视了人自身的内在渴望和本质力量,使交往双方的价值和尊严在交换中贬值 [4] 。短视频平台上的交往类本质异化主要表现在用户之间的社交行为、互动方式、以及交往的深度和质量等方面。在短视频平台上,用户可以选择展示自己的某一方面,或者刻意打造一种虚拟的社交形象。这可能导致用户的社交行为变得表面化,不真实或经过加工,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社交有所不同。在短视频平台上,用户可以选择展示自己的某一方面,或者刻意打造一种虚拟的社交形象。这可能导致用户的社交行为变得表面化,不真实或经过加工,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社交有所不同。短视频通常是短时的,用户在短时间内浏览大量的视频内容。这种短时和碎片化的社交可能导致用户对信息的过度简化,难以建立深度的社交关系。用户在短视频平台上可能会观察到其他人的生活,这种观察可能引发社交焦虑和比较心理。用户可能会感到自己的生活不如他人精彩,导致心理压力和社交不安。用户在短视频平台上建立的社交圈子往往是数字化和虚拟的,与现实社交圈子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用户在虚拟社交圈子中的行为与现实中的社交行为有所异化。由于短视频的时长限制,用户在表达情感和思想时受到了空间的限制。这可能导致情感表达的不充分和不深刻,影响了真实而深刻的社交交流。

4. 短视频平台交往异化消解的三种路径

4.1. 培养交往主体意识

在数字媒体时代,要想使受众回归自我,赢得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就要破除被异化、奴役和剥削的一切关系 [5] 。培养交往主体意识是指让个体意识到自己在社交互动中的角色、责任和影响,以及提高其对社交行为的自我认知和理解。鼓励个体定期对自己的社交行为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交往中的表现、态度和影响。提倡建立日记或记录,记录社交互动的感受和观察,以促使个体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社交模式。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鼓励他们接纳自己的独特之处,建立自信。强调在社交中不必追求完美,而是追求真实和真诚。协助个体设定明确的社交目标,例如提高沟通能力、培养人际关系等。帮助他们制定可行的计划,逐步实现目标,以增强交往主体意识。强调在社交互动中的双向性,鼓励个体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提醒他们在交往中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和背景。

4.2. 加强平台监管——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督的结合

第一,建立内部监管机制。制定详细的社区规范,明确用户行为准则,包括言论规范、暴力内容、淫秽内容等的定义,以及相应的惩罚机制。设立专门的内部监管团队,负责审核和处理用户发布的内容。这个团队应该接受专业培训,具备辨别敏感内容的能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内容审核,以快速识别和过滤违规内容。这包括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引入机器学习算法,通过对用户行为的分析,及时发现并阻止潜在的有害行为。

第二,建立外部监管机制。加强政府对短视频平台的监管力度,通过法规和政策来规范平台的运营行为,确保平台在法律框架内运作。引入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平台进行审核,确保内容审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这可以是非营利组织或专业的监管机构。鼓励公众参与对平台的监督,通过社交媒体、舆论压力等方式推动平台改善内容管理机制。促使短视频平台自行建立和执行一套规范,形成行业共识,确保平台的内容管理符合社会公序良俗。

4.3. 建立全面平等的社会关系

建立全面平等的社会关系是短视频平台交往异化消解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促进平等、包容和尊重的社交环境,可以减少极端观点、仇恨言论以及其他不良行为的传播。确保平台推荐算法不过分强调特定类型的内容,而是鼓励多样性和包容性。这有助于用户接触到更广泛的观点和信息,减少信息茧房效应。为用户提供平等的参与和展示机会,避免因个人特征或意见不同而受到歧视。平台可以设立特定机制,确保每个用户都有机会在平台上被平等对待。提供用户教育和启发内容,帮助用户了解和尊重不同的观点、文化和价值观。这可以通过专门的教育模块、公益广告等方式实现。制定并执行明确的反歧视政策,禁止平台上的任何形式的歧视行为。这包括但不限于基于种族、性别、宗教、性取向等方面的歧视。

5. 结语

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标志着社交方式的革新,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社交途径。赫勒的交往异化理论为我们理解和解决短视频平台上的交往异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将赫勒的理论引入数字时代,特别是短视频平台这一新兴社交空间,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交往异化的多重维度。通过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为互联网短视频平台的良性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使得这一新型社交方式真正成为社会进步和个体幸福的促进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迎来更加理性、人道的数字社交时代。

参考文献

[1] 阿格妮丝•赫勒. 日常生活[M]. 衣俊卿, 译. 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2] 杨明月. 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异化及批判理论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3] 李洁, 李伟. 数字异化视域下青年的时间焦虑及其破解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23(11): 92-98.
[4] 程宏燕, 郭夏青. 人工智能所致的交往异化探究[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20, 36(9): 70-74.
[5] 张晓慧, 吴兵. 平台媒体受众的异化与自主性的回归[J]. 新闻爱好者, 2022(4): 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