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应对代经济下的“代骂服务”?
How to Deal with the “Scolding Service” under the Generation Economy?
DOI: 10.12677/AP.2024.141024, PDF, HTML, XML, 下载: 44  浏览: 129 
作者: 周 欢: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关键词: 代服务实际操作Agent Service Actual Operation
摘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仅凭纸笔获取的知识终究是肤浅的,真正理解这个事物需要亲自去做,这句话是古代的智慧,它提醒我们,仅仅从文字中获取的信息往往会显得肤浅,唯有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才能理解它的深层次内涵,这也就是说明了实际操作的关键作用。然而现在在网络经济发达下的“代服务”却可以取代“躬行”,这样的取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
Abstract: “The knowledge acquired only by paper and pen is superficial after all, and you need to do it your-self to truly understand this thing” is the ancient wisdom, which reminds us that the information obtained only from the text often appears superficial, and only through their actual operation can we understand its deep connotation. This illustrates the critical role of practical operation. However, now in the developed network economy, the “agent service” can replace the “hands-on”, how should we look at this replacement?
文章引用:周欢 (2024). 怎么应对代经济下的“代骂服务”?. 心理学进展, 14(1), 173-177.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1024

1. 服务的来源

在古文记载中,“服务”这个词并没有单独出现来表示我们现在所指的服务的含义。早在《论语》里已有记载,“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子夏向孔子讨教关于孝道的相关问题,孔子回应:最困难的还是态度(颜色、脸色),有工作,晚辈来提供服务,有酒食,前辈(父母)享用,这就是孝道么?“服”的含义在此被理解为提供体力上的帮助,在古代,“服”这个字本质上就代表着服务和服侍。

日本在近代史上,把英文单词翻译成日文汉语,服务两个字作为一个独立的词出现在中文里。中国最早接触英文词,有很多都是从日文转译过来的,后来日本采用快餐式翻译方式“音译”,服务这个词就很少在日文里出现了,后来东渡日本的最初目的其实就是尽量多地把这类相关知识“打包”快递回中国。因此胡琪(2018)概括服务一词在逐步走向衰败之前,从日本飘洋过海来到了中国,在它的真正老家,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地方。

2. 代经济下的代服务

“代经济”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无论是网络购物还是实体店铺的日常活动,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学校外,它正在逐步演变为一种生活模式。唐倩(2021)解释“代经济”其实是将闲置经济和懒人经济相互融合,也就是说,代理人可以通过销售他们的时间和工作来转移他们的财富。现在很多人愿意花钱去购买别人的时间替自己跑腿办事,这种替代服务有很多种,比如代驾业务、代扔垃圾服务、代遛狗遛猫、代扫墓、代人陪诊等让人分身有术。近些年,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扩展已经从“四代”延伸到“十代”,这种服务托管基本上覆盖了农户销售的各个环节,有效地解决了农户销售难题,保障了小农户的生产成本。这样一来,种植户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种植生产中,实现了“种好粮、卖好价、推进产供销一体化”的目标,为守护粮食安全问题保驾护航。当代理服务受到热烈追捧的时刻,一些人察觉到了这个商业机遇,他们投入了自身的资金、时间和人力等,为构建“代理经济”的社区,创造了一个平台。对于那些由于缺乏时间和懒惰,无法主动出马的人,将提供援手以处理他们的各种疑难杂症。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双赢的、互利的。“代经济”因为有了便利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得以在互联网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生长,并且正在以更专业和本土化的方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受到了广大人群特别是年轻人的赞誉。从更深层次上看,它也为创业和就业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选择。

然而,伴随着“代经济”在大学里的兴起,不仅包括代收快递、代购水果、代处理废物、代购食品、代理排队、代理学生服务等传统代经济,也包括代唤起、代表白等新型代经济,甚至还包括代替报到、代替授课、代理参加考试、代为撰写学术论文等额外的服务。时下,随着网络经济瞬速发展的今天,“代骂”一词炙手可热,代骂就是互联网“嘴替”即代,据了解,“职业代骂”最早出现在网络游戏里,部分游戏玩家被强手打败后,用花钱找人骂人的方式泄愤。到了现在,“职业代骂”已逐步了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从网上来到了现实里,甚至有了比较完整的操作流程、遍地开花的分布网络、相当全面的业务内容,以至代骂发展成为一种“职业”,甚至是一种产业,成为某些人牟利的手段。

可见,这种“代骂职业”的运营方式正在持续变化,其差异性和复杂性也在逐渐增加,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可预测的边际,问题也随之而来。这将对校园学习秩序产生影响,甚至可能恶化校园风气,对个人成长产生影响,更严重的是可能触犯法律的底线。这种不良现象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警觉。可见“代骂”带来的影响却是喜忧参半,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代骂”向社会输出的是一种怎样的价值观?这都值得我们深思。

3. 代骂服务文献综述

早在三国时期,王新玮(2016)提到诸葛亮曾经对王朗进行过一番尖刻的批评,这也是骂人艺术的起源。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记载,王朗本想用言语逼迫诸葛亮投降,却遭到诸葛亮怒怼,“见识浅薄”、“什么蝇营走狗之辈都上朝为官”、“天地不容”、“天下人恨不得扒了你的皮生吃你的肉”……最后气得王朗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季慧(2006)曾对鲁迅先生骂人话做过系统性语言学研究,鲁迅一生在文章中指名道姓地“骂”过不少人。“骂人”现象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因素在鲁迅作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构成鲁迅作品风格的一种重要元素。还撰写了多篇名作,比如《论“他妈的”》《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漫骂》《赌咒》《骂杀和捧杀》等。鲁迅在《论“他妈的”》这篇文章里说到,如果牡丹被视为中国的“国花”,那么“他妈的”便可被视为“国骂”。而国骂之博大而精微:上溯祖宗,旁连姊妹,下递子孙,普及同性,真是“犹河汉而无极也”。张欢琪(2022)在解读《围城》的语言艺术特色和魅力。发现钱钟书骂人同样绝对一流,自成一派在小说中,作者描写韩太太的样貌时,即运用“满脸雀斑像面饼上苍蝇下的粪”,使读者直观感受到韩太太的丑陋,经典语录:“鸡鸭多的地方,粪多;女人多的地方,话多”;“对于丑人,细看是一种残忍”;“我们无法确定,猪是否能快乐得像人一样。然而,人们常常会感到满足得像猪一样,这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国外文人怎么骂人的呢?俞雨璐,朱烨丹(2023)对长篇讽刺小说《我是猫》的解读,抨击了日本现实社会以及人性弱点,文中夏目簌石形容“这张脸像是在十九世纪未能售出,二十世纪又被迫接手的赔钱货。”贾茹(2021)在莎剧《驯悍记》里发现莎士比亚也用最尖锐刻薄的笔触来雕琢人物:说人矮的时候,用“滚,你这三寸丁”;说人笨的时候,用“我的胳膊弯都比你有头脑,一头毛驴都足够教导你”;说人丑的时候,用“你这天生的丑怪,贪婪的猪猡,你生而低贱,死而凄惨,这在你出生时就已注定。你愧对你母怀你时的便便大腹,你父亲怎会有你这样的孽子,你这臭名远扬的人渣……”可见,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不骂人的人,甚至文人骂起人来才更狠。

对比起过去的文人,骂人的技巧在年轻一代中正在逐步淡出,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正在不断减弱。谭宵寒(2021)于2019年发起的由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76.5%的被调查人群感到他们的语言能力正逐渐减弱。调查对象指出,61.9%的年轻人表现出语言能力较弱,而57.6%的人则不擅长使用复杂的修辞技巧。这种情况可能的原因:当下的年轻人加班早已成常态,身心疲惫让他们不愿和同事、朋友吃饭、进行团建等社交活动,更喜欢不用社交的自我独处生活,使得他们缺乏人与人之间必要的交流和沟通,语言能力也在慢慢退化。

你会不会因为吵架吵不过忍气吞声?做啥事都在想当时为啥没发挥好气急败坏,总想出气。当前的社会背景使得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步伐加速,无论是在职场还是日常生活,都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挑战,因此,他们必须积极地去寻求与他人的互动。若疏忽,这些对话和交谈有可能演变为一场争论。他们期待着成为包龙星这样的人,能够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舌头,对敌人施加全面的压力,但事实上,成为了李公公,只懂得冷漠地回应。如果这时候如果有人为你提供“代骂”服务,你会不会购买?2004年,“网络代骂”的概念首次被提及,它是在互联网游戏环境下诞生的。徐娟(2013)发现当玩家们发生争执时,有些人会选择在互联网上进行“职业性的”代言,以此来获得游戏里的金钱和财富。随后,“网络代骂”的行为逐步由虚构转变为真实。对于被代骂的单位,准则是仅针对个体或私营企业进行。他们有专门的网络骂人软件,在网上群发骂人信息,当人们使用网络搜索时即可看到代骂的相关内容。

当我们剖析这种“代骂服务”的本质,会发现其无非就是一种放狠话、猎奇、幼稚的文字游戏,这种将不会说、不敢说的内容借他人之口说出,看似解了一时之气,但是背后的法律、心理问题却值得深思。因此这个行业带来了去多问题,最严重的就是网络暴力。一些年轻人通过网络平台提供代骂服务无数次,用一些低俗恶心的字眼,令人震惊,去年十月,李某东在网络上通过贴广告方式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并且提供代骂服务,代骂期间将整个过程截图反馈给客户,不久便被捕获。这种行为公然网络欺凌他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不仅不道德,而且已经触犯了法律,给社会带来了负面的价值观和恶劣的社会影响。无论是那些提供代骂服务的人,还是那些与之匹配的顾客,他们的目的仅仅在于满足自己的口头需求,而非真正的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冲突更加尖锐,甚至采取暴力手段,或者其它手段,公开侮辱别人的尊严和声望,如果这种行径极端,那么就构成了“侮辱罪”。在生活中,我们承认的确有一些人不善言辞,尤其在愤慨、焦急、郁闷的情况下,难以脱口而出反驳的话,带着这样的情绪和心理去寻求代骂服务的帮助。

4. 如何应对“代骂服务”产生的负面社会价值?

“骂人服务”一个巴掌拍不响,代骂服务的客户有各种不同的动机和目的。有些人是出于报复或泄愤,而有些人是出于特殊的癖好,想要通过骂人或被骂来满足自己的性欲,有了对应的服务需求,才是业务存在的土壤,为什么越来越多人找代骂服务?

从心理上观察“骂人服务”所反映的社会心态,特别值得我们去重视。在笔者看来,“骂人服务”需要进行管理,尤其是需要进行疏导。首先,我们需要正视年轻人在现实生活环境中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包括经济、婚姻和就业等各个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会引发心理和心态的转变。我们需要从观念和制度等方面来改善这种情况,以减轻社会的压力,消除群体的被剥夺、被冷落和无助感。其次,我们也需要为负面心理提供合理的释放途径。尽管一个人的品质无可挑剔,但他们仍然会存在负面的情感,我们无法忽略这些负面的情感,反之,我们应该避免让它们持续增长和加剧,直到它们爆发出来,引发冲突。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在日常生活中的个人照顾,尤其在职场生活里,我们应该强调和每一位员工的交流,确保他们能够得到足够的发言机会。另外,我们需要构建和完善社会心理援助系统,以便顺利进行集体心理咨询,梳理出来访者的消极情绪,并提供必要的安抚。

从法律上看,“代骂服务”事实上是一种民事侵权行为,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可否认代骂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起到宣泄情绪的作用,对于一些内心负面情绪积郁较重的人来说,寻求代骂,可以让他们感到“解气”但这种“解气”只是短暂宣泄的表象,其所反映出来的是个体内心中的戾气的郁结。在网络上不眠不休的叫骂甚至是各种诅咒,不堪入目的话语,其对象仅仅是一个在现实世界当中毫无交集的陌生人。站在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无疑这种在不需要实名制的虚拟世界里肆意谩骂的行为能够给这些人带来一种利用道德审判他人的快感,而这些人通常会习惯于去接受网络世界当中负面的东西,然后将其内化自己的愤怒,从而选择用“代骂”作为自己戾气爆发的支点。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接受来访者的愤怒往往是咨询师工作的一部分,作为专业的咨询师,他们有义务去承载这些愤怒,同时帮助来访者去分析和理解那些情绪当中不合理的成分,从而帮助对方获得现实生活当中的改善。但是在网络上或者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人却没有责任也不会这样做,而一个能够有效控制情绪的成年人也应该明白社会中的他人不会为了让自己内心舒服而满足自己的所有期待,而我们也更不能随意向他人施加伤害性的语言暴力。

在“代骂服务”当中,我们还会看到有些人想要主动去寻求别人骂自己,这在精神分析心理学的领域被视为是一种博得关注的心理,尤其是在被异性骂的时候,一部分人会感觉到自己有人管、有人关心、有人爱了,因为内心的自卑和缺失,加之在现实世界当中得不到正面的认可,就转而寻求被骂过程中的短暂“关注”。当我们理解了“代骂服务”其背后的心理学本质,就更应当意识到不是所有的服务都可以被当作像商品一样交易,尤其是这种行为的目的是为了伤害别人的时候。

由此可见,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代骂服务暴露了一些不利于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健康发展的问题。“代骂”让人们可以“分嘴有术”,用“有钱”换“有闲”,但需做到凡事有度,个人需要把好第一道关。因此高校大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自制力,谨防“代骂”催生出更多负面价值观。同时,高校应提高警惕并加强监督,防患于未然,可以采取相应的激励及惩戒措施等等。对“黑灰代经济”持零容忍的态度。不仅是代骂服务,对于其他一些无厘头服务甚至“越轨”行为同样值得监管部门提高警惕,社交网络企业也要履行用户隐私保护协议。既要对“代骂经济”进行监督,又要对线上服务平台进行规范和清理,不能任其过度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琪(2018). “服务”一词的产生及其对应概念的变迁. 日语学习与研究, (4), 8-16.
[2] 季慧(2006). “实骂”与“虚骂”——鲁迅“骂人”现象的文化解析.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3), 24-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8-293X.2006.03.005
[3] 贾茹(2021). 莎剧《驯悍记》中译本对会话隐涵的处理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外国语大学.
https://doi.org/10.26962/d.cnki.gbjwu.2021.000723
[4] 谭宵寒(2021). 不会骂人的年轻人, 催生了“代骂”产业链. https://www.huxiu.com/article/443464.html
[5] 唐倩(2021). 大学生“代经济”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石家庄市省属高校.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经贸大学.
[6] 王新玮(2016). 从诸葛亮骂王朗看罗贯中道德观. 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37(6), 99-1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2596.2016.06.033
[7] 徐娟(2013). 铲除“职业代骂”. 检察风云, (1), 2.
[8] 俞雨璐, 朱烨丹(2023). 从讽刺文学的角度解读《我是猫》. 芒种, (4), 117-119.
[9] 张欢琪(2022). 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 作家天地, (3), 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