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二级学院建设创业型学院的转型与思考
Transform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ntrepreneurial Colleges in Secondary Colleges of Local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CES.2024.121013, PDF, HTML, XML, 下载: 42  浏览: 63  国家科技经费支持
作者: 李 泽:苏州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关键词: 二级学院创业型学院“学院办大学”创新创业教育Secondary Colleges Entrepreneurial Colleges “College Running a Univers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摘要: 走创业型学院之路,是地方高校的二级学院追求自身发展特色、切实服务地方经济智力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二级学院实现差异化发展和转型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依据伯顿•克拉克的创业型大学建设理论及国内外各院校创业型改革的实践经验,地方高校二级学院可从调整目标定位、打造驾驭核心、优化组织机构、促进教师转型、创新治理模式、重构学院文化等方面整体推进传统学院向创业型学院转型。作为大学的二级组织机构,要建设创业型学院,还需要学校层面依据“学院办大学”理念,从确立学院办学主体地位、健全相关配套制度,以及营造良好环境氛围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Abstract: Taking the road of entrepreneurial colleg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for secondary colleges of local universities to pursue their own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ively serve the intellectual needs of local economy.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strategic choice for secondary colleges to realize differentiated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According to Burton Clark’s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theory and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entrepreneurial reform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secondary colleges of local universities can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colleges into entrepreneurial colleges from the aspects of adjusting target positioning, creating driving core, optimizing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promoting teacher transformation, innovating governance model, and rebuilding college culture. As a secondary organization of a university, in order to build an entrepreneurial college, it is also necessary for the school level to provide strong support and guarantee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college running a university”, from the aspects of establishing the main status of the college, improving the relevant supporting system, and creating a good environment.
文章引用:李泽. 地方高校二级学院建设创业型学院的转型与思考[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1): 79-86.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1013

1. 引言

20世纪后,创业型大学作为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福州大学作为国内首个创业型大学,于2008年率先提出走创业型大学之路,随后多所高校,如浙江农林大学、临沂大学等一些地方高校也纷纷加入创业型大学建设行列,开展了不少实践探索,也积累了相应的经验。大学由学院组成,每所大学根据办学规模、学科专业特点等因素设立若干二级学院。学院作为大学的重要组织机构,是大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主要职能的具体承担者。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有了较快发展,但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高校,“千校一面”现象严重,办学特色不明显;学校内部的二级学院办学同质化程度也非常严重。推进学院差异化发展和转型发展是地方高校加强“双一流”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地方大学应根据“学院办大学”理念,鼓励各学院差异化办学,根据不同学院办学特点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办学模式,提高学院办学质量,培育学院办学特色。借鉴国内外创业型大学建设的成功经验,建设创业型学院无疑是地方高校二级学院实现差异化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战略选择。

2. 建设创业型学院的重要意义

地方高校的发展必须遵循内外部发展规律,当外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自身发展不相适应时,地方高校需要通过自我变革以适应外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当前,地方高校二级学院在面临校内外竞争加剧和学院自身内涵建设缓慢的现实困境下,迫切需要通过建设创业型学院走出发展困境,通过地方高校二级学院的建设,可以有效促进学院内涵建设的进一步持续深化;从学院层面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改善大学生创业率低及创业成果率低的现状;以生态系统构建及常态化运行,有效激发教师学术创业的活力;提升产出人才的质量,提升教师服务产业企业的能力,有效扩大学院对社会的影响力,全面提升学院对社会的服务能力。

2.1. 促进学院深化内涵建设

目前,地方高校二级学院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优势,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学院办学方向,打造自身特色与优势。同质化发展发展模式已不适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差异化发展、特色发展是地方高校推进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 [1] 。地方高校要办出特色,就需要鼓励各二级学院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学院办学水平和学科专业特点,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对比地方高校二级学院的传统办学模式,创业型学院为地方高校加强内涵式、特色化建设提供了一条更为有效的发展路径 [2] 。创业型学院是社会市场环境需求与人才、学术和社会服务产出之间逻辑平衡的办学模式,是对知识生产模式从“学科导向”到“问题导向”的回应,体现了学院建设方式转换的一种新动向。创业型学院利用其知识创造及人才聚集优势,进行知识转移、学术创业等,赋予大学传统职能以新的内容和形式。

2.2. 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地方高校责无旁贷的教育使命。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有一些问题十分突出,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存在的“两低”问题(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率不到2.7% [3] ,创业者的创业成功率虽略有增长但仍然不到5% [4] 。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大学生创业内涵、创业要素等认识不足且重视不够,创业教育顶层设计不科学且理念滞后,创业教育课程尚未形成体系且与专业课程脱节,创业教育教师严重短缺且实战经验不足,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单一且更新速度慢,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短缺且综合性不强,创业指导帮扶欠缺且服务质量不高等。通过建设创业型学院,有助于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大学生创业微观生态系统,改善大学生创业的“两低”问题。

2.3. 激发教师学术创业活力

学术创业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创业型学院的本质特征。美国高等教育界著名学者伯顿·克拉克提出,创业型大学建设必须激活学术中心地带,这一理论被视为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准则,也是推动我国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学院作为大学的基本学术单位,建设创业型学院是地方高校激发学术活力的重要举措。而其中,教师作为学术创业主体,建设创业型学院离不开大学教师的转型发展。建设创业型学院,可以为广大教师重新确立职业发展方向,激发教师投入学术活动、开展学术创业的积极性,引导和促进教师服务区域经济,在服务社会发展中释放创造活力,在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5] 。同时,创业型学院建设所倡导的“创业精神”学术发展模式,可以提高和发展教师的归属感,提升学院的学术向心力,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 [6] 。

2.4. 提升学院社会服务能力

创业型学院区别于传统学院的关键之处,便是凭借“自力更生”的意识与能力从市场获得办学资源,而不再是通过“等靠要”的传统模式对大学形成严重单一的依赖 [7]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既是地方高校创业型学院的本质特征,也是地方高校建设创业型学院的逻辑起点。创业型学院不仅要从区域创新的边缘走向中心,而且要从区域创新的辅助者和合作者走向区域创新的驱动者 [8] 。创业型学院需要做到的是把握需求、契合需求,从传统的被动服务逐步走向主动对接区域经济需求,最终直接面向市场开展创新创业,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现自身转型发展。创业型学院在新型的“学院–政府–企业”关系中,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问题的解决,为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提供技术与智力保障,形成人才培养的适应力、科学研究的竞争力和产教融合的协同力。

3. 创业型学院建设的多重困扰

由于创业型大学未能准确把握西方创业型大学建设理论的内涵和精髓,未能及时根据中国的实际办学特色加以改造与重构,我国的创业型大学建设仍然进展缓慢。相对创业型大学建设,地方高校二级学院在转型建设创业型学院过程中存在更多困境,在教师方面,教师对创业型学院存在认识的误区,甚至完全缺乏认知;在学院的改造与重构中,往往将创新创业与“创收”联系起来,失去学院原本的职能与作用;学院及学校层面,缺乏对创业型学院的认识,导致创业型学院建设的外部保障不健全;针对创业中的商业思维与价值导向是否会与传统的学术文化相背离,均是创业型学院在转型、改造与重构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3.1. 教师对创业型学院的认识存在偏差

创业型大学是在社会需求与科研教学协同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是地方大学对知识生产模式从“学科导向”到“问题导向”的回应,推动了大学职能的深化和发展 [9] 。教师是增强高校内生动力和办学活力的核心力量,其支持与否是决定创业型学院建设成败的关键 [10] 。但目前部分教师由于对创业型大学的本质内涵、发展理念等还不是很清晰,甚至还存在一些认知误区,导致对创业型学院的认识存在偏差。有的观点认为,创业型学院是创收型学院,建设目的主要是筹措办学经费;还有观点认为创业型学院就是鼓励师生去创业,开办企业。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中国特色的本土化创业型大学建设还仍在探索中,对创业型大学的本质内涵、主要特征、建设路径等尚未达成广泛共识;另一方面,将高校教师学术研究与应用割裂开来,未能真正认识到知识从探究到转化应用是一条完整的知识链。事实上,创业型大学的本质界定是主动服务国家和社会,在教学科研的基础上倡导学术创业、推动成果转化。事实上,大学的创业活动是一种学术创业,是科研和服务社会职能的延伸,重在研究成果的应用与转化。

3.2. 创业型学院建设的整体设计不科学

创业型学院建设作为地方高校二级学院转型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和发展趋势,但由于缺少成功经验和成熟模式,导致地方高校一些二级学院在创业型学院建设方面的整体设计不科学。一是目标定位不准确。创业型学院不是对传统职能的否定,是对其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丰富与创新。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对创业型学院认识理解不深刻,导致部分创业型学院将工作重心转向学术成果转化的商业运作和学术创收上,创业型学院职能开始出现窄化和异化现象 [11] 。二是功利化趋向严重。创业型学院更加注重学术知识的外显性实际价值,并提倡将精力更多地投向学术成果的转化与运用。在创业型学院建设过程中,经济价值比学术价值更加被优先顾及,办学过程呈现功利化趋向 [12] 。三是创业型学院建设路径单一。部分学院在建设创业型学院过程中将重点放在学术成果的转化上,转型路径局限在建立技术转移中心等管理组织。创业型学院转型建设并非通过局部的学术创业就能实现的,而是整体的、实质性的转型。

3.3. 创业型学院建设的外部保障不健全

学院作为地方高校的内设机构,相对创业型大学建设来说,建设创业型学院还需要得到学校层面支持保障。但传统的高校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制约创业型学院发展的障碍:一是学院缺乏办学自主权。目前,我国大学基本形成基于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的“校–院–系”三级建制结构。受长期管理模式影响,大学校–院两个层级之间的权力配置严重失衡,学校处于主导支配地位,缺乏自主权的学院处于依附从属地位 [13] 。二是学院驾驭核心能力准备不足。二级学院领导班子由大学任命,在长期被动办学模式下,二级学院领导班子缺少相应的培养锻炼,驾驭创业型学院建设的能力尚显不足。三是适应创业型学院建设的配套制度不健全。制度保障是地方高校二级学院转型建设创业型学院的关键基点和有效保证。就目前来看,地方高校在学术成果转让、教师评价等方面制度规约相对落后,对创业型学院转型建设和可持续化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3.4. 传统的学术文化与创业文化相冲突

传统大学更加注重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学术自由”是高校的传统学术文化核心,学者的价值在于学术创新,学术是教师得以发展的生命线,教师追求的是学术声望和学术荣誉,且成果是高校私有的,体现一种学术价值观;而创业型大学除了具有传统职能外,还注重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学术成果是社会共享的,体现一种市场价值观。导向与取向不同的价值观,必然会导致两种文化的冲突与对峙。一种观点认为,商业化利益会诱发更多的教师从事具有商业价值的研究而不是学术性研究,同时会破坏基础研究所需要的学术环境 [14] 。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学术创业不仅可以使高校或者教师获得外部的经济利益,还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支持,进而反哺于学校的教学与科研能力提升。两种截然不同观念的矛盾与对抗严重制约了创业型大学的文化建设,如果没有完善的高校教师学术创业有关政策与之配套,甚至有可能加剧两种文化的冲突。

4. 创业型学院建设的主要路径

创业型学院是将企业化运作方式用于自身组织的管理和变革,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高素质创业型人才输出为目标,以学术创业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生命力,同时兼具学术和市场的双元价值取向 [15] 。根据伯顿·克拉克的创业型大学建设的五大要素,结合实际,本文认为地方高校二级学院建设创业型学院需要从调整目标定位、打造驾驭核心、优化组织机构、促进教师转型、创新治理模式、重构学院文化等方面上进行整体性变革,从而推动传统学院向创业型学院转型。

4.1. 明确创业型学院发展目标定位

准确的发展定位是建设高质量创业型学院的前提。创业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态,其发展路径是从自我发展逐步走向引领区域发展转型,以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新的历史使命,创业型学院的核心目标在于创新——即知识的实际运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创业型学院组织目标的独特性所在。但创业型学院的发展目标不应窄化或停留于某一层面,相反地,在功能上突破了地方高校传统学院的目标定位,是对其职能和内涵建设的发展和延伸。如在人才培养上,建设创业型学院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在科学研究上,创业型学院不仅要创造知识,更重要的是强调知识的运用,发挥知识的实用价值,以科学研究的现实问题为导向,强调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强调知识资源向知识资本转化。在社会服务上,不能简单地视为依附于教学、科研两大职能的衍生品,而是注重直接服务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是创业型学院的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须履行的职能 [16] 。

4.2. 打造坚强有力的学院驾驭核心

传统二级学院向创业型学院转型,必须具备强有力的驾驭核心,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外在环境,做出更迅速、更灵活的反应。驾驭核心一般由学院领导、系(实验室或其它平台)主任共同组成,是学院决策制定和实施的核心。学院领导班子成员须有政治家的远见、教育家的道德情怀和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实现“市场化的生存”,通过“创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17] 。学院领导班子要能根据学校战略目标,结合学院实际,组织制定转型的总体规划和路径选择 [18] ,明确改革的取向和旨归,把握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并能根据内外部的条件变化迅速地制定相应的战略性计划;同时,要有开疆拓土的创业精神和破解转型障碍的魄力,积极开展校内外合作,不断拓展发展外围。系(实验室或其它平台)主任作为学院的中层在创业型学院建设中作用非常重要,一方面丰富和完善学院的“顶层设计”,执行学院的决策,组织实施具体工作任务;另一方面发现和支持“基层创新”,基层的首创精神是学术创新的原动力,创业型学院应该比传统学院更加强调自主创新精神,要在创业型学院建设过程中,唤醒或是培养师生自主创新精神。

4.3. 推动教师从传统型转向创业型

教师是大学使命和职能的直接履行者,二级学院的转型依赖教师的转型 [19] 。二级学院从传统型转向创业型,其前提是该学院教师整体上要从传统型转到创业型 [20] 。创建创业型学院,必须建设一支与创业型学院历史使命和发展目标相吻合的师资队伍。第一,明确教师发展目标。创业型学院在知识生产、知识传承的基础上更强调知识的应用,强调知识传承、生产与应用的统一 [21] 。作为大学使命的直接履行者,教师的发展目标也要致力知识的创新、传承与统一,注重创业型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成果转化,创业型学院需要创造条件提高教师创业型人才、创造知识和成果转化能力和水平。第二,明确教师转型路径。对于创业型学院,实现知识在人才培养与社会生产上的应用,是其追求的终极学术使命。因此,在坚持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实现学术和市场相结合,是教师转型发展的根本路径。第三,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创业型学院要建立以人才培养效果、知识创造水平和成果转化效益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机制,提高教师学术创业的意识与热情,使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成为教师提升自身学术水平、获取合理利益的主动选择,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2] 。

4.4. 建立多元动态的学院组织机构

创业型学院需要建立应对社会需求更为敏锐、对环境变化适应性更强的组织机构调整机制,保证组织机构的适应性与灵活性,有效支撑发展目标的实现。一是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创业型学院要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做好创业教育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学院内外创业教育资源,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二是建立学术创造力的组织机构。知识生产模式的转换导致现今的科研是多学科的、交叉性的,因此,需要打破学科壁垒,不断增强跨学科组织建设,建立问题导向的跨学科组织,形成基层学术组织与跨学科组织交错的矩阵结构 [23] ;同时,建立跨越学院边界的混合组织,如产学合作联盟、校企联合实验室或协同创新中心等。三是健全学术转化力的组织机构。科技成果孵化与转化是创业型学院产生原始学术资本,最终创业成功的重要保障。学院需要建立产权转移机制或组织为知识创新和技术转移提供一条更加合适和更为畅通的渠道,如建立技术转让办公室,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并根据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学院内部组织机构,增强组织适应性,保持组织活力。

4.5. 构建院内外多方合作治理模式

创业型学院作为具有自适应性质的组织,应具有强大的对外合作能力,跨越更广阔的边界,与政府、产业界、社会有更多的合作。二级学院的学术创业活动,是将知识产品进行市场化的过程,围绕创业活动,将有大量的利益相关者和相关资源需要进行聚集和整合。创业型学院的跨界特征非常明显,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外部资源支持,学院不仅要处理好内部关系,还要积极协调与校内其他组织和校外各种利益组织的关系,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创业型学院治理的核心内容是参与性,即各利益相关者参与重大事项的决策,因此,创业型学院要探索构建“多方合作治理模式”,实现由内部治理到内部与外部进行合作治理,建立学院与学校、学院与政府、社会新型合作关系,构建多元合作机制,促进学术要素与商业要素的整合;同时,建立和谐的学院内部权力治理生态,理顺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在学术管理上应分权,让各学科带头人拥有充分的话语权,发挥教师的创造力,激活学术基层组织的活力。

4.6. 营造浓郁的学院创业文化氛围

学院文化体现了学院的价值观念和自身品格,是一个学院个性与特色的体现,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精神力量。破除创业型学院发展的障碍,不仅要在体制方面扫除障碍,更应重视学院文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创业型学院需要确立创业型文化价值观,在坚守学术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融入和强化服务经济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市场导向的绩效管理理念。创业文化不是唯利是图的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一种鼓励创新创业、容忍失败、诚实守信、追求卓越的精神力量,对于建设创业型学院具有不可忽视的引领作用。创业型学院要通过创业文化价值观的培育、创业文化载体的建设以及创业成功案例的宣传等途径,将创业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理念植入人心,让其成为学院转型发展的精神动力和观念之源,激发学院内部全体师生成员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观念,保持奋发向上、积极有为的精神面貌,推动学院转型发展。

5. 创业型学院建设的外部保障

学院作为大学的二级组织机构,建设创业型学院,受到外部条件的制约。建设创业型学院,不是二级学院单方面努力所能做到的,仅靠二级学院自身建设无法实现创业型学院的转型,必须获得学校甚至外部社会强有力的支持保障。学校要依据“学院办大学”理念,从确立学院办学主体地位、健全相关配套制度,以及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外部支持。

5.1. 确立创业型学院办学主体地位

地方高校二级学院要建设创业型学院,其中最为重要就是要有相应的办学自主权。学校要根据“学院办大学”理念,确立学院办学主体地位和实体地位,并按照创业型学院的内在要求,赋予学院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学校只有合理配置校院两级权力,改革传统的科层制管理模式,使学院拥有相应的办学自主权,成为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才能使二级学院能够根据创业型学院建设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并可持续运行发展。学院如果没有获得相应的办学自主权,就不可能从驾驭核心、发展目标、组织结构、学术能力、治理体系、组织文化等方面上进行整体性变革。学院只有成为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才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深化改革、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实现自主管理、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

5.2. 健全创业型学院建设配套制度

地方高校不仅根据“学院办大学”理念,赋予创业型学院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还要为创业型学院建设提供相应的保障与支持,其中制度保障是建设创业型学院的关键基点和有效保证。建设创业型学院,教师队伍向创业型转化是重中之重,但教师方面的很多政策、制度决定权不在学院层面,迫切需要学校层面建立教师学术科研能力提升机制,健全有利于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产权制度;改变单一的以科研成果数量为主的评价体系,建立对学术人员灵活、多样的评价制度和薪酬制度,关注科研成果产业化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理顺学院与学校层面的学术创业相关组织机构的关系,确立良性互动、灵活有效的管理和服务制度等等。学院在对外合作方面的资源和能力毕竟有限,地方高校要从学校层面为学院对外合作、技术转移搭建平台、提供政策等方面给予创业型学院建设提供支持。

5.3. 建立开放包容的大学文化心态

创业型学院建设是一个大胆的尝试,需要有承担试错成本的勇气与魄力,在其推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认识上的阻力。传统学院向创业型学院转型的本质就是创业,需要创新创业精神和敢于冒险的精神。若缺乏学校层面的开放包容、对创业型学院建设放权及支持,创业型学院转型建设将无法真正落地。学校鼓励学院先行先试、多方探索、大胆变革,容忍探索的失败和变革中的弯路,并对学院转型发展进行兜底,形成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和宽容失败的制度文化,为创业型学院转型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6. 结语

综上所述,创业型学院是对传统学院办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办学理念,地方大学二级学院向创业型学院转型发展,既契合了国家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战略需要,也是地方高校深化内涵建设、二级学院拓展发展空间,走向特色发展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各种主观与客观、宏观与微观的因素,地方高校二级学院转型建设创业型学院不是一个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作为新生事物,地方高校建设创业型学院,并形成自己的特色也必然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对此,二级学院要持开放包容的心态,营造更加宽容的制度环境,创业型学院必将成为一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大学二级学院办学模式。

项目基金

教育部一流专业建设项目;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苏州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21JG-06)。

参考文献

[1] 张新民. 加快“双一流”建设 走好高校内涵式发展之路[J].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9, 4(3): 23-25.
[2] 王军胜. 地方本科高校如何建设创业型大学[J]. 教育发展研究, 2016, 36(23): 34-43.
[3] 麦可思研究院. 2019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 [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4] 周翼翔, 吴俊杰, 王学渊. 基于创业失败修复视角下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18, 18(1): 91-95.
[5] 方建强. 地方高校建设创业型大学的关键路径[J]. 高等农业教育, 2012(9): 17-20.
[6] 付八军. 激活创业型大学的三大学术心脏地带——兼论学院、学科与专业的共存关系[J]. 当代教育论坛, 2018(3): 19-24.
[7] 付八军, 宣勇. 创业型大学建设的中国道路[J]. 高等教育研究, 2019, 40(3): 40-45.
[8] 黄厚南. 创业型大学: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 广西社会科学, 2019(11): 182-188.
[9] 芮鸿岩, 刘大卫. 创业型大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 中国高等教育, 2019(18): 47-49.
[10] 付八军, 赵忠平. 怪胎抑或榜样: 创业型大学建设的中国实践——基于创业型大学教师的访谈研究[J]. 复旦教育论坛, 2019, 17(2): 33-39.
[11] 陈丹, 高珊珊. 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困境与变革路径[J]. 中国高校科技, 2019(7): 16-19.
[12] 付八军, 龚放. 创业型大学本土化的实践误区[J]. 江苏高教, 2019(1): 7-13.
[13] 郑琼鸽. 创业型大学的内涵和本土化思考[J]. 现代教育科学, 2016(10): 7-10+26.
[14] 宣勇, 张鹏. 论创业型大学的价值取向[J]. 教育研究, 2012(4): 43-49.
[15] 李喆. 地方高校建设创新创业型大学的路径探索[J]. 临沂大学学报, 2018, 40(4): 1-6.
[16] 龚放. “顶层设计”、“基层创新”与“中层担纲”——试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责任担当[J]. 中国高教研究, 2013(12): 11-15.
[17] 龚春芬, 李志峰. 创业型大学教师发展: 目标选择与实现途径[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11): 98-100.
[18] 付八军, 李炎炎. 创业型大学内涵的溯源性解读[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3): 165-170.
[19] 付八军. 从教师转型看创业型大学建设的三个命题[J]. 教育发展研究, 2015, 35(9): 13-18.
[20] 颜建勇, 黄珊. 地方高校建设创业型大学的必要性及路径探析[J]. 当代教育科学, 2016(21): 52-55.
[21] 钱佩忠, 翁默斯. 创业型大学的内蕴与组织特色探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9): 6-8.
[22] 邹晓东, 陈汉聪. 创业型大学: 概念内涵、组织特征与实践路径[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3): 54-59.
[23] 刘永芳, 龚放. 创业型大学的生成机制、价值重构与途径选择[J]. 高等教育研究, 2012(10): 9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