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教育对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观点以及启示
Views and Enlightenment of Existentialism Educ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DOI: 10.12677/CES.2024.121019, PDF, HTML, XML, 下载: 103  浏览: 158 
作者: 朱育惠:重庆三峡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重庆
关键词: 存在主义教育教师学生师生关系Existentialism Education Teacher Student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摘要: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我国当前教育问题中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师生关系问题,师生关系问题不仅是人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一对关系,而且师生关系还涉及学校的教学效果、教学发展、学生成长等问题。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问题,在教育改革之中是非常迫切的一个问题。因此,本文将对西方的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关于师生问题所提出来的观点进行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从而建立起适合我国的新型师生观,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Abstract: To a certain extent, one of the most critical problems in China’s current education i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s not only the most important relationship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ut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lso involves school teaching effect, teaching development, student growth and other issues. Dealing with the problem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a very urgent problem in educational reform. Therefore,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and study the views put forward by the Western existentialist schools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n the problem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from which we can get some enlightenment, so as to establish a new view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suitable for China,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education.
文章引用:朱育惠. 存在主义教育对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观点以及启示[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1): 122-126.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1019

1. 研究师生关系的社会重要性

首先,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师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都有着重要性。科学研究已经证实,良好的师生交往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业成绩。而且,良好的师生交往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性格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对于教师而言,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从社会角度来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其次,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之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主要是指教师教授学生知识,而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学习知识这样一种关系,师生关系不仅是社会关系之中最基本的一种人际关系,也是教学活动之中最为重要的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教育目标,在教育活动之中共同建立起来的一种最为重要的关系。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而推动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本文针对师生关系这一问题,对存在主义教育的师生观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对我国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2. 存在主义教育的师生观

存在主义哲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德国的一战后期,之后在法国和美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这种观念对西方教育理论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孕育出了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有其优势和劣势,它显然偏向于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 [1] ,然而,它对于教师、学生以及师生关系的独特见解,对于建立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1. 存在主义教育的教师观

存在主义者强调教师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教师是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人。教师不只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个自由的个体,他们也需要保护自己的选择并承担由此产生的责任。

1) 教师有责任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存在主义者坚信,教育的宗旨是帮助学生塑造自我。课程的设置更应以学生需要为本位,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切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境。在存在主义教育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探索自己的存在,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人生意义。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注重个别对待,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感。教师应当充当学生的朋友和指导者,与学生形成一种平等、开放和互动的关系,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成为他们自己。存在主义教育家们坚信,教育的本质和目标在于推动学生的“自我生成”或“自我创造”。另外,这些教育哲学家们还认为知识也只是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学生对知识进行学习以后,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以及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存在主义教育家提出: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可以自由地去选择自己所接受的道德标准,并且还要承担相应的后果,他们并不主张学生去接受所谓的永恒的道德标准,而主张个别的教育方法。存在主义教育观点认为,集体教学方法的一致性和标准化,无法对每个孩子进行个别化教学,这可能会阻碍学生个人成长的进程。

2) 教师需要坚持自己的选择,并承担选择的责任。存在主义教育认为,人的本质是由他们的选择决定的,这对教师来说也是如此。教师应该坚定自己的决定,首先,教师需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他们的教学行为不应受校长或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所影响,也不应向外部压力屈服,而应该是出于对学生的天生喜爱,想要关心和照顾学生,或者是为了启迪学生,或者是希望教育出可以影响社会的人。其次,老师必须知道怎样教育,比如,在教学模式上,老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但不能照搬陈旧的教学方法。老师的选择同样包含着对学生的公正与平等,并不能单纯根据孩子的智商或学业成绩就为学生贴上所有“标签”,也不可单纯按照经济情况或家世背景来对学校做出划分。存在主义者认为,教师在自由选择的同时还要有影响学生的明确意识和责任感。“意识到自己是一切事物中想要影响整个人的唯一实体并从而产生责任感,即感到他负有给学生提示对现实应作抉择的责任” [2] 。他们认识到学生具有模仿性,自己的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产生责任感。因此,存在主义教育不仅强调教师选择的自由,也强调教师对这种自由选择的责任。

2.2. 存在主义教育的学生观

在对学生的看法上,存在主义者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他们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选择自由和责任感。存在主义教育的学生观以个体为中心,注重个性的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在存在主义教育中,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受到尊重和关注。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人生意义,成为他们自己。因此,教育应该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本位,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注重个别对待,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存在主义者主张,学生是学习的核心,应该为他们提供自我学习和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成为他们自己。学生有权决定他们的学习内容、学习量和学习方式,但他们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在这个阶段,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走向自我学习的道路,并在学生实现自我目标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帮助他们。

2.3. 存在主义教育的师生关系观

师生关系是存在主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的信任感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信任感可以让学生更加自信,更加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也能让教师更深入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从而更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在师生关系中,信任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

存在主义者强调对话的价值。在他们看来,对话不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更是一种充满教育环境和精神气质的教师学生关系。“在对话中,可以探索思考对象的逻辑和存在的含义” [3] 。存在主义者主张,对话能够促进个人的自我塑造,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话是让人们表达观点,揭示实际问题的最佳途径,让人(生存)“不离开更新、更深入的生活基础的唯一方法” [4] 。教师和学生之间真正的对话应该在教育活动中发生。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家们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一种信任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建立在平等、相互信赖、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并且应该营造一种民主的环境。此外,存在主义教育的教师学生关系还强调“我与你”,布贝尔批评传统的教师学生关系是我与它(I-It)的关系,因此他主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我与你”(I-You)的关系 [5] 。存在主义教育家们的一些观点,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主张教育的个性化,倡导积极的师生关系等,都具有积极的价值,对欧美国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一种两个独立的个体之间互相信任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对方。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合作学习的关系,教师不管在什么情况之下,都要学会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独立且完整的人,不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3. 存在主义教育师生观的当代启示

从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想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依赖于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规律和教学特征的认识,而且还需要教师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更加清楚的定位。教师应以活动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其中,“当教师和学生都不再觉得自己是在教或被教,那么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6] 。虽然存在主义的师生观过分强调主体意识,忽视了外部因素,具有一定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但它强调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唤起个人的自由决定和责任意识,并构建民主公平的师生关系。这对于我国目前积极推动的教育改革和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3.1. 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念

建立在相互尊重之上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基石。在教育的过程中,师生关系应当是平等的,这种平等在教育过程中体现为师生之间对彼此的人格和权利的相互尊重。实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实践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也是教育活动顺利高效进行的关键。在构建这种关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改变观念,从尊重师道转变为尊重法治,深刻理解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同时,教师需要培养民主公平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心和照顾。这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构建民主公平的师生关系,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也将有助于师生在教学交流中建立互相的信任和尊敬。

3.2. 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

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减少学习压力,增强友谊,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友好、有效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实现梦想。教师对学生的信任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并更自信地面对挑战。同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也有助于他们的学习进步。

3.3. 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目前,在我国许多学校,学生在生活和学习方面都有一定的负担,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会使大学生感到崩溃、失望、无助。许多心理素质较弱的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应该高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因为心理问题对学生来说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学生的心情。拥有健康心理的人,面对同一个问题,会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从而可以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自己对未来也会充满信心,抗挫能力也会更强。

3.4. 营造自由和谐的师生氛围

教师要善于理解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会与学生一起合作学习:教师应该重视激发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引导其结合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在社会当中所获得的经验,去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教师还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上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更好地去理解世界,最后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学会去关注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包括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模式、行为习惯、认知能力和年龄特征等方面的关注。此外,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始终感到教师是他们的学习伙伴,是和他们共同进步的,教师和他们是打成一片的,使学生不惧怕老师,敢于和教师交流自己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4. 结语

中国目前正处在高等教育变革的逐步推进期,教师学者们也正尽力寻求构建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存在主义教育为人们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方面提供了许多启示,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仍有不少问题待解,这要求人们作出更深层次的研究与探讨。以存在主义教育理念为引导,我国在构建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道路上仍需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娄立志, 滕秀芹. 存在主义教育的师生观及其当代启示[J].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 3(3): 1-4.
[2] 华东师大教育系, 杭州大学教育系. 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302.
[3] 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4] 崔相录. 二十世纪西方教育哲学[M]. 哈尔滨: 黑龙江出版社, 1989.
[5] 马丁∙布贝尔. 我与你[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6.
[6] 王天一. 外国教育史[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