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为、可为、何为:民族团结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Should Be, Can Be, How to Do: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E.2024.141121, PDF, HTML, XML, 下载: 91  浏览: 163 
作者: 杨晓江: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民族团结教育高校思政课教学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摘要: 民族团结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党的民族工作、加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必然要求。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分析思政课何以可能增进民族团结,为了落实立德树人任务、适应学生群体状况、守护意识形态安全,思政课教学必须要承担起推进民族工作的责任。通过强化主体意识、整合优质资源、强化多维协同实现民族团结教育在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方位高效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人才、培育人才、输送人才。
Abstract: Integrating ethnic unity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promoting the Party’s ethnic work and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ethnic unity and progres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how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an promote national unity from three levels: micro, medium and macro. In order to fulfill the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dapting to the situation of student groups and safeguarding ideological security,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must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y of promoting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Through strengthening the subject consciousness, integrating high-quality resources, and strengthening multi-dimensional coordination,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can integrate the teaching subject,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efficiently in multiple aspects, so as to gather talents, cultivate talents, and transport talents for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文章引用:杨晓江. 应为、可为、何为:民族团结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J]. 教育进展, 2024, 14(1): 775-78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121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 [2] 这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渠道,在当今社会思想多元发展的今天,思政课更应该注入强大的政治引领,才能确保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的发展步伐;高校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要把铸牢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和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结合思政课教学特点,充分发挥教学优势,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和文化观,抓住“拔节孕穗”关键期开展有形有感有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动新时代新征程民族教育工作开创新局面。

2. 应为:民族团结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何以需要

(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逐渐繁衍、交融为56个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民族在历史、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形成了集体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这个“共同性”正是各民族团结进步的粘合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群众延续的基因和连接的纽带,各族群众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为民族工作、实现共同富裕注入强大的活力,全民族的力量就是最大合力,必将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3]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为担当是将内化于心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情感价值,外化为自觉行动。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走在时代前沿,完善教育体系,加强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利用,贯通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等各项教学中,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具体来说,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国家的辽阔疆域和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奋斗出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个人的梦,二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就是要不断增强各族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在日常生活中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二) 推进党的民族工作的现实诉求

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看,这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从新时代我们党的历史使命看,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任务、目标看,这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也是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 [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 [5] 高校作为培养青年一代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引领思潮的重要责任,因此,思政课教学必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快步伐为国家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高校思政课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宣传、阐释和学习,强化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为党的民族工作提供全方位支持。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课程优势,加深对“四个共有”的共同体理念的认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广大青年群体中高质量发展,同时通过教学培育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好青年,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培养团结奋斗、坚定信念、敢于担当、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 加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学校也在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加快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校园。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民族工作上,这种矛盾表现在不同民族、同一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在高校众多民族的大学生在一起生活学习,有必要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当中,“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7]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民族自信,提高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引领大学生正确认识共同性和差异性,准确把握“多元”和“一体”的辩证关系,强调各个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相互尊重,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清楚各民族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关系,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这有助于消除民族间的误解和偏见,增进民族团结,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在思政课的学习中牢固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情感归属。

3. 可为:民族团结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何以可能

(一) 微观层面: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之应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8]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因此,“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要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时期的青年,正处在政治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键时期,这就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期”。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教育导向、价值导向、目标导向和行为导向,是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一课,也是人生中的必修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着全国各族人民几千年来共同创造的价值追求,展现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历史上、政治上、现实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呈现出与思想政治教育一致的价值遵循。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一环,思政课以“基础课”、“纲要课”、“原理课”等完善的学科体系为基础,以政治理论、历史文化、社会热点等全方面的内容为依托,大力挖掘思政课教学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资源,坚持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通过教学,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润物细无声”方式内化于学生心中,促进大学生领悟中华民族情感、坚定政治立场、增强“四个自信”、激发奋斗力量。

(二) 中观层面:适应学生群体状况之必然

2023年6月,教育部公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计2820所,其中民族类学校有21所,在校大学生人数超过4430万人。虽然我国高校和大学生数量多,但构建人才强国还需要更好的教育来支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更需要担负起培育人才、输送人才的责任。在思想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学生行为特点和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改变,例如:“00后”青年大学生群体属于“数字原生”的一代,与互联网和技术一同成长,对数字设备、社交媒体和在线文化非常熟悉,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信息获取更加便捷,扩充学生知识面的同时逐渐削弱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地位;同时,在个性、价值观和兴趣方面表现出多样性,他们追求个人独特性和自由,注重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随着全球化的加强,他们更愿意接触不同文化、语言和观点,更积极参与跨国合作和交流,但是由于经验不足、能力还未得到充分提高,思想观念和理想信念极易被误导。如何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关乎当下。结合新时代特点,必须将思政课放在重要位置,尊重时代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掌握教学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到全民、全方位、全过程。人才强国建设需要具备综合素质的新一代人才,思政课教学向学生传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和归属感,有助于引导各族青年将个人奋斗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 宏观层面:守护意识形态安全之使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意识形态领域作出方向性、指导下的战略部署,着力增强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力,并发挥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与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逐渐变得复杂。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下的重要课题。当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民粹民族主义、暴力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等错误思潮和敌对势力此起彼伏,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问题和民族工作影响深远,渗透和影响国内稳定的发展局面,大学生正处在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探索阶段,一旦被错误思潮给渗透,必将对广大青年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极大负面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必然要求,“一家人”不凝心、不聚力,就会像水上的浮萍一拍就散,只有牢固民族团结的思想防线,构建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稳固长城,形成有力反对错误思想的强大力量,才能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入侵。“高校是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大思政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民族认同感、帮助大学生强化理想信念和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 [9]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广大青年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坚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引领各民族大学生自觉维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在实践中积极捍卫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中,矢志不渝为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4. 何为:民族团结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何以为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是高校育人育才的重要任务,要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以理服人,以学铸魂。因此要强化主体意识、整合课程资源、强化多维协同,提升教育教学的实效,促进广大青年学生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发展。

(一) 教学主体:强化主体意识,提升教学合力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各个教育主体的协同作用,为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顺利融入思政课教学当中,应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组织体系优势。第一,从课程设计者的角度看,是课程设计者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创建者和主导者,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融入思政课的制度保障、组织体系、整体设计等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要成立相应的机构、课程,或者设计出融入思政课机制,主要负责制定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课程大纲、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是整个课程的设计者和规划者。第二,从教师的角度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和践行者。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学习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交叉学科,构建自身理论体系,切实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要求,坚定政治立场,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同时,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善用思政课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刻认识、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第三,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是思政课教学的接受主体,应坚持以人为中心,通过对学生年龄特点、已有知识经验、学习能力、学习风格等进行分析,为受教育对象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同时增强课程互动性、探究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主体性属性,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在铸牢教育中的幸福感。

(二) 教学内容:整合优质资源,强化民族认同

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二者的教育内容深度互嵌,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容成为思政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目标相契合。第一,保持知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思政课的学科体系包括《基础》、《纲要》、《原理》、《形势与政策》等多门交叉学科,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科学嵌入到思政课教学的相关部分,讲清楚具体知识点的同时,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重点和价值,这也是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例如,在《原理》课中讲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在《纲要》课中讲到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各民族团结奋进、英勇斗争的历史。第二,开发地方教学资源,通过开发利用地方代表性优秀案例修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集体记忆和文化基因 [10] 。去寻找那些“有形”、“有感”、“有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中华文明几千年,沉淀了如长城、故宫、汉字、春节等各具特色的文化符号,这些都是华夏儿女共同的记忆,是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的认同的现实基础。高校要积极主动开发本地思政课教学资源,例如:历史事件、典型案例、遗产遗址等,挖掘和传承其中的深刻内涵;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加快推进铸牢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如今,一些高校充分发挥当地特有的地域优势、文化底蕴和资源要素,已经建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基地,努力营造民族团结教育的氛围,发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三) 教学方法:强化多维协同,提高育人效能

思政课教学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思政课教学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鼓励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对学生主体的学情分析,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以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第一,迈入社会实践“大课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才能暴露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11] 高校要将铸牢教育从校园拓展到社会,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考察走访、支教宣讲、结对帮扶、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等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感悟党的民族工作,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和生活,切身感受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个人与国家的统一。第二,用好数字技术教学工具,推进互联网、VR、AI等数字技术辅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即时性、开放性、智能化、共享性等特点,创新教学手段,丰富学生学习体验,例如,“让文物活起来”数字展览,虚拟仿真技术体验不同民族的服饰,VR观看“遥远的独龙江乡脱贫攻坚”,实现“有形”教育。第三,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协同,铸牢教育不仅需要思政课这一主渠道发挥作用,还需要其他各门学科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共同协作,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和文化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人才、培育人才、输送人才。

5. 总结

放眼中国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各族儿女共同奋斗创造了今日中华辽阔的疆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伟大的精神。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纵使前路充满荆棘与坎坷,各族儿女也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民族血脉深处,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高质高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促进思政课教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度交融互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磅礴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001).
[2] 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N]. 人民日报, 2022-03-06(001).
[3] 习近平: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N]. 党建, 2015(4): 1.
[4] 李峥, 金炳镐. 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和实践理路[J]. 西北民族研究, 2023(5): 33-43.
[5] 习近平.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9-09-28(002).
[6] 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 人民日报, 2021-03-06(001).
[7]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 2019-03-19(001).
[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3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9] 岳凤兰, 赵曾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耦合与实践路径[J]. 民族教育研究, 2023, 34(2): 92-99.
[10] 马伟华, 顾旭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基于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内涵与传承利用的分析视角——以云南双江为例[J].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2(4): 157-168+175-176.
[11] 吴汉全. “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逻辑展开——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47(3): 1-1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