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BL理论及特点
随着中学数学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关于如何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探讨如火如荼,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回到课堂,回归教学,而教学的出发点和关键在于教学设计。最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1] ,倡导以学生为本,创设学习情境,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标的教学,PBL是来源于国外的比较成熟的教学理论,近年来也在国内流行。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地探索、思考、学习,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因而契合新课程改革理念,适合发展核心素样,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向学生提出真实、复杂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先由加拿大医学教授霍华德–巴罗斯(Howard Barrows) [2] 提出,从医学教学逐渐扩展到其他学科。PBL理论的主要特点包括:
1) 问题驱动:学习过程以问题为导向,学生通过思考和解决问题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2) 自主学习:学生在PBL中是学习的主体,他们负责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的指导者和支持者。
3) 小组合作:PBL中通常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和问题解决,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4) 反思和评估:PBL强调学生的反思和评估过程,帮助学生总结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改进。
2. 一般的教学设计步骤
“教学设计”源自于“Instruction design”一词,概念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经过发展于90年代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3]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参考《课程与教学论》 [4] ,一般教学设计过程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1) 分析需求:首先确定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
2) 制定教学目标: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制定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目标。
3) 设计教学活动: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计划教学时间和顺序。
4) 编写教学材料:根据教学活动设计,编写教学材料,包括课件、讲义、练习题等。
5) 实施教学:根据教学设计和教学材料,进行实施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6) 评价和反思:在教学结束后,进行总结和反思,回顾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总结成功经验和改进方向。
3. 融入PBL理论的教学设计流程
为了把PBL理论融入教学设计流程,笔者将教学设计分为三个环节,见图1。
一、分析:包括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等。
二、设计过程:这是教学设计的主体。
三、评价和反思:PBL模式下的评价和反思是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工具,同时也有助于确保PBL教学的有效性。以下是PBL模式下的教学评价和反思的关键要点:
1) 形式多样的评价方法:PBL教学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小组项目评价、个人反思、口头报告、书面报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测试等。
2) 教师应该反思他们的教学设计,了解哪方面成功,哪方面需改进。

Figure 1. Instructional design flow chart
图1. 教学设计流程图
4. PBL教学设计举例
下面对人教A版(2019)必修一、3.1.1函数的概念一课进行教学设计。
环节一:
1) 课程标准分析:重在理解函数的本质,体会集合与对应在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 教材分析:本节课在第一章集合的基础上,借助集合工具描述高中的函数,同时,建立函数的概念,是后续学习函数的表示及函数性质的先决条件。教材先通过分析大量实例,归纳共性,得到函数及相关概念。之后结合初中学过的三个具体函数,进一步强化概念,最后通过例题让学生主动构建函数模型,体现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培养数学建模素养。
3) 学生分析:初中生刚刚升入高中,在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知识迁移,应用符号的意识方面都比较弱,对于突然抽象起来的函数必然感到困难。
环节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分析大量实例,归纳函数定义,使学生理解对应关系,理解高中函数的新符号新概念。
2) 经历数学归纳推理的过程,体会数学的推理的严谨,感受数学的符号美,简洁美
3) 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数学建模素养。
教学重点:函数概念和新符号
教学难点:对应关系及其符号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问题1:初中我们学习过函数的概念,为什么在高中还要学习函数,难道函数的概念改变了么?实际上,数学家对函数的认识逐步深刻,经过三百多年才形成了现在的样子,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样子。请同学们先回顾一下初中函数的定义是什么样的?
生:y = 关于x的表达式
生:一次二次反比例函数
生: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变化而变化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复习初中函数概念,为接下来与高中函数概念做对比。
阅读教材引例
引例1:“复兴号”高铁(如图2)。
问题2:同学们知道复兴号这个名字的寓意么?350 km/h速度快不快,在世界上什么水平?
有人说列车运行两个小时,会行驶700 km,这个说法对不对?
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生:世界领先
生:不对,题目只叙述了半小时内列车的运行情况,之后的情况不清楚
设计意图:增强数学情境性,加强国民自信,体会描述自变量因变量范围的必要性。
问题3,很好,如果要严谨全面的描述一个函数,除了清楚两个变量间的对应关系,是否有必要附加变量的取值范围?请同学们用集合表示自变量t,和因变量S的取值范围,并分别用字母A,B代表
设计意图:学习用集合表示自变量,因变量的范围,体会定义域,值域是函数的要素
引例2:某电气维修公司工人工资w与工作天数d
问题4:引例1和引例2中的两个例子同一个函数么?
生:是
生:不是,虽然解析式或者说对应关系相同,但是变量的范围不同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定义域,值域是函数的要素
引例3:北京市空气质量指数变化图(如图3)。
问题5:这里I与t的对应关系表现形式和引例1,2的不同,但是I仍是t的函数,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函数关系有多种表现形式
生:说明函数的本质是对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函数可以有不同表示形式,体会函数的本质
引例4:恩格尔系数(如图4)
问题6:这里恩格尔系数r是年份y的函数么?如果是,能不能仿照前面3个例子,描述一下这个函数?
设计意图:经历了前面3个例子,让学生进行类比,体会4个例子的共性
问题7:请同学们分析并归纳上面4个例子的共同特征,你觉得函数的本质是什么?
生:1) 有两个数集
2) 两个变量间都有一个确定的对应关系
3) 依据某种对应关系,A中的每个元素对应于B中的唯一的一个元素
生:本质在对应关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这一步是从具体升华到抽象的关键。
(二) 形成定义:板书或者展示给出高中函数的定义.
(三) 分析概念
问题8:请同学们观察高中函数定义,与初中函数定义比较,有哪些不同之处?
生:有两个集合,高中是说从集合到集合的函数,初中没有集合,是从x到y的函数
生:有新符号,
生:自变量,函数值,定义域,值域
设计意图:高中函数的定义对于初中刚毕业的学生来说高度抽象,故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分解问题,逐一破解。
问题9:对于第一处不同,是形式的不同,还是本质的不同?能否具体说说
生:形式不同,本质没变,说到底还是集合中的数与数的对应。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学生能够注意到学习对象的本质。
问题10:对于第二处不同,同学们,对应关系为什么抽象,因为两个事物之间的所谓关系,又不是用一条绳子连着,没有具体形象,所以叫做抽象。定义的叙述中,对应关系又用一个字母f代表,就显得更加抽象了,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用字母f代表对应关系?提示:我们所学的数学多数来源于国外,所用的符号多数是外文单词的首字母。同学们阅读教材可以看见f代表function,function经历学生的查找,是作用的意思。那么能不能从这个角度,把对应关系理解为一种作用?如函数
,这里的对应关系是什么?可否理解为作用?是什么样的作用?如果把f理解为一种作用,是否抽象的对应关系,生动形象起来了,并且
大家也不难知道是什么意思了。为什么
生:
就是f作用到x上得到的结果,不是f乘以x
生:
是f作用到x上得到的结果,叫函数值,或者说是自变量x对应的因变量,用一个字母代表就是初中的y,故而
。因变量现在叫函数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猜测数学符号的来源及背后的意义,并从这个角度将抽象的符号转为具体的作用,从而抽象和具体两相比照,思维碰撞,加深对抽象和具体的理解,破解难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逆向和发散能力。
问题11:对于第三处不同,自变量,函数值这两个概念和初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是什么关系?
生:自变量还是自变量,一般是x代表
生:函数值是初中的因变量,不过高中用
表示,代表自变量x对应的因变量,可以叫做x的函数值。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发思考,引起探讨,理清了新概念。
问题12:在初中同学们经常会说类似这样的话:当
时,
,这句话你现在能否用高中的符号表示?由此,你认为
这个符号好不好?好在哪?
生:
生:好,简洁。
师:融自变量和函数值于一身,括号里面是自变量,套上f又代表了里面对应的函数值。
设计意图:引导体会新符号的优越性,体会数学的智慧和简洁美
(四) 强化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问题13:请同学们结合初中学过的一次,二次,反比例函数,具体说说它们的要素。
设计意图:引起动手操作,新旧知识螺旋学习,加深新概念的理解和熟练
(五) 迁移与应用
问题13:
例1:试构建一个具体实际问题,使得其中变量的函数关系是
设计意图:与具体问题结合,从被动学习到主动运用是思维的逆向和飞跃,能够锻炼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数学建模素养,检验学习水平。
问题14:请同学自己编制函数问题,并描述其中的要素
设计意图:知识和能力迁移的重要一步,培养抽象思维,发散思维,建模能力
(六)作业:书后题1,2,3,4
环节三:设计教学评价和反思(见表1)

Table 1. Design teaching evaluation
表1. 设计教学评价
5. 小结与展望
本文探讨了PBL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对PBL理念进行了介绍,将PBL理念融入教学设计过程,通过高中函数的概念一课给出了实践范例,可见这种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和可操作性。笔者相信,问题驱动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当然也具有其局限性,如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课堂管理需求高、操作和评价较困难、对教师要求较高。限于篇幅等原因,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该教学模式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并未过多展开探讨或实证,有待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继续推敲、探讨。
基金项目
项目号: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职后融合理念的硕师“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项目号GH20271。吉林省北华大学2021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项目号:JG202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