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构筑更加坚强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工业技术创新》十年办刊述评与未来展望
To Construct a Stronger Spiritual and Cultural Support for Advancing New Industrialization—Review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the Past 10 Years and Future Prospects
摘要: 2023年下半年,走过近十年历程的《工业技术创新》学术期刊获批更名为《新型工业化理论与实践》,期刊于2024年正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此次期刊更名,是对原有办刊定位的灵魂升华,也是打破传统办刊模式指引期刊走出一条新路的重大举措。《工业技术创新》办刊过程中的一些优秀经验做法,对期刊影响力的持久性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应作为一笔宝贵财富在《新型工业化理论与实践》未来发展道路上继承发扬。下一步,要加大对新型工业化相关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宣传阐释,加快提升新刊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服务制造强国建设构筑更加坚强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
Abstract: In the second half of 2023, the academic journ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which has gone through nearly 10 years, was approved to be renamed a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new journal is formally presented to readers from 2024. The renaming of the journal is a soul sublimation on the original orientation on the journal running, as well as a material measure to break the traditional journal running mode and guide the journal to embark on a new path. Some excellent experiences and practices during the process running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have a profound and extensive impact on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journal’s influence, which should be inherited and carried forward as a valuable asset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future, we must enhance the publicity and interpretation on a series of major issues associated with new industrialization, accelerate the promotion of the new journal’s communication power, guidance power, influence power and credibility power, constructing a stronger spiritual and cultural support to help advance new industrialization and serv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manufacturing country.
文章引用:张阔. 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构筑更加坚强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工业技术创新》十年办刊述评与未来展望[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1): 554-563.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1076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建成科技强国、文化强国等发展总体目标 [1] 。2023年9月召开的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传达了习近平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的重要指示,指示中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意义、重要原则、重点任务 [2] 。同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传达了习近平就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七个着力”重大要求,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 [3] 。2023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走过近十年历程的《工业技术创新》学术期刊(双月刊)更名为《新型工业化理论与实践》 [4] 。2024年,新刊创刊号正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作为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出版单位重要骨干力量,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把学深悟透习近平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阶段性特征以及面临环境条件变化,把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原则运用于学术期刊出版全过程,热情吸引一批国内外权威专家学者,持续加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我国经济社会重大问题的宣传阐释,加快提升学术期刊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服务制造强国建设构筑更加坚强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

2. 准确认识《工业技术创新》初期办刊定位的实质内涵

《工业技术创新》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学术期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是其主要主办单位。《工业技术创新》由某科技期刊更名而来。2014年1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作出了同意期刊更名的批复,新编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10-1231/F,办刊宗旨变更为:报道国内外工业技术创新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探讨工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重大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我国工业技术创新的战略与对策,交流工业技术研究开发的创新经验,分享创新成果产业化成功案例,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提升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5] 。无论是从期刊分类号F来看,还是从办刊宗旨中的战略、对策、产业化等词组来看,又或是从赛迪研究院长期以来“面向政府、服务决策”的宗旨来看,《工业技术创新》都本应是一本战略性的、具有经管属性的社会科学期刊,然而从表1所示统计数据来看,期刊各年社会科学论文数量都不多,占比也很小,各年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以下简称“技术”)论文占据论文总数量的85%以上。笔者从2016年7月起才正式接手《工业技术创新》出版工作,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全面了解在此之前的期刊运营管理机制,但还是基于已经掌握的信息,对上述现象的根源作出一些分析。

Table 1. The amount and proportion of social science papers in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from 2014 to 2023

表1. 《工业技术创新》2014~2023年社会科学论文数量及占比

注:1. 数据采集日期:2023年10月29日,数据来源:中国知网;2. 论文总数量排除了被撤稿、撤回的学术论文及非学术篇目;3. 对部分跨学科论文的主观判断可能导致统计结果有细微出入。

不妨从期刊名称的理解角度来展开。“工业技术创新”一词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理工科背景人士倾向的“工业技术的创新”,即工业技术各领域的创新研究成果;二是经管学科背景人士倾向的“工业的技术创新”,即面向工业战线的技术创新战略管理问题。两种理解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但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为期刊最终核定的分类号和办刊宗旨,却敲定了期刊初期办刊定位的实质内涵只应是后者。那么期刊为什么终究走向技术道路?笔者剖析原因有三。一是起初学习新闻出版法规、规章不够深入透彻。从期刊更名批复 [5] 可以看出,原出版单位曾于更早些时间申请变更主办和出版单位,但收到批文后并未及时办理相应变更登记手续,受到了警示提醒。尽管这一事件与本文探讨的期刊办刊定位并无直接关联,但也深刻反映出当时并没有对新闻出版基本常识、规范等引起足够的了解和重视,对分类号、办刊宗旨等概念的把握则更是无从谈起。二是社会科学论文征稿难度较大。从表1可以看出,社会科学论文仅2014~2016年数量超过10篇,仅2014年和2015年占比超过10%,这说明当时确实在征收社会科学论文上下了较大功夫,但收效甚微。2016年,编辑队伍人员结构发生较大幅度的调整,期刊走了一阵粗放式的规模经济路线(后文会略加提及),自然无暇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征稿上花费更大气力,社会科学论文占比断崖式下降。三是切身感受到的,社会科学论文的内容和形式在某些审稿环节更易遭遇反驳性的指摘。与技术论文不同的是,除实证研究之外的社会科学论文,通常不具备大篇幅公式推导、生动多彩图像的迷惑性,而是以文字带逻辑、以逻辑带架构,不拘小节、观点鲜明、通俗易懂,一旦某些环节不假思索地把这篇“特例”稿件与其他“大众化”论文构成对比,或惯性地将其不同意的观点视为错误观点,就很容易退稿误伤,或陷入无休止的退修纷争,这使得前期阶段的编辑人员无所适从,出于关怀作者的考虑,只能“少惹麻烦”,收稿即退稿,促使作者尽快把稿件投到更加“对路”的期刊,更进一步导致了潜在优秀社会科学稿件的流失。

3. 深刻领悟《工业技术创新》打破现有模式的长远考虑

2022年10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总体目标,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1] 。工业和信息化部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号召部系统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党的二十大以来较长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和工作任务。赛迪研究院作为以研究咨询为核心业务、以出版传媒为品牌业务的部直属单位,审时度势、顺势而为,2023年年初提出战略规划,推动《工业技术创新》更名为《新型工业化理论与实践》,旨在打造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的阵地,全面梳理、系统研究、宣传阐释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理论的领地,汇聚新型工业化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实践创新、政策创新等方面研究成果的高地。期刊向社会科学领域转型发展,是笔者从参与《工业技术创新》出版工作一段时间起自始至终期待的,也是笔者自赛迪研究院提出这一战略规划以来坚决拥护的。笔者之所以怀揣如此觉悟,究其根源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笔者深切感受到自身理工科学术背景的局限性,满怀期待破茧重生。这从笔者历年组织生活会的党性分析材料中可见一斑。例如,笔者在2022年组织生活会发言时曾自我批评道,自身在学术期刊出版工作中缺乏战略思维、系统观念、经济头脑,贯彻落实《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 [6] 等新闻出版行业政策法规不到位,未能紧密聚焦国家战略、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工作、赛迪研究院主责主业等合理组织选题策划,期刊总体质量原地踏步,履行岗位职责存在短板弱项,具体体现在拘泥于学生时代的理工科思维,在对稿件的发表价值进行评判、对已录用的稿件进行编辑加工时,陷入“事务主义”,仅是就技术论技术、就算法论算法、就数据论数据,拘泥于文章本身的自洽性、一贯性,没有勇于跳出科学技术迭代演进周期率,没有站在经济社会发展高度看待技术问题。这可以说是笔者期待和拥护期刊转型发展的思想基础。二是笔者2017~2018年曾有一段兼任《工业经济论坛》期刊(后更名为《智能网联汽车》)出版工作的愉快经历,促使了自身的战略思维养成。笔者一向把自己的职业规划定义为学习型编辑、学者型编辑。当时,笔者从《工业经济论坛》论文中学习到很多经济、金融、财务、管理等领域的知识,掌握到实证研究论文的撰写路数,极大拓宽了自身的社会科学知识储备。笔者与编辑队伍共同商议栏目规划,在实践中形成了“动词名词化”文题推敲、“起承转合”式摘要撰写等经得起考验的成果案例 [7] ,即使在笔者近几年为出版单位同事作实务培训时,也总会以这些成果案例作为典型示范。毫不夸张来讲,这段经历简直比做自己的《工业技术创新》期刊还要充实得多,称得上是笔者期待和拥护期刊转型发展的实践基础。事实上,笔者以往也时常提议,《工业技术创新》要“征收一定比例的‘顶层设计’论文,两三篇也好,镇守在期刊目次头部”,但遗憾的是未得到认同。2021~2022年,笔者在明知《工业技术创新》仍属技术期刊的情况下,坚持推动期刊陆续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收录(注: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加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并且期刊更名后,这些数字化平台仍旧愿意继续收录新刊。如今看来,这一前瞻性工作为期刊向工业社会科学领域转型发展赢得了相当的历史主动,所有曾经面对的质疑声、反对声,在此时化为乌有。

那么是不是说以前做技术期刊的工作就一无是处了呢?显然不是。习近平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2]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 [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 。“物质技术基础”一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极其抽象的概念,在历年党的文献、政治著作中出现频次极低,党的二十大以来官方也仅出现过以上三次。如何准确理解“物质技术基础”?一些重要场合将其简称为“物质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官方英文版将其译作“物质和技术基础”(material and technological foundation) [9] 。笔者对此的理解是,物质技术基础是以物质实体为硕果、以科学技术为引擎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物质是目的、技术是动力,因此译作material foundation driven by technology (技术驱动的物质基础)也可以。新型工业化追求的是一种更加先进的物质技术基础,它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更低的单位产品成本、更高的单位投资利润,体现为一种更加先进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是建立一种新型社会经济制度的物质前提。要实现这一物质前提,必然要依靠技术创新。笔者与身边人交流时,大家的一个惯常说法是,“以后要从技术刊转经济刊了啊”。虽然大家都不介意,笔者在前文也多次用到“转型发展”一词,但严格来讲,这些说法都有失严谨。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实现新型工业化是推进工业技术创新的最终落脚点,新型工业化是工业技术创新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因此,以前所谓的“技术刊”本应是“经管刊”自不必说,与此同时,尽管新型工业化是一个社会科学问题,新刊也同样脱离不开技术的加持——国家新闻出版署为新刊最终核定的办刊宗旨中也有“刊载新型工业化理论及技术成果”一句 [4] 。笔者在2022年组织生活会发言时也感慨道,各技术各方法隶属于价值链中的哪些业务活动,在产业链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是编辑人员和研究人员都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只有引导研究人员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站在国家战略、“十四五”规划层面,思考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与各学科各产业的联动效应、乘数效应,既算出“技术账”,也算好“经济账”,才能真正帮助他们认清所研究课题的价值所在,写出更具学术深度的优秀作品。此次所谓“转型发展”,本质上是对原有办刊定位的灵魂升华,也是上级主管主办单位把我们从传统办刊模式指引到一条新路上(或更不客气地讲,是“给我们及时纠偏”)的重大举措,我们应心怀敬畏、倍感珍惜,重新审视十年办刊历程的得与失,把可贵经验和启示转化为引领新刊高质量发展的前进动力,不辜负上级领导、广大读者作者的殷切期望。

4. 《工业技术创新》十年办刊经验和启示

在新老期刊接驳的窗口期,要注重从《工业技术创新》十年办刊历程总结出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只有这样才能弄清楚《新型工业化理论与实践》怎样才能继续成功,避免在未来道路上走入相同误区。

4.1. 期刊发展阶段分析

基金论文数量及占比是反映期刊整体学术水平较为重要的指标,代表了期刊的“晴雨表”。图1生动展现了《工业技术创新》2014~2023年上述指标的走势。总体来说,《工业技术创新》十年办刊历程可以以每两年为单位,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1) 筹建期(2014~2015年)。这两年在论文总数量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基金论文数量及占比有了较大跃升。并且如前文所述,当时在征收社会科学论文上下了较大功夫,社会科学论文占比也与期刊整体质量构成了良好呼应,似乎成为期刊是否健康发展的“指示器”。2) 粗放期(2016~2017年)。2016年初,编辑队伍人员结构发生较大幅度的调整,按照当时的发展模式,期刊走了不到两年粗放式的规模经济路线,论文总数量大幅上升,每期论文篇数有时高达60篇以上,但基金论文、社会科学论文数量及占比均呈断崖式下降。这种发展模式未能得到上级主管单位的认可,不

注:数据采集日期:2023年10月29日,数据来源:中国知网。

Figure 1. The trend of amount and proportion of funded papers in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from 2014 to 2023

图1. 《工业技术创新》2014~2023年基金论文数量及占比走势

甚合理的工作强度也使得编辑人员身心俱疲。2016年审读工作会议指出期刊栏目单一,可读性不强,需进一步优化。2017年下半年,在上级主办单位的引导下,期刊开始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创设了共性技术、智能化、工业互联网等栏目,分散了原有粗放式路线,并尝试了一期增材制造专刊合作(后文也会有所提及)。自此,每期论文篇数明显下降,2017年基金论文数量显著上升且占比恢复到2014年水平。3) 恢复期(2018~2019年)。这两年是笔者与期刊共同成长较快的时期。2018年,笔者为期刊增设知识产权、标准体系等栏目,一是为了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二是为了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新兴领域综合标准体系,发挥标准化规范和引领作用。2019年,笔者对赛迪研究院相关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初步尝试策划了装备研制专题栏目。从表1来看,恢复期这两年的社会科学论文占比也有所恢复。2018年,期刊首次获得中国知网影响因子,且2019年保持稳定(复合影响因子均略超0.2)。2019年末,期刊基金论文占比为25.93%,创历史新高,逆转了粗放期的不利影响。这两年,社会科学论文占比有所恢复,仅次于筹建期。同时,2019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三审三校”制度重新引起高度重视 [10] ,为期刊正向发展提供了浓厚的政治和组织氛围。4) 涵养期(2020~2021年)。这两年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特殊时期。在此期间,为给广大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笔者决定审慎放开论文总数量限制,适当加大各期页码数,在确保期刊整体质量和关爱作者成长之间试图寻求平衡。这两年,专题策划呈现爆发式增长,笔者不仅策划了装备研制、新材料、绿色工业等常设专题栏目,而且结合稿源情况,设置了数据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安全、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安全等动态专题栏目。把这两年与恢复期的两年相对应来看,基金论文占比似乎呈现周期性波动,但期刊论文总数量和基金论文数量均呈增长态势,与粗放期不同的是,涵养期这两年走出了一条更为良性的规模经济路子。5) 成熟期(2022~2023年)。2022年,在笔者前期大量努力下,装备研制、新材料、绿色工业、轨道交通安全等专题栏目形成了规模集聚效应,全年专题栏目论文占比超过60%,更好契合了《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中“围绕重大主题打造重点专栏、组织专题专刊”的要求 [6] 。2023年,由于战略规划的转变,期刊基本处于维持出版状态,但每期都能保持设立一个特约专题,且基金论文占比不降反升。需要说明的是,涵养期和成熟期的社会科学论文占比一直较弱,虽然成熟期相比涵养期有所提高,但仍未超过恢复期水平,主要原因是专题栏目更加偏向技术领域且形成了规模,此外也与第2章所分析的第三条原因有很大关系,在此就不过多展开了。

4.2. 期刊高影响力论文分析

本文暂且粗略地把高影响力论文定义为某年被引量或下载量处于首位的论文,它们代表的是期刊的“制高点”。表2表3分别列出了《工业技术创新》各年被引量和下载量最高的论文,并计算了各指标的首位度,即同年被引量或下载量第一名与第二名数据的比值。例如,2014年《飞机防冰——从传统到仿生的发展》一文被引量最高,为35,《从仿真看3D打印及其若干问题》一文被引量位居第二,为16,则被引量首位度为35 ÷ 16 ≈ 2.19。表3中星号标示了当年按被引量和下载量均最高的论文。笔者一直认为,被引量是论文的长期(持久性)影响力指标,而下载量是论文的短期(爆发式)影响力指标,因为下载是读者的瞬时行为,而论文能否被引用,取决于下载该文的新作者(先是读者,后成为作者)的创作过程,而这一创作过程又受多重因素影响。2014~2017年和2019年的高影响力论文均是被引量和下载量双高论文。2018年被引量和下载量最高的论文虽然不同,但它们来自同一研究团队,因此我们认定二者也是双高论文。双高论文中既有综述论文,涵盖智能制造、数值模拟等通用领域,又有研究论文,涵盖3D打印、物联网等专有领域,它们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前沿,经受了时代的考验。2020年起,基于被引量的高影响力论文聚焦于智能制造、区块链、深度学习等成熟学科的标准、算法等技术层面,而基于下载量的高影响力论文则开始对数字孪生、跨学科融合等未来产业感兴趣,也涉足了ESG等新潮概念,走在了时代的最前端,社会科学色彩更加浓厚。

再走进一个更深层次的视野,以更具稳健性的被引量指标为例,考察高影响力论文的年化指标,即被引量均摊到各年的情况,绘制于图2。例如,2014年《飞机防冰——从传统到仿生的发展》一文被引量为35,该文从发表至今已近10年,则其年化被引量为35 ÷ 10 = 3.50。位居年化被引量榜首的是2017年《电子束选区熔化增材制造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为12.29,其次是2015年《我国SCADA系统发展现状、挑战与建议》一文,为6.89,其他论文年化被引量均不超过4.00。图2同时展现了自《工业技术创新》2018年首次获得影响因子以来,各年复合影响因子的走势。2018年和2019年,期刊复合影响因

Table 2. Analysis of high-impact papers in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from 2014 to 2023 (based on the cited amount)

表2. 《工业技术创新》2014~2023年高影响力论文分析(基于被引量)

注:1. 数据采集日期:2023年10月29日,数据来源:中国知网;2. 被引量首位度:同年被引量第一名与第二名数据的比值。

Table 3. Analysis of high-impact papers in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from 2014 to 2023 (based on the downloaded amount)

表3. 《工业技术创新》2014~2023年高影响力论文分析(基于下载量)

注:1. 数据采集日期:2023年10月29日,数据来源:中国知网;2. 下载量首位度:同年下载量第一名与第二名数据的比值。*表示按被引量和下载量均是高影响力论文。

注:数据采集日期:2023年10月29日,数据来源:中国知网。

Figure 2. The trends of annual cited amount of high-impact papers and composite influencing factors in different years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from 2014 to 2023

图2. 《工业技术创新》2014~2023年高影响力论文年化被引量及期刊各年复合影响因子走势

子保持稳定,均略超0.2。2020年,复合影响因子有了飞跃式增长,超过0.4,自此以后持续微降。经反复研判,我们认为2020年这一飞跃式增长并非取决于近三年的期刊水平,而是2015年、2017年高年化被引量论文影响力由量变转质变的结果。如此说来,期刊评价指标竟与饱和多孔材料 [11] 那么相似,也有弛豫效应,而弛豫时间可能长达3~5年甚至更久。2017年这篇高影响力的增材制造综述论文来源于当年第4期策划的2017中国增材制造大会暨展览会专刊。专刊合作的具体做法在笔者的另一篇编辑学论文《工程技术类学术期刊发展思路探究——以〈工业技术创新〉为例》 [12] 中有所阐述,且受到了时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王国彪先生的认可和引用 [13] 。如今看来,专刊合作对期刊影响力的持久性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理应作为一笔宝贵财富在新刊未来发展道路上继承发扬。

以上把《工业技术创新》十年办刊历程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也从不同角度剖析了期刊高影响力论文的背景、优势和特色,给我们的巨大启示是,办刊一路波折、千难万险,哪怕在任何一个阶段的任何一个环节有任何一丝懈怠思想、厌战情绪、松劲心态,都会给期刊声誉和质量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国家战略和上级决策部署促使我们借着期刊处于成熟期的东风、处于高影响力论文社会科学色彩更加浓厚的当口,对原有办刊定位进行升华,恰逢其时、恰逢其会,为期刊再一次革命性的跃迁提供了方位指引。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新刊,时刻保持战略定力、坚守初心使命,时刻以《工业技术创新》曲折的五个发展阶段为借鉴,以其中的担当精神、优秀做法为指引,排除《新型工业化理论与实践》运行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始终使新刊在正确的发展轨道上行稳致远。

5. 《新型工业化理论与实践》未来发展需处理好的若干关系

《新型工业化理论与实践》处于创办初期,一切工作仍处于摸索状态,利益相关方众多,各项政策举措也在不断变化调整。现时阶段,笔者只能从宏观层面给出一些粗线条的指引,指出新刊办刊日常工作中需处理好的若干关系,期望能对新刊未来较长一个时期的发展起到警醒作用。

5.1. 党建和业务的关系

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期刊一切工作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用好《新型工业化理论与实践》办刊所处时代背景下党建与业务天然融合的独特优势,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用好“三会一课”、部门例会等载体,学深悟透习近平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尤其是把习近平赴各地考察时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的重要论述作为向各地各部门精准约稿的主流话题。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把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或传达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列入“三会一课”、部门例会的学习计划,引导编辑队伍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中汲取智慧力量,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加快提升学术期刊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加快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物质技术基础构筑更加坚强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

5.2. 合规和创新的关系

期刊运营,合规先行。树立全员合规意识、全员风险管理意识。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期刊内容建设、期刊形式设计、新媒体运营都要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善于运用审计思维开展审校工作。正确处理外审与“三审三校”的联系与区别。加强“三审三校”台账管理,做到台账长期可追溯、可核查。关口前移,把好入口关,切实压实责任编辑“责任”主体地位。突出初审职能,初审环节严格把好导向关、知识关、文字关。强化审稿报告撰写规范要求,注重为作者提供高水准的专业审稿意见。加强对设计编辑的法规教育、标准化教育、版权教育、规章制度教育,提高对期刊形式规范的重视程度。自上而下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 [14] 、期刊编排格式(GB/T 3179-2009) [15] 等规范性文件、国家标准,避免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主办单位、卷(期)数、条码等基本要素欠缺或位置错误。严格筛查字体合规使用情况,避免字体侵权给出版单位带来巨额损失。在合规框架下鼓励创新、引领创新,推动各项工作创造性开展。

5.3. 机制和人才的关系

形成体系完备、张弛有度、分寸得体的议事机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充分倾听被咨询者的意见,加快议事过程迭代步伐和收敛速度,避免在细枝末节处久拖不决。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职业判断力,善于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编辑队伍内外各种错误观点、歪理邪说。为有重大创新观点的高质量论文设立快速审稿发稿通道,注重培养青年作者,避免单因学术观点分歧、文笔文风差异而误伤退稿,留住优秀作者人才。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水平编辑队伍。杜绝躺平摆烂、推诿扯皮、浮于表面等风气,让躺着的坐起来、走着的跑起来、浮着的沉下来。强化编辑岗位细分,管理型编辑、策划型编辑、内容编辑和对外联络型编辑各司其职,切实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避免权责不清。保证专业技术属性较强的编辑人员参与非学术、低边际贡献事务性工作每周不超过一天。培育新媒体编辑、设计编辑、编务等岗位人员职业自豪感、事业使命感。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2] 习近平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EB/OL].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9/content_6905885.htm, 2023-10-29.
[3] 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0/content_6907766.htm, 2023-10-29.
[4]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工业技术创新》更名为《新型工业化理论与实践》的批复: 国新出审〔2023〕1504号[Z]. 2023.
[5] 关于同意《电子设计技术》更名为《工业技术创新》及变更出版单位的批复: 新广出审〔2014〕111号[Z]. 2014.
[6]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 中宣发〔2021〕17号[Z/OL]. https://www.nppa.gov.cn/xxfb/zcfg/gfxwj/202106/t20210623_4514.html, 2023-10-29.
[7] 张阔. 关于“学术出版规范摘要编写规则”的构想[J]. 科技传播, 2019, 11(18): 8-10, 15.
[8] 习近平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EB/OL]. https://www.gov.cn/yaowen/2023-05/05/content_5754275.htm, 2023-10-29.
[9]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22) Full Text of the Report to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ttp://english.www.gov.cn/news/topnews/202210/25/content_WS6357df20c6d0a757729e1bfc.html.
[10]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出版单位“三审三校”制度执行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 国新出发函〔2019〕228号[Z]. 2019.
[11] 唐晓明, 郑传汉. 定量测井声学[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4.
[12] 张阔. 工程技术类学术期刊发展思路探究: 以《工业技术创新》为例[J]. 科技传播, 2019, 11(14): 8-10, 16.
[13] 王国彪. 砥砺奋进三十载, 继往开来铸辉煌: 贺《中国机械工程》创刊30周年[J]. 中国机械工程, 2020, 31(1): 6-12.
[14]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印发《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的通知: 国新出发〔2020〕10号[Z/OL]. https://www.nppa.gov.cn/xxfb/zcfg/gfxwj/202006/t20200618_4509.html, 2023-10-29.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3179-2009期刊编排格式[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