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语时代背景下出海国漫在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研究——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Model of Chinese Animation in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and Cultural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yperlinguistic Era—Taking NEZHA: I Am the Destiny as an Example
摘要: 超语实践在语言生活领域的广泛开展加速了超语时代的到来。身处超语时代,国际中文教师应树立超语意识,利用好出海国漫这一艺术媒介构建高质量的超语文化课堂,努力讲好中国故事。本文尝试通过《哪吒之魔童降世》构建超语时代背景下国漫在文化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在内容选择上,教师所选国漫应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学生认知水平为准则;在呈现方式上,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各种认知和符号资源,通过多模态话语实现国漫与学习者的良性互动;在情感培养上,教师应利用国漫展现中国形象,传递民族精神与文化情怀。
Abstract: The wide development of meta-language practice in the field of language life accelerates the coming of the era of meta-language. In the era of hyperlanguage,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ers should set up hyperlanguage awareness, make good use of the art medium of Chinese animation to build high-quality hyperlanguage culture classes, and strive to tell Chinese stories well. This paper attempts to build an application model of Chinese comics in cultural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era of hyperlanguage through NEZHA: I Am the Destiny. In terms of content selection, teachers should focus on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ake students’ cognitive level as the criterion; In the way of presentation, teachers should mobilize students’ cognitive and symbolic resources to realize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ese cartoon and learners through multi-modal discourse. In emotional training, teachers should use the national cartoon to show the image of China and convey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cultural feelings.
文章引用:卢晓晨. 超语时代背景下出海国漫在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研究——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1): 279-284.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1044

1. 引言

“超语”一词起源于两种或多种语码之间的转换与使用,是近年来语言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然而,超语研究关注的范围不仅停留在语码转换本身,还延伸到了语码切换的意义建构这一过程。李宇明(2023)认为,这一过程是“产出新意义、塑造新知识、获得新经验的过程”。此外,“超语”强调打破语符边界从而实现语符融合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超语”实践所说的“语”不仅仅是指语言,而是指各种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语符,例如形象、体态语、场景等。超语实践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法,给国际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进一步打破了文化教学的边界。同时,超语实践破除了各类语言的人为区别,拓展了教师和学生的权利范围,也深刻改变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权力关系。在文化教学这一语境中,学生所具备的管理认知及符号资源的能力极为重要,关系到学生与超语文化语符的互动情况。此外,超语实践作为教学法会重点关注师生互动的合作学习模式。总之,超语实践的兴起促使我们将注意力转移到教学过程的意义表达上,提醒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认知及符号资源。《哪吒之魔童降世》改编自民族传统神话故事,在叙事手段和呈现方式上受到了东亚各国与西方国家动漫艺术的影响,该动漫进入全球传播阶段后又进一步促进了动漫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部电影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国漫出海能有效推动文化传播。然而,由于汉语学习者的文化背景与中国人存在差异,尽量避免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文化折扣是国际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2. 国漫在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2.1. 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的内容及社会意义

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蔡永强 [1] (2020)基于孔子学院强调了文化教学必须注重方式方法,文化教学应增加具有人类文化通感的内容,采取隐性传播策略等建议。吴勇毅 [2] (2023)从教学角度进一步明确了文化教学的内容这一问题,并提出教学应随文化形态的不同合理变化。祖晓梅 [3] (2023)进一步厘清了文化教学的思路、内容、方法以及传播机制。徐笑一 [4] (2022)认为,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以及促进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吴应辉 [5] (2016)指出文化教学的开展能协助营造良好的公共外交及人文外交氛围。

综上所述,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诸多学者已充分意识到文化教学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对文化教学进行深化、细化的探索。当前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不同教学方式对文化教学的重要作用上,以国漫为载体进而构建教学模式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尤其从超语时代背景下进行的相关讨论更是留有探索空间。

2.2. 国漫在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中应用基础及意义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国际中文教师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教学选择,国际中文教学已呈现出多模态的特点。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是理解多媒体学习科学体系的关键,也是教师利用电子绘本进行教学设计的根基。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以双重编码理论、生成学习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为基础,肯定了非语言信息在学习过程中的价值,强调学生选择性注意和对学习材料进行组织加工的重要性。同时,认知负荷理论探索了如何在多媒体学习的认知过程中避免使学习者出现认知过载的问题 [6] 。

国漫剧情具有连贯性,可以通过完整的故事表达丰富的感情,揭示深刻的文化内涵。国漫教学是一种以国漫和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既能传达国漫的表面内容,又能展现出丰富的思想内涵,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利用国漫教学还可以帮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避免母语负迁移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3.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文化元素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国漫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式的作品,它的出现有效地推动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彰显了我国的文化自信。这部影片不仅摘取了第3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编剧奖,还成功在第92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入围。由此,《哪吒之魔童降世》凭借其出色的票房记录获得了“国漫之光”等称号。这部优秀国漫的出现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民族动画电影的崛起,其中蕴含的大量的超语符文化元素也为国漫在文化教学中的深度应用提供了可能。

3.1. 民间神话资源

中华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大量的民间故事与宗教传说。取自于传统民间“封神”神话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紧紧依托于中华文化,为其内容和呈现形式注入了深刻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最初,哪吒这一形象取材于佛教,引入中华神话典籍后在南宋时期得到了重塑。此后,哪吒作为一个神话形象的母题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喜爱,得到了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向上的改造。近些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高度重视,许多国产影视作品开始有意识地在影视作品的选材及呈现手法上注入中华文化的内容。这一现象有助于激活并重塑民族经典文化,也有助于传播我国优秀的民族精神。

3.2. 传统哲学意蕴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道家哲学意蕴不仅体现在剧本的故事情节上,还在角色人物的设定上得到了展现。例如,“太极分两仪”为道家哲学思想,消除偏见这一观念与佛学思想相吻合。再者,哪吒作为主角带有光环,他的英勇事迹早已在民间广为流传。无论是他的造型、兵器、服饰还是化身,都带有道家和佛家的痕迹。哪吒以凡身死去的情节也体现了中国文人“超凡入圣”的追求。

3.3. 文化象征符号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文化元素不仅体现在民间神话资源和道家美学内核上,还体现在国漫中存在的大量的文化象征符号上。这些文化象征符号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场景构造及其呈现手法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据记载,哪吒最初的形象为“忽若忿怒哪吒,现三头六臂。忽若日面月面,放普摄慈光。” [7]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的形象被塑造成了典型的古代童子形象。在国漫中,他身系红肚兜和灯笼裤,所穿马甲背面印有象征着和谐与吉祥的莲花。这些象征符号都有其自身的文化意蕴值得探寻。从场景构造及其呈现上来看,《哪吒之魔童降世》则巧妙地利用了中国水墨画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水墨画中出现了荒漠、瀑布、雪山等常见的艺术元素,展现出独特的东方美学,同时也传递着中国的艺术神韵。影片的色彩运用也颇有讲究。《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两位主角的服饰色彩鲜明体现出了中国独有的美学艺术风格。例如,哪吒身着的曙红代表着不屈不挠、生命力旺盛;敖丙服饰的花青色给人以冷静之感。这两种不同颜色的运用不仅符合主角的身份背景,还通过冷暖色的对比使影片呈现出一种具有张力的矛盾感,有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

4. 策略思考:出海国漫在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国际中文教师若想在文化教学课堂上应用国漫,首先应全面分析国漫的内容、表现手法、核心价值观等相关内容,从中摘取出需要展示的文化内容。一般情况下,国漫的故事取材和价值内核可以作为整块内容在文化课堂上进行讲解,但作为超语符的文化象征元素尚待挖掘与呈现。接下来,本文将选取典型的超语符进行教学思路的设计,以期《哪吒之魔童降世》可以在文化课堂的教学中得到更加有效的运用,其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文化教学课堂上应用《哪吒之魔童降世》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在内容选择上,教师所选国漫应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学生认知水平为准则;在呈现方式上,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各种认知和符号资源,通过多模态话语实现国漫与学习者的良性互动;在情感培养上,教师应利用国漫展现中国形象,传递民族精神与文化情怀。

4.1. 内容选择: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学生认知水平为准则

任何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脱离教学目标,那么所有的教学形式都将失去本身的意义。教学目标的设计则应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准则。此次教学设计所针对的教学对象为已经通过HSK5级的中高级汉语水平的来华留学生。他们对中华文化具有一定的了解,但在自主观看《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过程中还需教师引导才能深入学习超语符所含有的文化内蕴。该教学设计主要从主要形象的角色造型设计这一方向上超语符文化元素的挖掘入手。

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国潮文化日益兴盛,中国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角色造型充分体现了中华设计的独特魅力 [8] 。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哪吒等角色的造型设计进行拆解,使学生深入了解造型背后的中华文化内涵,使学生在获得视觉享受的过程中增进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哪吒、敖丙等角色的服装颜色、发型、配饰图案、性格、神情等进行教学。具体内容见表1

以上列举的超语言符号都具有承载文化内容的作用,在进行文化教学时,教师应发挥好引导作用,按照由表及里、由面到点的顺序通过超语符向学生介绍文化内容。例如,在观察角色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哪吒的外貌。哪吒的脸同时聚集了京剧脸谱、敦煌壁画以及年画等文化元素,他的中式面孔上还集合了中国民间喜爱的粉、黄、青、绿、红等颜色。哪吒所穿的服饰的颜色也具有文化含义,例如,哪吒出生时所用的红色是中国人最喜欢的颜色,象征着热情、光明、正义,体现出哪吒积极向上的特点。闹海时,哪吒身着蓝色和紫色的衣服,蓝色象征着自然、紫色象征着生机。这一阶段的颜色蕴含着哪吒在自然中重获生机之意。在真正的重生阶段,哪吒的服饰具有荷叶和莲花图案,象征着安宁与希望。

Table 1. Part of the character modeling design and the corresponding cultural teaching content

表1. 角色造型设计中的部分超语符元素和相对应的文化教学内容

4.2. 呈现方式:利用多模态调动学生各种认知和符号资源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场景构造及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图像、情境、画面以及声乐的呈现充分利用了多模态技术,国际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调动学生的各种认知和符号资源,通过多模态话语实现国漫与学习者的良性互动。以场景构造中的图像和声乐为例,教师应利用好图像、音频、视频等各种多模态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内容见表2

Table 2. Part of the character modeling design and the corresponding cultural teaching content

表2. 角色造型设计中的部分超语符元素和相对应的文化教学内容

4.3. 情感培养:利用国漫展现中国形象,传递民族精神与文化情怀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哲学思想具有高度的思想内涵,融合了阴阳、辩证、发展等观念,具有科学性,对人生具有指导意义。在这一哲学思想的培植下,中华儿女形成了包容、开放的心态。《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角色性格特征明显,形象立体活泼,他们身上体现着积极向上、关爱他人、坚强自立的优秀形象。人物形象是展现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利用国漫塑造大国形象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被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所接受,使其在观看优秀国漫作品的同时形成对中国的客观认识。

5. 结语

在新时代不同文化的相互激荡之中,国际中文教师应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学习他国优秀文化,也应该立足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助力中华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利用好出海国漫这一优秀媒介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更加了解学生的情况和中华文化的深层意蕴,还应紧跟时代潮流,了解文化产业的兴盛与发展。希望本文能为这一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蔡永强. 孔子学院的文化张力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策略[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0, 34(6): 80-86.
[2] 吴勇毅. 文化的理解与分享——《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之要义[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5(1): 2-4+1+19.
[3] 祖晓梅. 文化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国情教学参考框架》解读[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23(3): 26-35.
[4] 徐笑一. 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5(6): 8-13.
[5] 吴应辉. 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48(1): 38-46.
[6] 王建中, 曾娜, 郑旭东. 理查德∙梅耶多媒体学习的理论基础[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3(2): 15-24.
[7] 刘朝霞. 从哪吒形象的演变看艺术形象的再创造[J].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0(4): 36-43.
[8] 贾丹丹. 中国风三维动画电影中角色造型设计的“继承”与“创新”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南昌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