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使得信息传播变得越来越容易和快速。然而,互联网上的信息也往往存在着真假难辨、虚假宣传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会形成恶性的信息传播,损害公众利益 [1]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保障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把关人作为一种信息质量保障机制,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2. 研究背景与目的
2.1. 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使得信息传播变得越来越容易和快速。然而,互联网上的信息也往往存在着真假难辨、虚假宣传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会形成恶性的信息传播,损害公众利益。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保障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把关人作为一种信息质量保障机制,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2.2. 研究目的
① 了解把关人的概念,探究把关人的作用机制以及作用方式。有些把关人倾向于维护社会和公共利益,有些则更注重个人或特定团体的利益,把关人的利益动机、实际作用与社会责任等因素,都对其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机制和作用方式产生影响。
② 分析把关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实际作用,探讨其对信息真实性、公正性和多样性的影响。把关人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是保障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公正性和多样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把关人在发挥这种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把关人的重要作用是平衡言论自由和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在信息传播中,应该适当保留言论自由的权利,但也要考虑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的权益,合理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确保信息传播的公正和多样。
③ 探讨把关人与言论自由之间的平衡关系,分析把关人对于言论自由所带来的制约作用和促进作用。把关人的存在,显然与言论自由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关系 [2] 。一方面,把关人的存在可以保障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和公正性,从而促进言论自由的发展;另一方面,把关人之间可能存在利益关系和权力争夺,导致信息传播受到一定的控制和限制,单一化的意见甚至是错误的信息也可以传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把关人的作用和意义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了相应的研究目的、方法和论点,旨在促进把关人理论的深化和实际应用,以实现网络信息传播的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 国内外研究情况
在国内,也有众多学者对把关人的作用和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李金霞在《网络传播对“把关人”理论的挑战及对策》中提出了网络传播对把关人理论的冲击以及对策,以便给网络传播带来新的启示。目前,把关人的相关研究已经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包括传播学、社会学、新闻学、信息科学、心理学等。各国学者对把关人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扩展,如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威廉·埃德利在其著作《网络与国家》中,探讨了政府在网络治理中扮演的把关人角色,以及把关人对于言论自由与网络开放的影响;英国学者安德鲁·查德威克则在其著作《网络政治》中,研究了媒体把关人对互联网政治的影响力和制约作用。
4. 理论发展情况
① 卢因——“把关”概念提出:“把关人”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库尔特·卢因在研究家庭主妇对于家庭食品的把关作用时提出的。而后在其《群体生活中的渠道》一书中,认为在群体传播中过程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他的理论主要侧重于个人的心理动因在把关中的作用。
② 怀特——引入新闻领域:1950年怀特将“把关人”概念正式引入新闻传播领域,他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的把关模式。他认为,社会上存在大量新闻素材,而传媒组织在社会信息流通中拉起了一道“关口”,所有受众接收到的信息都是经过“关口”筛选过滤的内容。见图1。

Figure 1. White news chooses the gatekeeper mode
图1. 怀特新闻选择把关模式
此模式突出的缺点就是过分强调把关者的个人权限,而忽略了“把关”的组织性和各种联系所形成的必然和社会性。并且该研究并未说明把关的标准,只把“个人因素”当作把关的标准,忽略了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专业标准、市场标准以及媒介组织的立场和方针。
③ 麦克内利——新闻把关模式:1959年,麦克内利提出了新闻把关模式。在整个信息流通的网络中,往往存在这一系列把关环节,而并非只有一个关口,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提出的,是对怀特单一把关说的修正与发展。见图2。
此模式的重点在于它被认为比怀特模式更接近新闻编辑室的现实,即新闻事件会经由不同层级记者编辑的数次把关,最终达到受众;每一道把关,把关人并非简单地接收或拒绝某条新闻,而是会对新闻进行删改;在新闻流动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存在反馈虽然这种反馈往往是间接的。缺陷在于它将每个把关人及其作用都等同起来,认为每一个关口都是处于同一层次上的,不分主次,人们看不到哪道关口最为关键,最为重要,最需引起注意。
④ 巴斯——双重行动模式:1969年,学者巴斯将视野扩展到组织层面,提出了“双重行动模式”。将把关分为新闻采集阶段与新闻加工阶段。在新闻采集阶段,把关的主体为新闻记者;在新闻加工阶段,把关主体则主要以编辑为代表。他认为第二部分的把关即新闻加工比第一部分的把关即新闻采集更具决定性。见图3。
5. 卢因“把关人”理论的主要观点
5.1. 把关人的概念
5.1.1. “把关人”的定义
把关指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把关人指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控制了信息的流量和流向,产生受众的拟态环境。把关人指的是在采集、制作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对各个环节和决策产生影响的人 [3] 。记者在采集和制作新闻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并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出发收集素材,将这些观点融入新闻作品中以影响受众。在这个过程中,媒介组织对新闻信息进行筛选,决定哪些内容最终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这个把关人的理论从人们的无意识行为发展到成为大众媒体组织有意操作的实践,从而在更广泛和深入的范围内影响新闻传播。
5.1.2. “把关人”的实质
第一,大众传媒的新闻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传媒的一定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第二,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第三,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5.1.3. “把关人”的类型
① 社交媒体把关
社交媒体把关是指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对发布的内容进行审核和管理的过程。社交媒体把关旨在确保用户生成的内容符合平台的政策、规定和社区准则,并保护用户免受不良、虚假或违法内容的影响。
社交媒体把关通过以下几方面发挥把关人职能:
内容审核:社交媒体平台会利用自动化工具和人工审核团队对用户发布的内容进行审核。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和链接等形式的内容。审核人员会根据平台的政策和规则,评估内容的合规性和适宜性。他们会筛查不合规的内容,如涉及恶意攻击、仇恨言论、色情、谣言、虚假信息、侵权等。
投诉处理:社交媒体平台鼓励用户举报或投诉违规或不适当的内容。用户可以通过举报功能、指定邮箱或在线表单来向平台报告不良内容。社交媒体公司会对这些举报进行调查和处理,根据情况删除或限制违规的内容。
② 媒体的把关
加强网络编辑的素质,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相比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网络传播由于低门槛、即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使得把关更加困难。因此,在网络传播环境中,网络编辑需要更强的把关意识和更严格的标准。编辑人员应具备广博的知识体系,以确保传播的内容科学性和先进性。
控制话语权,树立权威舆论形象:要成为有影响力的媒体,传统媒介需要围绕人们的生活和偏好提供内容和服务。现代媒体需要关注如何持续提供优质且个性化的内容,如何组织受众成为一个虚拟社区,让他们有归属感和参与感,从而牢牢掌握话语权。
5.1.4. “把关人”的主要观点
卢因:他的“平坦把关人”理念是建立在“渠道理论”基础上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中存在着把关人,符合群体规范和把关人价值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主要侧重于个人的心理动因在把关中的作用。
从卢因的思想中可以归纳以下几点:
(1) 卢因的“把关人”理念是建立在“渠道理论”基础上的。由于事物的运动必须通过渠道,而渠道不是光滑,其中存在着不少关卡,因而也就存在“把关人”;
(2) 尽管卢因以为“把关”的除了人之外,还有一些“规则”,但规则最终还是由人掌握的,因此,卢因的“把关人”主要针对人,尤其是个人;
(3) 研究“把关人”实际上就是研究导致把关人做出某一决定的因素,也就是探析隐藏于“关”的开闭行为中的各种因素;
(4) 在卢因看来,影响把关的就是人的心理因素,因此研究个人的心理因素在把关中的作用,是他的主要动机和目的。
怀特:传媒组织在社会信息流通中拉起了一道“关口”,所有受众接收到的信息都是经过“关口”筛选过滤的内容。他指出,社会上存在大量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有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媒介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怀特与卢因的研究如出一辙:把关人——个人;方法——观察“把关”的行为;研究目的——发现影响把关人的因素;结论:个人的心理(价值判断)起着主要作用。
麦克内利:新闻把关模式。在整个信息流通的网络中,往往存在这一系列把关环节,而并非只有一个关口,是对怀特单一把关说的修正与发展。因为中间人经常改变那些在运转过程中保留下来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内容;守门行为并不随着新闻媒介而结束,因为最初的接收人经常为其他人当守门人。信源与信宿、新闻事件与最终接受者间存在着一系列的把关环节,绝非怀特所谓的孤零零“门区”。
巴斯:双重行动模式。提出将把关分为新闻采集阶段与新闻加工阶段。在新闻采集阶段,把关的主体为新闻记者;在新闻加工阶段,把关主体则主要以编辑为代表。他认为第二部分的把关即新闻加工比第一部分的把关即新闻采集更具决定性。
5.2. 网络传播下的“把关人”
“把关人”理论在网络传播中的变化
网络传播时代以网络的发展为代表,在网络盛行的年代里,信息具有重复性、通俗性、内容浅显、甚至是恶俗的特征 [2] 。因此,必须有把关人对其进行把关,有效的制止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不良信息,传播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信息。
网络传播时代下的把关人不可避免的对传统媒体的把关提出了挑战,环境的变化并不意味者把关过程的终结,而是一个新的把关时代的开始。网络传播时代的把关发生在信息传播的各个方面。与传统媒体时代的把关相比呈现以下特点:
① 把关的作用弱化,难度增大
传统的把关人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而网络传播时代信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地加大传播的速度,扩大传播的范围。网络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能最大限度的传递信息,并能够大量的复制和转载。在数以万计的信息面前,一些不良的信息也会混在其中干扰受众,把关人也会感到力不从心,从而不能及时的将其剔除出来。同时把关环节缺乏“组织性”,这就使得把关的难度大大加大,弱化了把关的作用。
② 把关的形式多样化
传统的把关一般只是由新闻记者或编辑来进行把关,很少有网民的参与,政府也只是在必要的时候把关。这是一种比较单一化的把关模式。网络传播时代下的把关不仅有记者、编辑、政府、还有各大网站,不管是职业媒体网站还是商业网站,都有权利和义务对信息的传播进行把关,最重要的是增加了网民的自我把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把关的环节更加的严格与规范。
③ 把关的标准市场化
把关的标准市场化主要是指把关的内容更倾向于民众的需求和媒体的收益,不再仅仅局限于充当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更注重媒体自身的发展。在市场化的前提下把关更多的是注重对关乎民众切身利益的信息,这样才能吸引受众,获得更大的收益。
④ 由事前把关转变为更多的事后把关
传统的把关更多的是注重事前把关,因为传统的把关人拥有绝对的权威性,所以对信息的传播更多的是采用事前把关。但随着网络的发展,把关人的地位和权力都有所下降,再加上网民自由度的不断扩大,这就使得事前把关的难度大幅度的加大。因而,更多的采取事后把关,将那些正在传播的不良信息删除,阻止其继续传播。
综上所述,在网络传播时代下把关人仍继续存在,只不过把关的方式和措施有所变化。但无论怎样,我们都必须坚信把关不会消失,只会更加的完善。
6. 把关人的案例分析
6.1. 媒体把关人
水门事件报道属于典型媒体类型把关人。
1972年,华盛顿邮报的两名记者伍德华德和伯恩斯坦进行了长达六个月的调查,暴露了尼克松总统政府在水门事件中的受贿行为,最终导致尼克松总统辞职。因此这些新闻报道被誉为美国新闻报道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次事件体现了以下把关人理论:
媒介门控理论:水门案件的报道体现了媒体在扮演把关人的角色时的重要性。媒体通过选择报道水门事件,以及深入调查和揭示政府的腐败行为,起到了对信息传播和公共舆论的引导和决策的作用。他们在报道中起到了媒介的门控作用,决定了哪些信息被传播和被关注。
信息筛选理论:水门案件报道体现了信息筛选的实践。记者和编辑通过选择报道水门事件,并进行详细的调查和报导,对信息进行了筛选和加工,为公众提供了真实、全面和重要的信息。他们决定了哪些信息被提供给公众,对舆论的形成和意识形态的塑造产生了影响。
调查记者的角色:在水门案件的报道中,调查记者扮演了重要的把关人角色。他们不仅仅作为信息的搜集者和报道者,而且通过深入的调查、追踪和采访工作,揭示了真相,并向公众提供了有关政府腐败行为的证据。调查记者的工作为把关人理论提供了实践和范例。
水门案件的报道反映了把关人理论的实践和原则。媒体扮演了把关人的角色,通过选择性报道、信息筛选和调查记者的工作,揭示了政府的腐败和不法行为。这些报道对公众的信息获取和对政府行为的认知产生了重要影响。
6.2. 社交平台把关人
Facebook的内容审核属于典型的社交平台把关人。
2016年,Facebook被指控在其“热门动态”(Trending)栏目中,编辑员有意压制保守派媒体的新闻报道。一名前Facebook员工爆料称,编辑员经常忽略保守派媒体提供的新闻话题,将其排除在“热门动态”中,从而影响了用户对不同政治观点的了解。
本次事件体现了以下把关人理论:
选择性报道:选择性报道是指媒体在报道和呈现新闻时对某些事件选择性地关注或忽视。在Facebook的平台审核中,如果存在主管或审核人员的偏见、偏好或政治倾向,他们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地选择性地处理和审核特定类型的内容。这可能导致一些内容被忽视、屏蔽或审查,从而影响用户对事件或议题的全面了解。
媒介门控理论:媒介门控理论认为媒体在传播过程中起到了把关的作用,决定了哪些信息可以通过,哪些信息被屏幕控制起来。这些门控者可以通过审核规则和标准来决定哪些内容可以在平台上展示,从而影响用户所接触到的信息。
信息筛选理论:信息筛选理论认为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性地获取和接触信息,形成信息的过滤和筛选。平台的算法和推荐系统会根据用户的兴趣、行为和历史选择性地呈现内容。这种个性化的信息推送可能导致用户接触到趋同化和偏好性的信息,形成信息的过滤和筛选。
6.3. 公众人物把关人
金斯伯格作为有巨大影响力的人物属于典型的公众人物把关人。
金斯伯格在其30年的职位中影响了美国法律及社会的很多方面。她强调机会平等,并持续争取同等权利和更广泛的一些人群的利益。她在一些重大案件的判决中发挥了重要的把关人作用,推动民权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平等取得了更进一步的进展。她的工作甚至影响到了全球,被誉为现代社会中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之一。
本次事件体现了以下把关人理论:
意见领袖理论:金斯伯格作为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以她在司法界的地位和权威,成为了一个具有意见领袖地位的公众人物。她的观点和判决对广大民众、法律界人士和政治决策者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变革理论:金斯伯格的工作对美国法律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民权和社会平等的进展。她持续争取同等权利和更广泛群体的利益,推动了社会变革,并为实现公正和平等的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7. 结论
卢因的“把关人”理论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来理解网络传播中有影响力的个人和他们在舆论形成和社会变革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本文通过结合网络传播中把关人的类型和具体案例,对卢因的“把关人”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了阐述。
首先,卢因认为把关人是那些在社会中具有专业知识、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个人。他们通过传播自己的观点、塑造舆论和影响他人的看法和行为,对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网络传播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广泛和有力的平台来扩大他们的影响力。
其次,把关人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意见领袖、权威人士、公众人物等。意见领袖是那些从事特定领域,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个人,他们的观点和意见被广泛接受和认可。权威人士则是凭借其身份、地位和专业知识在社会中具有权威性的人,他们的声音和决策对公众产生重要影响。公众人物则是通过媒体曝光和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受到大众关注的人,他们的言行对公众产生重要影响。
具体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把关人的作用和影响力。例如,在社交媒体上广受关注的意见领袖,通过发布高质量的内容、引领话题、建立粉丝群体,他们的观点和建议往往能够引导和影响大量的人。著名专家或权威人士在特定领域的声望和知名度,使得他们的观点和决策能够对整个行业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公众人物如明星或政治家,通过媒体渠道对公众的言行和形象影响力巨大。
总之,卢因的“把关人”理论为我们理解和研究网络传播中的影响力和舆论形成提供了重要的视角。把关人的类型和具体案例展示了他们在社会变革和舆论塑造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理论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网络传播时代的挑战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