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过程主义理论下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策略
Urban Public Space Renewal Strategies under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Processism
DOI: 10.12677/Design.2024.91027, PDF, HTML, XML, 下载: 74  浏览: 142 
作者: 刘大亮, 石 洁: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关键词: 风景过程主义城市公共空间城市更新Landscape Processism Urban Public Space Urban Renewal
摘要: 近年来随着城市不断扩张,城市部分公共空间不断地被改造升级,但在其改造过程中的长期围挡等现象的出现却容易给居民带来不好的体验。哈格里弗斯的“风景过程主义”理论是提倡从场地基址的特定性出发寻找风景过程的内在,构建起与人相关的框架。新时代的城市公共空间承担了多样的功能,例如城市风貌展示、放松居民心情、促进健康城市生活等。本文引入哈格里弗斯所提出的“风景过程主义”,探讨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的相关策略,以期为城市更新提供借鉴,使其在以后的更新当中能够更加“环境友好”、“居民友好”。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city, some public spaces in the city have been continuously transformed and upgraded, but the emergence of long-term fences and other phenomena in the process of its transformation is easy to bring bad experience to residents. Hargreyves’ theory of “landscape processism” advocates the search for the intrinsic nature of the landscape process from the specificity of the site site, and constructs a framework related to people. Urban public spaces in the new era assume a variety of functions, such as displaying urban styles, relaxing residents’ moods, and promoting healthy urban lif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landscape processism” proposed by Hargrevius to discuss the relevant strategies of urban public space renewal,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urban renewal, so that it can be mor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resident-friendly” in future renewal.
文章引用:刘大亮, 石洁. 风景过程主义理论下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策略[J]. 设计, 2024, 9(1): 226-232.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1027

1. 引言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城市不断扩张,基础设施也不断更新,但也正是由于这样的进步,使得城市部分公共空间不断地被改造升级,尽管此类的改造升级最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城市环境,提升人们幸福感,然而像是在其改造过程中的长期围挡等却容易给居民带来不好的体验。哈格里弗斯的“风景过程主义”理论是提倡从场地基址的特定性出发寻找风景过程的内在,构建起与人相关的框架。与之前城市公共空间相比,新时代的城市公共空间更是承担了多样的功能,例如城市风貌展示、放松居民心情、促进健康城市生活等等 [1] 。

2. 风景过程主义理论

风景过程主义理论由哈格里弗斯提出,值得一提的是,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讲,万物皆无结果,一切的本质都只是过程,从这一点来看二者也是相融会贯通的。

风景过程主义就是在达到符合自然规律、绿色生态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将自然的过程进行利用并且帮助他们发挥出功效而引起的设计;这是一种最大程度凭借自然力量从而达到至少干涉的设计,而且都是基于自然系统自我完善的设计,景观是动态发展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这种自然过程下的动态景观设计蕴含着生命的暂时性和自身转化的可能性,展示一种全新的美学——过程之美 [2] 。

它产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候哈格里夫斯深受艺术大师约翰逊史密森的艺术创作的启迪,也就是“旋转的防波提”,从那时起开始想着如何让自然变成设计方案的主人公,参加景观规划 [3] 。希望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引导风、水、绿色植物等自然因素发挥其功能,使其能够承受迅速发展变化的自然进程。他就把此方法比成创建一个过程,而不是去把最终的成果进行死板的控制。需要将发展的过程以及自然的演化纳入进相关的景观。

这一理论要求我们尊重场地基址,将自然的过程引入。景观本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过程,城市公共空间翻新的过程动辄半年甚至一年,在翻新过程中也是以围挡将其围住,忽略了过程。

3. 城市公共空间

3.1. 城市公共空间分类

当前我国的城市公共空间划分的基本原则是城市空间的公共性界定,与私密空间相比,公共空间更加强调空间所有权、空间行动权以及空间访问权。而其大致可以分为商业空间、交通空间、广场空间以及混合空间 [4] 。

凯文林奇在他的作品《城市意象》当中曾经指出,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分为节点型、线形、面域型三大种类。人活动一定是有一个特定的线路的,城市里最富有朝气的区域,便是城市的公共性活动空间。狭义公共空间主要包含城市街道社区、城市广场、生态公园和绿化等;广义上公共空间拓展到公共设施用地空间,比如城市商业街区、城市中心等。

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本质是以人为主体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活动场地,与此同时还是一个多层面、多含意、多功能的共生系统,通常集节庆、聚会、商品流通、歇息、观看表演、购物、运动健身、餐饮、文化艺术、金融等作用于一体。它们都是城市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历史文化艺术诸种信息的物质形态,在这些城市公共空间当中积累着一代代的社会财富和精神食粮,是许多人对城市进行更深层了解的最佳选择场地。城市公共空间同时也是许多人社会发展的场所和演出舞台,它们形象本质直接关系到了公众的生理心理上的以及个人行为。城市的社会里文化活动当地社区的体育运动都离不开公共空间。城市公共空间或是城市形象建设的核心,是提升城市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对话框”部位。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基础结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干扰并操纵着其它的城市室内空间。它让城市室内空间得到全线贯通与融合,保持并提升城市区域的全面性与持续性,因而作为个人存有的城市公共空间具备给予公共性活动场地、有机的构成了城市空间和时间人的认知、组成城市园林景观、改进交通出行、保护生态环境等能够使城市健康发展、保存预留地等多种多样的作用,这个功能一同形成了公共空间在城市中存在的价值。而高质量公共空间规定具备社会认知、辨识度、舒适度、通达性、安全系数、愉快性、全面性、多元性、艺术性、代表性和生态化的特征。

3.2. 城市公共空间更新

科技发展,景观也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地进行更新,运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等等使得景观更加生态自然、环境友好,例如人行道上透水砖的铺设,不仅有吸收噪音降噪的作用,还能够增加摩擦力,使得行人走在上边不易打滑;还有绿色光源的应用、GRC人工塑山以及木塑复合材料的运用,均可以间接的保护自然环境。然而在进行更新的过程中却往往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损害,也会在其漫长的施工过程中对附近居民以及来往市民造成不便。

其中有一些城市被单一的经济价值观影响,以空间改造还有相关的土地效益为主要更新对象,以改造效果明显的拆迁改造为重点,但这种大型的拆除重建并不一定能够使得城市中一些例如环境质量低下、公共设施利用率不足等问题被良好的解决 [5] 。

在202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就已经达到了64.72%,进入城镇化阶段中后期城市发展结构调整新时期城市更新,在十四五规划当中,我国首次将城市更新纳入了国家五年发展规划,明确要加快转变城市的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城市更新 [6] 。

当城镇化率达60%后,环境污染住房短缺公共卫生的城市问题会集中爆发,需要对城市基本服务进行不断地改善。因此,城市公共空间更新对推动城市结构优化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4. 风景过程主义理论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策略

4.1. 微更新

目前城市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大部分城市的建设重点已经由大型建设转向小型修补。对城市中的小缝隙进行修复和修补以及对现有空间进行细微处的调整以及局部的重新塑造是城市微更新所注重的重点内容,能够使得城市公共空间变得更加有活力,在变化中求稳定。有时候大刀阔斧并不一定可行,长久地在细微处进行的改变却能够产生巨大的不同。

城市公共空间依照作用可划归游憩型公共空间、工作型公共空间、交通型公共空间以及居住型公共空间。在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微更新时也要注意现实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可以根据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实际情况“具体而微”的进行设计,突出文化个性、提高场地的识别度、根据空间类型更有针对性的满足不同人群需求,在源头上、过程中深入挖掘街区历史,避免同质化;同时注重近人体验,关注使用者在生理以及心理上的需求,重视使用者对于舒适以及亲近性的需求;增加公共空间中的互动设施、休息设施等等,以现实的情景场景为媒介,让每一处变化都处在大的变化过程之中而不阻碍人们的日常生活。像是在城市公共空间当中设置微型家具设施,提升其活力,在增加场地吸引力的同时还可以让人们在场地内更久的停留与休憩,提高居民幸福感与获得感,将人与场地之间的联系增强。

此外,城市公共空间的微更新还需要借助自然的力量,小干预地对场所进行微更新,以居民的日常需求和整体的过程为导向,20世纪以来,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建设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挑战,我们需要警惕结果中的编织出的繁荣的假象 [7] 。所以风景过程主义可以成为在现实中微更新设计决策的依据。在巴塞罗那的公共空间改造当中就是通过在小城市的公共空间当中进行微更新,在过程中关注公众的休憩空间,强化社区认同感,改善公共基础设施等,逐步的提升街区品质 [8] 。对于长期围挡的问题就可以通过设置更有设计感的挡墙,例如增加框景的设置,让大众能够看到施工过程等等。

目前我国的城市微更新仍然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策略还不甚完善,也不甚合理;需要有大量的实践经验来指导理论的发展,反过来理论的发展也能够能好地促进实践更高效益的落实,有更好的成效。

4.2. 再造自然

生态重建一般指的是通过人工干预和自然的自我调节能力,让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等尽快地恢复到正常的、原有的乃至更高更好的水平。在尊重场地基址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不拘泥于具体的功能,而是只打造出一个景观的骨架,让人们在使用的过程当中自发的让空间拥有自身的使用功能。同时把人工干预的程度降低,例如使用低碳环保的技术与可以节能减排的材料,通过简单的结构打造出生态平衡的设计,哈格里夫斯对天津海河带状公园的规划设计就并不是在项目完成后就结束了,而是通过一个开放式的设计理念,让游览者与景观产生良好的互动,在后期仍需要通过天气、季相变化、植物、水体等等对自身进行完善,使得整个景观系统处于动态的变化当中。

在风景过程主义的指导下,哈格里夫斯采用了对环境污染进行适度的人为干预,然后对其进行简单的景观设计,最终将多种自然因素纳入到该区域,使其在环境中的生态修复和重建中起到促进作用。例如,他将风与水这两种天然的元素运用到烛台点文化公园(如图1),运用地形创造出“环境剧场”,尽管会经历长久的风吹雨打,但是却会使其更具有生态性,更加自然。

与此同时,还在设计当中融入自然元素,可以保证后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也依然能够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如果能让自然景观本身就充满活力,后期的维护就会更加省时省力,景观也就更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9] 。

所以在风景过程主义的指导下,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改造应该基于场地中的风、水、地形、湿度等自然元素进行充分利用,并让其参与到设计中去,改善场地的生态系统,对景观进行美化,使之成为一个更加稳定的、生态的景观。

4.3. 延续场地文脉

城市公共空间含有社会性、历史性以及文化性,它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发展。风景过程主义便会强调场地本身的特性,在设计前就对场地进行细致入微的调查,并在在后续的设计中体现出场地的特色。像是对路易斯维尔河滨公园(如图2)的设计就运用了“隐喻”的设计手法,不仅保留了场地当中原有的遗留工业建筑,还突出了当地的工业特色以及港口历史。

Figure 1. Candlestick Point Cultural Park

图1. 烛台点文化公园

Figure 2. Louisville Waterfront Park

图2. 路易斯维尔河滨公园

此外,为了使得人在场地内与城市的发展产生交互作用,还可以将场地的文化和精神融入到景观的设计之中,或者将文化和现代技术结合起来,从而推动地方的人文精神。所以在进行改建时,要首先充分、细致的去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从遗址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事物,例如古树名木、传统民居、古寺古塔或是传统纹样,赋予其新的作用,让其焕发新的光彩,也能够给游览者带来不同的新奇文化体验。

一个场地的文脉由很多种原因影响,包括植物的种植、当地材料的应用、文化的传承、故事的流传等等,城市的公共空间虽然有些是新开辟出的场所,但也可以通过设计使其延续整个城市的文脉。例如在设计中使用当地特有的材料,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延续场所的文脉。将风景过程主义运用在城市公共空间的改造提升当中,将人工干预的程度尽可能降低,通过设置艺术装置与配置简单的植物组合,再加以公众的参与,使得场地在自然因素以及时间的流逝当中自由、动态、开放的发展下去,让景观的每一个阶段都展现出不同的价值。

4.4. 提高公众参与度

在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建造或是改造提升时,须得注意,设计中不仅仅只是设计师个人的独角戏,更是需要大众自始自终的参与。例如新西兰基督城雅芳河的设计当中,由于公民意识以及当地传统文化等原因,新西兰民众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造和景观的打造都具有很高的热情,都乐于参与进当中,提出自己的建议与意见。通过举办公共研讨会、在学校以及大学设置意见箱、利用数媒进行投票等促进公众参与,共收集到十万六千多条有效数据。另外从2017年准备阶段调研研究、收集公众意见到2019年正式动工,设计者并非只进行了一次公众想法的收集,而是在景观建造的全过程,包括后期建造完成后相关活动的举办都一直致力于听取群众的意见,最终打造出一个既展现当地毛利文化,又有许多沿河活动,与水共生生态的低影响型景观 [10] 。大量的非政府组织收集起民众的智慧,通过听证、监督、捐助、担任志愿者等形式在公众与政府间担当桥梁作用沟通起来。

我国的公众参与度就远远低于新西兰,各部门需要不断的协同合作,共同提高公众对于参与景观营建的热情,引导公众参与进全过程,同时留下相关的制度空间,也发挥起相关非政府组织的积极作用。

5. 结语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可达性最强,居民使用率最高的开放空间,属于城市景观中一个极重要的问题。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住户生活品质的提升以及住户生活方式的改变,开始转为服务性消费,对休闲娱乐、体育运动活动、休闲旅游娱乐活动的需要在不断地增加,对城市的室内环境给出了新的需求。

如今人们对优良的空间和环境明确提出更高的需求,也促使着相关休闲度假等活动增加、公共空间环境的提升;人预估寿命的增长、对公共空间运动健身、歇息与交流市场需求的增加;生活方式的变化,对于绿色生态环境的渴望,对城市森林的向往,对传统文化、人性化的高度关注提高。这种需求终将引领着城市公共空间的振兴,将来公共空间发展趋势也将朝着人性化、生态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11] 。

园林景观设计师不仅要全面的了解城市公共空间的外部形态,还要掌握其基本的规律以及相关的运作机制。城市中的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化进程的产物,承载着居民各类日常活动,居住、游憩、交通、工作等等。相比乡村来说相关的配套设施也更加齐全。城市空间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也迅速的扩张,城市的一应功能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可同时也要让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所提升。在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营造时的注重过程会使得景观生命周期更长,景观质量更高,同时与人们的连接更紧密。这样关注过程的营造,对大部分的城市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注 释

图1来源:谷歌地图截图

图2来源:网页引用,https://bbs.co188.com/thread-8695462-1-1.html

参考文献

[1] 付玉婕, 张平, 甘何诺漫, 等. 城市公共空间综合质量评价研究[J]. 建筑工人, 2022, 43(10): 7-10.
[2] 黄艳鹏, 王江萍. 从哈格里夫斯看风景过程主义[J]. 园林, 2016(6): 67-69.
[3] 程苗. 基于风景过程主义理论下的棕地改造设计研究[J]. 山西建筑, 2022, 48(13): 182-185.
[4] 赵丹萍, 聂文彬, 黄若之. 认知发展理论下的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营建策略[J]. 山西建筑, 2022, 48(13): 40-44.
[5] 王晓梦, 刘志林, 谭一洺. 城市公共空间与移民跨群体融合研究——时空间行为视角的研究综述[J]. 人文地理, 2022, 37(6): 47-55.
[6] 何明, 章丹音, 叶思洋, 等. 基于触媒效应的街区微更新策略研究[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2, 29(5): 120-124.
[7] 朱晖, 李璐颖, 李哲林, 等. 红色文化资源与城市公共空间协同治理的微更新探索——以广州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区保护提升规划与建设为例[J]. 规划师, 2022, 38(12): 154-160.
[8] 吴韦. 作品名称: 旧城改造中的小区公共景观微更新[J]. 世界林业研究, 2022, 35(6): 154.
[9] 陈泽涛, 闵睿, 苏晋乐夫, 等. 道路之上的城市公共空间——深圳龙岗三馆一城慢行系统规划设计[J]. 建筑学报, 2022(10): 36-41.
[10] 余凤生. 新西兰园林规划与管理启示[J]. 园林, 2018(2): 22-25.
[11] 吴金鹏, 熊竞, 刘旭. 城市居民共同生产行为的结构与测量——基于社区微更新的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22, 29(11): 5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