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公敌》主题寓意研究——基于群氓理论及网络暴力视角
Research on the Thematic Implication of “The Enemy of the Whole Network”—Based on Mob Theory and Internet Violence Perspective
DOI: 10.12677/ARL.2024.131004, PDF, HTML, XML, 下载: 59  浏览: 101 
作者: 赵瑛迪: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重庆
关键词: 群氓现象网络暴力主题寓意网络舆论Hooliganism Cyber Violence Thematic Allegory Online Opinion
摘要: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黑镜》系列电影《全网公敌》,以群氓现象为研究角度,通过分析电影中的部分情节和人物行为,旨在探讨群氓现象及网络暴力的本质问题和其带来的危害。在文章中,我们将从电影的主题寓意和相关支撑理论方面出发,与影片结合分析群氓现象以及网络暴力,探究其造成的危害。具体地,我们将从群氓现象以及网络暴力存在的原因、特征、影响等方面入手,剖析问题的产生及其解决之道。在文章的结语部分,我们将总结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深入探究和解决网络暴力问题、群氓现象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网络暴力的本质和造成的危害,提高对网络暴力的警惕和防范意识,减少其对社会和个人带来的潜在威胁。
Abstract: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he Black Mirror series movie “Enemy of the Net”, which takes the group hooliganism phenomenon as the research angle, and through analyzing some plots and characters’ behaviors in the movie, we aim to explore the essence of group hooliganism phe-nomenon and cyber violence as well as the harms caused by it. In the article, we will analyze the phenomenon of hooliganism and cyber violence and explore the harm they cause from the theme of the movie and the relevant supporting theories. Specifically, we will analyze the causes,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s of hooliganism and cyber violence, and analyze the problems and their solutions. In the concluding part of the article, we will summarize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study, providing some ideas and suggestions for in-depth exploration and solution of the problem of network vio-lence and the phenomenon of group hooliganism.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his article, we hope that people can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cyber violence and the harm it causes, im-prove their vigilance and preventive awareness of cyber violence, and reduce the potential threat it brings to society and individuals.
文章引用:赵瑛迪. 《全网公敌》主题寓意研究——基于群氓理论及网络暴力视角[J]. 艺术研究快报, 2024, 13(1): 23-28. https://doi.org/10.12677/ARL.2024.131004

1. 群氓现象

(一) 群氓现象的定义

群氓 [1] 一词来自于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根据勒庞的观点,“群体就是聚集起来的表现为同质均一心理意识的人类群体,他们拒绝理性而复杂的思考,对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只简单地选择两个极端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误。”纵观当下互联网中的群体舆论,并不能全部称之为群氓现象,只有当众多的舆论主体面对某一事件,同时盲目沉浸在对于某一强烈信念的群体疯狂中时才可称其为群氓。

勒庞指出,当个人进入群体之后,就很容易失去自我意识,并且在集体意志的压迫下成为盲目、冲动的“乌合之众”的一员。可以说形成群体的行为是无意识的,两三个人可以成为一个群体,成千上万个人更加可以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而网络群体则不同于普通的社会群体,互联网平台的实时交互、资源分享、跨越时空等优势,使网络群体超越了客观环境的限制,每个人都能成为网络群体的一员,具有更强的广泛性和流动性。

电影《全网公敌》中就揭示了群氓现象的一面。电影讲述了一个围绕着一个虚假新闻网站展开的故事。这个虚假新闻网站通过发布虚假信息和引导性言论,制造出了一种被呈现为真相的舆论。这个舆论在网络中迅速扩散,导致该网站的点击量和公信力大幅提高,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事件。在这个过程中,群体意识的盲目跟从和媒体的炒作行为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被虚假信息牵引的舆论链条,一旦群体意识被操控,就很难避免社会的混乱和秩序的破坏。

(二) 群氓现象的特征

1) 群氓现象的自发性

群氓是暂时性的偶然聚集在一起的群体。这一群体通常是对被发表到网络中的事件,有着一致性的观点或看法,出于自发性的聚集在一起的。这种聚集性无关任何受教育程度,社会身份或者社会背景,皆因出于对某个事件的观点看法的一致性而成为了一个群体,群体中的成员失去了对于是非黑白的辨别分析能力 [2] 。群体一经形成,在行为方式上就会具有自发性,个人的自主意识就会逐渐消失并且转变成为群体的无意识。

在影片中,网络公民们对于某一突发事件展现出了不约而同的认可和支持,不论事件本身是否具有合理性或准确性,他们都自发的参与到这场舆论暴力中,成为了舆论场的刽子手。电影中有一幕,因为击者刺杀的是黑人而不是白人,引发一波舆论热议和互联网暴力。接着Clara被选为下一个被害者,并且警方找到了嫌疑人。但是嫌疑人的辩护律师通过糊弄公众和舆论来制造混乱,最终导致Clara被机器蜂谋杀。整个故事由高潮到低谷再到高潮,每幕的叙事速度都让观众屏息凝视。电影呈现出了令人担忧和震惊的现实社会问题,即网络暴力。在这个故事中,互联网上的几乎所有人都加入了到处谩骂的行列,无论是哪种不良行为,他们似乎都可以接受。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对别人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和苦痛,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超出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影片中的互联网向每一个访客发出了“欢迎来到新世界”的邀请,而访客们却试图成为这种新媒介的主人,而忽略了媒介是如何控制他们自己的。互联网同之前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一样,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模式与感知模式,更被认为是兼具时间和空间偏向的完美形态。在影片中大众自发的参与了这场声势浩大的网暴活动,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2) 群氓现象的非理性

勒庞认为群体的智力和道德水平都是低于个人的。当个体聚集起来演变为群体时,会使得群体中的个人产生莫名的力量感,进而做出一些个体不会做出的行为举动。群体的夸张倾向使得他们坚信自己做出的行为是符合道德规范的。但实际上群氓现象是非理性的,无目的的,夸张的情感倾向使得他们失去了对于事件基本的判断和分析能力,盲目的参与群体活动,肆意地批判辱骂他人的语言和行为。再加上群体的暗示与渲染以及舆论领袖的引导,群体中的个体会服从于群体,沦为冲动行为的奴隶,在个人的行为上不会进行任何的理性思考。

影片中的群氓现象的非理性表现得非常突出。影片中展示的通过互联网进行人肉搜索的场面,这是典型的群氓现象之一。这一场景表现出民众倾向于追随热点,而且很快就会转变为对某个人的蔑视或愤怒,最终导致舆论滑向极端。在影片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人们打破了时间、空间、身份的限制,在一个又一个投票页面集结,不断地点击、转发、评论。在每场声势浩大的网络围观中,观众们迅速选择立场,集结成群,以代表所谓公众意志的方式完成着所谓的使命。于他们而言,仅仅利用权力将被审判者送上了断头台并不够,利用民意致其死亡才算是对“全网公敌”的惩戒。在 这场互联网围猎中,并没有隐私可言,人与人早已从信任模式切换到了监控和透明模式,在影片所呈现出的“数字全景监狱”中紧密联结,互相监视,寻找着“全网公敌”。

3) 群氓现象的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 [3] 是指个体自身的特性丧失、自我控制能力下降的一种现象。去个性化的概念最初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费斯廷格认为,当特定的注意力被引导到群体时,个体对自己的注意力就削弱了。对群体的关注使个体失去了人格,个体把自己的个性特征淹没在了群体之中。而去人格化又削弱了社会规范对于个体的约束力,即社会对他们的约束力,进一步为个人从事异化行为创造了条件。

群氓现象的去个性化形成有两个原因:第一,群体成员身份的匿名性。随着他们加入群体,成为群体的一员,群体成员逐渐磨灭他们的个性,成员们会觉得他们的身份信息是匿名的,无需遵守任何的道德或法律规则,因而会更加放纵,肆意破坏社会规范;二是责任分散,群体活动的责任是分散的,分散在每个组内成员身上,没有特定的成员必须承担整个群体活动造成的谴责,这就进一步导致了群氓现象的产生和发展。不必承担责任的同时又能够宣泄对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不满和愤怒。

在影片的网暴事件中,群氓群体数量上的压制力量,使得广大网民服从于群体,不假思索地做出丧失自我的行为,成为与现实中的自己完全分裂的人。网民在虚拟的网络活动中自我控制能力降低,很容易会被错误观点传染和引导,沦为情绪的奴隶。在互联网平台,也有一些人在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但这种人仅仅只占少数,可以称之为“领袖”。领袖具有自我意识,但是很快就会出现一批他的追随者,在追随者中逐渐趋同、迷失自己,最终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而在电影《全网公敌》中,所有参与标签活动的成员身份都是匿名的,他们所形成的群体使得他们失去了自我人格,不断的依附于群体舆论所带来的力量,他们在网络上无需承担任何责任,宣泄自己的愤怒与不满,最终使得故事走向了不可控制的结局。

2. 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指一种通过网络渠道,采用攻击性语言或行为,对他人合法权益造成心理、精神、甚至身体伤害的行为。网络暴力并非虚构,这种行为可能包括侮辱、威胁、恐吓、散布谣言、攻击他人隐私等等。网络暴力的发生源于人们缺乏道德观念和网络素养,他们缺乏对网络言论和事件的理性处理方式,因此容易因为自身情绪而产生攻击行为,使得网络暴力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

(一) 网络暴力的特征

1) 网络暴力的隐蔽性

由于网络平台具有虚拟性质,一件小事情往往因为网络攻击的发酵而引爆更大的事件,造成更严重的后果。网络暴力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它是公民网络行为异化的体现。网络暴力往往不涉及到实物的摧残和伤害,但它的冲击力却往往比肢体暴力更为凶猛。人们借助电子产品,藏匿在庞大的网络海洋之中。同时得益于信息的隐蔽性和隐私性,网络公民无需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负责,在这样一种异化的行为中获得前所未有的快感,不用接受任何道德和法律的束缚。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新型的网络暴力行为——使用标签#DeathTo#在社交媒体上投票选择谁应该被杀死。这样的投票方式是一种极其透明化的在线投票,通过这种方式,参与者可以获得一种刺激和快感。然而这种投票方式的后果却是极其严重的,因为这种行为的透明化和匿名化,更容易让参与者产生错误的判断和决策,甚至可以通过集体效应引发大规模的社会暴力事件。这些事件直接影响到受害者的生存权和人权,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威胁性。

2) 网络暴力的传播性

勒庞在《乌合之众》 [1] 书中得出群体的道德标准非常低的结论,这是因为野蛮是人们遗传下来的原始本能。当人们是独立的个体时,会用道德、法律标准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当人们成为群体的一员,就会坚信群体行为不会受到惩罚,便会无限制地释放自己的原始本能,无限度的传播暴力内容,直到彻底失去自我意识,沦为乌合之众的一员。

网络暴力的发展扩张是无需任何成本的,是一种无限度的自我扩张机制。网络暴力的传播不存在任何的强制性,不论是首次传播还是二次传播,都是网络公民自发性的传播,本质上来说都是个体自发的行为。网络暴力一经传播就无法控制,而由于虚拟网络的保护,使得网络暴力的传播性无限扩张,通过联结起来的个体使得网络事件不断发酵,传播的广度和速度都是难以想象的。在影片中的每个网络暴力受害者的命运决定权都在网民手中,而决定他们生死的发帖跟帖量更是呈现出井喷之势,一经群体决定,网络暴力的主角便必死无疑,充分体现出了网络暴力的传播性。

影片中互联网发展的迅速程度打破了人们预想的时空平衡,即时点击即时获取的便捷带来了海量的信息,但也淹没了大众对同一事件的感知。新媒体的即时、可移动和匿名性使得人们可以随时且无需负责地进入一个又一个的“现场”,所有参与这场活动的人们有限的注意力被无限地分散,在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后,大众很容易以一种片面的立场看待问题,进而选择“口不择言”。由文字带来的理性思辨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碎片化的、图像化的情绪和片段。影片中的事件在不断酝酿的过程中,人性消失,兽性登场 [4] 。

(二) 网络暴力的危害

《全网公敌》很好地展示了网络暴力的危害和影响,这种暴力可能会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返还给参与者自己。从电影中所描绘的工业蜜蜂攻击人类的情节可以清晰地看出,网络暴力对人类的打击是残酷和可怕的。被网络暴力攻击的人们可能会因为长时间的压力导致自我怀疑,而后因此内心所产生的恐惧和绝望而感到深深的痛苦。此外,参与网络暴力的人也没想到自己最终也会成为被攻击的对象,以至于导致数万人死亡之惨痛事实。

电影以旁观者的分析和视角,帮助观众了解到网络暴力的后果,并提出了预防方法。我们可以借助技术手段,比如人工智能对网络暴力言论进行筛查,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网络暴力的发生。总之,网络暴力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行为,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它的危害性。只有通过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管理、借助技术手段等多种方式,才能有效预防和遏制网络暴力的发生,实现网络空间的和谐与发展。然而我们也需要意识到没有绝对的安全,网络暴力会随时出现,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和预防。

3. 网络暴力与群氓效应的相互作用

(一) 群体归属与网络舆论

个体常常会由于相似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迅速聚集起来,构成一个个的小团体。在复杂的社会系统中,这种群体归属既是对某一群体身份的认同,同时也划分了群体间的边界,不断加剧群内认同。

而在网络空间中,个体无需暴露自己的身份与真实面貌就能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些观点互相影响、汇聚的过程中,形成了舆论的主流和合流,进而塑造出一种被称作“网络公民”的群体。然而,无论是网络公民还是传统媒体的受众,在面对信息泛滥、真相难辨的局面时,都容易陷入盲目跟随、人云亦云的状态,成为群体意识的随波逐流者,这正是群氓现象的体现。群体的形成推动了群体归属的演变,进而形成了网络舆论的漩涡,使得群体变为群氓,沦为扭曲意志的傀儡。《全网公敌》的网络社区发帖者们都是由于群体归属而失去了个人意志,成为网络舆论的制造者和推动者,最终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局面。电影中的警察卡琳·帕克因网络暴力案件而经历了一段悲伤的、不愿再回忆起的过去,并在接下来的调查中意识到网络暴力的影响。她的搭档也提醒她网络热点通常会转瞬即逝,网民们发表的言论不需当真。尽管如此,影片还是刻意设置了一位因遭受网络谩骂而自杀的音乐家,以推动剧情的发展。这表达出民众倾向于追随热点,很快就会转变为对某个人的蔑视,并进一步滑向极端。网络暴力甚至会引发一些人在社交媒体上的狂热追随,群体归属感之下使得网络舆论不断发展,最终演变为不可控制的局面,这是电影想要表达的含义。

(二) 群体协同与网络暴力

在《乌合之众》中,勒庞认为,当个体成为群体的一员时,更容易接受群体暗示并相互影响,从而形成集体意识,产生集体行动 [5] 。在身份认同与群体压力的共同影响下,群体内部成员逐渐使自我观点和行为向群体靠拢,不知不觉地丧失了自我意识和判断,群体的观念和行为逐渐代替了个体的观念和行为呈现出盲目、冲动的特点。群体内部意见高度统一,个体意见逐渐消弭。

在电影《全网公敌》中,网络大众逐渐遗忘了信息的本质是透明性,而真相的常态却是包裹在“隐藏”之中的。在多样化的媒体裹挟下,影片中人们的责任感正在逐渐丧失,每一次点击、转发和评论就像购物一样轻率且冲动,公众不再是积极的行动者,而更像是被动的消费者,被情绪所裹挟。数字所特有的失重感和流动性,正在逐步把真实清除,把想象绝对化 [6] 。而影片中的每一块电子显示屏都像是一面镜子,人类躲藏在其后,观察着世界和自己,却早已分不清是现实还是想象,最后只看得见自己,没有了他人,在虚拟世界不断沉沦,最终滑向深渊。

(三) 网络暴力与群氓效应的相互作用

网络暴力与群氓现象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裂的关系,尤其在情绪化和非理性化的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场中充斥着大量的碎片化信息和虚假信息。就像勒庞所言 [7] 的那样:“群体的力量成了唯一没有受到威胁的力量,而且它的权威正处于不断上升之中。”由于群体协同而造成的网络暴力是激进的、随意的、不可控制的,会给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带来巨大隐患。

电影《全网公敌》很好地展示了网络暴力的危害和影响,这种暴力可能会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返还给参与者自己。从电影中所描绘的工业蜜蜂攻击人类的情节可以清晰地看出,网络暴力对人类的打击是残酷和可怕的。被网络暴力攻击的人们可能会因为长时间的压力导致自我拧绞,而后因此内心所产生的恐惧和绝望而感到深深的痛苦。此外,参与网络暴力的人也没想到自己最终也会成为被攻击的对象,以至于导致数万人死亡之惨痛事实。整个过程中人们需要强烈冷静的思考,更要认识到网络暴力带来的代价是需要被支付的。

信息数字化生活将成为日后人们生活的常态,但一些事件经过不恰当的解读和传播,引发了极端的群体性意见,对于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都起着消极作用。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一些极具社会矛盾性的话题,会加剧网络暴力的衍生及群氓现象的猖獗。电影想要传达的是一个文明的网络社会需要每个人的共同维护,需要我们保持理性,坚持公正,增强网络平台的网络文明行为意识,让网络空间充满温度与情感。

4. 结语

综上所述,电影《全网公敌》通过展示群氓现象及网络暴力的影响,提醒人们网络世界并非虚空,行为也必须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网络作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经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沟通方式。我们看到网络暴力、群氓现象对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导致了许多人在网络和生活中都深受其害。对于这种问题,我们需要依靠道德规范来维护网络世界的秩序,更需要法律手段的强制干预。网络空间是一个多元化与民主化交织的广阔世界,正如这部电影所传递的,只有在网络中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严格自律,才能让网络社区充满温度与情感,才能推动社会向着文明、理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古斯塔夫∙勒庞. 乌合之众[M]. 北京: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17.
[2] 李芳. 信息茧房、乌合之众与舆论偏向: 网络社群舆论极化现象研究[J]. 新闻研究导刊, 2022, 13(12): 19-21.
[3] 魏冬雪. 对我国网络群体行为的研究——以《乌合之众》为视角[J]. 今古文创, 2021(43): 79-81.
https://doi.org/10.20024/j.cnki.cn42-1911/i.2021.43.032
[4] 陈晓光, 陈红梅. 舆论反转剧: 网络群氓时代的文化隐喻[J]. 现代视听, 2015(12): 39-42.
[5] 李杨, 金兼斌. 网络舆论极化与科研人员对科学传播活动的参与[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 41(3): 32-37+42.
[6] 张曦萍. 《全网公敌》与数字化生存的暴力表象[J]. 中国图书评论, 2023(11): 19-28.
[7] 王琪雯. 新媒体背景下的热门舆论极化及其防范[J]. 西部广播电视, 2017(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