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经济向好的势头下,当前行业中也同样存在激烈竞争,多数企业选择业务转型、科技创新等来谋求企业的长久发展 [1] 。但是部分企业为快速取得企业与个人的利益,于是选择财务造假行为来使得财务信息看似完美无瑕,以取得信息使用者的信任。财务造假的手段也随着会计准则的变化而层出不穷。财务舞弊最直接危害到中小股东的利益,原因在于企业在受到各种惩处时企业信誉会受到影响,这种行为急剧危害中小股东的利益;破坏了公平公正的社会风气,对社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对政府宏观调控造成影响,不易使国家做出正确经济决策。
财务舞弊通常涉及三方当事机构,即舞弊主体上市公司、监督审计公司的内外部审计和政府的监管部门。故本文通过博弈论的方法对上市公司与外部审计师之间、公司管理层与内部审计师之间以及上市公司与监管机构之间的财务舞弊进行博弈分析,通过博弈论分析出相关影响因素并对如何应对财务舞弊提出相关建议。
2. 文献综述
国外资本市场起步早,在财务舞弊方面的研究发展较为成熟。Fellingham和Newman (1985)最早做了上市公司与审计机构之间的博弈研究,认为上市公司希望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是对企业有利的。会计师事务所希望以较低成本来执行审计任务。两者博弈的结果分别体现在审计质量和审计收费中 [2] 。Dunn (2000)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公司管理层职业道德素养与企业发生财务舞弊的概率呈负相关,即职业道德素养越高,舞弊的概率就越低,反之就越高 [3] 。Fischbacher (2007)认为,公司内部审计工作越勤奋,内部审计者越多,那么企业发生财务舞弊的可能性就越低。或者公司管理层重视内部审计,那么发生财务舞弊可能性也会降低 [4] 。Dubravka (2020)认为,财务报表的舞弊对企业造成的损害巨大,应时刻提防并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5] 。Boucher和Kooli (2022)认为,本身处于亏损状态的公司为了能够上市筹集资金,会选择进行财务报表数据造假 [6] 。
我国对财务舞弊的研究也紧跟国外发展趋势,李若山等(2002)通过分析认为,我国上市企业的管理层学历越高,发生财务舞弊的概率就越大,究其根源是增加了一定见识也带了贪婪的心理 [7] 。裘丽娅等(2018)通过构建博弈模型,认为通常上市公司被发现存在财务舞弊后受到惩罚付出的代价要低于财务舞弊带来的收益,故权衡之下易发生财务舞弊。因此,应加大惩罚力度来降低财务舞弊发生的可能性 [8] 。王可第等(2021)通过构建博弈模型,认为审计机构的审计业务收费越高,企业选择财务舞弊的可能性就越大 [9] 。刘靖宇等(2022)认为,监管机构应制定更加完善的信息披露平台与加强审计监管,而不是过分依赖审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审计结果,从而可以减轻审计机构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10] 。
3. 财务舞弊的动机和常见手段
3.1. 财务舞弊的动机
3.1.1. 为满足企业融资需要
我国企业向证券市场筹融资,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比较难以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11] 。因为我国证券市场起步晚,准入门槛高,调查数据显示多数的中小企业融资98.7%来自向金融机构借款,而向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仅占2%不到。由此看来,企业多数还是要依靠金融机构进行融资,金融机构审核较为严格 [12] ,所以企业为了保证能够筹集到资金便选择财务舞弊,粉饰报表。
3.1.2. 为获取上市资格
国内市场上市对企业的财务存在要求:企业在上市前三年的累计净利润要超过3000万人民币;累计净经营性现金流要超过5000万人民币或累计营业收入超过3亿元;无形资产与净资产之比不超过20%。以上条件均约束着想要选择上市的公司。企业未达到上市标准却想要达到上市的目的,就会选择粉饰财务报表,从而形成了财务舞弊。
3.1.3. 为使股价上升
由于企业管理层目光短浅,为获取短期利益而选择了财务舞弊,通过公布虚假财务信息,使股票升值进行抛售换取巨额利益。财务舞弊造成的信息不对称,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根本不知道企业存在造假问题,隐藏的风险严重危害到中小股东的利益。
3.1.4. 为逃避税收
税收作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无偿向经济组织和居民收取。企业有着纳税义务,多数企业面临巨大税收压力会选择通过合法合理手段进行税收筹划来优化税负压力。部分企业会以法律法规的合法手段进行税收调整,以减少税务成本。而财务舞弊企业则会选择直接虚假报税,比如隐瞒企业真实收入、虚构费用,从而造成虚假申报的现象。
3.1.5. 为达到绩效考核目标
这种情况常见于国企,一些有着国资背景的上市公司。一些职位需要面临业绩的目标,面对巨大的市场压力和内部压力 [13] ,公司管理层的绩效往往与公司的财务表现挂钩,因此为了达到预期的业绩目标,他们可能会选择粉饰报表来应付企业要求的业绩。
3.2. 财务舞弊的常见手段
3.2.1. 虚增收入
通过在尚未出售商品服务时便提前确认销售收入、将非营业收入计入营业收入等手段营造虚假收入。瑞幸咖啡的财务造假问题便是通过跳号虚增顾客流量来增加销售杯数,以此来达到虚增销售收入的目的。
3.2.2. 虚减成本费用
通过延迟确认成本费用、有意少计成本费用等手段从而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3.2.3. 隐瞒负债
企业将本该在财务报表上披露的企业负债隐藏,刻意把负债隐藏在表外,不做任何形式的披露,降低资产负债率,营造财务状况健康、稳定的假象。
3.2.4. 隐瞒关联方交易
通过与企业虚构交易、进行不公允的交易等手段从而达到转移利润或逃避税收的目的。
3.2.5. 滥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会计计量以历史成本为基础,但由于存在采用历史成本与市场价值孰低的原则,导致中间人为估计减值的过程中可能存在财务舞弊行为。
4. 上市公司、审计师与监管机构财务舞弊的博弈分析
4.1. 上市公司与外部审计师
4.1.1. 前提假设
博弈双方不会提前知道对方策略;均为理性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上市公司只有舞弊与不舞弊两个选择;外部审计师只有同谋与不同谋两个选择。
4.1.2. 变量设定
A:上市公司通过舞弊获得的额外利益;
B:监管机构发现双方同谋后上市公司所付代价;
C:企业与外部审计同谋取得的额外利益;
D:监管机构发现双方同谋后审计单位付出的代价;
E:审计单位监督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舞弊所付的成本;
F:外部审计发现舞弊后拒绝出具标准审计报告导致的费用;
m:上市公司舞弊概率;
n:上市公司与外部审计师同谋的概率;
a:监管机构识破双方同谋概率;
b:审计师在不同谋前提下发现上市公司舞弊概率。
4.1.3. 建立模型

Table 1. Analysis of the combination of listed companies and external auditors
表1. 上市公司与外部审计师组合分析
4.1.4. 分析模型
上市公司期望函数:
(4-1)
求m一阶导:
(4-2)
外部审计师期望函数:
(4-3)
求n一阶导:
(4-4)
通过表1和以上公式可以得出:通过舞弊获得更多额外利益、不同谋前提下发现舞弊概率越小、监管机构发现后所付代价越小、监管机构识破概率越小,那么公司与审计机构的同谋(n)可能性就越大。在两者同谋获利越大、外部审计师发现舞弊后的损失越大、监管机构识破同谋概率越小、监管机构识破双方同谋后所需付出代价越小、审计单位监督付出的成本越大的五种情况下,那么上市公司舞弊(m)的可能性就越大。
4.2. 公司管理层与内部审计师
4.2.1. 前提假设
博弈双方不会提前知道对方策略;均为理性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公司管理层只有接受监督建议和不接受监督建议两个选择;内部审计师只有监督和不监督两个选择;公司管理层不接受监督建议必会被查出来造成损失;内部审计师不监督也会被查出来损失自身利益。
4.2.2. 建立模型

Table 2. Analysis of the combination of company management and internal auditors
表2. 公司管理层与内部审计师组合分析
4.2.3. 分析模型
通过表2可得,对于公司内部的管理层和审计的获得的收益,采用数值来表示,若公司内部审计部门选择监督,同时公司管理层也接受监督,那么组合收益变为(1, 1);若公司内部审计部门选择监督,但公司管理层不接受监督,不听取内部审计部门提出的改正意见,那么公司管理层的收益便会受到损失,其收益组合为(0, 1);如果公司内部审计部门不作为,并没有履行其作为审计的职责,使公司存在蒙受损失的风险,那么这两方的收益组合为(0, 0);如果公司内部审计部门不监督,同时管理层也不接受提议的存在,那么公司同样存在蒙受损失的风险,其收益组合为(0, 0)。
4.3. 上市公司与监管机构
4.3.1. 前提假设
博弈双方不会提前知道对方策略;均为理性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上市公司只有舞弊与不舞弊两个选择;监管机构只有监管与不监管两个选择。
4.3.2. 变量设定
A:上市公司通过舞弊获得的额外收益;
B:监管机构发现舞弊行为后上市公司所付代价;
D:监管机构进行监督行为所付出的成本;
E:不监管后上市公司被查出财务舞弊后监管机构损失的公信力。
4.3.3. 建立模型

Table 3. Analysis of the combination of listed companies and regulatory agencies
表3. 上市公司和监管机构组合分析
4.3.4. 分析模型
上市公司期望函数:
(4-5)
求m的一阶导:
(4-6)
监管机构期望函数:
(4-7)
求n的一阶导:
(4-8)
通过表3和以上公式可以分析得出:上市公司通过财务舞弊获益越多、上市公司被监管机构发现存在舞弊所付出代价越大,那么监管部门选择监管(n)的可能性越大;监管机构不监管造成的社会影响越大、上市公司被监管机构发现存在舞弊所付出代价越大,那么上市公司存在舞弊行为(m)的可能性就越大。
5. 基于博弈视角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防范措施分析
5.1. 增强外部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
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法规的规定,坚持审计的独立性,做好相关监督工作,提高审计质量,出具符合企业真实情况的审计证明,做好事务所内部体系建设 [14] 。同时,随着国家治理体系的改变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会计师事务所也要跟随调整升级职业管理相关政策,同时加强后期的审计监管。同时,政府对于事务所的要求要更加具体,增强对事务所执业的管理,严格审核事务所是否具有相关执业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 [15] ;增加事务所注册会计师的自律行为,尽量不承接与自身能力不匹配业务;政府财政部门增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的监督力度,对于有问题的会计师事务所及时处理与通报;加大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惩罚力度,通过相关政策的落实,严格处罚相关负责人。
5.2.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
公司内部的审计部门也应保持其独立性,这样才能发挥其监督作用,能够避免企业存在某些不合规行为。随着国家治理体系的改变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我国多数企业还是顺应传统审计目标,以防止内部财务舞弊监督以及更正错误财务信息。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应转为风险导向并与公司发展目标相结合,企业管控风险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保证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经济大环境下保持发展,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扛起风险管控的大旗,发挥其存在作用。提升内部审计人才专业素养,多数企业对于审计人员的选取,仅仅从财会部门挑选划分进审计部门,这样就会导致审计人员缺乏相关审计知识,审计素养低导致出具的审计报告的质量并不符合企业当前的经营发展。同时,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使得审计人员可以依据相关章程开展审计工作。
5.3. 加强外部监管
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在监管过程中,严查政府官员与企业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存在同流合污,共同作案的情况。监管机构增加惩罚力度,降低监管机构成本。加强社会外部舆论监督,通过外部舆论压力使企业对舞弊产生敬畏,实现对企业的突击式审计让选择舞弊的企业无法达到目的。
5.4. 完善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政策
相关法规对于财务舞弊进行严格处罚,严格规范企业行为,制定更加统一的披露要求和标准。对于受损失的中小股东,建立完善的补偿措施 [10] ,使得舞弊企业承受到财务上的惩罚的同时,弥补对中小股东造成的部分损失。
5.5. 加大财务舞弊惩罚力度
财务舞弊的存在小到伤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大到损害国家形象,影响其他企业在世界经济下的发展。我国财务舞弊被查所受到的处罚付出的成本远远小于舞弊所获得的利益 [16] ,故应在对上市公司造假进行处罚的同时,追究直接责任人,提高财务造假成本;扩大相关责任人范围,帮助造假的审计、法律、评估等机构也难以逃脱。建设相关平台对于财务舞弊的企业进行登记,在提醒投资者的同时,给想要进行财务舞弊的公司敲响警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