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农村小学课后服务实施现状研究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fter-School Services in Rural Primary Schools under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DOI: 10.12677/AE.2024.142188, PDF, HTML, XML, 下载: 64  浏览: 187 
作者: 肖 琳, 冯蓝珂, 肖睿一: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关键词: “双减”农村小学课后服务“Double Reduction” Rural Primary Schools After-School Service
摘要: 在“双减”政策推广下,农村小学的课后服务取得了良好成效,促进了农村小学教育减负增效,推动了农村小学学生全面发展,缓解了农村小学家长焦虑情绪。但仍有部分问题需要解决,农村小学课后服务课程开设受到制约,教师的服务质量不高,学校与家庭未进行充分沟通。为此,如要打破农村小学面临的困境,应引入社会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加强教师培训,优化师资力量;健全家校沟通机制,切实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Abstract: Under the promo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after-school services in rural primary schools have achieved good results, promoted the reduction of the burden and efficiency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promoted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nd eased the anxiety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parent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The opening of after-school service courses in rural primary schools is restricted, the service quality of teachers is not high, and there is insufficient communic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families. Therefore, in order to break the predicament faced by rural primary schools, we should introduce social resources and enrich the curriculum content; strengthen teacher training and optimize teacher strength;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between home and school,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fter-school services.
文章引用:肖琳, 冯蓝珂, 肖睿一. “双减”政策下农村小学课后服务实施现状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2): 1225-123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2188

1. 引言

“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后服务从最初作为解决城市“三点半难题”实行的具体措施,到如今对缓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后作业与校外培训负担起到了重要作用。课后服务不仅积极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而且引导了城乡素质教育发展平衡,构建出良好教育生态 [1] 。但目前农村小学课后服务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对农村小学课后服务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至关重要。

2. 调研情况

调研小组通过查阅文献,分析当前国内农村小学课后服务实施现状,为本次调研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在调研中,小组共设计“小学课后服务调查问卷(教师版)”“小学课后服务调查问卷(学生版)”两版调查问卷。其中,“小学课后服务调查问卷(教师版)”共计18题,单选题14题,多选题3题,主观题1题。通过“问卷星”程序,以线上形式下发填写,分发范围为湖南省三个不同地级市的农村小学,分别为衡阳市耒阳市永济镇惠家乐小学、怀化市溆浦县大江口镇中心小学、永州市冷水滩区普利桥镇中心小学。发放范围为以上3所学校的各学科教师。“小学课后服务调查问卷(学生版)”共计13题,单选题9题,多选题3题,主观题1题。通过制作纸质问卷,以线下形式下发填写,发放对象为衡阳市耒阳市永济镇惠家乐小学3~5年级学生。截至2023年9月,共回收99份教师版问卷,269份学生版问卷。

3. 良好成效

3.1. 课后服务促进农村小学教育减负增效

课后服务是一项具有长足效益的惠民工程,“双减”政策出台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完善校园教学,降低中小学生的课余压力。“双减”政策推动下,各地区加大力度整顿校外培训机构,集中力量建设以政府为主导,学校教育为主体,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课后服务体系,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前方阵地,着力建设课后服务第二课堂,坚守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53.85%的农村在调研中,小组认为课后服务最重要的目的是“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后服务在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在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的同时,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和促进综合能力的养成。学校课后服务的实施,大大消除了由校外培训带来的教育不公平问题,缓解了校外培训机构对学校教育的冲击干扰。除此之外,农村小学以课后服务为载体,切实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水平,60.44%的农村教师认为,参加课后服务后自己的个人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由此可见,课后服务真正促进了农村小学教育“减负”与“增效”的双效达成。

3.2. 课后服务推动农村小学学生全面发展

课后服务着重于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学习习惯、强健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由于当前升学压力的影响,农村地区的学校往往为追求升学率、合格率、优秀率等学业成绩指标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后服务的提出为农村学校解决这一难题带来了新的契机。

“双减”政策要求学校要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后活动,尽量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农村小学开展课后服务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的有效途径,更是落实“双减”政策的有力支撑。课后服务以活动的形式开展艺术鉴赏、科学探究、体育锻炼、红色主题教育等素质拓展活动,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副科”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系统授课 [2] 。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有73.63%的农村教师表示其所在小学的课后服务形式有“各种兴趣班或社团”,62.64%的教师表示其所在小学的课后服务形式有“组织学生进行娱乐游戏、体育锻炼、拓展训练等”。课后服务的实施有利于发展学生兴趣特长,引导学生体验生命多维度的情感体验,增加集体活动的机会与能力,同时使学困生得到了帮助、学优生得到了拓展性学习。小学开展的实质性课后服务,能够实现真正的“双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3. 课后服务缓解农村小学家长焦虑情绪

根据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调查数据表明,全国农村17岁以下留守儿童人数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 [3] 。以耒阳市永济镇惠家乐小学为例,我们对该校小学生下发了《小学课后服务调查问卷(学生版)》,在收到的269份有效调查问卷中,仅有26.39%的学生双亲都在身边,其余73.61%的孩子都为留守儿童。而留守儿童中,40.52%的孩子父母一方不在身边,33.09%的孩子父母双方均不在身边。在上述《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显示,乡村隔代照料儿童的祖父母绝大部分为小学水平,甚至8%的祖父,25%的祖母未上过学。由于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或者上辈监护人负责照顾,这些监护人往往高龄且教育文化程度较低,很难对孩子进行课后辅导。课后服务让学生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完成作业,教师还可以进行指导,并专门针对个别学生进行及时的辅导。同时,课后服务的趣味性和多样性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校的集体活动中,减少学生在家因无人照看而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帮助农村小学学生家长更好地平衡工作和抚养孩子之间的关系,能够有效缓解农村小学学生家长对孩子学习问题的焦虑。

除此之外,课后服务具有公益性和普惠性,区别于校外营利性服务机构,课后服务可以减少家庭的教育开支,政府购买服务、按成本补偿、缴纳少量服务费用甚至免费,家庭的课后服务成本低廉使其课后服务参与度更高。在收到的调查问卷中,96.7%的农村教师表示该校课后服务需要收费,收费金额为3.5元/节或4元/节居多,一学期在325~600元不等,500元和600元占比最高,并有许多教师表示,建档立卡户学生课后服务不收费。此外,部分地区对困难家庭子女的服务费用进行减免,3.3%的农村教师表示该校课后服务完全免费。

4. 存在问题

4.1. 课程开设受到制约

4.1.1. 课程开设场地的限制

尽管农村小学尽力使课后服务多样化、丰富化,却依然受到了其他条件制约。调查问卷中,小学教师们表示在课后服务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有“场地设施受限”与“师资力量有限”,其中“场地设施受限”高达63.74%,且在“学校设施是否能满足课后服务多样化的需求”一题中,仅有18.18%的教师表示能够完全满足,这些数据显示出农村小学学校场地、教育设施等对课后服务的限制。

4.1.2. 课程内容单一

在调查中本组发现,家长意愿与社会主流价值导向影响着农村小学的学生们对课后服务课程内容的选择,使农村小学课后服务的课程内容被迫趋于单一化,问卷结果显示,有56.04%的小学教师在开展课后服务时遇到了“家长意愿偏向”的困难,而有80.67%的学生都认为课后服务的目的是为了“打好基础,提高成绩”,有87.91%的小学教师都表示课后服务在进行“答疑解惑或辅导作业”。此外,参与调查的小学教师中有83.52%在课后服务中任教文化课程,有部分学生在对课后服务的建议中提到“多增加兴趣班”、“多开展体育锻炼”等内容,从侧面显示出农村小学课后服务的课程内容有待丰富优化。

4.2. 教师的服务质量不高

4.2.1. 教师自身素养不全面

农村小学中能够任教艺体等兴趣拓展课程的教师稀少,调查中,仅有17.17%的教师表示自己在课后服务中任教艺体或其他课程,这其中还分为专业教师与具有相关特长的非专业教师,可以见得教师素养不够全面。另外,有47.25%的教师表示学校偶尔组织或没有组织课后服务的相关培训,证明部分农村小学课后服务并未得到学校的监测规范,教师的相关专业素养有待考证。

4.2.2. 教师对课后服务的待遇不满意

在问卷中,有26.37%的教师表示课后服务的补助令他们一般满意,12.09%的教师表示不太满意,另有2.2%的教师很不满意,近四成的小学教师对课后服务的补助都没有达到比较满意的程度,这不仅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影响教师的授课态度,更间接影响了课后服务的质量。且有34.07%的教师表示课后服务增加了工作负担,有5.49%的教师认为课后服务让自己无法平衡家庭与工作,这些都是影响课后服务质量的因素,部分教师在建议中提到“提高补贴”、“钱少”等内容,更有甚者希望能够“取消课后服务”,由此可见,课后服务的待遇已受到许多教师不满,使得农村小学课后服务更难保证其高质量、高水平。

4.3. 家校沟通不足

对课后服务的质量,学校与家庭没有进行充分沟通

在课后服务中,家长和教师都是主体,家长是课后服务的重要责任方和重要参与方,但在现实的课后服务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和家长经常会出现主体不平等的现象。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收到的269份学生版调查问卷中,仅77名学生双亲都在身边,也就是说,高达73.61%的农村小学生为留守儿童。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家长因为常年在外务工,对自己子女的学习、生活缺少关心和照顾,他们不仅与老师之间的联系很少,对自己子女的课后服务更是知之甚少。

由于家长常年与孩子分隔两地以及受教育程度较低,大部分的家长并不了解何为课后服务、学校课后服务涵盖哪些内容,部分家长并没有正确认识家长在课后服务中的定位,认为课后服务是学校和教师的事。但即便如此,大部分家长还是对政府和学校有关教育政策的实行十分配合,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家长参与课后服务以自愿填写申请表的形式开展,64.65%的教师表示自己班级学生参加课后服务的比例高达80%以上。也就是说大部分家长最后都选择参加课后服务。但部分家长将孩子放在学校进行课后服务的想法是:课后服务可以在学校由老师辅导完成当天的作业,刚好解决掉了孩子课后无人辅导的问题,借此把监督孩子作业、学习等任务全盘推给学校老师,以期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受多方面影响,一些家长对课后服务的了解程度不够、定位有偏差,难以对课后服务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也难以提供有效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因此,对课后服务的质量,学校与家庭没有进行充分沟通。农村小学课后服务大多忽视了家长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发挥的价值。

5. 解决措施

5.1. 引入社会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农村小学课后服务开展受限制主要因素集中在师资力量上的不足,因为相关课程专业老师的缺失,只能由其余课程老师进行课后服务,所以其专业度也无法保证,导致了农村小学课后服务开展的困境——课程种类丰富与课程专业精度只能取舍不能兼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邀请组织当地优秀的手艺人或热心的志愿者等进入农村小学进行课后服务,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这样既可在专业程度上减缓农村小学的压力,又能保障学生学习的质量要求。也可以由老师引入适当的网络资源,选择适宜的课程进行教学,也能在一定方面减轻农村小学面对课后服务开展的多种压力。

5.2. 加强教师培训,优化师资力量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与当地农村小学联合举行适当的教师研讨与交流,设置具有当地本土特色的地方课程或学校风貌的校本课程,融入课后服务。并对当地农村小学教师进行相关的课程内核讲座与专业技能培训,通过活动的方式促进农村小学教师的多元发展,有利实现课后服务的多元育人目标,关注课后服务的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后服务课程多样化开展。

5.3. 健全家校沟通机制,切实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农村小学课后服务一大问题集中在农村小学学生家长与教师间的沟通不足。学生分布大多为留守儿童的农村小学,其家长大多在外务工,让学生家长对课后服务具有正确认知是一大难题课后服务,要让家长真正理解政策,信任“双减”政策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从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学校还要重点处理好重点的解读和说明,包括课后三点半、作业、考试等等,既要让家长关注和了解学校是怎么做的,更要告诉家长该怎么与学校共同配合以及改革后的预期成功和成效。因此,学校要建立良好有效的沟通平台,线上线下两手抓,线上充分利用微信、短信、电话的便捷性,线下可以进行适当家访或让家长到校,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健全家校沟通机制,在时间与空间上紧紧围绕课后服务质量调控。

6. 结语

在“双减”政策推广下,课后服务迅速普及,效果显著。目前,全国城区小学已开展课后服务的达九成以上,参与的学生比例也愈来愈高,各地已因地制宜制订了相关课后服务制度,基于对农村小学课后服务开展情况的考察,为打破农村小学课后服务面临的共同困境,提高农村小学课后服务普及率与质量,保证课后服务的有效展开,“家校社”应该三方合力,才能达到良好效应,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积极解决现状问题,课后服务水平才能保质提效,城乡教育发展问题才能得到进一步解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709/t20170925_315201.html, 2023-05-22.
[2] 刘娅. “双减”视域下农村学校课后服务的困境与实践策略[J]. 教学与管理, 2023(7): 15-18.
[3] 全国妇联课题组.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 中国妇运, 2013(6): 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