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百炼,斑彩熠熠”——铜与火的时空艺术,斑铜当代传承之路
“A Thousand Hammers, a Thousand Colours”—The Art of Copper and Fire in Time and Space, the Path of Contemporary Inheritance of Spotted Copper
DOI: 10.12677/CnC.2024.121015, PDF, HTML, XML, 下载: 54  浏览: 170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刘 莉: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云南 昆明;杜 兵: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张方迟: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云南会泽斑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Yunnan Huize Zebu Copper Techniqu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摘要: 云南斑铜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具有特殊的艺术、文化和经济价值。该工艺品被誉为金属宝石,为我国云南特有金属铜加工而成。为了带动云南省区域内的产业化发展,带动居民就业以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彰显,本文将着重从技艺传承、市场发展、痛点前景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斑铜打开一条当代传承之路。
Abstract: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items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Yunnan Spotted Copper has special artistic, cultural and economic values. The crafts are known as metal jewellery, processed from copper, a unique metal in Yunnan Province of China. In order to drive the industrialis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of Yunnan Province, promote the employment of residents as well as the inheritance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manifestation of national cultural creativity,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analysis from the inheritance of skills, market development, pain point prospects,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zebu copper to open up a contemporary inheritance road.
文章引用:刘莉, 杜兵, 张方迟. “千锤百炼,斑彩熠熠”——铜与火的时空艺术,斑铜当代传承之路[J]. 国学, 2024, 12(1): 90-95.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4.121015

1. 引言

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高等学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在推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重任中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与优势 [1] 。作为当代中国大学生,我们有责任为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难题提供借鉴,为此贡献力量。

会泽,作为历史上云南最早设立的四个郡县之一,被誉为乌蒙山巅璀璨的一颗明珠。世代居住的民族有汉、回、彝、壮、苗5个民族,形成了多元性的人文背景 [2] 。其中,斑铜技艺作为会泽县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却面临着原材料匮乏、知名度低、市场狭窄、技艺乏人问津的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斑铜亟待探寻适合自己的现代传承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人与社会长期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正在从一个全民性的文化热题转向全民性的文化事业,从而使得非遗的保护理念与原则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并在具体的非遗工作推进中不断反哺与匡正 [3] 。本研究将以会泽斑铜传承发展为契机,通过实地考察,深入挖掘其独特魅力,并为斑铜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在此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会泽斑铜的技艺传承、艺术特色以及近年来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梳理。

2. 技艺介绍

在先秦时期,我国云南便因产铜而闻名,其中,会泽地区的“堂琅洗”和“朱提洗”等铜器,销售全国。丰富的铜矿资源和发达的制铜技艺,逐渐孕育出会泽独特的“斑铜”工艺。这项技艺源自两千年前汉朝的“堂琅洗”薄膜锻打技术,历经沧桑,至今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会泽斑铜历经历史的沧桑,几经兴衰,最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濒临失传的边缘走向重生。如今,这项技艺已传承至会泽“张氏斑铜”的第十三代传人张伟手中。

斑铜,因其表以樱桃红至棕红为背景,呈现金黄色斑花,故得名。这类工艺品的斑花神秘壮丽,造型端庄古雅,雍容华贵,形成了与其他金属工艺品截然不同的风貌。然而,斑花的产生需经过原料的严格挑选或准备,煅打或铸造时的温度和时间控制,制造过程中的技艺应用,以及最终的表面化学处理等环节。此外,还需具备优良的造型和雕饰基础,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斑铜制品分为煅打斑铜和铸造斑铜两类,也可分为“生斑”和“熟斑”两种,生斑系天然铜矿石处理后形成,斑矿稀有、原料不易得、制品较少,被誉为稀世珍品。由于斑铜工艺复杂以及生斑铜工艺原料逐渐减少,使得生斑铜工艺品具有较大的收藏价值与商业价值,在民间素有“一两黄金一两铜”的说法 [4] 。全手工制作的斑铜制品,一件小作品需经工匠们数月的“千锤百炼”方能完成。成品经表面打磨,呈现古铜色背景,晶斑熠熠生辉,犹如几块小水晶石嵌入表面,看似凹凸有致实则平滑如玉。会泽县特有的历史背景为斑铜提供了客观的物质条件;滇国古青铜文化为斑铜提供了技术指导和样式学习;会泽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斑铜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丰富的多民族文化为斑铜提供了多彩的文化内涵,它记载着一个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与历史,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独特性等特征 [5] 。鉴赏家称之为“金属宝石”,且各类器物斑影无一相似。每位艺人具有“独创性”,每幅作品均独具一格。

随着我国及广大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藏匿于深山的“千年瑰宝”——斑铜,逐步走向公众视野。近年来,一批富有慧眼的工艺家投身于斑铜文化的传承,勇于探索和创新,力图赋予斑铜这一特色工艺品新的生命活力。斑铜工艺家们洞悉斑铜所面临的困境,运用专业知识对斑铜材料进行物理和化学成分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在不断尝试与实践的过程中,他们取得突破,攻克了斑铜工艺品生物防锈的难题;弥补了会泽斑铜人物画像的不足,进一步拓宽了斑铜工艺品的主题范围及艺术表现力;并积极创建斑铜工作室、生产厂,以期探索出斑铜在当代发展的可行之路。

3. 调查分析

(一) 省内竞争

观察云南斑铜市场,我们可以发现,云南斑铜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昆明、东川、会泽、江川等地。目前市场上,斑铜工艺形成了产业化的发展,除了最早的昆明斑铜厂外,会泽斑铜厂、彩云南斑铜厂、江川铜器厂等均已有了产业化的生产基地,其中产品多元化,如动物、人物、花卉、壁饰、器皿、鼎、瓶罐等 [6] 。其中,曲靖会泽的斑铜发展颇受关注,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此外,昆明斑铜场及江川铜器工艺制品厂等企业亦在业内占有一席之地。然而,调查显示,当前各大厂家的云南斑铜产品创作题材仍主要模仿云南出土的青铜文物,造型传统,创新不足,设计理念更新缓慢,缺乏现代审美意识和具有艺术价值和地域特色的创新旅游工艺品。因而传统斑铜工艺正在失去其生存的环境这些因素使得斑铜制品的市场效益不尽如人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会泽旅游业的发展,会泽斑铜已逐渐崭露头角,拥有了一定的市场。目前,会泽地区有斑铜小作坊、斑铜制品(含生斑、熟斑)企业等相关市场,以及与斑铜相关的古玩收藏家队伍逐渐壮大。如今,斑铜工艺开始走向产业化发展,但总体而言,云南斑铜的发展和雕刻仍较为保守,缺乏创新意识,难以满足市场发展需求。据相关学者调查,从20世纪40年代以后,生斑技术已濒于失传。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为发扬民族文化,曾得到政府部门积极支持而稍有恢复,但终因原料太少,难以为继 [7] 。虽然现阶段熟斑工艺在应用人工技术和化学显斑方面有着显著的成就,但并没有化解传统工艺技术内涵上和形式上与现代社会之间固有的屏障 [8] 。

(二) 全国竞争

我国全国范围内的斑铜工艺品企业现状仍呈现“小、散、弱”的特点。主要生产斑铜工艺品的厂家集中于云南昆明及其周边地区。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创新,在此背景下,文创产品产业迅速崛起,相关企业数量大幅增长。2015~2019年行业企业数量及行业从业人员数量都处于逐年上升趋势,行业企业数量分别为2015年123家、2016年134家、2017年146家、2018年162家;行业从业人员分别为2015年20,532人、2016年23,486人、2017年25,780人、2018年26,634人、2019年26,703人。企业数量增长率较快,2019年已达到了11.2%,但行业从业人员增长率则从2016年开始降低,2019年已降至4.55% [9] 。众多文创产品充斥市场,斑铜工艺品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竞争与挑战,因此,设计成为推动斑铜工艺产业化发展的关键要素。

4. 发展痛点

(一) 外部视角

1、提升社会公众对斑铜文化衍生文创产品的认知水平

在我国,斑铜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衍生出的文创产品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市场潜力。然而,目前社会公众对这些产品的认知水平尚待提高。这不仅限制了斑铜文化在市场上的传播,也影响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公众对斑铜文化及其文创产品的认知水平。

首先,政府部门和企业应加大对斑铜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介让更多人了解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例如,在电视台、网络平台、公共场所等地投放有关斑铜文化的纪录片、广告和宣传海报等。此外,还可以组织举办斑铜文化主题活动,如展览、讲座、手工技艺体验等,让人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斑铜文化的魅力。其次,教育部门应将斑铜文化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让学生从小接触和了解这一传统文化。此外,高校和研究机构也可以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为斑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最后,社会各界要关注和支持斑铜文化文创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企业应注重创新,结合现代审美和实用性,开发出更具市场吸引力的斑铜文创产品。同时,鼓励社会各界人士购买这些产品,以实际行动支持斑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提高公众对会泽斑铜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大多数人对于会泽斑铜文化的相关信息了解不足,兴趣相对淡薄。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斑铜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公众对会泽斑铜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首先,会泽斑铜文化相关部门和传承人应主动承担起宣传责任,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介普及会泽斑铜文化知识。例如,在电视台、网络平台、公共场所等地投放有关会泽斑铜文化的纪录片、广告和宣传海报等。此外,还可以组织举办会泽斑铜文化主题活动,如展览、讲座、手工技艺体验等,让人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会泽斑铜文化的魅力。其次,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应加大对会泽斑铜文化的扶持力度,支持和鼓励相关企业和传承人创新和发展。同时,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参与会泽斑铜文化的推广,以更具创意和市场吸引力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会泽斑铜文化。最后,社会各界要关注和支持会泽斑铜文化的发展。媒体要加大对会泽斑铜文化的报道力度,公众人物可以担任会泽斑铜文化代言人,引导社会舆论关注这一传统文化。此外,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会泽斑铜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共同为弘扬会泽斑铜文化贡献力量。

3、增强会泽斑铜文化推广型文创产品在市场中的持续投放能力

会泽斑铜这类文化推广型文创产品在市场中的持续投放能力,对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增强会泽斑铜文化推广型文创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注重产品创新。会泽斑铜文化文创产品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应结合现代审美和实用性进行创新。设计人员可以借鉴其他优秀文创产品的成功经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出更具市场吸引力的会泽斑铜文化产品。其次,完善产业链。政府部门和文化企业应加强对会泽斑铜文化产业链的建设和完善,包括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市场推广、销售渠道等环节。通过优化产业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最后,加强市场推广。企业应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渠道,扩大会泽斑铜文化产品的市场份额。同时,鼓励社会各界人士购买和支持会泽斑铜文化产品,形成良好的市场氛围。

总之,通过提高社会公众对斑铜文化的认知水平、激发公众对会泽斑铜文化的兴趣和认识、增强会泽斑铜文化推广型文创产品在市场中的持续投放能力,有望推动会泽斑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 内部视角

1、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文创产品在当今社会日益普及,但其在消费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产品在创新和个性化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消费者难以对其产生强烈的兴趣和购买欲望。此外,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需求,这些产品的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进一步影响了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如何在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汁原味的同时,对其进行创新和差异化设计,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挑战。

2、斑铜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金属材料,其原料价值较高,价格自然也较为昂贵。此外,斑铜制品的制作工艺颇具挑战性,需要经过多次提炼、锻造和雕琢等复杂工序,才能将斑铜的美感充分展现出来。这使得斑铜制品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和独特性。然而,这也意味着斑铜产业在面临市场竞争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创新,以满足消费者对于产品品质和独特性的需求。

3、面对市场竞争,斑铜产业需要不断调整和发展应对策略。首先,要充分挖掘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将其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文创产品。其次,要注重提高生产工艺和设备水平,降低生产成本,以提高产品性价比。最后,要加强对市场的调研和分析,把握消费者需求变化,适时调整产品结构和定价策略,以应对市场竞争的不确定性。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文创产品在当今社会虽面临诸多挑战,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要我们从创新设计、提高工艺水平和调整市场策略等方面入手,充分挖掘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就一定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三) 经营视角

1、需引入第三方功能以吸收数据。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若想保持竞争力,就必须不断地调整和优化自身的运营策略。引入第三方功能以吸收数据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选择合适的第三方服务供应商,以及如何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成为企业在数据吸收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此外,企业还需对第三方提供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以实现精准营销和产品定位。

2、单一线下市场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基于互联网的交易使得经营管理投入增加。在此背景下,企业应积极拓展线上市场,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交易模式不仅可以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还可以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然而,这也意味着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应对互联网市场的变化和竞争压力。

3、斑铜衍生文创产品开发进度及质量难以衡量,市场变化无常。斑铜衍生文创产品的开发进度和质量成为影响企业盈利的重要因素。由于市场变化无常,企业需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以快速响应市场趋势。此外,企业还需注重产品研发和创新,确保斑铜文创产品的品质和独特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完善的产品质量监控体系,以确保产品品质的一致性。

4、团队专业结构的单一性和财务等专业人才的短缺成为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为应对这一问题,企业应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促使人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同时,企业还需加强内部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通过优化团队结构,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面对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需从多个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应对挑战。在引入第三方功能、拓展市场、关注产品研发和优化团队结构等方面下功夫,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5. 可行路径

文化产业的繁荣有赖于创意策划、艺术设计、现代科技、品牌培育等多方面要素的高度聚集和有效配置。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坚持“传统技艺 + 现代创意”的思路,既提升技艺,又提升创意,才能让传统手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进一步推动以“金木土石布”为核心的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全面实现转型升级 [10] 。

首先,以会泽斑铜文化为根基,着重推进“非遗”文化的生产性开发与保护。主打斑铜文创产品,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创新,通过元素与载体的融合,实现物品的设计再创造。涉及的文创产品包括服装、饰品、手工艺品、文具、相册、食品及生活用品等。旨在推动“非遗”文创产业的传承与发展,并以昆明、会泽地区为销售重点,致力于从“非遗”视角挖掘、再创造和传播斑铜文化。其次,云南大学致力于从审美取向、材料挑选、设计创造、文学修养等方面培养学子,使学生能够胜任艺术创作领域的各种创作表现形式。前期对会泽斑铜“非遗”文化的深入研究,以及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我们能迅速掌握云南斑铜“非遗”工艺品的制作技艺。从非遗传承的新视角阐述会泽斑铜的文化内涵,在项目指导老师的启发下,打破设计壁垒,创新文创产品。通过会泽张氏斑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精心制作,将创新思维和独特创意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创产品。第三,根据客户需求优化产品,密切关注市场变化,以市场和流行元素为导向,不断创新自身产品设计。通过对斑铜文化的深入分析与梳理,挖掘优秀的文化元素和形象,结合当代设计美学的理念,创造出符合现代都市人群审美需求的实用产品。

6. 结语

实施市场推广策略的首项任务便是传播斑铜文化。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艺术接纳在文化领域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呈现出开放、生活化和感性化的特质。

斑铜文化的传承依托于“非遗”文化的生产性开发与保护。以会泽斑铜文化为起点,以斑铜文创产品为主导,与“非遗”传承人携手创新。通过元素与载体的结合,对物品进行创新设计,涵盖服装、饰品、手工艺品、文具、相册、食品、生活用品等文创产品。推动“非遗”文创产业的发展,针对昆明、会泽地区进行销售。致力于从“非遗”视角挖掘、创新和传播斑铜文化,通过对斑铜文化的深入分析与梳理,挖掘优秀的文化元素和形象,结合现代设计美学理念,创造出符合现代都市人群审美的实用产品。

基金项目

202301166“斑彩熠熠”——基于非遗会泽斑铜的设计创新与实践创新训练项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刘娟, 钱逍. 试论地方高校在“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以徐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为例[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38(4): 105-109.
[2] 卞伯泽. 古城遗韵[M].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4.
[3] 马知遥, 刘智英, 刘垚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几个关键性问题[J]. 民俗研究, 2019(6): 39-46.
[4] 张化忠. 云南特色文化产业丛书斑铜卷[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5.
[5] 孟冬兰. 会泽斑铜文化探析[J]. 东京文学, 2016(12): 108-109.
[6] 吴雨婷. 现代云南斑铜工艺品的设计方法初探[J]. 艺术科技, 2016, 29(1): 70, 103.
[7] 李晓岑. 云南的斑铜与乌铜走银[J]. 中国科技史料, 2003, 24(2): 158-165.
[8] 田祖. 基于自然形态的图形设计研究[J]. 美术教育研究, 2015(18): 63.
[9] 于亚伟, 温丰泽, 向杰. 云南斑铜工艺文化创新策略探析[J]. 红河学院学报, 2023, 21(2): 40-44.
[10] 李熙临. 激发云南文产高质量发展活力[N]. 云南日报, 2022-05-2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