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过程》对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启示
On the Enlightenment of “Educational Proces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DOI: 10.12677/AE.2024.142208, PDF, HTML, XML, 下载: 41  浏览: 59 
作者: 王童琳: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布鲁纳课程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Bruner Courses
摘要: 《教育过程》是布鲁纳为适应美国科技发展的需要,针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改革创新要求。这本书被西方教育界誉为“有史以来教育界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一本书”。布鲁纳在书中论述了提高教育实效性的四个中心观点,即重视结构的重要性,学习的准备,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相互补充,激发内部学习动机。在我国积极建设思政“金课”的大背景下,《教育过程》一书中的观点对于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本文将从《教育过程》中的核心观点出发,结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相关建议。
Abstract: “Educational Process” is Bruner’s reform and innovation requirement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s book has been praised by the western education circles a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influential book i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the book, Jerome Seymour Bruner discusses four central point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namely, the importance of structure, the preparation for learning, the mutual complement of intuitive thinking and analytical thinking, and the stimulation of internal learning motiv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activ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olden lesson” in our country, the views in the book “Educational Process” have a great enlightening effect on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from the core point of view of “Educational process”,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for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文章引用:王童琳. 论《教育过程》对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启示[J]. 教育进展, 2024, 14(2): 1342-134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2208

1. 引言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新课改背景下,思政课应坚持守正创新,在考虑我国学情的基础上,充分汲取经典教育思想的精髓,推动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铸魂育人的教育价值,用心打造思政“金课”,培养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 《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

《教育过程》是布鲁纳为适应美国科技发展的需要,针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改革创新要求。这本书被西方教育界誉为“有史以来教育界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一本书”。布鲁纳在书中论述了提高教育实效性的四个中心观点,即重视结构的重要性,学习的准备,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相互补充,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一) 重视结构的重要性

重视结构的重要性是《教育过程》中的核心思想。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布鲁纳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性,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良好的认知结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认知结构不仅有助于知识的记忆和提取,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性,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二) 学习的准备

学习的准备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他认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应该具备相应的背景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因此,他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背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帮助学生做好学习的准备。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准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他认为,学生只有具备了相应的背景知识和技能,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他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背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帮助学生做好学习的准备。

(三) 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直觉思维是一种直观的、感性的思维方式,而分析思维则是一种逻辑的、理性的思维方式。他认为,这两种思维方式在教育过程中都非常重要,应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布鲁纳认为,直觉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他也认为,分析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质量。因此,他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 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激发内部学习动机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只有当学生具备了内部学习动机时,才能够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最后,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当学生具备了这些素质时,才能够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教育过程》一书是布鲁纳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他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的学习的准备、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相互补充、激发内部学习动机等思想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3. 《教育过程》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启示

(一) 思想政治课应重视结构的重要性

布鲁纳认为,非特殊迁移,即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应该是教育过程的核心 [1] 。而结构的构建才能促进非特殊迁移的形成。而知识结构的形成需要从教材设计、课程教学以及优化学情评价体系等方面共同努力。

1) 教材设计

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是铸魂育人重要载体,在教材的支撑下课程教学才能有效进行。受布鲁纳的启发,思想政治课教材质量的提升应该从提高教材编写组成员的素质着手。布鲁纳表示“关于忠实于教材基本结构的课程的设计问题,过去几年的经验至少已经使我们得出一个重要的教训,这个教训就是:必须使各学科的最优秀的人才参加到课程设计的工作中来” [1] 。在政治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学术人才纳入教材编写组,多方面听取教学一线教师的建议。立足教学实践,在围绕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教学的需要以及国家人才培养的需要。

2) 课程教学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铸魂育人的主渠道 [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才能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灌输”知识,而是要注重发现教学,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并注重学段之间的衔接,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及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而推动“大思政”格局的构建。

2.1) 注重发现学习

布鲁纳认为“掌握某一学术领域的基本观念,不仅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培养对待学习和调查研究、对待推测和预感、对待独立解决难题的可能性的态度” [1] 。而这种“态度”的培养则有赖于发现学习。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到,高中政治课本的编写十分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师生互动的民主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理解为布鲁纳所提倡的“态度”的学习,这种“态度”是一种正迁移,对学生未来知识的获取与系统化产生积极作用。这也要求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巧用教材,创新教学方法。比如在《哲学与文化》教材中新增设的“阅读与思考”栏目,内容繁多并贯穿课本始终。在该栏目基础上开展思维活动可以启迪学生用哲学思维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如今教师对“阅读与思考”栏目只是简单的运用和呈现,很少用于突破重难点问题。另外,教师对栏目的研究不透彻,通常为了引出知识点直接照搬栏目材料,因此学生对“阅读与思考”栏目缺乏重视,只是作为课程知识的拓展材料简单阅读。为此建议通过创设对话式情境的方式,通过教师具有层层递进的提问让学生借助材料进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并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推进“大思政”格局建设

“大思政”是指对多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因素通过特定的活动或联系机制所形成的合力体系的整体形态描述 [3] 。课程思政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则分别从横向与纵向的一体化贯通来发挥育人成效,共同助力“大思政”格局建设。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聚焦于不同学段的一体化建设,注重厘清各学段之间的关联性与差异性 [4] 。小学阶段的重点是启蒙道德情感、开展启蒙性学习,初中阶段的重点是打牢思想基础、开展体验性学习,高中阶段的重点是提升政治素养、开展常识性学习,大学阶段的重点是增强使命担当、开展理论性学习 [5] 。布鲁纳认为应“经常反复检查中小学教材的基本特性,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1] 。可见布鲁纳对于不同学段教育的衔接性十分重视,也为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提供方法论指导。除此之外,课程思政也是一体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其聚焦于不同学科间的融会贯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6]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发挥广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育人责任,致力于挖掘智育、体育、美育等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3) 优化学情评价体系

“考试也能成为改进课程和教学的斗争中的同盟军 [1] 。”在我国应试教育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枷锁,长期的“灌输式”教育也让学生丧失学习主动权,消磨学习热情。因此优化考试评价机制成为改革重点。高考作为中国教育体制中的重要一环,其考察方向也在不断优化。首先,考察方式更具灵活性。并非单纯考察学生的背诵默写能力,而是通过知识点与时政新闻的紧密结合考察其综合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辩证思维等。另外,展现学科核心素养,考察综合素质。比如23年山东卷的第一题便考查学生对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的把握,这是中国共产党宗旨的体现,也是对学生政治认同感的检验。

(二)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注重学习的准备,发展螺旋式课程

在《教育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的假设 [1] 。基于对“学习行为”本质的探究,他认为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包括新知识的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 [1] 。而为了适应儿童智慧发展的规律性,布鲁纳创造性地提出螺旋式课程。螺旋式课程也为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计提供启发。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程要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入深,循序渐进地推进知识的教学。并通过不同情境的练习,不断巩固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小学五年级课程《我参与我奉献》中,以活动式教学为载体,动员学生了解文明礼仪,做到友善待人,关心弱势群体,自觉约束自身行为。初中学段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课中,进一步促使学生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以情境教学法为载体,在角色扮演中感受劳动人民的实干精神。高中学段在《全民守法》一课中以议题式教学为载体,在师生互动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进一步明确自身的权利与义务,引导学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三)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注重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相互补充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标准答案不断固化学生的思维。教师和学生一味追求标准的答题模板,直觉思维也演变成老师眼中“偷懒”的现象。但布鲁纳认为直觉思维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且极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应与分析思维互为补充 [1] 。这也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正确看待直觉思维,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猜想。当然,“教育的目标不是生产具有自信的傻瓜”。直觉思维并不是要求学生冲动得出结论,而是要进行独立而严谨的思考。这也就对教师提出第二个要求,即正确分辨“直觉的错误”与“无知的错误”。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用结构的方法解决问题,即鼓励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比如在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中,发展观的学习就可以结合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历程来进行学习。

(四) 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布鲁纳认为,短期的唤起兴趣,同在更为广博的意义上长期地建立兴趣不同。外部的奖罚会在一段时间内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促进作用,但是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才能更加持久地促进其学习行为 [1] 。借鉴《教育过程》中的建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首先应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要注重难度适中的问题,在尊重课程结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挑战中等难度的问题,从而使其获得胜任感,强化内部动机。比如在讲解“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一课时可以选择介绍各个国家不同的建筑风格及内含的文化底蕴,并通过学生的探讨讨论总结归纳出文化具有民族性与多样性。通过丰富的案例与生动的教学环节赋予教学内容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4. 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改革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需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过程》中所蕴含的教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对其创造性应用也有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提高实效性。思想政治课教学应重视课程结构设计,发展螺旋式课程,注重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相互补充,以及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进而全力打造思政“金课”。

参考文献

[1] 布鲁纳. 教育过程[M]. 邵瑞珍, 译. 北京: 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2: 36-39, 47, 49, 61, 69, 81.
[2] 岑志福. 铸魂育人思政力行[N]. 黔西南日报, 2023-12-08(005).
[3] 刘兴平. 高校“大思政”格局的理论定位与实践建构[J]. 思想教育研究, 2018(4): 104-108.
[4] 许凤伟. 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建设”的意义、存在问题及策略探究[J]. 教师, 2022(12): 9-11.
[5] 张天宝. 坚持立德树人用心打造思政“金课” [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23(9): 4-7.
[6] 习近平.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