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必要性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The Necessity,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E.2024.142209, PDF, HTML, XML, 下载: 70  浏览: 178 
作者: 刘蓝田: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合肥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素质教育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Quality Education
摘要: 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平台与窗口,更是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进入新时期,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就业形势也在发生显著变化,竞争激烈,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各大高校纷纷推出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火如荼。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创新性不足,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本文立足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分析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原因,并探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助力大学生社会实践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Abstract: Social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it is also a platform and window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society, combine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also an important chan-nel to improve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promote all-roun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period, the pa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is accelerating,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also undergoing significant changes, the competition is fierce, the importance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is further high-lighted, and major universities have launched various forms of practical activities, which are in full swing. But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resulting in some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is mere form, lack of innovation, failed to achieve the expected effect. Based on the necessity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actical problems and rea-sons, and explore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to be implemented and achieve actual results.
文章引用:刘蓝田.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必要性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2): 1347-135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2209

1. 前言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是社会发展的希望,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宏观层面的社会发展需要,还是微观层面的职场需求,都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身在“象牙塔”内的大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是他们走出校门、提前熟悉社会,增长见识,丰富才干,积累社会经验的法宝与利器 [1] 。新时代新要求,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走马观花,侧重形式的社会实践已然无法满足现实需要,如何在素质教育的新格局下,探索走出既能贴合学生专业实际,又能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同时还能丰富素质教育内涵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需要个人、学校、社会全方位参与,多角度发力。

2. 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现状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课堂教育的必要补充,也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创业能力的重要方式。在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中,便十分重视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等观念深入人心。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实践更是被推上新高度,强调“实践出真知”。早在上个世纪末,国内不少高校便相继开设了社会实践课程。进入新世纪,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得到了高校乃至全社会的逐步认同,不少高校专门开设了相应的实践课程,或利用寒暑假等假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大学生们也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了解了社会,增长了见识与才干,提升了动手能力,培养和丰富了创新思维,为就业和创业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在纵深推进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形式主义浓厚,重过程轻结果,除了一些人的观念没有转变外,一些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课程或组织相关实践活动时,也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甚至个别高校还将社会实践与学分挂钩,造成了负面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学生的排斥,不利于社会实践发挥正向作用。社会实践如何做到与时俱进,落到实处、推向深处,亟待多方共同努力。

3.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1) 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教育是指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深入。从这一定义不难看出,高等教育对于学生感知社会、融入社会的要求更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帮助大学生开拓眼界、提升自身素质与个人能力的有益途径。进入新时期,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关注,不断改革完善教育模式,适应时代发展成为共识。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具备理论学习的能力,也要拥有动手实践的能力。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看重学生品格、道德素养,这些同样需要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磨练自我、提升自我,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2)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

从现实来看,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高中的教育,因为有升学考试的存在,仍旧具有鲜明的应试教育痕迹,课堂教学占据着绝对的比重。而到了大学,专业化、职业化成为主流方向,教学氛围也更加宽松,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感、创新创造思维成了必选项,因此就需要大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不仅仅是埋头苦读。此外,就业是每个大学生都要面对和思考的一大问题,如何提升就业率,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也是高校绕不开的话题,大学生最终都要走向就业岗位。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呈逐年递增态势,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竞争压力大,越来越“卷”,要想提高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大学生提前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环境,并通过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经验。

3)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

在当前的时代大背景下,高校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堡垒,既是先行者,也是开拓者。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以培育、提升受教育者各方面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个性和动手能力以及道德品质,提升综合素质也就成了大学生的一项重要学习任务。对于尚在学习阶段的大学生而言,社会实践既是实践的课程,也是逐步迈入社会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大学阶段,学生已经划分了专业,教学基本是围绕专业方向来开展,有着更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无论是哪一门专业,都需要理论结合实际,社会实践就成为了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学习成果、转化智力成果,并提前熟悉了解本专业就业方向与形势 [2] 。

4. 当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对社会实践认知模糊,态度消极

从我国教育模式沿革来看,应试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都占据着主导地位,读书的目的性较为明确,那就是为了应对考试,课堂教学被视作主责主业。例如,在传统科举时代,读书人的目的就是为了考科举,“学而优则仕”“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些言论便直观地反映出了这一点。到了今天,应试教育背景下,顺利通过高考,上一所好大学,为自己的学业乃至今后的人生做好铺垫,打下良好的基础,成为诸多学生乃至家长的共同心声。

受此影响,重视课堂教学的观念根深蒂固,甚至不少人直接将学习与课堂教学划上了等号。导致学生、学校乃至社会对于社会实践的认识模糊,态度也较为消极。不少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性并不明确,不知道为啥实践、从何处实践、实践之后如何转化提升成为通病。而一些学校也将课堂教学作为主业,忽视了实践教学,并未为学生行之有效地开展社会实践创造合适的条件。

2) 社会实践流于形式,重过程轻结果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实践思想认识上的不足也加剧了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形式主义。从过程上来看,部分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并无清晰的认知,目的性也不明确,事先功课没有提前做足,在实践过程中走马观花。更有甚者,直接是闭门造车,关起门来在网上随便找点资料,东拼西凑一份调查报告便了事,社会实践既没有落在脚下、也没有进入脑中 [3] 。从结果上来看,这种流于形式的社会实践无法帮助大学生真正了解社情、国情,也无法做到实践出真知,更无法在实践中检验学生的理论学习水平。

除了学生本身,一些高校在启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也存在形式主义,没有正确认识到新时期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而是简单对待、粗暴推进。例如有的高校直接将社会实践“下放”到学生社团,下达完成任务,甚至有的高校为了学生完成任务,将社会实践与学分挂钩,这种“任务摊派式”的推进,无形中为形式主义的产生和弥漫进行了“加码”。

3) 学校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未能发挥正向引导作用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这也就意味着如何让学生做好社会实践,是高校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既是职责,也是使命。社会实践既是活动,也是一项课程,这就要求,学校要认真对待,做好课程规划。但是从现实来看,部分高校在社会实践课程设置上缺乏系统性,有的是将社会实践视作课堂教学之外无关紧要的活动,有的是把社会实践单纯看作是学生活动,没有意识到学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要发挥正向引导作用。

学校课程设置的失当与学校正向引导的缺位,导致了大学生社会实践从定位上就没有上升到高等教育核心教学任务高度,也无法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嫁接更多的社会资源,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一方面,容易导致大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时盲目、盲从,缺乏科学指导;另一方面,也容易出现因为社会资源的薄弱,大学生无法接触到与所学专业契合的实践场地、岗位,导致社会实践缺乏针对性。

5. 新时期大学生做好社会实践的对策探究

1) 强化宣传引导,提高重视程度

进入新时期,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就业形势,都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社会实践也被提升到了更新的高度,无论是学生、学校,还是社会都应正确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提高重视程度。从学生来看,要清醒地认识到大学阶段开展的社会实践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更是拓宽专业理论知识转化渠道,强化综合素质,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以便更好地步入职场、踏入社会;对于学校来说,要落实主体责任,强化宣传引导,首先从学校层面提升社会实践的知晓率、参与度,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4] ;从社会角度来看,全社会都应该认识到大学生既是生力军,也是接班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就业问题的妥善解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持续稳定与长足发展,既有现实意义,也有战略意义。因此必须群策群力,转变思想观念,化风成俗,统一思想,高度重视,为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 优化课程设置,建立长效考评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项教学任务,如何优化课程设置,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应该充分了解社会环境的变化,掌握职场需求,并结合自身办学特色,统筹谋划、整体推进,确保课程设置科学合理。主要应从两方面发力,一是与时俱进,扩大社会实践的范围,不再将社会实践局限为学生利用空闲时间开展的社会调查,而是将勤工俭学、发明创造、自主创业等均列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灵活设置课程,丰富其内涵;二是学校还应建立长效的考评机制,打破当前侧重调研报告文字材料考核的机制,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将过程与结果均纳入考核体系中,例如可以适当设置鼓励奖、加分项等,并打造多元评价体系,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并丰富考核机制,调研报告评比、PPT演讲展示、现场调研打分等齐头并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 [5] 。

3) 整合社会资源,做好制度保障

社会实践本质上是带有目的性的实践活动,而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目的性更加明确,那就是熟悉社会、增长见识,提升综合素质,尤其是了解所学的专业背景、就业方向。但学生自身资源有限,这就需要学校和相关部门做好制度保障,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例如校企共建社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场地支持;积极吸引企业参与,与对口专业进行精准对接,便于学生快速找到符合专业方向的实习实践岗位,更好地推动实践成果转化,校企互利互惠。与此同时,还要设置准入门槛,制定合理的奖励机制和定向追踪服务模式,以及双向考核机制,从制度层面上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避免与企业对口的社会实践沦为“打黑工”“磨洋工”,消除学生、学校和平台三方的后顾之忧,合作共赢。

6. 总结

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进入新时期,随着社会环境和就业形势的变化,社会实践的必要性被推上了新高度,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也是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当下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对社会实践认知模糊,态度消极;社会实践流于形式,重过程轻结果;学校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未能发挥正向引导作用;受传统观念影响,社会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为了破解这一问题,需要个人、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多元共建,强化宣传引导,提高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优化课程设置,统筹谋划推进,并建立长效考评机制,突出实践的科学性。同时整合社会资源,做好制度保障,真正让社会实践与时俱进,发挥最大社会价值,在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提升就业竞争力、优化高等教育体系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曹源, 詹跃勇. 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9): 116-118.
[2] 王龙龙, 姜宁.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报道发展方向思考[J]. 传媒论坛, 2022, 5(3): 27-29.
[3] 王善浚, 齐巍. 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形式主义”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2021, 29(3): 95-102.
[4] 王海亮, 王欣欣.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生成逻辑与价值意蕴[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17): 74-77.
[5] 刘浩天, 董杨. 浅论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J]. 中国成人教育, 2014(11): 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