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解决社会问题上,中国社会工作(以下简称“社工”)的理论与实务方法主要以引用西方理论与方法为主,但实践表明,其实效性受到挑战,由此,如何构建我国本土社工理论以指导实务工作是亟待解决的学科发展问题。本文认为,社工本土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更好地适应和解决中国特定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社会问题。
在百年社工历程中,专业社工被视作舶来品,中西社工在应用上存在差异化,这是由于中西文化体系的差异、社会情况不同、社工的哲学基础不同,因此西方的理论无法完全适配中国社工实践活动。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解放自我、解放个性,是社工理论和实务需要遵循的原则和价值观,将关注人的价值看作“个人主义”,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注重人际关系,个体被置于个体–家庭–社会的系统中,这与只强调个体–社会系统的西方人本主义文化不同;费孝通先生提出了“差序格局”,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不同,“团体格局”的思想会给中国本土社工实践带来理论应用的困境,西方社工主动为服务对象提供个案服务,而中国的困境群体因隐私问题不愿接受社工提供的帮助;西方的个人主义、个人中心与儒家的集体主义、大同社会和道家的出世、归隐、自恃等均格格不入,其哲学思想同样无法兼容中国人的思维特点。
从社工理论与实务的角度出发,以发掘中国社工理论的“本土性”资源,实现本土性资源嵌入本土理论与实务。理论层面的本土性资源有易经、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和佛教等,周易是本土性资源中的典型。钟桂男阐述了易理系统理论与生态环境系统理论的关系,从周易的视角阐述了周易与社会工作学的密切联系,历史上的《易经》为中国人民所用,它述说了一个宇宙本体论、发展的过程和变易的原则,影响中国人的认知、行为、态度和信仰等,因此具有理论的本土性;在实务层面,通过易经引导社工与案主共同寻找人生与宇宙的真理,把易经作为改变自己、家庭、团体、社会与开发潜能、适应环境及创造环境的指导(钟桂男,2006),将本土资源应用于社工实践中,将周易易理嵌入社工理论中,指导社工实践。
本文将周易视作社工本土理论资源,通过周易相关理论指导心理与环境的分析过程,解决社工实务的困境。在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本土理论能更好地指导本土实务,促使实务本土化,中国社工以文化自信的心态审视西方社工理论,以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看待西方社工理论的哲学思维,立足于本土理论,方能融合西方社工知识体系,将理论、原则、方法与工作模式嵌入我国本土的社工实践中。
2. 文献综述与《易经》启示
在社工领域,中国存在着西方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和适用性问题。社工理论普遍基于西方思想,但在中国的社会背景下,存在本土化困难,存在国内本土社工理论体系尚不完善、理论应用缺乏系统思维以及社工理论缺乏中国处境下的反思等问题。实际实践中,社工在将西方理论应用到中国环境中时也面临挑战。这包括西方理论与中国实际之间的脱节,以及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为解决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基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来本土化社工理论,借鉴《易经》的哲学思想,如辩证、系统、平衡等,来拓展社工实践方法。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中国社工领域的挑战。因此,社工理论需要更深入地结合中国文化,以适应中国社会的特点,从而实现本土化和提高社工实践的有效性。
(一) 理论挑战:社会工作理论难以本土化
经梳理,理论挑战主要包括本土社工理论体系的不完善、理论应用存在的挑战、和社工理论在中国处境下的挑战。
一是目前国内本土社工理论体系尚不完善,国内社工理论体系主要采纳并应用西方相关学科,尤其是西方社会学。姚进忠认为,中国人的文化观念、行为模式和体制设置作为构成性因素挑战了“引进”的社工理论与实践模式,因此需要更加贴近中国实际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姚进忠,2014);徐选国等发现在英美强势文化主导下的西方社会学理论背景下探究中国社会学发展,无法摆脱西方社会学理论范式的路径依赖(徐选国,田雪珍,孙洁开,2021);李迎生提到了社会工作的西方理论基础为社会学、心理学、精神医学、医学、经济学等,但受到西方价值体系影响,并不完全适应中国社会,并提出本土理论体系不足制约了中国社工的发展的观点(李迎生,2008)。
二是理论应用过程中缺乏系统思维。李慧贞认为“优势视角”将问题外化、忽视或悬置,并且该理论视角忽视了社会政治生态根源(李慧贞,2015),该理论视角的系统观念薄弱;蒙艺和徐宪提出“赋权”理论的“助人自助”理念又过度关注个人困境,而忽视宏观社会结构和制度环境的限制(蒙艺,徐宪,2018);田毅鹏和刘杰又提出了中国社会的“个人–家庭–社会”的三维思维模式,而西方社工缺少家庭这一维度的系统,只当作社工的外部环境看待(田毅鹏,刘杰,2008)。
三是西方社工理论缺乏中国处境下的反思。邵亚萍认为人本主义理论在本土化过程中的困境根植于中国社工实践的经验、社会环境和本土意识之中,存在本土文化和社工实践的双重困境(邵亚萍,2019);范明林和徐迎春发现多数实务研究套用西方社工理论之时有生搬硬套的嫌疑,缺乏中国处境下的深刻反思(范明林,徐迎春,2007);吴帆认为,西方理论直接运用,会出现误判、误解、水土不服、困惑和混乱等问题,并说明了本土情境的理论见解和创新的重要性(吴帆,2017)。
(二) 实务困境:西方理论应用难于有效性
一是西方理论与本土实务的断层引发的理论嵌入困境。刘振提出我国社工知识理论与本土实践的分离是这一转型的阻碍根源之一,转型时期缺乏对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刘振,2022);卫小将等表示中国社工可能用西方文献和理论以界定案主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忽视中国人的感性、人情、面子、认受性和家本位的特质(卫小将,李喆,苗艳梅,2008);安秋玲提出了社会实践中,社工缺乏知识的积累,阐述了宏观层面的社会工作“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认识过程,而是一个具体的、能动的活动过程”,任何理论知识不能直接套用在实务之上(安秋玲,2013);汪鸿波和费梅苹则是发现了导致社会工作话语与现实的知识性断裂的原因,是因为政界的工具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与学界的专业服务取向存在结构性张力(汪鸿波,费梅苹,2019)。
二是本土文化和西方理论、价值观冲突引发的实务困境。周丹红列举了价值观的冲突:专业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冲突、专业伦理的内部冲突以及专业价值观与案主价值观的冲突,这些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周丹红,2011);当代社工的价值伦理、理论方法、实践技巧在一定程度上来自西方传统文化资源,存在西方文化的社会工作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存在难以融合的问题(杨生勇,王才章,2011);刘华丽和卢又华认为,因为中国主流的儒家文化存在迥异于西方的独特理念与运作方式,导致社工在中国民众中的认知度不高,有问题亦不知或不想来找社工,前线社工面临实务困境(刘华丽,卢又华,2014)。
(三) 《易经》启示
国情不同、社会不同、个体差异性导致理论的应用存在困境,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存在偏差,因此社工理论应基于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基本国情进行本土化的建构,发展与中国文化相契合的社工理论。
本文从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群经之首”《易经》得到社工本土化理论建构的启示。《易经》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连成一体,其辩证、系统、平衡、生成、环境、运动、周期等思想对开展个案、小组、社区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社工方法介入案主时,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案主面临的困境和环境所带来的挑战。基于此,本文将《易经》中的乾卦、困卦、未济卦等三个典型卦象融入到社工的理论应用中,丰富具有周易特点的社工实务方法,帮助案主摆脱困境,把卦象、卦辞、爻辞、象辞等所传达出的理论和思想应用到实务中,使用现代化的语言解释,从而实现周易视角的理论与实务的本土方法建构。
3. 《易经》的社会工作学思想
《易经》包含《周易》《连山》和《归藏》,目前现存于世的仅有《周易》,《连山》和《归藏》均已失传。《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即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有机结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具有重要影响意义。借鉴《周易》的理论、方法与社会学具有相通的部分,在本文中即是以周易的卦象分析服务性对象心理、环境上的困境,帮助服务对象和增能。
(一) 主张“天人合一”之观
《易经》将“天”“地”“人”看成是一个整体,并由此演化出“天道”“地道”“人道”,其中,此三者并非只指具体的天、地、人,而是可根据不同场景进行定义。例如社会工作者开展专业服务时,“天”即是社会工作机构,“地”是服务对象,“人”即是社会工作者,同步到六十四卦中,如“既济卦”可与此情境相符合;既济卦“
”模型为“上水下火”,代表水火相交,处处平衡。社工正处于九三和六四之中,上要服从机构安排,对机构负责,遵循对机构的伦理责任,下要对处于九二和六一的服务对象负责,把握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并协调好机构与服务对象的工作。
(二) 主张“复杂系统”之思
六十四卦的象数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缩影。六十四卦又彼此相联系、相互影响,每个卦中有六个爻,六爻也彼此影响,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构成多种复杂系统,类比到人类社会,《易经》的不同卦象代表着不同的主体。如“乾卦”“屯卦”即是个体成长的历程,同样“屯卦”也可视作一个组织系统,卦象“家人卦”“蒙卦”强调学生与老师的关系。
将上经三十卦相串联起来,可看成社会发展的周期规律,其本质是用自然现象刻画个体处境。个人机体是一个系统,个体所在的家庭、社区、学校和社会等也是一个系统,个体的成长受到自身的影响,同样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
案主、社工、案主家庭、班级、社区、学校以及企业组织等均视作一个个系统,在对服务对象介入过程中,社工需把握整体思维和系统规律,协同多个系统,为服务对象提供支持,链接资源,促进服务对象增能。
(三) 主张“阴阳互补”之道
阴与阳是相互对立的统一体。阴为偶,阳为奇,阴为凶,阳为吉,二者不可割裂,阴阳之道是朴素唯物主义并包含辩证法思想。在具体卦象中,阴为“- -”,阳为“—”,阴为复杂系统的负反馈,阳为复杂系统的正反馈。
阴与阳的本质并无价值评判,即无是非好坏之分,只是用来表示客观的事实。在这里,其与社工伦理的非评判性观点殊途同归,尊重客观事实,不随意评价、指责和批判服务对象的认知和行为。另外,易经强调“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生”,这种视角是值得社工专业所借鉴。
社会工作中的问题视角和优势视角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问题视角的服务焦点在于关注服务对象的问题和困境,主张利用外部力量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优势视角的服务焦点在于挖掘服务对象自身的能力和优势,从服务对象自身提升其潜能。《易经》的阴阳之道涵盖了这两种理论视角,六爻中的阴阳交错,正是将凶之问题和困境与吉之潜能和优势体现出来,强调在阴阳交错的环境中解决问题,由凶转吉,由吉变凶,从第一爻至第六爻循环往复,直至把握平衡。
(四) 主张“生成过程”之路
“易”生成过程。“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它解释了“易”的生成,强调其生成性与过程性,是整个易系统演化的过程。如刘敏提出,“‘易’立足于天–地–人三位一体生成演化的规律,以人为万物之主的理念出发,以天地为基石,推演天、地、人以及世界万物之间的相生演化”(刘敏,2013)。
《易经》卦象生成性路径贯穿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中,用生成的视角而不是构成的视角看待社会发展,研究个体、家庭、社会等系统,从整体出发,以演化的眼光看待社会秩序,解读社会结构。自然科学的演化思想体现在:人类生命个体的细胞平均每七年换一次,但人终究还是那个人,究其原因,身体系统是保持整体生成性的,细胞、组织、器官不是组合和分解,而是在功能和层次上的相互联系,各要素的更替和生灭;社会科学的演化思想:“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从血缘家庭演变到一夫一妻制家庭,它是动态的,从是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化的过程。另外,社会形态的演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与社会发展相似,如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恩格斯,2018)。其自组织即是一种自然生成的思想,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中多个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一个生成性演化的过程,这种演化的过程反过来推进社会进步,该过程具有复杂性、丰富性和历史性。
4. 《易经》卦象的社会工作实务应用
六十四卦均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对于社工的实务层面,不同卦象的应用场景不同。对个案工作而言,经梳理,《易经》中的“乾卦”“困卦”与“未济卦”能比较贴切地描绘出服务对象的现实处境。本文从社工理论的高度,阐述乾卦于理论给予实务指导过程中的适恰性,在个案、小组和社区三种工作方法中寻求乾卦嵌入的理论思路,随后将从困境之卦——《困卦》着力于分析其主张的哲理和思想,应用于社工和服务对象,帮助服务对象出困、解困。最终以未济卦融入结案阶段,阐明理论与实务的延续性。
(一) 乾卦“君子”理论指导实务应用
乾:“元亨利贞”。元、亨、利、贞即对应君子的四种品德:元始、亨通、和谐、正固。乾卦将君子比作“龙”,其卦象为六阳,六爻皆不变,必亨通,必利在正固,卦象即含有君子的德行、成为君子的标准。
乾卦之精神体现在六爻之中。“初九:潜龙勿用”,此爻之意在于隐喻实务在发展之初,但比较弱小,需要小心谨慎,不要轻举妄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二”更深层次的寓意在于“龙”走出了低谷深渊,有利于见到德贤之人,并使自身发展;“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历,无咎”,“九三”阶段强调“龙”只要勤勉努力、小心谨慎、自强不息,就可以免除当下阶段的灾祸,此乃一种积极暗示;“九四:或跃在渊,无咎”,“龙”根据形势进退,选择跃上天空或者停留在深渊,只要根据形势进退,把握机会,就不会错误;“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九五”是事物发展的鼎盛时期,“飞龙在天”表示君子像飞龙一样飞在高高的天上,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君子向“大人”看齐,大展宏图;“上九:亢龙有悔”,此爻为卦象发展的最后一爻,暗示“龙”取得成就,身居高位,要戒骄戒躁,否则仍然会失败后悔,要巩固事物成效;“用九:见群龙无首,吉”,“龙”都各司其职,但将龙视作社工和案主,更深的含义为,社工和案主都各司其职,此案例取得了成效,达到结案的效果,案例为“吉”。
本文根据乾卦特点,提出其刚健精神对社工实务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其在个案、小组和社区社会工作中可发挥以下三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1) 个案工作:系统思考与综合解决
乾卦具有天人合一视角和宏观思维,乾卦是生态视角和社会系统理论的体现,在乾卦观念指导下,社工可应用其哲理并进行系统性思考。Barbra Teater认为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是旨在揭示人在环境中,通过个人、家庭、小组或者社区的整体性评估探索案主可能需要干预的系统(Barbra Teater, 2013)。
“天人合一”与“人在环境中”是高度契合的,都强调个体与个体所处环境的动态关系。个体、家庭、小组和社区是服务对象所处的不同层次的社会系统,本文认为这四个系统可以扩充为个体、家庭、朋辈群体、社区、大社会和互联网圈这六个系统,称作“乾卦系统”,用乾卦的各个爻由下到上代表每个系统,层次由简单向复杂。社会工作者作为服务实施者、观察者参与到该“乾卦系统”中,基于服务对象的需求来开展个案服务,全面评估服务对象在其环境中遇到的问题。
本文结合乾卦的思维和视角,贯穿服务过程,分析实务启示,给出个案服务动态启示表,见表1。

Table 1. The application of “Qian Gua” casework
表1. “乾卦”个案工作应用
2) “天人合一”小组:动态的场域环境与生活空间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于20世纪中叶提出场域理论,该理论主要强调空间社会实践和权力分配的关系,以及在不同场域中的资本积累和竞争。在心理学领域,在20世纪早期心理学家库尔特·莱温也提出了场域理论,将人的行为和经验视为场域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场域理论应用于社会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的观点有三个:“行为环境论”“生活空间”和“此时此地”。其核心思想是强调环境的重要性,行为环境论是建立在心理场域和物理场域的基础之上的,现有的生活空间会影响个体的心理事件。
场域如何与“天人合一”小组产生联系?场域理论中的环境包含三个要素:物理系统、社会系统与心理系统。这三个系统又存在于物理场和心理场之中,如上所述,《易经》乾卦存在刚健的天、地、人系统。在周易视角下,天对应的是物理系统,地对应的是社会系统,而人对应的则是心理系统,即为 “天人合一”社会工作小组系统,因此将心理系统和“人”系统置放于物理系统和社会系统中进行研究,个体的行为产生于环境中,受“天”和“地”的影响,与环境相互作用。
“乾卦”如何融入“天人合一”小组之中?按照先天八卦,乾卦的三爻均为阳,乾卦为一,其余卦为衍生,可以建立“天人合一”小组社会工作。在实务的过程中,步骤为:一是选取8人组成一个团体,将每个个体看作是一个“量子”,每个量子赋予一种卦位,初始的卦位为乾卦,初始座位按照先天八卦图随机排列,经过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后,经场域理论与爻卦演变的分析应用,涌现出不同的层次:人、天、地。二是小组活动动态地进行,个体初始一个卦位“乾卦”,小组活动结束后经演变赋予一种卦位进行再分析。三是进行效果评估,勒温用B = f(P, E)表示,其中,B表示行为,P表示个人内在属性,E表示环境。在“天人合一”小组中,将B0表示小组活动中的初始行为,Δb表示组员在小组活动中行为的变化情况,那么Δb = f(P, E) − B0,当Δb > 0时,个体的改变为正改变,记为阳反馈;当Δb < 0时,个体的改变为负改变,记为阴反馈;Δb = 0时,个体未发生改变。
具体而言,“天人合一”小组工作开始时,可将每个个体赋予初始值1,即乾卦记作数值1,利用行为计量统计表对每一环节小组组员行为、抢说话次数和总表现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总表现情况作为行为B的参考。由于小组组员正常行为是正反馈,抢说话为负反馈,因此,正常行为记录为正,抢说话记录为负,个体表现情况为二者相加,每一个环节记录个体表现情况,并按照数值进行排序,数值排序对应八卦位序,数值从低到高依次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对应的排名为8、7、6、5、4、3、2、1名,即可看出个体在每个环节的位序变化图并最终统计总表现情况,按照八卦位序进行排列,随后由前后两个八卦组合,形成六十四卦中的任意一卦。若个体1的最终位序为乾卦,个体2的最终位序为坤卦,两位个体相互作用成64卦,为泰卦和否卦,可以得出二者在“天人合一”小组中的位序关系。
最终,统计Δb即可得出小组组员在小组活动中的正负和位序变化情况,二者均作为小组组员改变情况的参考指标。
3) 乾卦社区营造:探索精神、刚健精神与“自然法则”
乾卦作为六十四卦初始之卦,象征积极向上、开拓进取探索精神。在社区工作开始时,社区社会工作者作为社区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应当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勇于探索新的解决方案和创新方法,以应对日益复杂性社区问题,即需要超越传统思维框架,敢于冒险尝试,寻找适合社区发展的最佳途径。
刚健精神在社区工作中至关重要,社区工作者应以乾卦的刚健精神为指引,坚定信念、坚守初心。实务中社区工作者经常碰到压力,如与居民发生冲突,或是社区工作无力开展,或是社区问题短期无法解决等,需应以“乾”卦刚健精神为自身工作的指引,保持坚韧性,通过适应性和复原力应对困难。同时注重以“坤”卦为辅,在刚健的同时注重包容与柔顺,注意倾听社区成员的声音和意见,运用灵便方法以满足不同社区群体诉求。
社区社会工作者需遵循“自然法则”。一方面,乾卦所代表的天和自然法则是整个宇宙的基础,社区作为一个有机系统,需与自然和谐共生。社区社会工作者应重视社区生态环境、社会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保护和发展,遵循“自然法则”,寻找与自然和社区需求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遵循“自然法则”即是要尊重社区建设倡导的“五社联动”自组织发展,即应注重五社联动多方治理主体协同合作机制的积极作用。协同学认为大量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常常表现出协同作用,从而自组织向各种各样的有序状态发展(赫尔曼·哈肯,2013),在“五社联动”中,党的领导成为社区发展复杂系统的序参量,复杂系统的多方治理主体为社区、社工、社会组织、志愿者、慈善资源,通过每一阶段社区党组织的引导,以及社区复杂系统中多元主体的协同“同向”合作,使社区系统的混乱度降低,秩序性增加,社区复杂系统达到临界状态,即完成了该阶段社区系统的演化,这是乾卦“自然法则”机制的另一种阐释。
(二) 心理与环境解困之道
解救危难、缓解困难是社工在服务对象层面上的目标,社工的基本任务就是为有需要、有困难的群体解决压力、克服困难,促使其回归正常的生活。《周易·困》借助于卦象、卦辞、卦气、爻象、爻辞、爻位、爻气等分析案主困境,将案主困境形象化为“困卦”,即上卦为泽,下卦为水,水于泽下,水无法流通,君子处于困境之中,由此本文从不易、简易、变易三个方面分析困卦的解困之道,促进服务对象增强德性修养,强化独立人格,由“凶”转“吉”,达到亨通。
1) 不易于困:守正固
困卦卦辞:困,亨,贞,大人吉,无咎。“困卦”意为虽处于困境,但是只要处之泰然、走出困境,“大人”就会变得亨通吉祥,但处于困境之中,个人力量是弱小的,是没有话语权的。困卦指出君子应处之泰然,守正德,以君子之标准要求自身。如,困卦九二为“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享祀;征凶,无咎”。征凶表示不要行动,行动会面临凶险,为何?九二阳居阴位,不当位,处于困境之中,因此应遵循不易之道,恪守本心,反求诸己,避免自己优秀的道德修养被外部环境所影响。
对于社会工作者而言,困卦于个案工作的启示在于善于发现服务对象的坚贞品格,引导服务对象守正固,避免贸然“征”,造成“征凶”。在面对问题和困境时,一些服务对象可能急于追求快速解决方案,而忽视了稳定和持久的努力,社会工作者应让服务对象发挥其内在能力,合理利用案主的抗逆力,发现并发挥服务对象自身优势,包括塞利比在其优势视角理论中提到的个人经历、个人品德、天赋、感悟、故事、灵性、意义和社区资源等(Dennis Saleebey, 2015),这些均可视作为“不易”的优势。
2) 简易于困:析困境
困卦利用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来比拟象征个体面临的诸多困境,描述困境的阶段。如,“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意指个体被困于草木,居于深林,遭受隐士之困、贫穷之困;“困于酒食”并不是没有食物吃的意思,而是酒食过量,产生行为上的偏差,遭受行为之困;“困于石,据于蒺藜”意为被困在乱石中间,依靠有刺的蒺藜爬出来,个体遭受多重之困;“来徐徐,困于金车”意为个体的发展之路被金车堵住,个体遭受事业之困;“劓刖,困于赤绂”,处境为困,即将解困,意为德性品格之困;“困于葛藟,于臲卼”,被困在缠绕的葛藤中,身临高危之地,个体遭受环境之困。上面分别是从初六爻到上六爻展示出不同的处困情形,再如《序卦传》言“升而不已必困”,此“困”为个体遭受的心理之困。
简易于困意味着社会工作者要善于分析服务对象所遭受的困境以及困境所处的阶段。以困卦的六爻为借鉴,采用问题视角和优势视角分析个体存在的问题和优势,帮助服务对象识别和描述所面临的困境,服务对象所面临的困境并不是单一的,事业上的困境可能会导致心理上的困境,心理上的困境可能会产生行为上的偏差,并产生经济上的问题,因此服务对象遭受的困境往往是多重的、复杂的。面对复杂性困境和问题,一是社会工作者要与服务对象合作,定义和概括不同类型的困境,例如经济困境、情感困境、家庭关系困境、职业发展困境等。二是探索个体的困境所处阶段,分析困境起源。个体面临的困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不同阶段后的演化过程。三是评估不同困境给服务对象带来的影响。对服务对象进行全面的困境评估,从而积极寻求帮助和改变,由“凶”转“吉”,便可由九二的征“凶”转向上六的征“吉”。
3) 变易于困:“致命遂志”精神
《周易·困》言“君子以致命遂志”。这是一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精神,这种精神在支撑个体解困、脱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体精神与独立人格是个体参与改变的内生动力。如,陆综舆在《易经证释》中提到,“困于时,不困于人;困于物,不困于心,则虽困,仍自成其德,达其道”。君子处困,不失其本心,虽困于环境、困于物质、困于行为等,但困卦以九二和九五的道德修养为指引,本心刚中;再如,《程氏易传》中所言,“当推致其命以遂其志。知命之当然也,则穷塞祸患不以动其心,行吾义而已。苟不知命,则恐惧于险难,陨获于穷厄,所守亡矣,安能遂其为善之志乎?”(梁韦弦,2003)意即如果不明天命,就在困境前恐惧、退缩,在穷厄前灰心,失去自己所坚守的事物,又怎么能实现为善的志向呢?
变易的关键在于发挥主体自觉性,主动性,用“发明本心”去“增强权能”(邱心凯,曾富生,苗壮等,2019)。一是社工应强化案主的“君子”精神,承认案主的能力和价值,鼓励其夯实个人信念,帮助其消除其无力感,并尊重案主的主体地位,与个体共同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行动计划,进而保持坚定的意志和决心。二是共同设定小目标和逐步行动,即使面临挫折,也能坚守“致命遂志”的精神,心内的超脱必然引领个体走向亨通。
(三) “未济”以始为终:完善结案工作
“未济”卦代表事物即将完成,但尚未完成或未达到最终状态,即意为以始为终。“未济”卦在“既济”卦之后,是周易第六十四卦,以未济为终,实际上是以始为终。个案工作的最后一个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有结案、成效评估和跟进服务,与未济卦类似。结案不意味着服务成功或者服务结束,而是需根据案主情况跟进服务,与案主保持联系,根据案主需要继续提供支持和指导,确保效果的巩固和服务的延续性。因此,以未济卦哲理为指引,将此卦融入社会工作中,有利于巩固结案效果,提高社会工作服务的延续性。
1) 生生不息的精神
社工以生生不息精神,为案主提供关系、精神上的支持,延续服务,并要将服务视为一种可持续的关系和承诺。社工不仅要关注解决问题,更要注重帮助案主发展潜能、提升生活质量,在案主的场域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未济卦六五之《象》曰“君子之光,其晖吉也”,意味着社工通过展现其生生不息精神和专业能力,成为案主的明灯和“光芒”,这种“光芒”是社工用以引导和激励案主的力量。即是,通过君子之光的示范,案主得以受益并继续前行,服务工作也得以延续和发展。因此,社工实务不仅只关注服务的专业关系,也要在精神层面提供指引,肯定服务对象阶段性的“既济”成果。同时,未济卦的生生不息精神也可视作社工实践的价值观,是社工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忧患意识与思辨精神
“既济”与“未济”体现忧患意识与思辨精神。在“既济”时“君子思患而豫防之”,在“未济”时“君子以慎辨物居方”(胡晓艺,2021)。“既济”与“未济”上下卦分别为坎、离和离、坎,互为错卦、综卦、交卦。两卦通过卦象、卦辞、卦气、爻象、爻辞等说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且均以狐狸渡河为象喻,劝勉警示人们要以谨慎态度明辨事物性质,并审视事物和自身发展的时序和位序。
社工与案主双方均应被视为“君子”,借鉴“既济”“未济”之忧患意识与思辨精神,要求“君子”同心相济,在结案阶段共同思考整个服务过程。由“衰”入“盛”难,由“盛”入“衰”易,如果没有忧患意识,在结案阶段将可能进入“坎险”境地,服务效果遭到破坏。其中,如“君子以慎辨物居方”告诫案主应审视自身还未改变的缺点,化解自身没有解决的困境,应朝向目标迈进,让案主意识到,即使没有显著成果,但经历了自身改变过程,也会有诸多收获;再如,“上九: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意为事情结束喝酒庆祝没有灾难,但酗酒闹事,头发都淋湿了,会遭遇灾难;未济卦上九的爻辞同样提醒“君子”事件发展到上九阶段,即将圆满,但如果案主认为自身的改变已经成功,无需再作改变,服务效果将无法走向亨通。因此,可以说既济卦和未济卦是以生动形象的卦象、卦辞、卦气、爻象、爻辞告诫社工与案主要在服务全过程中步步为营,安步当车,共同思辨,保持忧患意识,应为案主带来实际而持久的改变。
5. 主要结论与意义
本文首先梳理了社会工作本土理论与实务的困境,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发,发现周易的社会工作学思想,提倡将周易的思想融入社会工作理论应用中;其次提出了乾卦刚健精神在社会工作个案、小组和社区方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再次详细阐述了困境之卦-困卦在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时发挥的作用,从不易、简易和变易的角度发掘困卦的优势;最后揭示未济卦生生不息、思辨和忧患的精神,将其应用于个案工作服务过程以提高服务的延续性和效果的稳定性。本文列举了三个卦象,将本土的周易理论应用于本土实务中,提供本土理论资源,为社工理论与实务的本土化提供一些可行性思路,系统思维、天人合一、阴阳互补、刚健精神、生生不息等易理都是本土理论的指引,周易也在多个层面为社工本土化带来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本土文化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继承与发展。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周易的观念融入社工实务,可以传承和发扬本土文化,摒弃文化中的糟粕,祛除迷信色彩。有助于建立符合中国社会和价值观的社工模式,尤其是“自然的维、阴阳的想、天人合一”等理念促使社工更贴近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统。
二是有利于丰富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周易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观念,如系统、自然、阴阳、生成、吉凶等。将周易的视角引入社工领域,可以为社工的基本理论提供新的思考方式和解释框架。例如周易注重系统的思维,通过观察和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揭示出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在社工中,这种观点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分析服务对象所处的系统,使周易系统思维和社会系统理论相结合,从而丰富社工的理论体系。
三是有利于完善社会工作实务的效果。周易的核心思想之一是自然和动态性生成,即根据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趋势,采取相应的行动。在社工实践中,采用周易的视角,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把握环境发展和个案需求的动态变化。社会工作是与社会环境紧密联系的实践,而周易提供了一种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去观察和干预社会现象的方法。
四是有利于促进社区发展、社会和谐。周易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协调。将周易的思想融入社工实务,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社区中的关系网络。周易注重平衡、和谐和变化的原则,这些原则在社区发展和社会和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工作是促进社区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周易提供了一种思考社区和社会问题的新视角,系统的思维、天人合一的视角可以更好地帮助社区成员解决问题,平衡不同利益之间的关系,促进社区内部的合作与共融,以推动社区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可持续性。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