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非遗“兔儿爷”视觉形象创新设计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ve Design of the Visual Imag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abbit” in Beijing
DOI: 10.12677/Design.2024.91090, PDF, HTML, XML, 下载: 57  浏览: 95 
作者: 黄 微, 吴 婕: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江苏 南通
关键词: 非遗视觉形象创新设计兔儿爷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Visual Image Innovative Design Rabbit
摘要: “北京兔儿爷”是中华优秀传统非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北京民俗文化的载体,“北京兔儿爷”鲜活灵动、寓意吉祥,既是观赏品,又是旧时孩童取乐的玩具。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北京兔儿爷”的传承面临新的挑战,传播的局限性、形象的传统性、产品种类的单一性均无法适应当下社会的快节奏发展。因此,在符合大众审美需求上保护非遗文化的同时,本文对兔爷元素在视觉形象设计进行详细论述与解析,将“兔儿爷”作为一种特有的地域特色进行视觉创新设计,其本质就是对其文化内涵进行创新和赋性,而这一过程的核心就是对文化的定位。
Abstract: “Beijing Rabb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s the carrier of Beijing’s folk culture, “Beijing Rabbit” is vivid and agile, meaning auspicious, not only ornamental, but also a toy for children to have fun in the old days. So far, it has a history of 100 years and contains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inheritance of “Beijing Rabbit”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 and the limitations of communication, the tradition of image, and the singleness of product categories cannot adapt to the fast-paced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society. Therefore, while protect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line with the aesthetic needs of the public,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analyzes in detail the visual image design of the rabbit elements, and carries out visual innovation design of “rabbit” as a unique regional feature, which is essentially to innovate and endow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he core of this process is the positioning of culture.
文章引用:黄微, 吴婕. 北京非遗“兔儿爷”视觉形象创新设计研究[J]. 设计, 2024, 9(1): 749-754.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1090

1. 引言

“兔儿爷”是一种古老的北京传统民间泥塑,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形象,把兔儿爷作为一种设计元素,在其原有的形象上进行创新设计,保留传统兔儿爷形象特征的同时,因此,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创造出一种满足现代审美要求的形象,并将其与地域文化相融合,已是越来越多的设计者所追求的目标。本文通过我个人创意设计的实践,在兔儿爷视觉形象上做了一些创新性设计尝试。为助力“北京兔儿爷”文化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行平面化、三维立体化的视觉形象设计,致力于唤活“北京兔儿爷”文化内涵,传播“北京兔儿爷”的视觉形象,让大众重新认识、了解非遗“北京兔儿爷”。

2. 北京非遗“兔儿爷”文化与丰富内涵

2.1. 北京非遗“兔儿爷”的起源

兔儿爷起源于传说故事:有一年,老北京城里突然爆发一场瘟疫,家家户户都有人染上,无药可医。嫦娥见了这一幕,非常伤心,就派她身旁的玉兔给人们治疗。“玉兔”化身为一位年轻的姑娘,走遍挨家挨户,为许多人治好了瘟疫。人们为了对玉兔表示谢意,便向她送礼;可玉兔却是什么都不要,就是找人借衣服,所之处便换一套装束,一会儿装扮成打油小贩,一会儿又是一副算命先生的模样。时而男装,时而女装。为了能够医治更多的病人,玉兔或骑着马,或骑着鹿,或骑着狮子,或骑着老虎,走遍了京内外。玉兔在京中驱除了瘟疫之后,便返回了广寒宫。所以,人们通过泥塑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的骑在鹿背上、有的穿着盔甲、有的穿着各种各样的劳动人民的服装,姿态各异,十分可爱(关昕,2011) [1] 。也因此,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把她供奉起来,在她面前放上美味的水果和四季豆,以答谢她带给人间的福气与欢乐,还亲切的叫她“兔爷儿”、“兔奶奶”。“爷”这个词,原本在旧京城多是用来称呼达官显贵之人,同时也是对有身份、有地位、有能力、受人尊敬男子的称谓。再往上,就是对神明的尊称。比如“土地公公”和“灶王爷”,在北京人眼中,之所以把玉兔尊称为“爷”,是为了感恩玉兔对人们救病治灾的尊敬。

2.2. 北京非遗“兔儿爷”的丰富内涵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兔儿爷”,它的造型已经历经四百多年的过程演变,其基本形态为兔首人身的手工彩绘泥塑。因为是老北京中秋特殊的文化,从明朝时期开始家家户户就有请、送兔儿爷,“请”的吉祥寓意是“和平到家”,而“送”的象征是“吉祥如意”。同样寓意着祛病除灾、健康喜乐。在中秋当天通常会进行祭祀,祭祀完成后都会将“兔儿爷”送给小孩子。因为这一时期的发展,“兔儿爷”文化发展至顶峰。“兔儿爷”造型简洁,其神韵在于绚丽的色彩点缀,最具特色的犹为那一对眉毛和眼睛,之所以能够题材多样,常与社会现状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并且能够迎合社会潮流。“兔儿爷”造型不一,典型的身披大红袍,头戴黄金盔,盔上露出俏皮两耳,如明代官服,又如京戏中武将,一身武功和文气兼备的装扮,赋予了这只安静祥和的兔子一个特有的拟人身份。此外还配有黑虎、白象、麒麟等坐骑,众所周知,虎是百兽之王,这无疑让“兔儿爷”的身份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它的整体色彩上,“兔儿爷”一袭红衣,配有黑色坐骑,一阴一阳,暗合中国传统养生之道——“阴阳合则万物生”的道理。如今,褪去供奉、玩具的身份已然成为供人收藏、欣赏的民间工艺品。

3. 北京非遗“兔儿爷”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兔儿爷较为早期的记载出现在明朝晚期。明人纪坤的《花王阁剩稿》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技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态,儿女祀而拜之”(艾君,2019) [2] 。经推算而下,兔儿爷至今己有近400年的历史了。自清代以后,对兔儿爷的文字记述、年画描绘甚至儿歌逐渐增多。随着发展,兔儿爷的材质也不拘泥于泥塑,增加了布扎、纸绘,作为儿童玩具在街上售卖,十分讨人喜爱。20世纪60至70年代,出现了20年的断档。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术馆的研究员李寸松联系到了双起翔,表示如今国家支持民间手工艺美术的发展,同时提出了恢复生产兔儿爷的想法。“自此,双起翔凭借记忆对兔儿爷进行制作,却不甚满意。值此关键之际,薄松年得知双起翔正在进行兔儿爷的恢复工作,将自己1986年在《紫禁城》发表的《红袍金甲兔儿爷》杂志送给了双起翔,杂志封面即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晚清时期兔儿爷照片(韩春鸣,2014) [3] 。”基于此,属于20世纪80年的第一樽兔儿爷出现了。通计征求北京街坊老人对兔儿爷的印象,双起翔得到了认可。值得关注的是,双起翔所制作的兔儿爷不是完全的复制,而是根据当下时代特点,做了少许创新,特别是原材料的选择,早期的兔儿爷使用黄士胶泥,做出的兔儿爷仅能保存十几天。双起翔在选择泥土时标准严苛,通过“洗泥”“澄泥”选取粘性好的细泥进行使用,使得兔儿爷的生命周期可长达20年。已然成为值得长久收藏的民间工艺品。

4. 北京非遗“兔儿爷”的创新设计研究

视觉是辨认外界物体明暗和颜色特性的感觉,在文字、语言、视觉形象出现之前,人们普遍运用图形来作为沟通的媒介。图形是人类通过视觉对外界事物接收后绘制的形象,具有简洁、易懂、让人一眼记住的特点,久而久之,图形便作为视觉形象运用在各个领域里(刘静,2005) [4] 。随着时代的发展,视觉形象从辨别、传达的媒介转变成了现实事物精神的传达。所以“兔儿爷”作为传统泥塑手工制品,在造型形象上无法与新时代生活与日俱增的文化需求相匹配,反之各类视觉形象百花齐放、层出不穷,极具传播力和感染力,承担着宣传,推广的职责。而非遗“兔儿爷”在当今社会中,正是反映了这样的需求,因此通过提炼非遗“兔儿爷”具有特点与文化内涵的视觉元素,运用新型的设计风格、设计手段、设计媒介,契合当下语境、时代话题,使得视觉形象与文化内涵相融合。

4.1. 北京非遗“兔儿爷”在造型上的转变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晚清时期兔儿爷,属于兔儿爷视觉形象的代表。此牡丹座兔儿爷,映入眼帘的便是独具特点的山形眉,拟人化的双眸。细长的耳朵呈外八状,有着横向、纵向的条形装饰。服饰部分身着红色官袍,官袍下摆为蓝色勾线的海水江崖纹,露出金盗金甲。手持倒药拆,坐于牡丹座之上。牡丹为国花,寓意雍容端庄、富贵荣华,整体的红色基调相得益彰,怡到好处。由于现在大众的喜好,现代工匠们对兔儿爷进行卡通化创新设计。驾金蟾兔儿爷、保留了传统免儿爷的山形眉、三辦嘴。提取了京剧盔头的元素,将金盔与头冠上的绒球结合。面部神情生动形象,耳朵为弹簧式,灵动有趣。驾金蟾免儿爷整体造型似正圆形,骑于金蟾之上,取谐音“邀蟾万贯”,寓意前程似锦,八方来财。色彩以金色、湖蓝色为主,传达出华丽、温暖的感受。色彩基调以传统红、黄、蓝为主,与现代审美有一定差异,大众接受度相对较低,因此,无法起到良好的文化传播与视觉形象推广作用。基于此,笔者认为,连结时代语境针对“北京兔儿爷”进行视觉元素提炼、色彩元素的搭配、表现形式的创新,并建立既有规范性又有差异性的现代化形象十分关键。通过视觉形象创新设计,创造“北京兔儿爷”视觉识别特征,显现“北京兔儿爷”文化价值。让大众曲浅入深的识别“北京兔儿爷”形象,了解“北京兔儿爷”文化内涵,使得“北京兔儿爷”视觉形象得到广泛的传播的同时提升“北京兔儿爷”市场竞争力。麻将兔爷见图1,对其视觉形象进行创新设计,利用现代国潮设计风格进行平面化、三维立体化等多重设计手段进行视觉形象设计创作。重点造型上改变了传统一贯的坐姿和身着传统服饰,进而设计了多种夸张动态与现代服饰结合,且加上了现代娱乐麻将元素,在创新视觉形象设计时以视觉元素凸显视觉特征。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基础视觉元素在整体的视觉形象设计中根据每个角色不同的个性形象搭配组合使用,使其在不同角色的“北京兔儿爷”视觉形象传达时,不断加深其特征印象,进而有效传播“北京兔儿爷”视觉形象。展现了北京兔儿爷朝气蓬勃的状态,创造具有装饰性、实用性、功能性的文创产品设计。

Figure 1. Mahjong rabbit

图1. 麻将兔爷

4.2. 北京非遗“兔儿爷”在色彩上的转变

在“兔儿爷”的色彩构成上,其本身的色彩反映了人们对于无形之物所引起的情绪特征,通过色彩的差异,体现出两代人不同的审美情趣。在过去的民间文化历史中,黄色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红色寓意着幸福,黑色象征着神秘高贵。古代皇宫、宫殿等通常都是以红色为墙柱,黄色为殿身,给人一种威严、高贵的感觉。新旧兔儿爷都穿着寓意着幸福安康的红色衣物,而且新的兔儿爷在现代工艺的改良下,其自身鲜艳的色彩,给人在视觉以及感受上更具冲击力,丰富多彩的颜色体现出坦率、直爽的性格特点,更受当代年轻人的喜爱,而兔儿爷白皙的脸庞则代表着纯真和善良的寓意(李修竹,宗明明,2018) [5] 。而色彩基于不同环境、不同意识下会引起不同的视觉感受,因此色彩的搭配尤为重要。“麻将兔爷”视觉形象选择了纯度、明度较高的高饱和的色彩,主要颜色应用为玫红色、绿色、红色、蓝色为主的冷暖色。这些颜色互为对比色,能够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效果,颜色丰富见图2。在整体设计风格统一的原则下,高饱和的色彩使得整体面面主次分明的同时简约又富有内涵,极具辨识度与人格魅力。应用于“麻将兔爷”见图3性格之中,玫红色代表真挚、坚韧和倔强,蓝色代表冷静、专业,绿色代表自然、和谐,红色代表热情、主动皆能与之相契合。

Figure 2. Color matching

图2. 色彩搭配

Figure 3. Mahjong rabbit poster design

图3. 麻将兔爷海报设计

4.3. 北京非遗“兔儿爷”在图案和材料上的转变

泥塑兔儿爷身上的图案与纹样,也由丰富多样的具象纹样纹样,比如老虎、狮子等等,逐渐向抽象、简练的线条过渡。在旧兔儿爷的穿着打扮上,也装扮着一些民间纹样的图案内容,这些纹样无疑不反映出了劳动人民、民俗艺术家们质朴、自然、无拘无束的生活习俗和思想趣味。例如兔儿爷衣物上的藤蔓纹来说,在中国传统的植物符号中,用植物的花草组成的卷草形连续图案有着“福寿如意”的寓意,而兔儿爷身上的“海浪纹”,则是一种传统的吉祥图案,在民间“风水”中,寓意着财源滚滚。而麻将兔爷头饰上的纹样图案运用的是京剧头饰的结合,下半身采取的是现代服饰与麻将的结合,通过对传统元素的提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表达跨界的设计,使得视觉形象更加新颖与富有创新力。而在以前,由于技术水平不高,人们通过手工艺品的创造来反映人们对更好的生活的祝愿与期盼。因此,自然资源中的一草一木就成了艺术表达的载体。兔儿爷作为一种特殊的彩色泥塑,是泥塑与绘画的完美结合,在制作好的胶泥后,需要在水中浸泡一至两年的时间让土壤变得湿润,通过沉淀一些黄泥会漂浮起来,优选这种上层黄泥,其质地柔软,用这种材料做出来的兔儿爷,在上底色的时候,颜色中能透出一种良好的质地。等泥胚干了之后,就可以上色描金了。在技术进步的现代社会中,具有现代技术的兔儿爷在材质上显得更加细腻,上了底色之后,几乎没有任何瑕疵,而且质感十分平滑,它的表面反射光的能力很强,这无疑是兔儿爷工艺制作上的技术进步。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材质并不易于携带和保存,所以在本次麻将兔爷见图4的设计中,采用了新材料的结合,比如目前市面上我们已知的硅胶、亚克力材质。这些材料不仅易于制作而且也耐摔耐脏,更加适用于现代的快速生活。

Figure 4. Mahjong rabbit

图4. 麻将兔爷

5. 结语

“兔儿爷”作为北京众多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它是老北京地区泥塑传统文化的代表,可以说是典型的北京地域文化的代表性遗产。“兔儿爷”是一种在大地上孕育而生的民俗艺术,也是中国古代最为普遍的民间艺术形象。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艺术文化发展趋势呈现出多样化,传统工艺兔儿爷题材也丰富多样,“兔儿爷”的形象也越来越多样化,由此可见,时至今日,“兔儿爷”文化仍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与北京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表现。如今每年的中秋节、春节庙会,都能见到“兔儿爷”的身影,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北京民众对于“兔儿爷”文化的喜爱程度依旧是很高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秋节拜“兔儿爷”的传统已经越来越少,像“兔儿爷”这样的老北京匠人,已经很少有人能继承下来了,“兔儿爷”这个名字,也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只剩下老一辈的回忆,让人唏嘘不已。至今,关于听说过“兔儿爷”传说故事的,在北京早已经是凤毛麟角,而关于“兔儿爷”泥塑工艺品的展览更是少之又少,只有在代表性的老北京四合院、公寓楼和一些工艺商品店铺里才能找到。“留住手艺就是留住文明的记忆”,我们不应该忘记老北京的传统工艺,也不能放弃这种文化的传承,国家应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将“兔儿爷”的文化更好地发扬光大,让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在传承文化发展中,我们也要顺应现实经济环境,不断地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紧跟设计的趋势,不被时代所淘汰。我们可以挖掘“兔儿爷”自身文化中的特征,并将其文化要素运用于文创产品设计中,将其传承于现代设计与运用中,在保护其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它独特的优点,发展出满足现代人审美需求的创新产品,将“兔儿爷”这一古老的北京形象重新焕发活力(侯心羽,庄一兵,王一珉,2017) [6] 。

注释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 关昕. 北京兔儿爷文化探源[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30(5): 29-32.
[2] 艾君. “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之中秋节[J]. 工会博览, 2019(26): 41-44.
[3] 韩春鸣. 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 双氏兔儿爷[M]. 北京: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14.
[4] 刘静. 平面设计中视觉符号传播[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工业大学, 2005.
[5] 李修竹, 宗明明. 北京传统旅游工艺品的创新设计研究——以兔儿爷为例[J]. 中国文艺家, 2018(4): 122-123.
[6] 侯心羽, 庄一兵, 王一珉. 北京泥塑“兔儿爷”的文化内涵和衍生品设计[J]. 美与时代(上), 2017(2): 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