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思维能力培养方法探析——以《呼风唤雨的世纪》为例
An Analysis of Thinking Ability Cultivation Methods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s—Taking “The Century of Calling the Wind and Rain”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4.142251, PDF, HTML, XML, 下载: 46  浏览: 88 
作者: 熊晨晰, 刘雯雯:江西科技学院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
关键词: 思维能力《呼风唤雨的世纪》筛选问题Thinking Ability “The Century of Calling the Wind and Rain” Filtering Questions
摘要: 思维能力是语文课程中的核心素养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语文课程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和生活活动的核心。培养思维能力在当今时代已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以《呼风唤雨的世纪》为例,教师可利用学生的问题进行问题导向和语言等方法引导学生在筛选问题中锻炼思维。
Abstract: Thinking ability is one of the core literacies in the Chinese curriculum. “The 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2022 Edition)” points out that the Chinese curriculum should develop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and improve their thinking quality. Thinking ability is the core of learning ability and life activities. Cultivating thinking skills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in today’s era. Taking “The Century of Calling the Wind and Rain” as an example, teachers can use students’ questions to conduct problem-oriented and language methods to guide students to exercise their thinking in screening questions.
文章引用:熊晨晰, 刘雯雯. 小学语文课堂中思维能力培养方法探析——以《呼风唤雨的世纪》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2): 1627-163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2251

1. 引言

思维是大脑在对客观事物反应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种理性的认识加工活动,其包括抽象思维的认识加工和形象思维的认识加工,都是对感性材料所做的一种认识加工活动 [1] ,因此思维能力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也是语文课程中的核心素养之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将学生参与、思考的过程转化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等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鼓励学生在思考中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2. 教材分析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路甬祥院士所著,其为一篇科普说明文。在整篇课文里呈现出了二十世纪的科技发展。科普文文本类型作为思辨性阅读的学习内容之一,这篇课文可挖掘的不仅仅是说明文的手法,更为重要的是其中的蕴含的思维方法。

本单元为策略单元——提问,其语文要素是在阅读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让学生在提问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语文要素是指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要素。部编版三年级起单元导语中将学生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常用的学习方法或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有梯度的安排在每个内容之中。并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目标为:“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主动记录、整理、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和思考,学习辨析、质疑、提问等方法”。“学贵有疑”,真正的有效学习往往是从提问开始的。本单元是从感受提问策略,到掌握多角度提问,再到筛选出有助于理解文章的问题,最后是综合运用整个环节。学生经过前两篇课文的学习掌握了提问的策略,而《呼风唤雨的世纪》的则是筛选问题,学生如何掌握问题筛选的策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3.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呼风唤雨的世纪”的含义。

2) 培养学生筛选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感受二十世纪科技发展之快、科技成果之多,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二)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通过问题解决,感悟“呼风唤雨的世纪”的含义以及了解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感受科技发展的惊人速度和伟大成就。而教学难点则是能对问题进行分类,筛选出对文章理解有帮助的问题,掌握问题筛选的策略。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阶段,如何真正掌握,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主的训练。

4. 教学过程

(一) 直接导入,任务启动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可以将问题分成三类:简单问题、类似问题和有助于理解文章的问题,今天我们继续走进《呼风唤雨的世纪》。针对这篇文章,提出你的问题并小组合作完成问题清单,将自己的问题写下来,进行分类,小组成员讨论问题是否分得准确,现在开始!

【设计意图】采用任务启动,小组合作,有效地引导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并在小组交流讨论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 研读感知,问题梳理

环节一:问题交流,掌握技能

师:同学们的声音渐渐小了,现在请一、二组的代表上台来进行分享。

生1:我们小组提出了三个问题:“为什么说二十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是谁来呼风唤雨,靠什么呼风唤雨?”还有“‘千里眼’和‘顺风耳’在现代指什么?”

生2:我们的问题是“二十世纪的成就有哪些?”、“为什么说二十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二十世纪还有什么发明和发现?”

师:大家都是勤于思考的孩子,提出了许多的好问题,咱们仔细看看,哪些问题是大家可以想办法解决的?

生:我可以解决“是谁来呼风唤雨”,在文章第二自然段中找到了答案。

师:请你读一读。

生:“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师:是啊,是人类来呼风唤雨,靠的是科学技术。联系课文解决问题,是咱们学习语文的好方法!还有吗?

生:我在课前查了“千里眼”和“顺风耳”的资料。在现代“千里眼”指的是电脑、电视、望远镜等,而“顺风耳”指的是电话、收音机等。

师:这位同学真棒!他课前不仅进行了预习,还将自己不懂得地方进行查阅。查阅课外资料,这个方法可以拓宽咱们的眼界。大家还有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呢?

生1:多思考。

生2:问身边人。

师:是啊,交流和讨教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回到这两组的问题清单,像这样能够自行解决的问题,咱们在它们的前面标上一个“—”,减去简单问题。那在看看哪些问题表达的意思相同呢?

生:我认为“二十世纪的成就有哪些”与“二十世纪还有什么发明和发现”差不多。

师:没错,那像这样类似的问题咱们可以进行——整合,划掉其中一个。但是要注意,在减法时要保留有助于理解文章的问题。那在这两份清单里它是——

生(异口同声):“为什么说二十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咱们可以给它标上五角星和波浪线。请看黑板,刚刚通过交流讨论,得到了这三个步骤,这就是咱们筛选问题的策略了。请运用这个策略,对自己清单上的问题进行筛选标注吧!

【设计意图】在环节一中,落实“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基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共同探讨,逐步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角度出发,掌握问题筛选的策略:减去简单问题、整合类似问题和保留有助于理解文章的问题。并在问题中,总结日常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重点探讨,感悟深切

师:通过筛选,咱们得到的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问题是——“为什么说二十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像这样紧扣文章核心的问题是最有价值,也是最值得探究的。咱们筛选完问题,下面就是解决问题。说到“呼风唤雨”,让你联想到什么?

生1:雷公电母。

生2:雨神。

生3:风神。

师:看来大家想到是刮风下雨、打雷闪电的神仙。其实现在人类靠着科学技术也能做到。请看屏幕,在这篇课文中它指什么呢?

生:支配自然的巨大力量。

师:是啊,这种力量是前人无法想象的,多么令人惊奇啊!带着这种感情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基于问题的难度,阅读第三自然段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和思考。

师:边阅读边思考“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这个自然段中的意思是什么?

生:是指一夜间很多梨树开花了。

师:你理解到了字面意思。这句诗描述的是大雪纷飞,一夜间树上的枝芽被白雪覆盖,仿佛是梨花绽放。看着屏幕上的动画,请再仔细想想这句诗想表达什么呢?

生1:科技发展的迅速。

生2:科技成果的多。

师:没错,两位同学都说到点上了,那能运用成语来形容吗?

生1:日新月异。

生2:突飞猛进。

生3:数不胜数。

师:看来你们的成语积累得可真多啊!

【设计意图】通过“重点探讨,感悟深切”这个环节,围绕主问题“为什么说二十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来展开,基于对于这篇文章的深度阅读,学生把握次问题,感悟主问题。在问题交流中,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能清晰地、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此外,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知识基础,在该环节中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学生通过直观动画,更加了解诗句的含义。并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运用成语,促进学生的词语积累。

(四) 了解科技,增强自信

师:二十世纪的科技发展和成果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我们上能九天揽月,下能五洋捉鳖,世界上再远的距离已不是问题,二十世纪不愧为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同学们。迈入二十一世纪,我们的国家有了更多的科技成果,请看!在浩瀚的太空中,“北斗”卫星为我们的旅程指明方向;在深邃的大海里,“蛟龙号”为我们探索海洋的奥秘;最近举办的杭州亚运会也展示着我们国家科技发展,如开幕式上的“数字火炬手”和电子烟花。看着我们国家一个个科技成果,可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们的祖国正向着科技强国,创新大国稳步迈进!

【设计意图】在该环节中,渗透当代中国科技成就,体现中国科技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心,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并增强学生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思的理解。

(五) 课堂总结,方法回顾

师: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信息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善于提出问题,还要能够筛选问题:要学会做减法,保留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这样我们才能事半功倍。

学生结合语文的学习,能够掌握问题筛选的策略。

(六) 作业布置,实践训练

结合课堂学习的筛选方法,试着对路甬祥院士《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这本书中的《“飞行者”1号:划时代的飞行》进行提问和问题筛选,并解决筛选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有关科学的文章,了解科学对生活的影响,并结合课堂的学习,将学习到的方法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5. 设计原理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整个教学片段中注重分为三个层次引导学生掌握问题筛选策略:第一层是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提问,将问题记录在问题清单上;第二层是基于问题清单,引导学生逐步学习问题筛选的策略;第三层是将方法运用于日常生活,在作业布置方面,安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运用策略,做到真正地掌握。简言,让学生懂得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哪些问题是最佳问。同时,还引导交流沟通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让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多种渠道。在此过程中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以考虑不同问题的取舍代替全盘接收。

语言与思维相互依存,语文能力与思维能力相互促进,不可分割,这是一个语文教育的基本共识。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目标,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对于“逻辑思维”的目标从“方法、能力、习惯、精神”四个方面来进行。要在探究活动中梳理学习理性的思维方法,在交流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锻炼思维,要在过程中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提供学习动力,并要习惯于基于事实说话,公正平等对待人 [2] 。

结合现今的时代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化,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接收信息的来源和途径有很多,因此学生如何在庞大的信息库里筛选出有利于自己的信息,这已成为一个必备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关键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其主要包括: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独创性 [3] 。在《呼风唤雨的世纪》中通过对文本提出问题体现了思维的独创性;对问题进行筛选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作业布置方面在学生阅读课外文章中利用学习到的提问方法和筛选策略,其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

6. 总结

作为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语文是在一篇篇的文章中传递人文思想,是在一个个单元中培养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中是较为困难的部分,对于学生而言也较为抽象,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时,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来教学,例如在《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中教师基于学生自身提出的问题一步步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通过语言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问题筛选的策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教授筛选策略,也是培养学生在面对多种问题或事物面前,如何去分析,梳理。此外,在培养过程中,教师不可理所当然地决定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起点,亦不可过于操办学生的思维,要基于实际,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在培养过程中,要围绕文本进行展开,不可过于抽象,这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简而言之,教师就是以实际为基础,以发展为动力,要了解教材,知道教材的思维逻辑,知道如何利用教材的内容进行思维培养;要了解学生,要因材施教,知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要走出“纯语文”的思维,注重引领学生主动的语言建构和表达,但一篇文章,教学的展示有所不同,教师由于对教材的分析、对学生的分析和自身的见解等方面的差异,一般会有不同的教学重难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有“三结合”:一结合学生,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框架,要有利于学生之后的思考、发展;二结合课标,教师在基于教材时,要以课标为方向,不可过于的随心所欲,其可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4] ;三结合时代,过去的学习没有错误但却不符合现在的发展,教学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教师要终身学习,不可原地踏步。简言之,要正确的、科学的、结合时代的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素养。

参考文献

[1] 卫灿金. 语文思维培养学[M].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94: 11-12.
[2] 郑新丽.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路径的建构——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23, 24(4): 53-57.
https://doi.org/10.16826/j.cnki.1009-7228.2023.04.010
[3] 王崧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 [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34-39.
[4] 陈先云.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语文要素的内涵及其特点[J]. 课程∙教材∙教法, 2022, 42(3): 28-37.
https://doi.org/10.19877/j.cnki.kcjcjf.2022.0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