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培养物流工程人才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加强建设课程思政。供应链管理是物流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关乎国际民生,思政元素蕴涵丰富。刘红伟 [1] 探索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知识技能点与思政相结合,人文素养、政治素质与专业意识相融合。陈骏宇等 [2] 以渗透政治认同、哲学思想、人文道德、专业素养为切入点设计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方案。韩延慧 [3] 提出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以期提升学生政治认同与文化自信。张光明 [4] 设计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6种嵌入方式:讲解式、案例式、角色式、问题式、阅读式、实践式。张园园等 [5] 从教学案例、教学评价、教学反思视角梳理与探讨供应链管理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思政教学模式。吉清凯等 [6] 从理论知识点、产业供应链宏观微观层面提炼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元素。庞燕等 [7] 阐述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高阶性发展四层次:课程内容 + 思政融合、教师 + 课程内容 + 思政融合、教师 + 课程内容 + 思政 + 学生融合、教师 + 课程内容 + 思政 + 学生 + 课外课程思政融合。
发展现代供应链成为我国培育新增长点、新动能的重要抓手,上升为国家战略,以科学的思政教育学习供应链管理课程恰逢其时。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角色扮演愈加重要愈加丰富,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元素也越来越丰富。但供应链管理课程讲述中国故事着墨较少,深入挖掘与提炼供应链管理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与德育功能,并融入教学全过程,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良性共生、同频共振的育人新格局是重中至重。
2. 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元素“四入”架构
“一入”指纳入,即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目标中纳入思政元素,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二入”指融入,即教学环节中融入思政元素,课堂教学、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考试四环贯穿;“三入”指嵌入,即教学体系中嵌入思政元素,教学大纲修订、教案课件编写、教学模式改革、虚拟仿真实验建设、课程多元评价五面联动;“四入”指深入,即教学内容中深入思政元素,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六维覆盖。将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元素“四入”架构打造成三位一体、四环贯穿、五面联动、六维覆盖的“三四五六”模式(图1)。
3. 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资源挖掘
构建供应链管理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生成性内在契合关系,以无缝对接和有机互融方式,实现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教育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有机统一,找准契合点是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资源挖掘的关键和核心。从专业知识、行业发展、产业变革、历史、国际、社会现实等视角有机融合,注重课程

Figure 1.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four into” structure
图1. 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元素“四入”架构
知识内在逻辑等深入挖掘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资源,规避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间的乱配,匹配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间的契合,形成价值体系、知识体系、能力体系三体合一。
(一) 专业知识嵌入思政元素。供应链的产生背景、目标、概念、结构、特征、类型、流程分析等基础知识蕴含责任与担当的家国情怀、如何做人的职业素养、如何做事的价值观等思政元素,挖掘“制造强国”爱国理念、“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合作共赢、社会责任感”价值取向等思政元素契合点。
供应链委托代理理论、大规模定制理论、供应链设计、供应链集成、供应链VMI、JMI、CPFR现代库存管理、供应链风险管理、共同配送、延迟制造等理论知识与唯物辩证观、系统论观契合。
供应链一体化、客户需求导向、先进制造技术、QR、ECR、JIT、资源整合、绿色低碳供应链、供应链云平台等前沿知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供给侧结构改革深化、“创新、协同、共赢、开放、绿色”新发展理念建立等大政方针相契合。
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管理、逆向选择问题、供应链道德风险、业务外包、外部资源管理、标杆效应、激励机制、寻租理论等专业知识与诚信、友善、爱岗敬业等伦理道德契合。
(二) 行业发展融入思政元素。比较分析丰田、福特、华为等汽车行业供应链,竞争环境影响管理模式,“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演进,消除一切浪费,实现精益准时制生产。分析对比顺丰、京东、UPS等物流业供应链,辩证认识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竞争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运用“标杆管理”,找出差距,追赶并超越。延展至芯片、半导体等高科技行业,同样存在选标、对标、追标、引标的路径演变。
(三) 产业变革融入思政元素。智慧社会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供应链数字化成为企业重要竞争战略,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数字化供应链战略重要性凸显。数智赋能制造产业供应链韧性提升,数字赋能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跃迁,京东智慧云仓、医药行业立体自动化仓库等展示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赋能物流供应链,培养学生不断提高数字化供应链职业素养,增强民族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助推我国数字化供应链建设与发展,推进数字化供应链战略,创新数字化供应链技术。
(四) 历史融入思政元素。专业知识点发展脉络全方位融入历史进程中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讲授供应链产生、发展背景,结合美国经济发展、政治架构、企业文化、管理思想等历史因素,横向对比其他国家、经济制度,洞悉供应链演变与生产力发展的关联,把握绿色、低碳、可持续供应链发展趋势,培育学生构建历史唯物主义观。郑和下西洋反映我国船运业发展,彰显灿烂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五) 国际融入思政元素。结合中美贸易战时事,解析供应商关系是竞争还是合作,不仅仅是愿望,还要考量政治因素;解析供应链间竞争已取代企业间竞争,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合作、博弈、共赢是常态;解析我国全球供应链基础的重要性,深度融入世界产业链、供应链,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解析中国之所以毫无畏惧、霸气应对、有力回击,源于国内完整工业体系和全方位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竞争与实力的内在底气,增强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思政元素。
面对国外技术封锁,对中国GPS用户限制性政策,我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建立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培养学生国防安全、航天强国的北斗精神;激发学生现代化科学技术理念和自立自强自信的民族精神;运用唯物辩证法看待对手,取人所长,补己之短。中国“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政策,灌输国家发展理念,培养学生开放意识和国际视野。
(六) 社会现实融入思政元素。随着社会深入发展,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的现实,融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思政理念。如:汽车发动机再制造节能60%,材料再利用率70%,废气排放减少80%,再制造发动机产业匹配度高,质量有保证,仅为新机价格60%;废旧电子产品2700万吨,废旧电子产品回收价值1200亿元,若回收率提升至85%,可减少碳排放2200万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绿色和谐、可持续发展、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价值理念,自觉积极践行环保意识与习惯,节约习惯,绿色循环实践,推行清洁生产。
结合当时疫情背景,口罩供应链涉及化工、纺织、电子、冶金、机械等工业门类,涉及原材料、设备、厂房、资金、人力、准入许可、生产周期七要素,唯有我国拥有最完整口罩产业链、供应链和生产要素,是世界最大口罩生产与出口国,约占全球年产量50%。但3M和霍尼韦尔等海外巨头占据N95等高端口罩市场。引导学生认识口罩供应链中中国的地位及面临的问题,与世界制造强国存在差距较大,我国还是制造大国而非制造强国,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中国制造强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冠疫情期间各行各业协力供应医疗物资、解决疫区物资需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家国情怀、爱国敬业、舍小家顾大家无私精神。新冠疫情常态化后期,面对“黑天鹅”、“灰犀牛”等诸多不确定性,引导学生强化风险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 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教育方式
(一) 教育教学中贯彻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理念。供应链管理课程围绕术的层面(知识传授)、道的层面(能力培养)和德的层面(价值塑造)多元统一目标优化。供应链管理课程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应积极主动关注德育资源,正确把握德育时机,有意识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意识,内化学生知识技能为德性、修养和觉悟,提升专业素养核心竞争力,实现知识传授中注重价值引领,价值传播中注重知识含量,提升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
(二) 思政教育方法要活,不能生搬硬套。传道、授业、解惑中渗透于思政元素,知识传授中“基因式”地融入价值观培育和塑造,修炼“技”与“道”的协调进步,不断选择、锤炼、糅合课程内容,教学全过程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结合学生所见、所思、所想,善于发现捕捉学生兴趣点、兴奋点、热衷点,分析学生思想状况、价值判断、道德需求,有意识无痕创设问题,创设合适时机,运用短新近素材、现实现象、问题循循善诱,三言两语启发,润物无声启迪学生思考,回味悠长。所渗透的思政元素真正被育德过程渗透,引领思想和引导价值方式才易被学生接受与内化。
(三) 探索思政教学规律,形成系统化专业课程思政理论体系。按照物流工程、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等专业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目标和要求,持续推进、不断深化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理论体系,深入挖掘供应链管理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德育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巧妙融入思政元素,实现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课程思政融于专业思政、学科思政,夯实立德树人根基。
5. 结语
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建设重在寻求课程内容与思想德育教育的契合,基于供应链管理专业知识、行业发展、产业变革、历史、国际、社会现实等层面挖掘相关思政资源,以期推进供应链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培养思想政治坚定、专业扎实的合格人才。
基金项目
2023年全国高校、职业院校物流教改教研课题(JZW2023361),2022年长沙理工大学“金课”供应链管理项目(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