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建设的热点主题、研究现状与前沿趋势——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Hot Topics, Research Status and Frontier Trends in Building a Healthy China—Based on CiteSpace Visualisation and Analysis
DOI: 10.12677/ORF.2024.141044, PDF, HTML, XML, 下载: 55  浏览: 101 
作者: 明康芳: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关键词: CiteSpace健康中国建设研究热点CiteSpace Healthy China Construction Research Topic
摘要: 利用CiteSpace可视化技术对2000~2023年CNKI收录的204余篇健康中国建设相关的核心期刊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发文量总体呈递增趋势,健康中国建设研究领域已成为当前国内研究的热点;健康中国、全民健康、健康促进、体医融合、卫生健康等关键词在共现网络中具有显著影响力,是当前健康中国建设领域的热点关键词,表明我国对健康中国建设的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研究上具有政策导向性。
Abstract: CiteSpace visualisation technology was used to study more than 204 core journals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healthy China included in CNKI from 2000 to 2023.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overall trend of the number of articles issued is increasing, and the research field of healthy China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 hotspot of current domestic research; keywords such as healthy China, health for all, health promotion, body-medicine integration, and health and wellness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in the co-occurring network, and they are the hotspot keywords in the field of healthy China construction at the moment, which indicates that China’s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healthy China ha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the research has a Policy Orientation.
文章引用:明康芳. 健康中国建设的热点主题、研究现状与前沿趋势——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 运筹与模糊学, 2024, 14(1): 474-485. https://doi.org/10.12677/ORF.2024.141044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 [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这是新时期“健康中国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进程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尽管近几年来,国内研究者在健康中国建设的研究中取得了不少进展,但是对于健康中国建设研究的热点以及发展趋势的分析仍然不够充分。本文采用CiteSpace软件,以“健康中国建设”为研究对象,从篇数、空间分布、主要作者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开展可视化研究,厘清“健康中国”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趋势,以期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有用的参考。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 数据来源

本文以CNKI数据库为收录源,以“健康中国建设”为检索词,选取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采用高级检索方法,以2000年至2023年为限定条件,对健康中国建设进行研究,共获得相关文献204篇。获得的相关204篇文章,为本文分析提供了基本数据。

(二) 研究方法

本文以CiteSpace可视化平台为工具,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健康中国建设”为研究对象,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其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通过CiteSpace,您可以直观地观察某一领域的研究趋势,了解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重要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从而更加清晰地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发展前沿和主要研究方向。通过相关共现性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本领域内有影响力的学者及科研组织;利用关键词聚类方法,可以对一个研究领域内的热点问题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利用信息处理功能,能够在大量的文献资料中,快速地查找和挖掘出有用的信息。并以图谱的方式展现“健康中国建设”的研究热点及研究动向。

3. 文献发文量统计分析

(一) 文献发文量的时序分析

本研究共收集了2000~2023年“健康中国建设”方面的核心期刊论文(见图1)。就其发展历程而言,我国“健康中国建设”的探索大致可分为“萌芽阶段(2000~2015年)”、“探索发展阶段(2015~2021年)”以及理论成熟阶段“2021~今”三个阶段。在萌芽阶段,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国内学者纷纷提出了“健康中国”的概念。“健康中国”的相关研究虽有,但还没有实质性地开展,发表的论文也比较少,仅有4篇;在探索发展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把“民生”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健康贯穿于各项政策之中,实现“全民健康”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1。党的十九大以来,健康中国建设已经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这体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提供给人民群众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发展的基本方略中也纳入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官方鼓励开展健康中国建设的研究工作,许多研究人员也深入参与到健康中国建设的研究中 [2] 。发表的论文数量呈稳步上升趋势,平均每年发表27.2篇论文;理论成熟时期,党的二十大坚持健康中国的战略定位,针对卫生与健康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明确工作任务、确立工作重点,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健康基础。在这一时期,健康中国建设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进入了相对成熟期,文献发表数量呈现平稳演进态势,与探索发展时期相比呈下降趋势。CNKI数据显示,2022年至今,中国学者发表论文数量为37篇,平均每年18.7篇。总体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健康中国建设的研究力度正从逐步增强走向稳步发展的趋势。“十四五”时期是健康中国建设实践研究的黄金时期,健康中国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必将在推进2035年远景目标、健康中国建设的进程中开辟新局面。

Figure 1. Annual trend of research literature pub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healthy China construction, 2000~2023

图1. 2000~2023年健康中国建设领域研究文献发表年度趋势

(二) 文献发文量的作者分析

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构建能够体现学者间协作关系的作者共现知识图谱(如图2),以便于对“健康中国建设”这一课题的作者进行全面的认识。如图2所示,对“健康中国建设”进行研究的作者,其密度仅为0.0083,说明我国学者间尚无广泛、紧密的学术合作和交流。只有少数学者形成了互动密切、贡献突出的学术团体,如张毓辉、刘继同和么鸿雁以及仇军等。这也反映了目前国内在“健康中国建设”方面,科研人员间的深度协作不够,尚未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统一的学术社区。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对医疗卫生的研究相对于欧美国家而言,起步比较晚,研究水平不高,尚处在理论性的探讨阶段,许多研究结果还停留在理论性的层面上。为此,中国迫切需要进一步研究“健康中国建设”的实践研究。

Figure 2. The co-occurring knowledge graph of authors of studies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healthy China

图2. 健康中国建设相关研究作者共现知识图谱

关于高产作者的论文数量,根据CiteSpace分析结果,本文对论文数量最多的八位作者进行了分组(如表1)。其中,发表量最多的是北京大学的刘继同教授,发文量为3篇,其代表文献《健康中国制度建设与全球健康福利治理》 [3] ,详细阐述了健康中国建设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同时也为构建健康福利共同体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的中国式现代社会主义福利制度方案。张毓辉 [4] 同样也是健康中国建设领域的高产作者,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的张毓辉在《健康中国建设进程指数的建立与应用研究》中建立了健康中国建设进程指数,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各项目标任务有效落实提供参考和依据,从而得出当前阶段应将普及健康生活、完善健康服务和保障作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重点任务,对健康环境建设应予以持续关注的相关结论。么鸿雁、仇军、刘珏、卢文云等作者同样也是在健康中国建设领域发表了2篇及以上的文章。总体而言,中国学者为建设健康中国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学术成果。然而,相对成熟的研究体系的缺失依然明显。

Table 1. List of highly produced authors of studies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ealthy China

表1. 健康中国建设相关研究的高产作者一览表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三) 文献发文量的机构分析

使用CiteSpace建立了研究机构的共现知识图谱(见图3)。如图3所示,当前我国进行“健康中国建设”研究的机构虽多,但其密度只有0.0099,表明各科研单位间的合作程度不高,学术交流不够紧密。同时,表2显示,前六名研究机构中,以中国高等院校为代表的中国高校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前六名的研究机构中,昆明理工大学有6项研究成果进入前三名,北京大学有5项。这表明在与健康中国建设相关的研究方面,中国高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整体上来看,目前健康中国建设的研究主要依靠高校,但高校之间的合作并不是特别紧密。有些高校在科研方面成果很多,比如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但有些高校在科研方面并不是特别强,比如河南大学等,这些单位可以加强合作,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Figure 3. Knowledge map of research institutes co-occurring in research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healthy China

图3. 健康中国建设相关研究的研究机构共现知识图谱

Table 2. List of major Institutions conducting research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healthy China

表2. 健康中国建设相关研究的主要机构一览表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4. 健康中国建设文献研究热点分析

(一) 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

借助CiteSpace软件,对健康中国建设相关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并绘制出健康中国建设研究中的关键词共现图,从而可以更清晰地展示出健康中国建设的研究主题和发展趋势。通过对209个网络节点和307条连线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健康中国建设研究中的关键词共现图(图4),其中网络密度为0.0141。从图4中我们可以看出,关键词“健康中国”和“全民健康”的关联度最强、出现频率最高,说明“健康中国”和“全民健康”是健康中国建设领域的重点研究主题。同时围绕着“健康中国”主题的研究,又衍生出健康服务、体医融合、卫生健康、健康产业等研究热点。

Figure 4. Keyword co-occurrence knowledge map for studies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healthy China

图4. 健康中国建设相关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中介中心性是衡量共生网络中节点重要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具有较高中介中心性的节点为本研究领域的支撑节点 [5] 。结合健康中国建设相关关键词的搜索频次统计(表3),健康中国(0.61)的频次为68次,全民健康(0.05)的频次为12次,健康促进(0.01)的频次为8次,体医融合(0.02)的频次为6次,卫生健康(0.04) 6次,人民健康(0.07)频率为6次,全面健身(0.00)6次,全面推进(0.03) 5次,上述关键词在共现网络中影响较大,共同代表了健康中国建设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最重要的关键词是“健康中国”和“全民健康”,分别出现了68次和12次。这表明,在健康中国建设的研究过程中,“健康中国”和“全民健康”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健康中国建设”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我们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努力方向、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根本立场的必然要求,这是我国全面提升国民健康水平、促进全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兑现2030年SDG国际承诺的重大举措。全民健康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

Table 3. Statistical table of high-frequency keywords for studies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healthy China

表3. 健康中国建设相关研究高频关键词统计表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二) 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的聚类是研究主题的最直观表现形式,通过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可以帮助研究者明确该领域的研究主题,如图5所示。在本文中,我们利用CiteSpace对关键词进行聚类,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该领域的研究状况。在此基础上,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图谱的聚类系数(Q值)为0.7095 (Q值 > 0.3时,聚类结果良好)和网络同质性评价指标的聚类轮廓(S值)平均值为0.961 (S值 > 0.5,表明图谱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说明该图集的网络聚类是有效的。经聚类分析,研究文献可分为以下九个主要的聚类单位,分别是健康中国(#0)、全民健康(#1)、健康治理(#2)、卫生健康(#3)、体医融合(#4)、媒体传播(#5)、空间资源配置(#6)、健美健身(#7)、福利陷阱(#8),本文通过图5对生成的这9个聚类单元进行归纳总结。

Figure 5. Keyword clustering mapping of studies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healthy China

图5. 健康中国建设相关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

1) 聚类#0“健康中国”

“健康中国”是文章在聚类研究当中的重点对象。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摆在第一位,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国提出了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制定了健康中国的基本方略,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中国的理论和实践逻辑。“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要坚持以基层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推动力,将卫生贯穿于各项政策之中,从基层做起,创建健康之城,树立“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健康负责”的观念,积极推进全民健身,提倡健康的文化生活,培养独立的健康行为。“健康中国”是“全民健康”,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人人都健康,人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好。健康中国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来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全民共建共享健康,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健康动力。

2) 聚类#1“全民健康”

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在2030年,我们将显著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有效地抑制主要的健康因素,显著地减少重大慢性疾病的早期死亡率,显著地延长人们的平均寿命,使主要卫生指标达到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水平,卫生公平性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主要健康指标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基本实现健康公平。全民健康是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建共享。我们需要解决“公平、可及、系统、持续”的卫生服务问题,重点关注整个人口和整个生命周期,并开展足够的工作来改善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和低收入群体等关键群体的健康状况,使整个人口受益,解决关键的健康问题,并通过提供“公平、可及、系统、持续”的卫生服务,使整个人口的生命周期受益 [6] 。以及在每个生命阶段针对影响他们的关键因素加强有效干预的必要性。我们将加强对生命不同阶段的关键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有效干预,使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和低收入群体等关键人群的健康状况得到令人满意的改善,从而惠及全体人口。该计划涵盖整个生命周期,帮助每个人实现更高水平的健康。

3) 聚类#2“健康治理”

健康治理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重大方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身体健康”是“幸福人生”的首要标准,“健康”就是“1”,“其它”都是“0”,“0”少了“1”,“0”就是“0”。总体来说,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党和政府的领导作用、充分调动市场机制以及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健康治理。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建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健康治理体系和机制。健康治理体系是围绕健康治理的目标和功能,以健康事务为主要内容的治理体系。为了更有效地建构系统、整体、协同的治理格局,健康治理不仅需要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组织体系、运行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而且需要构建全面的健康治理决策机制、管理监督机制、沟通协同机制以及系统评估机制等。政府主导的健康治理体系和机制,是社会主义制度性质决定的,是促进健康公平、健康保障进而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需要。政府不仅承担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健康治理责任,还需要开展跨部门的协同治理,提高监督管理、资源整合以及促进创新等健康治理的能力。

4) 聚类#3“卫生健康”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必须大力发展卫生健康事业。人民卫生健康是一个社会的文明和发展的基石,是一个民族强盛的象征,是每个人的愿望 [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做出新时期我国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制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我国新时代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发出了建设健康中国的号召,出台了大政方针,确定了行动计划。国民健康水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不断提高。研究谋划“十四五”时期卫生事业发展,必须放眼全局,立足长远,着眼老问题和新挑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5) 聚类#4“体医融合”

“体医融合”是体育促进群体健康的广泛共识,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强化“体医融合”、“非医疗卫生干预”,构建“体–医”相结合的健康管理模式。2021年,《“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推进卫生关口前移、体卫深度融合”作为“健康中国建设”重要内容。按照世卫组织的要求,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四个方面的发展。而最能促进青少年这四个方面同时发展的正是体育 [8] 。

6) 聚类#5“媒体传播”

健康中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深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需要行政管理、行业管理和社会管理的协调,需要多方力量的动员,需要形成广泛的宣传模式,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应做到避免“两张皮”。在管理维度上,坚持行政、行业、社会协同的公共关系大战略;在渠道维度上,坚持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社交媒体融合的信息大战略;在对象维度上,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舆论大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充分发挥媒体在宣传政策、普及知识;沟通事实、澄清真相;反映民意、沟通协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解决社会热点、增强群众认同感;加强公众参与等方面的作用。要通过激发群众热情、集中群众智慧,营造有利于政策落实的社会氛围,做到一切行动以民意为依据。

7) 聚类#6“空间资源配置”

由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具有暴发突然性、危害严重性、措施延后性等特征,全球历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城乡公共卫生应急空间规划规范》将健康管理的全过程贯彻到国土空间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推进“健康与政策相融合”,对于提升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改善民生福祉、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落实“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要求,加强空间资源统筹保障,注重公共卫生体系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明确城乡公共卫生应急空间构成、规划布局原则、配置标准,支撑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提升城乡公共卫生应急空间治理水平,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8) 聚类#7“健美健身”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给体育事业提出了新要求,开拓了更广泛的领域,健美健身运动作为时尚的简单易行的体育项目,吸引着众多群体参与其中。健康涉及方方面面,但体育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具有预防性、重要性和基础性作用。健美健身运动作为一项大众化、时尚化的运动项目,在大众中广泛流行,对建设健康中国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观念的转变、健康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凸显了健美和健身运动的地位和价值。中国体育要把握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实现由“竞技大国”到“竞技强国”的根本性转型,为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使我们的国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9) 聚类#8“福利陷阱”

因民众民主意识觉醒、福利呼声强、思想流派传承以及周边国家福利的良好发展态势等原因,诸多国家选择了高福利建设并逐步构建了高福利体制。然而高福利在促进社会稳定的同时,因其刚性、高依赖性、高税收等固有特性,造成了财政入不敷出、民众工作意向低、投资挤出等困境。在建设健康中国的福利建设方面我们要以福利国家为鉴戒,防止“福利陷阱”,学习其他国家在福利建设方面的经验,发展中国特色福利体系。在措施上,我国应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完善税制结构,合理减税;引导监管机构高效参与福利建设。

(三) 时间线视图分析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健康中国建设”的历史演进划分为三个阶段。从时区图谱看(如图6所示),学界在第一阶段(2000~2015年)的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以“健康模式”、“创新促进”为研究点,也是萌芽阶段的研究热点,反映出我国国民的健康问题开始凸显,我国学者开始提出要建设健康中国。第二个阶段(2015~2021年),时区图谱上出现了大量的研究热点,主要表现为人们开始研究健康中国和全民健康,党的十九大以来,健康中国建设已经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明确提出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是人民健康,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民健康是全面小康的充分必要条件。第三阶段(2021年至今)是健康中国建设领域研究的理论成熟时期阶段。2021年以来,国家在顶层设计上继续聚焦健康中国建设,提出全民健康理念,从理论层面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Figure 6. Healthy china construction timeline knowledge mapping

图6. 健康中国建设时间线知识图谱

5.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一) 研究结论

通过使用CiteSpace工具分析2000年至2023年期间在“健康中国建设”领域发表的204篇核心期刊和CSSCI相关期刊,对中国“健康中国建设”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其现状和主要趋势,呈现出一幅更加清晰和全面的图景,并得出以下结论。

1) 从论文发表趋势来看,健康中国建设研究领域的论文发表数量逐年增加,2015年以来,与健康中国建设研究相关的论文发表数量快速增长,表明健康中国建设领域已成为我国的研究热点;从研究机构分布上看,昆明理工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点高校,表明国内高校开展“健康中国建设”的研究已取得较好的成绩。从整体上讲,在健康中国建设的研究中,以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科研机构较多。

2) 就研究热点而言,通过共现分析可发现健康中国、全民健康、健康促进、体医融合、卫生健康、人民健康、全民健身和全面推进等关键词对共现网络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正是它们构成了健康中国建设领域研究的热点。结果显示,当前我国健康中国建设研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研究对象分布不均衡,在中国知网以“健康中国建设”为主题的论文中,以“健康”为主题的论文仅占全部论文总数的10%;二是地区差异较大,东部和中部地区是我国健康中国建设的两个主要地区,西部和东北地区相对较少。三是核心作者群体还没有建立起来,根据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健康中国建设相关研究领域文献总体可划分为健康中国、全民健康、健康治理、卫生健康、体医融合、媒体传播、空间资源配置、健美健身和福利陷阱九个单元。

3) 健康中国建设演进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从2015年起,“全民健康”“健康促进”“体医融合”“卫生健康”“人民健康”“全民健身”等关键词开始出现于健康中国建设研究相关文献之中。我们注意到:一方面,以上关键词在文献中的出现频次开始增加;另一方面,与“健康中国”相关的研究主题也开始增多。这表明“健康中国建设”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政治导向与时代特征。

(二) 未来展望

根据目前对健康中国建设的研究成果,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应着眼于建设健康中国文化的相关研究

在建设“健康中国”的过程中,文化治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我国“三医”融合进程缓慢,全民健康意识薄弱,健康中国建设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制约着健康中国建设的能力与水平。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对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作用,使文化得到应有的定位。强化“健康中国”文化建设,突出“健康中国建设”的“文化治理”,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目前,国内研究者缺乏对健康中国文化建设的相关研究,因此,未来的健康中国建设研究应关注健康中国文化的维度,剖析健康中国文化与健康中国建设主体的相互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建设健康中国文化,“健康中国建设”将为文化治理提供有力支撑,让“健康中国建设”在新时期真正成为一种文化象征。

2) 加快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健康中国建设体系研究

“健康中国建设”是一种与时代相适应的一种新的治理模式。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等方面的因素,目前对“健康中国建设”的研究仍然比较薄弱,没有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健康中国建设”理论体系,用以指导健康中国建设。为此,亟需构建一套系统的、完整的健康中国的理论体系,以指导实际工作。目前,我们已经编织出世界上最大的全民健康保险网络,健全了城乡医疗服务系统,构筑了严密的公共卫生安全防控屏障,但是,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这就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上进行深刻剖析,并展开全面而系统的体系性研究,以探索其内在的规律,发掘其本质特征,从而为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它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一方面,从理论上厘清“健康中国建设”的概念、内涵与特征,阐明“健康中国建设”系统的组成元素与生成机理。另一方面,构建“健康中国建设”制度,是构建“健康中国建设”制度的先决条件,也是推动中国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

3) 加强跨学科交流,系统深化健康中国建设研究

多学科交叉研究。“健康中国建设”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管理、社会、心理、生态的多个领域的系统工程。单个学科难以对“健康中国建设”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而采取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是走出既有研究路径的独特困境的一条可行之路。从宏观上看,要构建以国家为主导的协调机制。从微观角度看,“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种途径共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良性发展。其实施的主要途径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在具体研究中,要遵循科学研究方法、敢于突破传统、敢于挑战,按需求开展“健康中国建设”、加速“健康中国建设”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等问题。

NOTES

1习近平出席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16.8。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创造, 2022, 30(11): 6-29.
[2] 华颖. 健康中国建设: 战略意义、当前形势与推进关键[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7(6): 105-111+163.
[3] 刘继同. 健康中国制度建设与全球健康福利治理[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3(13): 86-98.
https://doi.org/10.16619/j.cnki.rmltxsqy.2023.13.007
[4] 王荣荣, 张毓辉, 王秀峰. 健康中国建设进程指数的建立与应用研究[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9, 12(9): 36-40.
[5] 宋府霖. 环境治理研究的发展脉络、热点主题与前沿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图谱量化分析[J]. 上海管理科学, 2022, 44(1): 75-79.
[6] 苗瑞丹, 吴文霞. 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与实践价值研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 39(1): 23-27.
https://doi.org/10.15938/j.cnki.iper.2023.01.004
[7] 张健丰, 杨华. 健康中国视域下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保障体系探究[J]. 就业与保障, 2020(7): 192-194.
[8] 罗财, 张详, 刘得锐, 等. 体医融合演进的内在逻辑、面临挑战及发展路径[J]. 辽宁体育科技, 2021, 43(5): 17-23.
https://doi.org/10.13940/j.cnki.lntykj.2021.05.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