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教学在高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Project Oriented Teaching Research on the Outline of Intangible Heritage in Vocational Courses
DOI: 10.12677/ASS.2024.132136, PDF, HTML, XML, 下载: 42  浏览: 61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叶崇凉: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浙江 温州;孙非寒: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温州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项目化教学课程改革Introduction to Intangible Heritage Project-Based Teaching Course Reform
摘要: 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核心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乃我国文化之珍宝,其在当今时代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实践,能提高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吸收效率,培养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能力。此举既可增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学习的满足感,又可满足社会对相关创意人才的需求。
Abstract: Classroom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core link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ful talents who are adapted to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treasure of our culture, which has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innov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present era. The project-based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course “Introduction to Intangible Heritage”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tudents’ absorption of knowledg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cultivate their ability to pass 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real life. This will not only enhance students’ satisfaction in learning the knowledg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ut also meet the social demand for relevant creative talents.
文章引用:叶崇凉, 孙非寒. 项目化教学在高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2): 1014-1021.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2136

1. 引言

在职业教育繁荣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师们正积极探索提高文化类课程教学的效率、适应性和职业导向。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中华优秀文化的璀璨瑰宝,为当今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物质基础和创意源泉。学习和传承非遗,不仅对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具有重要意义,更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 。”在这样的背景下,《非遗概论》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它承担着向年轻一代传授非遗知识、培养传承理念的重任。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非遗概论》课程必须进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通过与非遗相关就业岗位技能的对接与统一,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项目化教学正是这样一种值得探索的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是一种以实际工作流程为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方法。这种“行为导向”教学法最初出现在高职教学领域,后来逐渐被广泛应用。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职办学的社会声誉》一文中,项目化教学被描述为企业资源带入学校的一种培养模式,其核心在于工作流程的设计 [2] 。针对《非遗概论》课程的知识体系,我们可以按照民间文学、传统工艺、传统音乐等十大项目体系进行解构。通过运用项目化教学方式,我们可以极大地提升《非遗概论》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非遗知识,更能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项目化教学的必要性

2.1. 做好项目化教学,是与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同向

2019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中提到,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机制,狠抓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让职业教育承载更多梦想 [3] 。在职业教育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当前阶段,高职院校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当严格遵循国家政策导向,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并对教育教学各环节进行全面改革。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秉持继承与创新的理念,敢于探索和尝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高职文化类课程在项目化教学方面的应用相对滞后,尤其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这类课程,尚缺乏完善且系统的案例作为教学示范。为了更好地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对于这类文化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2.2. 做好项目化教学,是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同频

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我们明确地认识到社会进步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服务于社会的发展,无疑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当前,我们正处在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为此,我们积极调整课程实践,确保其与社会人才需求保持同步。文化类课程在高职院校中,不仅在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更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这正是我们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入理解和实践。

2.3. 做好项目化教学,是与院校自身教材需求同理

适用于高职学生的非遗教材缺乏。大多是理论性强的教材,适用于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如已出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同名教材至少有6部,每本章节设置上各有偏重,如王文章,苑利等都有相关专著。也有按照非遗分类编著的教材,如《造型类非物资文化遗产概论》《中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也有按民族编写的教材,如《中国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国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亦有按地区出版的教材,如《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等。适合院校自身学生培养特点的非遗教材,更是缺乏的。艺术类高职、财经类高职、旅游类高职、安防类高职等,他们在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时,内容侧重上应该是和而不同。

2.4. 做好项目化教学,是与人工智能时代学生上课特点同心

在传统的讲授式课程教学中,从高校教务处、教学督导的查课、听课等反馈来看,学生的上课体验显得机械化,缺乏对专业的深度感知。许多学生在毕业后常常感叹“大学里什么都没学到”、“教材没啥用”、“老师讲的东西和实际工作有出入”,这些言论揭示了现有教学体系的不足。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获取变得极为便利,学生对于信息的即时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这一需求。此时,项目化教学应运而生,它能够促进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向知识体系、价值体系的有效转换,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4] 。

2.5. 做好项目化教学,是与课程特点同忧

在21世纪初,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逐渐受到公众的关注。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究竟是什么,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曾被视为遗留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信息社会中往往难以引起当代年轻学子的兴趣和关注。没有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难以维持课堂秩序,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实践能力。通过项目化教学方式的应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项目化教学的原则

教育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必须紧密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从宏观角度来看,对课程项目化设计的策划应当具有战略性的高度、深度和视角。这意味着,课程项目不仅需要具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和高瞻远瞩的站位,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知识的有效转化和应用。此外,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特色,精准定位课程角色,以确保课程项目化设计与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相一致。而就单门课程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的项目化教学应当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3.1. 主体性原则

项目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师则作为引导者辅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干预式指导需要适度,以避免限制学生的创造性发挥。正如人们所熟知的,人类具有按照任何一种尺度进行生产的智慧,同样,学生也需要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学习对象上去。在实践项目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自行探索、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鼓励他们不断挑战自我,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在适当的时候,教师才需要进行干预,指导学生如何在项目实践中发挥自身优势、弥补不足,并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 [5] 。因此,教师在项目设计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他们需要掌握好指导的尺度和时机,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2. 形象性原则

在项目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确保项目的形象性和真实性。这要求我们充分了解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设计。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情境模拟的层面上,而应该深入挖掘实际工作场景中的需求和挑战。作为教师,我们需要通过具体的、鲜明的项目来传授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和理论知识。这需要我们将主观与客观统一起来,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将独特性与常规性融合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能够确保项目的设计既符合理论知识的要求,又能够真实反映实际工作的需求。一个好的项目设计应该具备形象性和生动性,以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操作 [6] 。这样的项目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和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这样的项目也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帮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3. 审美性原则

项目的设计和结果的呈现,应该具备审美价值和应用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仅是理论,而是对于社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7] 。尤其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我们的项目设计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对于乡村经济与文化的振兴,更是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的学习,对于那些希望在文化馆、艺术馆、乡镇文化礼堂等单位工作的学生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学习,他们可以从民众浸润的非遗文化中汲取灵感,为民众创作和提供与这种文化相匹配的文化产品。这些文化产品不仅能够带给民众精神上的愉悦与快感,更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日常生活,实现乡村的文化振兴。这种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更是文化的、精神的。它能够激发乡村的活力,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让乡村真正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项目化教学的实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项目化设计是一项需要细致入微的工作。首先,我们需要准确把握课程的培养目标,这需要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用人需求以及岗位知识能力的要求,从而明确课程的核心目标,这是项目设计的重点所在。同时,为了确保项目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我们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非遗扶贫等社会热点话题。这些热点领域不仅反映了当前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项目化设计的核心节点。通过围绕这些重点和热点进行项目设计,不仅可以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吸引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项目化设计中,我们需要对这些重点、热点和节点进行精确的把控,以确保项目设计的成功实施。按照课程学时要求,做好项目时间分配的管理。课程项目化实施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4.1. 课程目标的设计

按照项目化要求,我们将课程目标细分为能力、知识、素质三个维度。在能力方面,学生应具备非遗的认定、申报、调研和普查等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需正确认识非遗传承与保护的主体,并能够客观评价所采取的措施。进一步地,学生应能从非遗中提炼文化元素,进行文化创意活动,并根据非遗的特性,提出合理的旅游开发或创新发展方案。

知识目标是基于岗位需求来设定的。学生需要掌握非遗的基础知识,理解其价值评判标准和认定流程。同时,明确非遗保护主体的责任与义务,以及传承人的认定标准。此外,学生还应了解非遗保护的措施和田野调查方法,并掌握非遗场馆的展陈设计知识。对于非遗的旅游开发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知识也应有所涉猎。

素质目标的设定则以就业为导向。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调查家乡或特定田野点的非遗项目,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问题分析能力。课堂展示和汇报调查成果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通过参观和调研非遗场馆的展陈设计,培养学生的展示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最后,通过非遗的旅游开发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的旅游策划分析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相关技能。

4.2. 课程模块设计

近年来,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文旅融合及非遗扶贫等问题成为社会的热议焦点,也自然成为了文化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这一课程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精心设计了七大教学模块。这些模块包括剪纸技艺展示制作体验工作坊、某社区中秋节活动方案策划与执行、民间故事分享会、表演类非遗微视频拍摄、传统中式婚礼设计、班级非遗论坛以及乡村文旅开发推介。

每个模块都按照既定的进程甘特图进行,旨在分阶段实现各项能力与素质目标,并在不同情境中达成知识目标。完成项目后,学生会据此获得相应的考核成绩。例如,在剪纸技艺展示制作体验工作坊这一模块中,我们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确定实施方案、进程控制及运作总结。教师需预想各阶段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境,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

通过这些项目,学生不仅能学到非遗展示制作及体验的相关知识,还能在与剪纸艺人及体验者的交流中提高实践能力。依据体验人数、展示制作环节及体验问卷等因素,我们可以客观地评估项目的效果。当然,要成功实施这七大模块,还需合理分配课时、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引导以及充足的经费支持。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建立起关于非遗的实践性知识体系,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4.3. 教学手段与考核方式设计

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是一项高度复杂的任务,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组织。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教师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践、实训和实操,同时进行点评和交互点评。学生还需要进行再讨论和方案总结的撰写。这种循环模式原则能够确保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组织方式上,教师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各有侧重。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方面,教师需要侧重过程性考核。总成绩应该包括平时表现(纪律、积极性、课堂举手率、探讨及总结)、成效考核(项目成绩、综合报告书)和项目总结考核(口试、笔试相结合)。这样可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确保评价的有效性和公正性。通过这样的方式,项目化教学能够达到课程实施的评价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际操作能力。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项目化教学的效果评价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中,我们采用了分组实操和交互点评等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掌握职业所需的基础素养。教师全程参与,密切关注项目进度,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确保真实记录并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职业教育领域的文化课程改革正在逐步摆脱传统的以项目为导向、以学生作品为核心的教育模式,转而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5.1. 从学生平时表现和成效考核看

学生在项目的推进中展现出了极高的积极性(见图1图2)。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他们的项目执行效果非常显著(见图3)。面对理论性强的非遗理论,我们巧妙地设立了项目情境,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了实际的工作环境。以剪纸技艺展示制作体验工作坊为例,为了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学生需要深入了解剪纸的历史、种类、所需器材、图案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等知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剪纸工作坊中,为体验者提供专业而富有深度的指导。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深化了对非遗理论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成功地将传统的非遗技艺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操作机会的学习环境。

Figure 1. Student project performance table

图1. 学生项目表现情况表

Figure 2. Favorability of project-based teaching

图2. 项目化教学好感度

Figure 3. Completion degree of capability objectives

图3. 能力目标完成度

5.2. 从调查问卷统计看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的两届学生,我们精心设计了39份问卷,并成功地全部回收。从问卷的反馈情况来看,同学们的热情参与令人鼓舞。他们不仅展现出对项目化教学的浓厚兴趣,更在其中找到了自我能力提升的强大动力。比如,我们曾在课程中设计了一个关于“传统剪纸艺术”的项目情境。学生们分成小组,深入挖掘剪纸的历史背景、技艺特点和现代价值。通过实际操作,他们不仅亲身体验了剪纸技艺的魅力,还从中培养了团队协作、研究和表达能力。许多学生表示,这种项目情境教学方式不仅使他们在课堂上更加投入,还在实践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技能。这不仅证明了他们对课程的高度认同,更显示了他们对自己能力提升的肯定。这种肯定来源于对项目化教学的深入理解和体验,以及从中获得的实际能力的提升。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项目化教学的应用价值

在职业化教育的大潮中,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课程改革。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显然已无法满足当下职业化教育的迫切需求。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变革,项目化教学的引入显得至关重要。项目化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知识,更是提高其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精心设计的项目情境,学生得以深入了解非遗知识的生活实践,以及相应工作岗位的具体需求和必备素质。以传统手工艺项目的教学为例,我们邀请了米塑工艺大师走进校园,现场指导学生。这让学生们直观地了解了米塑的制作过程。同时,专业教师的讲解也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了米塑的起源、它在不同历史阶段及不同地域的运用,以及米塑的实用功能和艺术价值。更为重要的是,项目执行过程中,学生得以亲身体验课程知识的实际运用。在传统手工艺项目中,学生需要思考和探讨米塑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传承与保护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项目的各个环节在实际工作中的关键作用,而且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真谛。项目化教学彻底改变了学生过去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通过全过程的参与与实践,学生们学会了独立思考,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无疑有助于他们自我建构知识体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项目化教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是职业教育改革中的一种创新尝试。这一教学方式不仅体现了课堂教学理念的大胆创新,更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项目化教学关注学生的平时学习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的需求。同时,它还可以为其他理论课程的项目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理论指导。我们期望在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能够引领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新方向。

基金项目

浙江省教育厅2022年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共同富裕示范区创建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编号:534)。

参考文献

[1] 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2: 309.
[2] 任君庆, 苏志刚.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高职办学的社会声誉[J]. 中国高等教育, 2005(Z1): 45-46.
[3] 国务院.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04/t20190404_376701.html, 2019-01-24.
[4] 王秀娟, 李忠祥, 刘婷婷. 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逻辑建构[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3(9): 126-133.
[5] 陈永琳. 基于新文科建设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探析[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36(5): 172-177.
[6] 张嘉星, 钟斌. 在项目化探究和体验中实现深度学习——以《老人与海》教学为例[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 23(2): 54-56.
[7] 马维林. 家国情怀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审美化建构[J]. 中国教育学刊, 2022(3): 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