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路径探究——以西安为例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of “Big-Medium-Small” Courses—Taking Xi’an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4.142299, PDF, HTML, XML, 下载: 54  浏览: 143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马国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小学,陕西 西安
关键词: 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立德树人路径探析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Moral Education Path Analysis
摘要: 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具有长期性、持续性的系统工程。当下,如何形成大中小学在纵向上的密切配合以及各类学科在横向上的相互支撑,仍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本文在总结分析西安市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发现课程思政一体化主要存在一体化意识不强、课程思政衔接机制不够成熟、教材资源建设不足、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以及仍然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等问题。针对以上存在问题,笔者研究学习了课程思政一体化的现实意义和相关理论基础,在剖析现存问题主客观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力提升教师思政素质水平,构建行之有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做好学段统筹,促进大中小学课程思政衔接和建立必要的监督考核机制的建设对策。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in the curriculum of universities, middle schools and primary schools is a long-term and continuous systematic project. At present, how to establish close coordination among primary, middle, and high schools vertically, as well as mutual support among various disciplines horizontally, still requires further indepth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Based on summarizing and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imary, middle, and high schools in Xi’an, this article identi-fied several key issues. These include weak awareness of integration, insufficient mechanisms for connec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ross different courses, inadequat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curriculum systems, and the persisting problem of prioritizing intellectual education over moral education. In response to these challenges, the author studie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relevant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of the curriculum, analyzed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reasons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posed strate-gies such as enhancing teach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ies, establishing an effective inte-grated curriculum system,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ensuring smooth transitions between different educational stages, and implementing necessary supervision and assessment mechanisms.
文章引用:马国宏. “大–中–小”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路径探究——以西安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2): 1920-192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2299

1. 引言

伴随教育的发展变革,育人目标也发生改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解决“培养什么人”及“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关键一步,同时必须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学科教育,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大中小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是必选之路。

2. 研究背景、意义及研究现状

(一) 研究背景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1]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要“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 。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在育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对西安部分学校进行调查,准确把握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当前现状,认为无论是对于思政教育的全面建设还是提高学生整体思想政治素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研究意义

新时代,大中小一体化课程思政的建设研究,是顺应教育目标实现的内在本质要求,如何将思政教育深入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坚持思政教育和学科教育的同向同行,是现阶段的一个重大问题,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不仅是加强理论研究的内在需求,同时能够完善思政教育的内在需求。同时,大中小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是提高学校思政教育效果的必经途径,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重要举措。鉴此,笔者认为应进一步理解大中小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探究现阶段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根本策略,促进思政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进一步深化,全面致力于大中小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研究,承担培养新时代合格接班人的重任。

3. 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研究现状及内涵

(一) 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研究现状

关于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这一课题,当前已有诸多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并呈现出其研究结果。谢峰认为,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一体化建设在“思政课课程目标体系的协调统一、依序递进和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3] 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王立仁和白和明认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根本是课程内容的一体化” [4] 。在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举措研究中,张军学认为“‘五育’并举,‘色香味’俱全的思政课” [5] ,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效路径。但在诸多研究中,提出的策略或路径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局限性。因此本文针对西安市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困境进行了解决策略的进一步探讨。

(二) 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内涵

关于课程思政的内涵,学界研究并无定论,戚静认为“课程思政”是课程与思政的有机结合,教师挖掘课程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和作用的各类元素、资源等,以渗透的方式融入进课程中,从课程、教材、教学、实践、网络等各方面打造全面渗透的思想政治教育 [6] 。课程思政的目的是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

4. 课程思政一体化的调查现状

本文通过对西安市30所大中小学中的一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5份,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到以下信息:

(一) 西安市课程思政实施现状

西安市大中小学受访教师都表示学校的思政教育非常重要,思政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知晓做人的规矩。其次,思政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学会独立思考。再者,思政教育能够让学生懂得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但对于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1) 课程思政理念

参与调查的95%的教师均表示比较有所了解,但是60%的教师表示了解的并不具体,不能准确表述课程思政的理念,但是可以区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概念。

2) 课程思政的实施

85%的教师表示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政内容,但是没有刻意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另外41%的教师表明自己在教学中会注意渗透德育,而34%的教师表明知道教学知识中会有思政元素,但以前的教学环节更多的侧重于学科知识的传授,并没有太多的重视思政教育(如图1所示)。

Figure 1. Current status of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图1. 课程思政的实施现状

3) 课程思政的融入方式

在教学中会采用哪些方法融入思政教育问答中,92%教师都认为课程思政实施的主要方法为讲授法,通过教师讲授将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观念传授给学生,其中63%教师提出可以通过结合社会热点渗透或者通过讲解科学家事迹、树立榜样等方法融入课程思政教学,47%的教师认为可以通过榜样示范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隐性地在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如图2所示)。

Figure 2. How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urriculum

图2. 课程思政的融入方式

4) 课程思政的难点及建议

79%的教师认为课程中有的章节融入思政元素会有点生硬硬套,而有的章节的知识点的思政元素不容易发掘。中小学老师普遍觉得学校、家长和学生都更关注考试成绩,教学课时有限,教学任务紧,能进行思政教育的时间不多。45%高校教师则认为自身关于思政方面的知识了解不深,不知道自己理解的思政元素是否合理,不能很好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

61%的教师,尤其是中小学老师认为思政教育应加强家校合作。95%的教师认为提高课程思政水平应加强教师自身思政素质水平。33%教师希望能有具体的指导性文件或者材料来进行详细指导。68%的教师认为课程思政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精心设计(如图3所示)。

Figure 3. Suggestion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图3. 对课程思政的建议

(二) 西安市大中小课程思政思政一体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西安市大中小学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课程思政形式趋于多样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丰富社团活动,深挖思政元素

社团活动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如何运用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许多西安市大中小学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将思政课同学校社团活动有机结合,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引导各族师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大中小学课程思政形式的多样化

西安市很多大中小学的课程思政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们喜欢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教师们就积极尝试,随着课堂形式的不断丰富创新,学生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思政教育。

5. 大中小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难点

(一) 育人体系不完善

对照大学“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构建要求及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西安市大中小学在构建课程思政一体化工作体系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在全员育人方面,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实践过于偏重学校的作用,学校与家庭及社会的整体合力还有待提升。在全程育人方面,不同学段之间德育的差异性依然明显。在全方位德育方面,仍然存在以课堂育人、校内育人、网下育人为主的情况,课下育人、校外育人、网上育人等方面德育作用发挥不够。

(二) 课程思政一体化意识有待唤醒

大中小学教师和管理者课程思政的意识还不够强、“一体化”意识缺失、学校管理者的“一体化”管理意识欠缺。大中小学教育教学常常“各自为战”,彼此衔接尤其是高中阶段与大学阶段的衔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 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误区

重智育轻德育是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教育误区。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过分重视子女的智力发展和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子女的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这种教育观念导致一些学生过分追求分数和成绩,而忽略了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品质。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观念可能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四) 教材建设不足,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教材内容是实现新时代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各个学段的课程思政教材应该在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统一编排大中小学各个学段的课程思政教材。首先,应该注重教材内容的整体性原则。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的各门课程教材均要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不同学理建构等层面保持内容的协同与贯通。其次,应该注重教材内容的针对性原则。教材内容需要注重层次性与针对性,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思维方式以及认识理解能力的差异,由浅入深地设计教材内容,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分门别类地进行教材的完善。最后,应该注重教辅资源的配套性原则。教材的设计要与教辅资源相配套。教材与教辅资源要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共同的教学目标,形成相互契合、相互支撑的立体化体系。

6. 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策略

(一) 大力提升教师思政素质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教学的主要实施者,要全面提升自身的课程思政素养。学校可以定期开展教师课程思政的相关培训,加深教师对初中课程思政理念的认识,提高教师的思政水平,增强思政意识,丰富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更新教育方法,也可通过定期的教研活动和讲座来加强课程思政理念的渗透,也可组织课程思政教学大赛向教师呈现课程思政的教学案例,有利于教师之间互相学习,提高教师渗透思政教育的素养,在听课评课过程中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过程。

(二) 构建行之有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 4号)明确提出,当前,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需要进一步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来整体设计。

坚持有差异性、针对性地设置德育目标,从西安市大中小学的“一体化德育”建设实践中可以看到,在大中小幼学校统筹推进德育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同学段学校推进德育工作侧重点各不相同。大学、中学、小学等各个学段的学生特点不同,德育要求不同,德育培养目标不同,德育一体化要注意时间维度上的育人衔接,兼顾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征,对各个学段德育目标进行具体化、阶段性的设计。一般来说,在高等教育阶段,德育一体化的重点在于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德才之间的辩证关系,恪守德育为先,加强社会责任感把握,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在中小学教育阶段,要注重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正面价值和责任感,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

(三) 建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模式

课程思政一体化是指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托,整体性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学科融合”和“同题异构”两个关键点。

在推进课程思政一体化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制度机制、课程资源、教师队伍、教学教研等方面的深化改革创新,建立起跨学段、跨课程、跨领域的协同创新机制。同时,还需要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等平台的建设,加强实践育人、家校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四) 做好学段统筹,建立长期有效的课程思政衔接机制

学段统筹作为新时代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基本要求,要求新时代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注重全过程育人,要注重大、中、小学各学段的衔接,明确各学段课程思政育人的重难点,统筹推进大中小学课程思政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形成螺旋上升、逐渐过渡、有序递进的纵向体系。

由于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身心特点等存在巨大差异,在大中小课程思政总体目标下,各学段课程思政应根据本学段的教育目的和要求进行分段设置,既要突出本学段的自身特点,也要形成与其他学段的有效衔接。

以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为例,小学生的课程思政中,爱国主义教育应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用直观的、仪式化的教育向学生熏陶爱国精神的符号,如对五星红旗的图形构成的基本认知,对国徽的形状、颜色的基本认知等;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和发展,但学生的认知能力建立在感性直观之上,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的形象符号如五星红旗、国徽、红军军装等背后蕴含的故事及意义;在大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进行理性思维是大学生认知的主要特征,学生的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辨现实问题,也热衷于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在师资力量充足的情况下,组建专门队伍进行课程思政内容的挖掘,深入提取思政元素、对思政元素进行梳理、筛选、考证,既保证课程思政内容的多样性,也保证课程思政内容的专业性和严肃性。

(五) 建立必要的监督考核机制

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一体化建设是推动学校思政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以及科学化的重要决策。那就意味着在专业思政工作全面推行之后,需要及时制定和运用科学可行的监督机制,通过示范带动以及成果激励的方法,推动各项工作的持续完善,也能够保证各责任主体积极参与到该项工作中,展现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述,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任重而道远,回归本源,课程思政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不论是“三全”育人还是“十全”育人,其体现的正是协同育人的理念。作为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和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能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源源不断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能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人才、培育人才、输送人才,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水平最为重要的指标。只有我们大中小学每一位教师同向同行,齐心协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

基金项目

陕西省“十四五”教育学规划2023年课题,课题名称:西安市“大–中–小”课程思政一体化的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SGH23Y2277)。

参考文献

[1] 张烁.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 2019-03-19(001).
[2] 中办国办印发. 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N]. 人民日报, 2019-08-15(001).
[3] 谢峰. 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一体化的价值逻辑和实践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8): 33-35.
[4] 王立仁, 白和明. 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的构想[J]. 思想理论教育, 2019(11): 11-16.
https://doi.org/10.16075/j.cnki.cn31-1220/g4.2019.11.002
[5] 张军学.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现状与路径研究[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0(41): 71-73.
[6] 戚静.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20.
https://doi.org/10.27312/d.cnki.gshsu.2020.00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