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视域下的仰韶彩陶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Yangshao Colorful Ceramic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iotics
DOI: 10.12677/Design.2024.91170, PDF, HTML, XML, 下载: 50  浏览: 118  国家科技经费支持
作者: 唐婉莹, 黄 河*: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常州
关键词: 符号学仰韶彩陶装饰纹样设计策略Semiotics Yangshao Painted Pottery Decorative Patterns Design Strategy
摘要: 仰韶彩陶文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承载着独特的文化涵义和艺术价值。通过探索仰韶彩陶文化在当代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传承与发展仰韶彩陶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特征与美学思想。本文基于符号学理论研究,从学习“符义”、“符构”、“符用”三个维度出发,对仰韶彩陶中的元素符号进行解读、提取和转译,探析了仰韶彩陶与文创设计的融合创新途径,提出了仰韶彩陶的文创产品设计策略,并进行了设计实践探索方法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可为仰韶文化元素及我国传统陶器应用到文创设计中提供更多的思路与启发。
Abstract: Yangshao painted pottery was formed under special historical conditions, carrying unique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artistic values. By exploring the application of Yangshao painted pottery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design, we aim to inherit and develop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aesthetic ideas contained in Yangshao painted pottery culture. Based on semiotic theory research, starting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learning “symbol meaning”, “symbol construction”, and “symbol use”, this paper interprets, extracts, and translates the element symbols in Yangshao colored pottery, explores the innovative ways of integrating Yang-shao colored pottery with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proposes the design strategy of Yang-shao colored pottery’s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and explores the feasibility of design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methods.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more ideas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application of Yangshao cultural element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pottery in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文章引用:唐婉莹, 黄河. 符号学视域下的仰韶彩陶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 设计, 2024, 9(1): 1404-1412.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1170

1. 引言

仰韶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根源,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仰韶彩陶作为仰韶文化的物化载体,无论是使用功能,还是器型纹样,都有着浓厚的哲学思想和东方美学 [1] 。文创产品作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产品融合的形式,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使其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2]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博物馆、遗址公园、旅游景区等文创产业大力发展,相关仰韶彩陶的文创研究热度也逐渐提升,文创产品层出不穷。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一是创意来源多以直接复制器型和纹样为主,产品文化含义浅显、缺乏明确的受众群体等;二是文创产品的主要类别以丝巾、帆布包、笔筒、书签、花盆、仿古陶器等为主,设计缺乏创意、文化呈现方式刻板等。本文借鉴了莫里斯符号学的理论研究,将仰韶彩陶文化符号元素从“符义”、“符构”、“符用”三个视角切入解读,提炼分析了彩陶文化中的造物思想和审美特征,并结合仰韶彩陶中的“形”、“象”、“意”三个维度探析了仰韶彩陶与文创设计的融合创新途径,使仰韶彩陶的文化意蕴在现代设计中得到延续和发展。

2. 符号学、仰韶彩陶文创设计溯源

2.1. 符号学应用

符号一词源于古希腊,其词义最初与医学相关,符号相关的研究最早是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探讨的语言符号问题 [3] 。现代符号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起源于20世纪初期,其目的是探究符号的本质、发展规律、内涵意义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联。美国哲学家查尔斯·莫里斯将符号学分为符义学(Semantics)、符构学(Syntactics)和符用学(Pragmatics)三个分支,构成了符号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并不断地向各个学科领域的交织渗透,目前己经应用到艺术设计、电影学、传播学等方面,已经成为了一种跨学科、跨领域来进行研究的方法论。

在莫里斯符号学中,传统文化可以被视为一种符号,能够清晰明确地解读出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精神价值。因此,将潜在的文化元素与造型意象应用到文创设计中可以借助符号学理论来实现元素的解读、提取和转译。

2.2. 仰韶文化在文创产品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仰韶文化被称为文化意义上的“史前中国”,是当时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的缩影,映射出石器时代先民的独特艺术审美和和社会文化现状,彩陶是仰韶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其中蕴含的造物哲理和艺术精神贯穿着整个华夏文明。彩陶的制作方式是人类通过“火”的形式改变材料物理属性的开端,这也奠定了人类开始有意识的从事发现和改变材料属性的造物活动 [4] 。彩陶的器型赋予了彩陶蒸煮、盛食、储水等特定的使用功能,彩陶的装饰纹样赋予了彩陶内在精神,并在不断发展创造出了由具象到抽象、写实到写意的灿烂文化。

文章以“仰韶”、“文创”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主题检索,共筛选得到47篇相关文献,当前关于仰韶彩陶文创研究多集中于装饰纹样、文化类型、产业现状等方向,从符号学领域探讨仰韶彩陶的文创产品开发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如张硕文等 [5] 对仰韶彩陶鱼纹进行了总结归纳,并结合平面类的文创产品,设计了鱼纹的标志、图形、IP形象等;石文奇等 [6] 从游客感知的角度对现有的彩陶文创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了彩陶文创产品开发从售价、实用性、创意性、体验性等方面的优化建议。综上,现有的研究虽然为仰韶彩陶文创设计开发提供了一定参考,但仍有不足之处,在研究过程中以分析仰韶彩陶的装饰纹样和象征涵义为主,而前期的文化分析在逐层衍生到设计方法和文创实践中,缺少较为系统的框架模型和理论方法为指导。

2.3. 符号学视域下的仰韶彩陶文创设计思路框架

本文尝试以莫里斯符号学“三分法”为指导进行文化符号的解读,并结合仰韶彩陶中的“形”、“象”、“意”三个维度构建了文创设计的转化模型,基本研究框架见图1。首先,从符义维度分析彩陶符号能指与所指的基本关系,解读彩陶的外在形式特征(造型、色彩、材质)和内在隐含意象(象征意蕴、审美意识、文化内涵),归纳总结彩陶的器型与色彩特征,探讨彩陶在当代文创产品中的表现形式。其次,从符构学维度分析彩陶纹样的符号基本形态和构成形式,提取器物纹样进行变形重构,探索传统纹样与现代产品结合的新形式。最后,从符用学维度分析彩陶的实用价值,通过人–物–环境三个方面探析彩陶与使用者、使用方式、时代背景等的关系问题,结合彩陶的功能性思考彩陶在当代生活中的应用场景,从而将其转化为易被感知的文创产品,使用户在体验中感受文化的内在意蕴。

Figure 1. Research framework for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of painted pottery

图1. 彩陶文创设计研究思路框架

3. 仰韶彩陶文化的符号解读

3.1. 符义学与表形

符义学是研究符号本身和其指代对象之间的关系,即通过符号的外在形式来解析其内在意义。在符义学维度,通过研究仰韶彩陶文化符号的外在形态来探析其内涵意义,可将其分为“外在表征(能指)”和“内在隐象(所指)”两个方面。外在表征包括该文化元素涉及的造型、色彩、材质等,内在隐象包括隐藏在外在表征下的象征、文化、审美等 [7] 。

仰韶文化早期,彩陶的器型种类包含盆、碗、瓶、罐、杯、钵等,多采用饱满柔和的造型和明快流畅的曲线,象征着当时的母系氏族社会多崇尚女性,同时也映射出当时的农业生活。如游鱼纹彩陶葫芦瓶,其创造来源于先民对自然的模仿,外形如同上小下大的葫芦,瓶口小巧,颈部由小到大,整体呈现出对比统一的节奏美感。仰韶文化中期,彩陶器型圆润丰满,呈现出腰腹部直径较大、上腹圆隆的形态。如花瓣纹彩陶盆,盆口向外沿卷边形成敛口,盆体鼓腹,下腹内曲,底部缩为小平底,器型通过上宽下窄的曲线变化,构造出富有变化的韵律美。仰韶文化晚期,彩陶开始逐渐衰落,造型多以罐、瓶、钵、盆等为主,器型变化更为流畅轻柔,呈现出简约大方的朴拙之美,如白衣彩陶盆,见图2。其次,在色彩方面,仰韶彩陶形成了以红地黑彩为主色彩搭配,器型表面多以陶土本身的橙红色为底色,少数在陶坯完成之后附以白色或红色陶衣,装饰纹样则主要采用黑彩,少数使用红、黑、白等多种绘料组成复彩。彩陶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在增加视觉感官的冲击同时又透出艳丽的风格,传达出的原始先民的色彩审美情感。另外,彩陶本身的材质上具有符号特性,它是经过河水流域自然沉淀的粘土,先民通过筛选–淘洗–制胚–烧制,形成具有一定硬度和触感的陶器,传达出天然质朴符号语言 [8] 。

Figure 2. The shape, material, and color of Yangshao painted pottery

图2. 仰韶彩陶的器型、材质和色彩

3.2. 符构学与表象

符构学是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即符号之间的构成法则与组合规律。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将其分为符号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两个方面,物体的各个单元符号共同组合构成了表层结构,其所形成的意义和逻辑关系构成了深层结构 [9] 。在符构学维度,通过对仰韶彩陶纹样的符号形式与组成规律进行解读,来探析纹样的构成特点和审美意识,见表1

仰韶彩陶表面的装饰纹样多以自然景观和日常生活中的动物、植物和人为原型进行创造,如人面纹、水纹、蛙纹、鱼纹、花瓣纹、旋纹、星宿纹、菱格纹等。在这些纹样的图案的构成中,点与线是最基本

Table 1. Symbolic interpretation of decorative patterns in painted pottery

表1. 彩陶装饰纹样的符号解读

元素,而面是由点和线衍生出相对面积较大的次生元素 [10] 。将这些独立的元素通过减缺、叠加、消减、重合等形式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生动夸张、虚实相生的彩陶纹样。例如,花瓣纹彩陶盆,以花瓣作为最基本的点状元素,通过旋转变换和黑白双关的艺术手法,形成了具有虚与实相间、协调与统一、和谐与均衡的艺术效果。

符号的元素形态分为具象符号与抽象符号。在具象符号中,创造者将自然中的植物、动物、人等元素通过模仿融入彩陶设计当中,如人面纹、水纹、蛙纹、鱼纹、花瓣纹、这些纹样作为一种观念形态也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人面纹代表着神明、祭司,象征着超然的智慧和力量;鱼纹象征生命的永生与子孙繁行不息;鸟纹象征着飞翔与自由等。在抽象纹样中,一种是以简洁的线条和基本的几何形状为元素,采用对称变换、二方连续等艺术手法形成的纹样图案,创造出了具有虚与实相间、对比与统一、和谐与均衡的艺术效果。另一种是对自然物象的提炼、通过变形与重构,形成的抽象表达形式,如彩陶鱼纹以简洁抽象的形式成为了东方文化的象征符号,其造型经历了由写实鱼纹–抽象鱼纹–符号化鱼纹的演变过程(图3),最终形成纯粹的几何形纹 [11] 。彩陶设计是人类审美意识的萌芽,其装饰纹样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形成观物以取象,立象以尽意的美学思想。

Figure 3. Evolution process of fish patterns on Yangshao colored pottery

图3. 仰韶彩陶鱼纹演变过程图

3.3. 符用学与表意

符用学是研究符号与人之间的基本逻辑关系,即人对于符号的理解、使用和影响。符用学一般以人的活动现象展开分析,因此“意义”和“环境”是符用学研究的基础,其意义区别于符义学,指符号在具体环境的使用中所体现出的意义表达。

产品设计中符用学是通过对使用者的具体活动展开分析,建立符号与使用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应用场景,解决“产品形态–用户–环境”三者间的有机互动问题。在仰韶文化中,陶器起源是人们为了满足对水和食物的存储、运输、炊煮等功能性需求,根据当时的生活方式和使用习惯,创造出了极具实用性的陶器。当时的居住活动场所一般为半地穴式房屋,人们有着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因此器物一般放置于地面上,彩陶也由此出现平底、尖底、三足等样式 [12] 。如小口尖底瓶(图4),其尖底可以插入泥土中平稳放置,便于储水;瓶上的双耳,在使用的过程方便提携;尖底瓶的小口,则在运输中可以防止过多的水溢出。这种生活状态,也造成人在观察彩陶时的俯视关系,也因此彩陶的纹饰多集中与瓶身的上半部分,使人们在欣赏时,达到视觉上的协调统一。

Figure 4. Small mouth pointed bottom bottle, temple bottom ditch colored pottery jar

图4. 小口尖底瓶、庙底沟彩陶罐

4. 符号学视域下仰韶彩陶文创产品设计策略与实践

4.1. 寓意于形,剖析与借鉴仰韶彩陶的形态美学

“寓意于形”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技法之一。“形”是指的是构成物质外在形态的基础单位,而“意”则指由“形”组合构成的整体意义传达,即其中所蕴含的内在特征,“意”寓于形之内而又超然于形之外,是通过其外在形式传递出内心世界和个人审美 [13] 。产品的外观造型、布局比例、体积大小等构成“形”,而产品中的形式结构所传达出的文化涵义和审美情感构成“意”。

在符义学视角下,对传统文化中的符号进行提取和简化,并通过变异、分解、置换等手法将传统符号与现代审美需求相结合,运用到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开发中,从而使产品达到“形”与“意”的重建统一。文章对仰韶彩陶的符号语意进行解读,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仰韶彩陶系列灯具”,主要通过挖掘仰韶彩陶的器型特征与文化涵义,创新性的将彩陶的形态曲线运用到灯具设计中,在保留柔美曲线的形态同时,利用灯光映衬这一美学韵律,见图5

4.2. 观物取象,提炼与转译彩陶文化的基因美学

“观物取象”是中国传统造物与美学思想,意谓模仿客观自然中事物的感性形象,确立具有象征意义的卦象 [14] 。所谓“观物”,是指观天地自然之象。所谓“取象”,是指客观自然经由想象模仿而生成的意象。“观物取象”是对事物特质和形态的把握,也是从自然之物从提取、解读和转译的符号化的途径。

Figure 5. Design of Yangshao colored pottery series luminaires

图5. 仰韶彩陶系列灯具设计

在符构学视角下,通过对仰韶彩陶纹样的符号组成进行充分解读,融合现代的设计手法和审美特征,将抽象的纹样符号转变为具体文创产品,并建立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视觉感官联系,使用户在解读中进入隐藏的内在意象,从而引发情感共鸣和触动,从而使产品达到“物”与“象”的重建统一。文章以彩陶的装饰纹样为原型,通过对花瓣纹、鱼纹、涡纹的选取与重构,结合现代胸针进行设计实践,实现了由平面形态到立体形态的转译,使其成为包含现代女性审美特征的文创产品,见图6

Figure 6. Design of a brooch with Yangshao painted pottery patterns

图6. 仰韶彩陶纹样胸针设计

4.3. 以用延意,尝试与探索仰韶彩陶的当代应用形式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动机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人在每一个时期,都会有一种需求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求处于从属地位。仰韶彩陶的产品形式服务于当时的产品功能,主要是为我国先民的生活生产所服务的,所以一般涵盖了祭祀、储水、烹饪和运输等功能,“用”是这一时期的核心需求。从设计的实用层面来看,“用”也是其他需求展开的基础,这意味着设计师需要对用户需求有深刻地理解和准确地把握,以满足产品的实用功能为基础,结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与特征,开发适应现代用户生活需求的产品形式 [15] 。而“意”则是产品所传递出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象征,是通过人们在使用产品时所理解和体会到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基于符用学理论,在文创产品满足实用功能的前提下,融合仰韶彩陶中符号元素的文化内涵,使用户在实际体验中,通过产品、用户、环境三者间的有机互动,实现彩陶的实用功能在当今人们生活中的可能途径,潜移默化的完成产品由实用功能到内在精神的传达,从而激发使用者精神共鸣和文化归属感,图7

Figure 7.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of Yangshao colored pottery culture in modern design

图7. 仰韶彩陶功能在现代设计中转译过程

在设计实践中,首先以彩陶储水、运输、烹饪等功能为衍生,联想到现代人们的生活日用、旅行送礼等需求,选取了陶瓷茶具的设计形式,并融入了彩陶的变形鱼纹和器型特征,使用户在沏茶的过程中感受到仰韶文化的内在意蕴;其次,通过研究用户的日常生活和饮茶流程,在设计上加入了便携收纳和加热装置,满足用户旅行携带和冲泡热茶的习惯,在充分满足“用”的基础上,实现“意”的传达,见图8

Figure 8. Design of Yangshao colored pottery travel tea set

图8. 仰韶彩陶旅行茶具设计

5. 总结

在当前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彰显我国的传统文化特色、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归属感显得尤为重要。仰韶彩陶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载体,其设计满足先民的日常使用需求,纹样又极具民族特色,不仅有着装饰作用又承载着当时的文化内涵。本文在符号学视域下,深入挖掘仰韶彩陶文化的审美特征、构成特点和内在精神,提出仰韶彩陶文化融入文创产品的设计策略,并通过设计实践探索了符号学在仰韶彩陶文创设计中的应用,以此来促进仰韶彩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也可为文创类产品的设计提供思路与启发。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1YJC760029)。

注释

图1~3、图5~8来源:作者自绘

图4来源:来自搜狐百科网站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戴建增. 仰韶文化在华夏文明进程中的考古学意义研究[J]. 南都学坛, 2021, 41(5): 31-36.
[2] 汪丹, 管家庆. 基于生活美学取向的陶瓷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 中国陶瓷, 2022, 58(12): 81-85.
[3] 张良林, 洪庆福. 莫里斯美学符号学思想探析[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36(2): 166-171.
[4] 刘海银. 基于仰韶文化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方工业大学, 2022.
[5] 张硕文, 伍云秀. 仰韶文化鱼纹在文创产品中的运用与研究[J].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3, 3(4): 51-53.
[6] 石文奇, 程凡, 武建国, 等. 基于游客感知的西安半坡博物馆彩陶纹样文创产品开发[J]. 时尚设计与工程, 2023(3): 12-16.
[7] 余晓凡. 仰韶文化彩陶的符号学解构[J]. 陶瓷研究, 2018, 33(5): 60-63.
[8] 宗立成, 王娜娜. 早期中国彩陶设计文化研究[J]. 中国陶瓷, 2022, 58(7): 94-100.
[9] 潘邦金, 贾祺悦, 陈祖建. 文化符号学视角下的福州传统民居建筑设计美学研究——以严复故居为例[J]. 工业设计, 2022(2): 123-125.
[10] 毕海龙. 仰韶彩陶纹饰与产品装饰图案[J]. 设计艺术研究, 2013, 3(6): 72-75.
[11] 冯晓娟, 陈新华. 中国传统设计中的鱼文化[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2): 120-123.
[12] 周平. 中国器物的造型设计[J]. 装饰, 1995(1): 45-46.
[13] 庄义友. 汉字符号象征性探解[J]. 语文研究, 2000(1): 24-28.
[14] 代爽. 符号建构中的“观物取象”问题——以建筑符号为例[J]. 文学界(理论版), 2013(1): 121.
[15] 张维维. 陶瓷审美文化的现代转型和价值追求[J]. 中国陶瓷, 2016, 52(10): 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