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优先战略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服务创新模式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ve Mode of Employment Guidance Servi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Employment Priority Strategy
DOI: 10.12677/ASS.2024.132156, PDF, HTML, XML, 下载: 53  浏览: 126 
作者: 陈 琨: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就业优先战略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服务创新模式Employment Priority Strateg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mployment Guidance Service Innovative Mode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高职院校扩招后,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多数学生在毕业后出现就业难、“懒就业”、“慢就业”等现象,亟需得到就业相关指导和帮助。本文将探索和分析就业优先战略下就业指导服务创新模式,以期为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可借鉴的方法。
Abstract: “Employment is the most basic livelihood, we should implement the employment priority strategy, strengthen the employment priority policy, and promote full employment of high quality.” was proposed in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After the expansion of enrollment,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Most of the students have difficulties in employment, “Lazy employment” and “Slow employment” after graduation. This research will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service innovation model under the Employment Priority Strategy, in order to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文章引用:陈琨. 就业优先战略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服务创新模式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2): 1159-116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2156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进入新时代,我国不断推进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优先战略进一步强化,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然而高等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在为社会培育了大量优质人才的同时,也带来了毕业难、“懒就业”、“慢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就业优先战略下,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创新就业服务工作模式和方法已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工作研究的重要议题。

2. 就业优先战略及其社会重要性

就业优先战略是指将就业作为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优先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手段,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的良性互动,提升就业质量,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权益。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就业优先战略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通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改善民生福祉,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就业优先战略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通过鼓励创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就业服务等措施,可以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业优先战略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通过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缩小收入差距等措施,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因此,研究就业优先战略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服务创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通过深入探讨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服务方面的创新模式,可以为政府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就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服务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就业指导服务重视程度不足

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各大高校已相继开展创业教育、成立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等工作,但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创业教育、就业指导服务等重视程度不高,没有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的重要性,更不能迎合时代发展需求,未能将“互联网+”就业指导服务运用其中。尽管开设了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甚至开办了创业学院,但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往往是通过说课、通知或讲座等传统模式,无法满足新时代大学生需求,难以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3.2.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相对简单,暂未形成系统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很多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局限在创业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咨询等方面,而这些基础理论课程的系统体系尚未形成,不利于学生创业就业实践水平的整体提高,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1] 。

3.3. 就业指导管理队伍和师资缺乏

教师是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重要宣教者,教师素质、专业程度都直接关乎就业指导服务的质量,关乎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提高。在开展就业指导时,需要既懂创业理论,又有创业实践经验的老师,但目前符合以上双师型教师资源较少,大多数都是由辅导员或思政条线的教职工兼任 [2] 。另外,由于高职院校对就业指导的重视程度不高,较多都没有建立专门专业的就业教育管理机构,无法对就业指导服务实施监督管理,不利于具体工作的开展。

3.4. 学校创业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创业是学生就业的重要路径之一,但由于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不够重视,给予创业教育教师的待遇、职位晋升等相对不足,导致愿意参与创业教育的教师较少,加上高职大学生创业意识不强,导致校园中还未形成创业文化规模,削减了高校创业氛围 [3] 。很多学生在专业学习上较为努力,尤其是一大部分学生入学后的第一目标就是专升本,对于创业只是远远观望,自身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略显不足,也间接影响了其就业。

3.5. 小结

近年来,高职院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不仅将其视为帮助学生找到工作的手段,更将其视为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包括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还融入了职业规划咨询、招聘服务、实习推荐等多个环节,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就业指导服务网络。但仍有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创业教育、就业指导服务等重视程度不高,没有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的重要性,更不能迎合时代发展需求。尽管开设了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但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往往只是通过说课、通知或讲座等传统模式,无法满足新时代大学生需求,难以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学生需求的多样化,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服务正朝着个性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学校通过开展一对一职业规划咨询、组织行业专家讲座等形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此外,一些高职院校还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职业倾向、兴趣特长等进行精准分析,为其提供定制化的职业发展建议。

4. 国内外就业指导服务的研究综述

4.1. 国外对就业指导服务的相关研究

西方对就业指导关注较早,将就业指导称为职业指导,是作为一种专项研究课题和社会服务工作而产生的 [4] 。伴随着职业指导向职业辅导的演变和发展,国外对其研究也从对职业指导自身研究向着更多地关注多样式的服务及内因变化延展。

索法尼、霍桑等2019年提出了应用模糊逻辑与云计算的概念,认为职业指导服务的职业咨询、职业信息与职业教育三个核心要素与云计算的软件、平台和基础设施三种服务模式有契合点,使用云计算概念将会对职业指导产生积极的影响。博尔赫斯等通过职业生涯量表的实证分析,论证了多元模型对以自我导向为主的职业前景的适用性,对于毕业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与启发。奠定美国职业指导理论基础的帕森斯,在20世纪初提出了职业选择是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与职业对人的要求相匹配的命题,强调学生的特性与职业因素相匹配;罗斯杰1942年出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注重学生个人发展,由侧重开发职业素质测试的技法,转变为注重职业咨询的方法;霍兰德创立了“人格-职业类型匹配理论”,把握人格特征选择职业达到人职匹配;20世纪50年代,金兹伯格等人提出了“职业发展是一个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一致的过程”的新观念,舒伯提出“生涯发展理论”,指出“职业指导即协助个人发展并接受统一完整的自我形象,同时发展适合的职业角色形象,使个人在 现实世界中接受考验,并转化为实际的职业,以满足个人需要,同时造福社会。” [5] 科贝利等通过探讨电子服务品质与资讯品质对知觉价值的影响,从信息质量、感知价值和电子服务质量三个方面对职业指导服务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大学等服务机构应该注重对职业指导服务的投资,具体实施就业指导服务的机构则更应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以生为本,开发易于使用、高效且系统持续可用的平台以更好地提供便捷科学实用的就业指导服务。阿尔塞丹等通过研究分析,指出了大学生对利用电子系统进行职业指导的方式更为关注,积极性更高,提出了电子系统整合于职业指导服务的重要性 [6] 。

4.2. 国内对就业指导服务创新性研究

当前国内高职院校在就业服务层面的创新性研究主要围绕创新模式和创新平台等方面展开。刘妍认为可以把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贯穿到高职院校的就业服务当中,在学校参与的前提下,市场起引导作用、政府起主导作用去优化毕业生的就业服务问题。吴蓉蓉的研究认为当前的就业服务应该融入更多的新媒体技术与信息化技术,尤其是就业平台、学生管理平台等的建设,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有效的宣传,同时利用好信息技术,提升毕业生就业的效率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便利性。陶逸指出当前的高职院校在就业服务层面创新性动力是不足的,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学情较弱和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不强,所以要想高职院校的就业服务有创新,要从学生学情和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两方面共同努力。

梳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发现,当前国内外对就业指导服务的研究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体系构建更多地转向电子服务、云计算等与新技术时代紧密结合的服务模式构建及内因的深度研究,更多考虑和关注的是个性化就业指导服 + 务,强调就业指导服务的专业化、职业化和科学化建设。

国内对于高等院校就业服务体系的研究较为丰富,但主要集中在本科院校,面向高职院校的研究涉及较少,研究的切入点主要集中在就业服务体系、信息化平台等方面 [7] 。而本文的研究是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探索建立健全“一心二网三员”就业指导服务机制、从不同层面丰富优化就业指导服务内容、努力打造“一站式”、“不断线”就业服务平台的创新模式,以期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工作提供有力帮助。

5.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服务创新模式探索

5.1.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服务创新模式理论依据

5.1.1. 教育心理学理论

教育心理学理论强调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服务创新模式应注重个性化指导,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

5.1.2. 社会需求理论

社会需求理论认为,教育应该满足社会需求,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服务创新模式应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5.1.3. 职业发展理论

职业发展理论强调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体实现职业目标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服务创新模式应注重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提高就业竞争力。

5.1.4. 教育管理理论

教育管理理论强调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认为教育管理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服务创新模式应注重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就业指导服务的质量。

5.2. 建立健全“一心二网三员”就业指导服务机制

“一心二网三员”就是建立以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为核心,小班网格化服务与就业网络体系相结合,招生就业处工作人员、二级学院就业辅导员与学生工作条线的全员相互协作,努力构建科学、高效的就业指导服务机制。

在该机制中,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全面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传达上级部门有关政策精神,制定全校就业年度工作计划和方案,统筹部署全校就业工作。在各二级学院推行以班级为单位的网格化就业指导服务模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小班探索,坚持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保证就业信息传达的有效性。在就业指导服务过程中,各方主体需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部门、各环节协调一致,共同为学校的就业工作提供服务,形成合力,最终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完整的就业指导网络体系。要有效发挥全员育人的能动作用,在招生就业处工作人员引领下,各二级学院就业辅导员需紧密围绕学生,上下联动,共同配合完成就业相关任务,确保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5.3. 从不同层面丰富优化就业指导服务内容

5.3.1. 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咨询和辅导

一方面,定期组织就业政策与法律保障宣讲,开展就业咨询和职业发展、求职方法讲座,邀请专业人士进行简历制作、面试准备和形象礼仪等培训,直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好《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大学生就业服务指导》等课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学生学情,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就业的相关知识,较早的确立个人生涯规划,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状态走向工作岗位。

5.3.2. 整合就业信息,推进资源服务需求化

定期举办“校园招聘月”、“就业促进周”等活动,包括大中小型招聘会、企业宣讲会、校友沙龙等活动,努力为用人单位招聘提供场地和其他服务,便利学生校内应聘和求职 [8] ;根据学情,成立就业信息分享专班,针对不同就业方向的同学,提供定向的升学信息、实习信息和就业信息等通知渠道,同时提供网上查询、网络服务和有关图书资料等资源服务功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5.3.3. 推进就业实时统计和跟踪调查数据监测

数据统计与跟踪调查不应仅仅局限在毕业季,而应伴随着毕业生毕业前期、毕业、以及毕业后的就业期,直至毕业生稳定工作,因此在就业服务内容层面要实行跟踪反馈,持续地关注毕业生就业情况,在就业服务内容上延伸就业服务模式,做好就业台账,及时分析和反馈就业相关数据、问卷调查及形势预测等,为学生落实就业提供各种保障。

5.3.4. 持续拓展就业渠道,巩固长期合作模式

由就业指导中心牵头,各二级学院共同发力,发展长期稳定的用人单位、公共关系、校友联系等,不断加大访企拓岗力度,加强校、院、学生、企业四者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实地走访学生实习、就业的企业,深入学生就业的真实场景,关心、关爱毕业生,做好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桥梁纽带,与优质企业不断巩固长期合作模式。

5.3.5. 充分发挥课堂作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单独设立创业学院,建立完善的创业课程体系,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双创”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充分发挥知名校友的示范作用,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业活动,开发校内创业园、创业社团等,努力打造创业平台,积极扶持学生创业项目,将创业作为就业工作的有效补充。

5.4. 努力打造“一站式”、“不断线”就业服务平台

充分利用教育部全新升级上线的“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该平台集就业服务、就业指导与就业管理为一体,能够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意愿登记、简历制作上传、岗位查询、应聘面试到网上签约的求职全周期服务。同时为用人单位提供从岗位信息发布、简历筛选到面试通知、网上签约的招聘全周期服务,帮助毕业生就业服务一键直达,实现“一站式”服务和管理。

依托学校就业信息网或就业微信服务号,不断完善网站和数据库建设,提供咨询预约、职业测评、招聘信息发布、在线问答等服务,“一站式”解决学生就业相关问题,力争提供“不断线”咨询服务。简化学生就业手续办理,利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科学、高效地实现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持续就业工作信息化的研究、开发、使用,逐步构建起网上就业服务体系,有效提升学生就业信息利用率和学生就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就业工作效能。

6.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服务创新模式的实际效果

6.1. 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通过创新模式的就业指导服务,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就业趋势,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就业环境。

6.2. 增强学生职业规划意识

创新模式的就业指导服务注重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通过个性化指导和专业化辅导,帮助学生明确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实现个人价值和职业发展。

6.3. 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学校通过创新模式的就业指导服务,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方向,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

6.4. 推动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

创新模式的就业指导服务可以推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产教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同时也为企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6.5. 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和效率

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和效率: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创新模式的就业指导服务可以更加精准地匹配学生和企业的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实现学生和企业共赢(见图1)。

Figure 1. Actual effect model of employment guidance service innovation mod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图1.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服务创新模式的实际效果模型

7. 小结

在高职院校扩招背景下,学生就业困难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业优先战略下就业指导服务创新模式直接关系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和效果,可以从建立健全“一心二网三员”就业指导服务机制、从不同层面丰富优化就业指导服务内容、努力打造“一站式”、“不断线”就业服务平台等方面探索创新方法,在稳定学生就业的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对于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就业工作较难开展等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宁小银, 吴华群.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机制创新探讨[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报, 2010, 10(6): 39-41+94.
[2] 晋一妍. 新形势下高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的问题及对策[J]. 商展经济, 2021(8): 86-88.
[3] 田艳君. 基于地域文化的高校创业文化培育研究[C]//第六届《新课改教育理论探究》研讨会.《新课改教育理论探究》第九辑. 武汉: 新课程研究杂志社, 2021: 108-109.
[4] 胡宇辰. 中美部分著名大学的就业指导及比较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2005.
[5] 曹蓉玫. 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研究[J]. 教学研究, 2005(3): 221-224.
[6] 辛蔼琛.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兰州现代职业学院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优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兰州大学, 2022.
[7] 谢伟.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服务体系优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长安大学, 2019.
[8] 冯向春. 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 现代情报, 2012, 32(6): 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