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视域下的社区老年教育路径探析
An Analysis on the Path of Community Education for the Elder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s Concept of Happiness
摘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和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发展社区老年教育迫在眉睫。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作为阐述幸福本质的科学理论,为社区老年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本文旨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指导下,探索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这对于优化社区老年教育服务体系、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living conditions and continuous progress of medical standards, the phenomenon of population aging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this context,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education for the elderly has become an urgent task. The Marx’s concept of happiness, as a scientific theory to expound the essence of happiness, guides the right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ommunity education for the elderly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and practice the effective ways of community education for the elderly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s concept of happiness. This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community elderly education service system, enhancing the happiness of the elderly,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文章引用:苏海媚.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视域下的社区老年教育路径探析[J]. 老龄化研究, 2024, 11(1): 174-179. https://doi.org/10.12677/AR.2024.111025

1. 引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超过了2.64亿人,占比高达18.7%,65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超过了1.9亿人,占比达到13.5%,这标志着我国已全面步入老龄化社会。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早在2020年国家的“十四五”规划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1] 。在这个背景下,提升社区老年教育服务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但在日常实际生活中,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例如,社会对社区老年教育重视度仍然不足、社区老年教育资源存在着分配不均等问题。正因如此,需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理论,针对现有问题,深入研究社区老年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路径,以此来满足老年人对社区老年教育的多样化需求,确保他们的晚年生活能够充分享受“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基本内容

2.1. 追求幸福的内驱力来源于需要

需要是产生活动行为的原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人的需要是人存在方式的表现,是人生活实践的内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人之所以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正是为了满足内心多样化的需求,它是人获得幸福感和劳动实践的必备前提。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过:“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基本的物质保障是人从事各类实践活动的基础,而这些物质条件源自人的需求。人的需求不仅包括物质需求,亦包括精神需求。这些需求构成了人类活动的主要动力,也是追求幸福的核心因素。物质需求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基础,而精神需求则对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人的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成长而变化。如果这些需求没能得到充分满足,幸福感就会受阻。因此,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是实现幸福的前提。

2.2. 幸福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当人的需求得到满足时,社会也会随之进步。一个理想的社会必须正视人类的生存需求,这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物质生活的改善可以提升精神生活的质量,精神生活的丰富可以提高物质生活的满足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并没有将物质与幸福割裂开来,而是认为只有满足人的物质需求才能为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奠定基础” [2] 。物质生活不仅有维持人类生存之用,它还能激起人对更高级的精神生活的追求,使人从精神层面上去贯彻自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辩证统一是人获得幸福的基础。只有当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达到辩证统一,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幸福。

2.3. 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辅相成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主张,个体的幸福是构成社会幸福的基础。“良好的社会物质、精神与政治文明才能成就社会个体的幸福,社会幸福是个人幸福的升华与保障” [3] 。这一观点揭示了个体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个体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个体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创造物质财富和满足自我精神需求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推动社会的前进发展。换句话说,个体的幸福与社会的幸福是相辅相成的。个人幸福不仅是社会幸福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幸福的推动力。反过来,社会的发展也为个体提供了实现幸福的可能性和条件。社会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繁荣都为个体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使他们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满足精神需求,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个体的幸福。

3. 当前社区老年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对社区老年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教育在任何年龄段都是人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工具。对于老年人而言,社区老年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更新知识,开发新技能,丰富生活体验,进而提高自我价值感和生活满意度。然而,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对于社区老年教育在维护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实现积极老龄化方面的重要性,社会各界并没有给予足够的认识和支持。

首先,社区、家庭对社区老年教育的需求和重要性存在着认识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对老年人的教育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的误解上。普罗大众忽视了老年人仍然有学习的需求和能力。许多人认为老年人既然已经退休,就不需要再学习,这种观念限制了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有调查报告显示:“老年人参加社区老年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兴趣,还包括增长知识、提高生活、与人交往、教育孙辈、实现个人价值等” [4] 。通过社区老年教育学习,老年人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幸福感。其次,一些老年人缺乏终身学习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对于提高生活品质和适应社会的重要性。他们普遍认为教育是年轻人的事,或者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愿意走出家门参与社区教育活动。这种心态限制了社区老年教育参与度的提高。最后,在政策上,国家对老年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在资源配置、政策支持等方面仍存在不足。虽然一些地方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老年教育的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存在着种种问题,如政策执行力度不够、资源配置不合理等。这种认识上的缺乏反过来影响了老年教育资源的投入和老年教育项目的开展,限制了社区老年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3.2. 社区老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当前,可以明显观察到社区老年教育资源分布存在着不均衡问题。社区老年教育资源在地区之间分布不均:城市与乡村、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尤其是乡村和边远地区,不仅教育设施匮乏,教资力量也不足。这意味着一些发达地区城市的社区可能拥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如专业的教师、完善的教学设施等,而其他社区则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如资金不足、地理位置偏远等,而缺乏必要的教育资源。这种不均衡的资源分布对于老年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这会使得老年人无法获得高水平的教育服务,也会导致社区老年教育水平的整体下滑,同时也无法保障所有老年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3.3. 社区老年教育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师资队伍质量差

目前,中国很多社区的老年教育内容比较单一,缺少多样性。很多课程内容往往偏向于传统的知识传授,如语言学习、计算机基础等,而忽视了老年人在生活技能、健康知识、心理调适等方面的学习需求。这种偏重于传统学科的教育内容,无法满足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并且社区老年教育中大多数教学活动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缺乏互动和实践的环节,学习形式不够灵活,难以吸引老年人参与。这种教学模式往往无法激发老年人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他们的知识吸收和技能掌握。同时,教学课堂缺少数字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如多媒体、互联网平台等现代化工具。传统的学习环境不利于老年人适应现代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此外,社区老年教育的师资队伍质量也存在着问题。一些社区的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他们在教学方法和技巧上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掌握。在这种情况下,社区教师无法有效地对老年人传授知识和技能,也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

4.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社区老年教育的价值意蕴

4.1. 理论维度:全面发展与自我实现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主张,幸福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统一,这种观点为社区老年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幸福生活的基础。只有当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的能力时,才能实现自我和幸福。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可以转化为社区老年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原则:社区老年教育不仅要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为老年人提供实现自我潜能和追求个人兴趣的机会。这表现在,社区日常生活中提供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满足老年人全面发展的需求,帮助他们实现幸福生活。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增加老年人的知识储备,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提升情感交流和社会参与度。让老年人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能实现个人潜能的进一步开发。尊重老年人的学习自由,提供自主选择的学习机会,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学习,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还强调社会公平和公正。这就要求社区老年教育在实际落实中要确保所有老年人都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减少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实现教育公平。

4.2. 实践维度:物质保障与精神追求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从不忽视物质保障对于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社区老年教育实践中,确保有足够的硬件支持是实现老年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前提。政府和社会应提供必要资金,建设老年教育基础设施,如图书馆、活动中心等,并逐步减少甚至免除对老年人教育活动的收费。这些物质保障不仅可以提高老年人的学习效率,也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从而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在提供物质保障的同时,正好契合老年人对于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社区通过组织文化节、开设相关讲座、展览等措施,提供老年人一个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平台,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让老年人在精神世界中得到充实和升华,实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

4.3. 价值维度: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个人幸福与社会发展是相互联系的。换句话说,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促进个体幸福,反之亦然。因此,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强调社区要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以便他们能够与他人建立积极的社会联系,这也正是社区老年教育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这一价值视野下,社区老年教育应当成为促进个体与社会和谐相处的重要平台。通过志愿服务、社区管理、代际沟通等课程或活动,引导老年人深入参与社会建设,使他们在社区中发挥积极作用,进而帮助他们提升社会价值感和归属感。让老年人在社区老年教育课堂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使其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不脱节。另外,鼓励年轻一代与老年人的交流与互动,帮助年轻人更深入地理解和尊重老年人,同时也可以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尊重。通过这种代际交流和互动,加深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形成积极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5.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视域下的社区老年教育推进措施

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视域下,幸福被视为个体在社会关系中通过自身实践,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而对于社区老年教育而言,其目标不仅在于满足老年人基本的学习需要,关键在于要促进老年人个性化和全面发展。通过社区老年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其生活幸福感,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5.1. 更新观念,合理定位社区老年教育

5.1.1. 提高公众对社区老年教育重要性的意识

在现代社会中,媒体的力量无可忽视。电视、报纸、社交媒体等各种媒体渠道都是日常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充分利用这些媒体渠道,将社区老年教育的相关信息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社区老年教育的重要性。通过电视和报纸这样的传统媒体,制作和发布一些关于社区老年教育的专题报道和专栏文章,详细介绍社区老年教育的内容、形式、效果等,让公众从中了解到社区老年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可以利用社交新媒体,发布一些社区老年教育的案例、故事、经验等,让公众更直观、更生动地感受到社区老年教育的魅力和力量。其次,组织各种相关主题公共活动,让公众有机会亲身参与到社区老年教育的实践中来。在这些活动中,公众不仅可以听到专家学者对社区老年教育的深入解读,还可以看到社区老年教育的实际效果,甚至可以和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老年人直接交流,从而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社区老年教育。

5.1.2. 老年人需要认识到终身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终身教育的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和重视。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也需认识到终身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应该持续一生进行的过程。将终身教育的理念融入社区老年教育管理原则,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这可以让老年人了解到,无论年龄大小,都有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权利和能力。为了让老年人建立起学习的信心,需采取一些措施。比如,组织一些适合老年人的学习活动,讲述一些成功的老年学习案例,来鼓励他们参与到社区老年教育学习中去。

5.1.3. 构建政策支持与多方合作的社区老年教育机构

社区老年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政策的指导和多方面的支持。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为社区老年教育提供资金支持和法律保障,同时鼓励企业、高等教育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到老年教育项目的投资与管理中。通过政策创新与资源整合,营造一个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氛围,为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老年教育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5.2. 确保社区老年教育资源的均等化

按照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观点,物质基础是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在追求个体幸福的过程中,物质基础不容忽视。这意味着在社区老年教育中要保证每个老年人都能享受到一定的教育资源。首先,社区要保证基础教育设施的完善,如图书馆、活动中心、多功能教室的普及和无障碍设计,以方便老年人的使用。其次,社区要提供经济援助或政策支持,确保那些经济条件欠佳的老年人同样能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此外,课程资源的公平分配也十分重要,如制作免费或低成本的学习资料和网络教育资源。物质基础的均等化更意味着打破社会经济地位和居住区域之间教育资源的不平等,确保贫困及偏远地区的老年人也能享受同等的教育服务。

5.3. 丰富拓展社区老年教育内容与形式,提高针对性

5.3.1. 丰富课程内容,关注老年人的全面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出发,“当代社区老年教育课程开发应‘因需而设’、‘应时而变’” [5] ,社区老年教育的内容不应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灌输,而应强调内容的个性化与多样性。课程设计应兼顾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兴趣偏好,注重提升他们的自我满足感和幸福感。除了基本的文化课程,应该引入健康养生、艺术欣赏、信息技术等能够帮助老年人适应现代生活的课程。设计与当代社会热点相关的课程,如环保、公民教育等。在丰富老年人精神世界的同时,也能够增强老年人与社会的链接,提升其社会参与感。

5.3.2. 创新教学方法,促进社交互动与文化参与

社区老年教育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适应老年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如“游学”模式,通过结合旅游与教育,让老年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同时,利用数字媒体和互联网技术,比如建立线上教育平台,提供虚拟现实(VR)体验,建设老年教育网络课堂,为老年人提供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新技术服务,感受科技发展给生活学习带来的便利。国务院《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就强调过,要积极推进“互联网 + 老年教育” [6] 。社区老年教育还要注重社交和文化参与,通过组织各种社会活动,如志愿服务、书画展览、文艺演出,促进老年人之间以及老年人与其他年龄群体之间的社交互动。

5.3.3. 拓展师资来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社区通过与当地的公共服务机构、高校进行合作,以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参与到社区老年教育中来。这些机构通常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专业的教育人员,他们可以为社区老年教育提供专业的教学支持。其次,通过培训和激励社区内的志愿者,让他们成为社区老年教育的师资力量。许多社区内的居民都有一些特长和技能,可以通过培训让他们成为社区老年教育的教师。这不仅可以拓展师资来源,也可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还可以通过网络和远程教育的方式,引入更多的师资力量。随着科技的发展,远程教育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通过网络平台,邀请更多的专业人士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教育服务。

6. 结语

社区老年教育作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致力于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氛围。让老年人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同时,了解当前社会发展现状,与时俱进。通过给老年人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帮助他们探索新的学习领域以及在社区中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幸福生活。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构建这样一个“以人为本,关注人全面发展”的社区老年教育体系提供了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 吴玉韶, 赵新阳. 中国老龄政策二十年: 回顾与启示[J]. 老龄科学研究, 2021, 9(10): 1-14.
[2] 胡玲.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启示[J]. 人民论坛, 2019(33): 102-103.
[3] 邹章华. 美好生活: 儒家传统幸福伦理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合构[J]. 理论导刊, 2021(2): 108-118.
[4] 米淑兰. 北京市西城区社区老年教育需求调研与发展策略思考[J]. 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2018(1): 50-58.
[5] 陈文娇, 刘巧巧, 肖杨. 基于当代老年人学习需求的社区老年教育课程开发[J]. 成人教育, 2021, 41(7): 35-40.
[6] 张艺诺. 老年大学与社区老年教育融合发展的模式探究[J]. 天津研究, 2023(7):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