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权威的作用与实施途径
The Role and Implementation Approaches of Teacher Authority
DOI: 10.12677/ASS.2024.132158, PDF, HTML, XML, 下载: 40  浏览: 98 
作者: 杨彬涛: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福建 福州
关键词: 教师权威学校教育道德张力Teacher Authority School Education Moral Tension
摘要: 权威的存在是人类社会的根本需要,人类社会无法脱离权威而独立存在;而教育领域作为社会生活的其中之一,同样需要教育上的权威。教师权威则是教育权威的主要代表,也是权威在学校教育中的主要表现,具体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和管理、学生对老师的依附与顺从。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权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1) 教师权威是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2) 教师权威是学生成长的推动力;3) 教师权威是教师角色的本源之义。而在学校教育中,树立教师权威需要维持一种爱与罚之间的道德张力,主要包括:1) 以爱说理,树立理性教师权威;2) 罚之有度,保障有效教师权威;3) 爱、罚平衡,造就合理教师权威。
Abstract: The existence of authority is the basic need of human society, which can not exist independently without authority, and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s one of the social life, also needs the authority of education. Teacher authority is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of education authority, and also the main expression of authority in school education, which is embodied in: teacher’s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students, students’ dependence and obedience to teachers. In school education, teacher author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which is embodied in three aspects: 1) teacher authority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school education; 2) teacher authority is the driving force for student growth; 3) teacher authority is the essence of the teacher’s role. In school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maintain a kind of moral tension between love and punishment to establish teachers’ authority, which includes: 1) reasoning with love to establish rational teacher authority; 2) punishing in moderation to ensure effective teacher authority; 3) balancing love and punishment to create reasonable teacher authority.
文章引用:杨彬涛. 教师权威的作用与实施途径[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2): 1174-117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2158

1. 教师权威的内涵

权威(authority)是指得到公认的组织、团体或者个人对某一特定的社会生活领域所起的作用。产生这种作用的结果就是,其他个体会在他们的观点和意见之下,对这个组织、团体或者个人表示服从或者依赖 [1]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权威表示着一种社会关系,这种关系保证了人类的行为受社会设定的目的和准则的支配,并在所有的社会形态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发挥相应的作用 [2] 。在社会学层面上阐释,权威是指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的影响与受影响、支配与服从的社会关系。而这一关系存在的原因,一是因为社会生活的组织化、集团化需要某种权威来发挥控制、管理和协调等的功能,二是由于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则需要有秩序、和平、公平的社会生活,而权威则是实现这种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 [3] 。

学校的生活与教育都是具有高度组织性与集体性的活动形式,稳定的秩序是学校生活与教育运作的基本条件,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秩序而存在。和平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典型特点,和平与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其不同于其他社交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公正不仅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也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方式,教师都应该以公正的环境熏陶学生,让学生可以以公正自我标榜,自主地站在正义的一方。因为公正,本就是人类理想世界中的一个关键要素。从这一点上说,教育必须要有权威。适当的权威是进行学校教育的必要先决条件。教师权威是权威在学校教育中的主要表现,其具体表现为:教师控制和管理学生,学生对老师的依附与顺从。

2. 使用须知

毋庸置疑,教师权威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具有无比重要的作用,它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2.1. 教师权威是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

首先,教师权威是保证学校生活能够有条不紊的运作的前提条件。当今社会无法脱离权威而独立存在,无论是社会经济、政治,还是法治等各领域都离不开权威的引领。学校生活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具有高度的组织性与集体性的特点,为了学生能够以稳定的秩序、和平公正的环境在学校中生活与学习,就要求教师必须发挥教师权威的重要作用。

其次,教师权威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主要的形式,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实践的地方。教师权威作为一种理性权威,它可以有效地保障良好的课堂纪律,维护班级的秩序,确保教学的顺利开展,最后达到教学目的。

最后,教师权威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核心。教师权威在教育领域中代表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必要因素。师生关系的好坏,取决于师生有没有共同努力,而对于教师而言,建立自己的权威是非常关键的。师生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对话,是师生互动的具体表现,教师权威是良好师生关系有效的保障。教师权威的缺失就代表着教师就不能引导学生,学生不能服从教师,那么教师的教诲就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而信息的断绝势必会造成沟通的中断,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很难建立。所以,在教师权威的正确引领之下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必要的。

2.2. 教师权威是学生成长的推动力

学生在学校生活时大多都属于未成年的年龄阶段,心智相较于成年人还不够成熟,缺乏判断能力,还不能够全面地看待与自主地解决问题,是未完成的社会人。而这一阶段的学生,普遍都具有向师性的特点,因此,这种发展特征决定了在学校里,学生的成长必须依靠教师权威来支撑和促进。

首先,学生的不成熟性需要教师权威的教导。这一阶段的学生在生理与心理上都不够成熟,比较稚嫩。而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也少不了叛逆的阶段,具有任性妄为、不理智的特点,因此必须要通过教师权威对学生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给学生留下冷静的时间,从而做出客观的选择与判断。由此可见,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离不开教师权威的引领。“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师权威则教导学生社会具有社会的规则,我们必须在既定的规则之下自由探索。

其次,学生的未完成性需要教师权威的指引。在校学生大多都是未完成的社会人,因此要求教育对学生进行指引与帮助,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教师在社会的要求之下,将学生培养与教育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人,从这一方面来说,教师权威对学生成长具有推动作用,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个性地发展,在成长过程中也能够有效地避免消极因素与随意性因素的影响。

最后,学生的向师性需要教师权威的维持。这种特性使得学生会在不经意间把老师当成了模仿的目标,因此,如果教师具有良好的行为表现、道德品质,对学生则能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向师性”特征,对其进行恰当的教育、指导,并借助其威慑力保持这种“向师”的状态,从而促使其自觉地服从老师,从而有利于老师对其进行有效的教育。

2.3. 教师权威是教师角色的本源之义

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角色定位是社会期望所赋予的,这是教师的本源之义。涂尔干所曾说:“因为儿童从老师那里了解了规则,而当老师向儿童展示了这些规则时,这些规则就只具有了老师所赋予的权威。规则所规定的行动可能很枯燥,很有限,没有什么内在的力量可以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的意愿上。只有外在的力量,即从老师那里获得。” [4] 因此,教师本身就应该具有权威。

首先,教师天然的道德权威来自于他们“传道者”的身份。他们是传播社会伦理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天然的使命感。在现如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教师的道德与价值观念处于社会的主导地位,并对学生言传身教。所以,教师的道德权威能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其次,教师天然的知识权威来自于他们培养了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教育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内容,在社会的要求下,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成为符合社会目标的人,这就要求教师拥有更加丰富的知识经验、技能基础。这一传授过程以教师的知识权威为基础,使学生主动听从教师的教诲与引导。

最后,教师天然的法理权威来自于他们管理者的身份。在学校中,教师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负责,还要对学生的校园生活负责,教师除教育教学之外,还需要建立班级规章制度、安排卫生、维持纪律等等,这些管理事务奠定了教师的法理权威,使学生在教师权威下能够服从管理。

3. 教师权威的合理实施

由上文可知,教师权威是一种不可忽略的教育力量,它是一种在爱与罚之间达到平衡的道德张力,因此,在这种关系中,教师权威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智慧。

3.1. 以爱说理,树立理性教师权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把教师权威与一些消极词语挂钩,例如“凶”、威严、命令等等,这样的刻板印象也是教师所被诟病,或者教师本身对于“权威”产生误解的原因。实际上,教师权威的实施应该以爱为前提、为基础。这种爱出于教师对于学生无任何功利目的的关爱,只有以爱为前提与基础树立的教师权威,才能真正触及学生的内心,使之发自内心地认可教师,自主听从教师的教诲。

首先,教师必须能够感受到所有的人性之美。只有教师拥有感受美的能力,才能发现学生的可爱,真心实意喜爱学生,并将自己探索的美好世界赋予学生。“爱基于情感的和谐,同时基于适应” [5] 。这里的适应指的是师生之间互相适应,并在其基础上产生感情。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给学生以平易近人的感受,消除师生原来的陌生感,主动、慎重地与学生交往。再次,教师应该要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过程中经常自我反思,例如,不应该与学生过于较劲、不应该故意摆威风、不应该言而无信等等,这些行为都会遭到学生的排斥,不利于树立威信。只有尊重、真诚、友好、关爱才能使学生产生自愿服从的态度。以情感为基础,学生与教师互相尊重与信任,才是树立教师威信的必要前提。

3.2. 罚之有度,保障有效教师权威

教师权威固然是以爱为前提的权威,但并不表示把权威完完全全等同于爱,只有爱的教育容易使学生不以为然、自我放纵,所以教育权威还应该包括一些能使人感到敬畏的震慑力量。因此,教育惩罚也应是教师权威的合理维度。

教育惩戒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教师权威的建立,但也应合理运用才能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惩戒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高难度的教育技巧。” [6] 那么应该如何合理进行惩戒呢?这要求教师应该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认真了解其注意事项,客观、谨慎地使用。

首先,惩戒必须要抓住时机,勿冲动。一般来说,当学生犯错的时候,就是对他进行教育惩罚的最好时机,因为他的负罪感和不安会促使他去承认自己的错误,而在这个时候,教导学生的道理也是最能让人难忘的,从而达到最佳的惩罚效果。但是如果在学生犯错后,教师自己的情绪还尚未冷静,处于不理智的状态时切勿进行惩罚。正确的方法是在犯错与处罚之间留出一定的空隙,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教师也可以在此期间恢复理智,对现状进行分析,并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其次,惩罚应要适度,也就是要建立合理的惩罚机制。所有的惩罚一旦使用,则会丧失一定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合理把握惩罚的次数和严重程度,根据一个普遍的心理学法则,惩罚的严重程度越高,其影响力也会相对减弱。

3.3. 爱、罚平衡,造就合理教师权威

合理的教师权威需要平衡爱与惩罚,因此要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从字面上看,这是两个相对的词语,代表着相反的意义,但是对于树立教育权威来说,两者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首先,教育惩罚以爱为前提基础,“感情赋予惩罚以生命,这种感情就是教师对学生生命的眷顾和对学生成长的期待” [7] 。教师实施教育惩罚的初衷是促进学生的成长,教育惩罚的本意也是让学生在消极的情绪体验下获得反思,进而改变自我,获得成长。这都是以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基础为前提,“亲其师,信其道,当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紧密的情感联系,当学生视教师为自己人时,惩罚表示的不是教师对自己的贬低,而是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其次,惩罚保证爱的慎重性,教师对于学生的爱必须保有底线,否则将使学生得寸进尺、放纵自我,合理的惩罚能够使学生在痛苦中杜绝错误的再次发生,这体现了教育惩罚的辅助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维持了教师的权威。

在正确认识了爱与惩罚之间关系之后,两者应该保持怎样的道德张力呢?首先,在教育中应严慈相济。关爱与严格要求保证了教师对学生的爱保有底线,二者相辅相成,也体现了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生活的负责的态度。其次,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经得起惩罚的考验。使学生在犯错经受过惩罚之后,能够改过自新,并依旧以谦虚、敬畏的心回应老师的惩罚,如若惩罚过后便厌恶、辱骂老师,这种爱便不具有道德张力。最后,对学生的惩罚应经得起道德的考验。惩罚具有否定和消极的力量,不道德的惩罚会让学生产生更严重的消极情绪反应。因此,老师处罚要适当,能做到“对事不对人”,把学生的思考作为立足点,对学生负责。

教师权威的建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如何维持爱心和惩戒之间的道德张力,更是一个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的问题。要建立起教师的权威,就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教育智慧。教师要以崇高的专业追求自我,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实现爱与罚的道德张力,实现自我的升华。

参考文献

[1] 孙百娥. 关于教师权威存在的合理性[J]. 教育评论, 2002(2): 19-21.
[2] 阿•辛科, 编. 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词典[M]. 北京: 东方出版社, 1991: 285.
[3] 田国秀. 关于教师权威的辩证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8(3): 36-38.
[4] 爱弥儿•涂尔干. 道德教育[M]. 陈光金, 沈杰, 朱谐汉,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117, 146-147.
[5]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文集3•教育学卷一[M]. 李其龙, 郭官义, 等, 译.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26-28.
[6] 姚秀明. 适度惩戒学生是激励学生的一种教育方法[J]. 新课程导学, 2013(17): 7.
[7] 宋晔. 教育惩罚的价值及道德阈限[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