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DA主题模型的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s in Universities in China Based on LDA Theme Model
DOI: 10.12677/AE.2024.142315, PDF, HTML, XML, 下载: 36  浏览: 91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杨 艳: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办公室,广西 南宁;南宁学院党委办公室,广西 南宁;舒晓莲: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模型教育模式LDA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pic Model Education Model LDA
摘要: 本文选取2014~2023年思政教育领域相关话题研究热点,选择中国知网数据库北京大学核心期刊及CSSCI期刊中与思政教育相关文献摘要577篇,运用LDA模型对“大学德育”“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高校德育”等词汇进行检索分析,并运用pyLDAvis工具完成主题识别结果可视化,确定四个主题模型,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与现代技术、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教育模式面临的融合与挑战,为思政教育模式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Abstract: Focusing on the research hotspots in the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2014 to 2023, the paper selects 577 abstracts related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eking Uni-versity Core Journals and CSSCI journals in the CNKI database, and uses the LDA model to retrieve and analyze the terms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The pyLDAvis tool is used to complete the visualization of topic recognition results and identify four theme models to analyze the integration and challenges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dern technology, network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mode, providing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related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s.
文章引用:杨艳, 舒晓莲. 基于LDA主题模型的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研究综述[J]. 教育进展, 2024, 14(2): 2069-207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2315

1. 引言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围绕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1]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积极探索和发展思政教育新模式,落实“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践行“五育并举”育人机制,不断健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工作体系 [2] 。本文选取2014~2023年关于思政教育方向的期刊文献进行主题识别和内容分析,旨在探索高校新时代思政工作思路、模式和策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创新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主题模型是一种非监督机器学习算法,旨在通过对语料库的隐含语义结构进行聚类来挖掘潜在的主题。其中,LDA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模型与词对(Biterms)在主题模型中占有重要地位 [3] 。LDA模型采用了一个“文档–主题–特征词”的三层贝叶斯概率模型,而词对则用于深入捕获短文本中的上下文关系。两种方法相结合能够有效满足短文本的主题挖掘需求,本研究中的摘要数据多为300字左右的短文本,特别适用于结合词对的LDA主题挖掘方法,这一方式可以有效地对这些短文本进行主题挖掘,同时也可避免研究人员的主观偏差。

2.2.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本研究采用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数据基础,选取“主题”“篇名”及“关键词”作为检索字段。检索词汇包括“大学德育”“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高校德育”等,并特定选择含“模式”一词的文献作为筛选条件。所涉及的检索范畴囊括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及CSSCI期刊目录,且时间跨度自2014年1月1日至2023年10月30日。经过精读文献摘要并排除综述性文献、会议纪要及选题指南等非核心数据后,对剩余结果进行整理与去重,最终获得577条有效学术数据。

本研究基于获取文献的摘要进行文本分析。首先,采用结巴分词(jieba) [4] 对数据进行了精确的分词设置,确保了如“立德树人”等特定名词的完整性并移除了高频但对主题挖掘无实际价值的名词如“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意义”“结果/结论”等。其次,结合哈工大的停用词表及特定名词 [5] ,笔者构建了一个专属的停用词库,从而确保文本清洗的高效性。每篇文章摘要都经过细致的分词和清洗,并进一步进行分词处理。最后,为了深入捕获短文本中的上下文关系,笔者生成了由两词构成的词对(biterms)。例如,“模式”和“创新”两词被组合为“模式_创新”,而“资源”和“开发利用”则构成了“资源_开发利用”。随后,笔者构建了一个全面的词对表,并为每一项分配了独特索引。最终,使用gensim库,笔者为LDA话题模型的建模做好了充分准备,将词对转化为唯一字符串并采用词袋表示。

2.3. 主题建模与分析

为有效从处理后的文本数据中提取主题,笔者采用了Gensim的LDA工具对上述生成词对进行分析,以实现词对主题建模。在选择最佳主题数量时,笔者首先使用了“折肘法” [6] ,通过绘制不同主题数量下的困惑度来判断主题的数量(见图1),寻找到困惑度(Perplexity)的“折肘”点,即困惑度越小,说明模型的拟合越好。

Perplexity ( W ) = 2 1 N i = 1 N log 2 P ( w i )

其中,W代表整个文本序列,N是文本序列中的词汇数量, w i 是序列中的第i个词, P ( w i ) 是第i个词的概率。

Figure 1. Perplexity

图1. 困惑度

此外,笔者还使用pyLDAvis工具进行了LDA主题模型的可视化(见图2),观察不同主题之间的分布和关键词,以确保每个主题都有明确的含义并且与其他主题有所区分。综合两种方法结果,并考虑主题的简约性、合理性,最终确定了四个主题模型。

Figure 2. Visualization results of theme models

图2. 主题模型可视化结果

3. 结果分析

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者普遍关注如何将现代技术、网络文化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融合,以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当下大学生群体(见表1)。

Table 1. Topic and key biterms

表1. 主题、关键词对表

主题1:探索高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的融合教育方式

关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教育方式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变革。与该结论相关的关键词对“中华_体育精神”“传统_文化”和“模式_创新”出现频率较高,表明了对于传统与现代融合的重视。进一步阅读相关文章内容发现,许多研究者认为,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当代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内容、方法和形式上进行现代化改革,特别是与传统文化、网络文化相结合,以提高其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例如:邓宇等在文章《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审思》 [7] 中突破固有思维模式,树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理念,探讨实践路径。管苏在文章《微媒体时代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多维思考——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融入问题研究〉》 [8] 中讨论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从传播手段、融入渠道等提高教学效果。二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与融合。与该结论相关的关键词对“显性_教育”、“隐性_教育”和“融合_发展”出现频率较高,显示了高校思政显性与隐性教育融合发展仍是一大研究热度。进一步阅读相关文章内容发现,研究者普遍认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应该相辅相成,二者在实践中需要有效地融合。例如:孟凡婷在《大变局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与隐性教育》 [9] 中,讨论了如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效融合。孙春伟等在文章《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内在逻辑与路径》 [10] 中,探讨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内在逻辑,并为其融合提供了具体路径。

主题2: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与模式

关于高校思政教育的策略与模式研究,大部分学者主要关注于两个方面。一是新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与该结论相关的关键词对“主体_间性”“全_媒体”出现频率较高,表明了对于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策略的关注。进一步阅读相关文章内容发现,伴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也应当进行相应的更新与创新,尤其是在利用新媒体资源和技术手段来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上。例如:董辉在文章《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策略研究——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策略研究〉》 [11] 中,深入探讨了新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特别是如何结合网络文化和技术进行教育的现代化改革。古丽杰克热·阿布力孜在文章《网络社交工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创新中的应用》 [12] 中,详细分析了网络社交工具如何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方法模式,使教育更为生动、实际和吸引人。二是全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究。与该结论相关的关键词对“全_媒体”和“模式_探究”出现频率较高。进一步阅读相关文章内容发现,全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传播渠道,研究者普遍认为应积极探索和运用这些新的教育资源和传播方式,以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当代大学生。例如:许译丹等在文章《以大数据推进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究〉》 [13] 中,探讨了如何运用大数据技术,结合全媒体时代的背景,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主题3: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与该结论相关的关键词对“全_媒体”“资源_开发利用”和“模式_创新”出现频率较高,这强调了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进一步阅读相关文章内容发现,现代网络技术和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挑战,要想有效地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就必须将其与网络文化进行深度融合。例如:田磬在文章《“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路径探析》 [14] 中,探讨了如何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与工具,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打造更具吸引力和效果的教学设计。刘湘顺等在文章《论网络文化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15] 中,讨论要主动参与网络文化的建构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型和创新。

主题4: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和机遇主题体现在机遇和挑战两个方面。其一,与机遇相关的高频关键词对有“改革_创新”“微_媒体”和“新_常态”。进一步阅读相关文章内容发现,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尤其是微媒体这类新型媒介为传统教育方式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例如:迟宇辰等在文章《碎片化阅读视角下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6] 中,探讨了如何结合碎片化阅读的特点,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张慧等在文章《课程思政的功能性外溢及实现路径》 [17] 中,探讨了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结合课程思政的功能性外溢,进行教育创新。其二,与挑战相关的高频关键词对有“教育_方法”“互联网_时代”和“特殊_师范教育”。进一步阅读相关文章内容发现,虽然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特别是如何在这个充满信息干扰的时代,确保教育内容的传递和接受。例如:刘强和刘红芹在文章《新媒体实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体系建设》 [18] 中,探讨了如何结合新媒体实践,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体系。李怀杰等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探究》 [19] 中,探索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4. 总结与展望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领会到位、落实到位,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文采用LDA主题模型进行有关主题识别和可视化呈现,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着与现代技术、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融合挑战。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当代大学生,应积极探索和实践,结合新媒体技术和文化资源,进行教育内容、方法和形式上的创新和改革,以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基金项目

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民办高校德育生态化创新路径研究——以南宁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20KY6400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1).
[2] 杨志清. 立德树人视域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3, 36(24): 110-113.
[3] 陆佳炜, 郑嘉弘, 李端倪, 等. 面向服务聚类的短文本优化主题模型[J].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2, 56(12): 2416-2425, 2444.
[4] 邢玲, 程兵. 基于结巴分词的领域自适应分词方法研究[J]. 计算机仿真, 2023, 40(4): 310-316, 503.
[5] 尚福华, 张洪铭, 解红涛. 基于知识图谱与依存句法分析的井控领域文本相似度计算[J].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23, 51(8): 1732-1737.
[6] 牛楠森, 李菊. 从国之大者的战略高度理解新时代家庭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教育重要论述的实证解析[J]. 教育科学研究, 2023(6): 5-12.
[7] 邓宇, 王立仁.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审思[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2(5): 132-139, 144.
[8] 管苏. 微媒体时代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多维思考——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融入问题研究》 [J]. 新闻爱好者, 2021(8): 2
[9] 孟凡婷. 大变局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与隐性教育[J]. 江苏高教, 2023(10): 109-113.
[10] 孙春伟, 施征雨.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内在逻辑与路径[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1(40): 27-30.
[11] 董辉.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策略研究——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策略研究》 [J]. 人民长江, 2023, 54(5): 259.
[12] 古丽杰克热∙阿布力孜. 网络社交工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创新中的应用[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3, 44(8): 237.
[13] 许译丹, 胡艳华. 以大数据推进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究》 [J]. 中国科技论文, 2023(3): 139.
[14] 田磬.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路径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9): 70-72.
[15] 刘湘顺, 毛珺芸. 论网络文化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5): 62-64.
[16] 迟宇辰, 张选中. 碎片化阅读视角下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22(9): 70-76.
[17] 张慧, 石路. 课程思政的功能性外溢及实现路径[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 42(15): 19-23.
[18] 刘强, 刘红芹. 新媒体实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体系建设[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20): 7-9.
[19] 李怀杰, 夏虎.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探究[J]. 思想教育研究, 2015(5): 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