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人生哲学思想及其对当代国人的启示
Zhou Dunyi’s Philosophy of Life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ontemporary Chinese People
DOI: 10.12677/ACPP.2024.133060, PDF, HTML, XML, 下载: 135  浏览: 210 
作者: 徐媛媛, 孙孝科: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周敦颐人生哲学道德国人启示Zhou Dunyi Philosophy of Life Morality Countrymen Revelation
摘要: 蕴含丰富人生道德修养思想的周敦颐人生哲学提供了宋明理学发展新的思想框架。周敦颐人生哲学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又展现出较为鲜明的创新特质。周敦颐人生哲学主要涵盖孔颜乐处的处世态度、以诚为本的道德修养、胸怀大志的人生理想和德行天下的生活实践等系列思想。周敦颐的人生哲学昭示当代国人应该明坦诚豁达之理、存正直无私之心、抱鸿鹄高翔之志、做才高行洁之人。
Abstract: Zhou Dunyi’s philosophy of life, which contains rich thoughts of moral cultivation, provides a new ideological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o-Confucianism in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Zhou Dunyi’s philosophy of life not only inherit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but also shows the distinctive innovative characteristics. Zhou Dunyi’s philosophy of life mainly covers a series of thoughts such as Kong Yan’s happy attitude towards life, honest-based moral cultivation, ambitious life ideal and virtuous world’s life practice. Zhou Dunyi’s philosophy of life shows that contemporary Chinese people should be honest and open-minded, have a righteous and selfless heart, hold a lofty ambition, and be a talented and clean person.
文章引用:徐媛媛, 孙孝科. 周敦颐人生哲学思想及其对当代国人的启示[J]. 哲学进展, 2024, 13(3): 401-406.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3060

1. 引言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世人称濂溪先生,北宋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时期宽松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为周敦颐思想的萌发提供了沃土,周敦颐的人生经历和道德修养,也都是其人生哲学的思想源泉。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其思想上接孔孟、下启程朱,为儒家注入了开创性的新思想。在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代中国,许多人受消费主义和泛娱乐主义思想的影响,逐渐迷失自我并模糊了人生理想价值的认知,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脱节。而周敦颐的人生哲学思想中所蕴含的道德修养和人生追求,从态度、修养、理想和实践等方面唤起国人对人生的思考。因此,应该说周敦颐人生哲学思想能够带给当代国人相当的启迪价值。

2. 周敦颐人生哲学概述

2.1. 孔颜之乐的人生态度

作为人生观基本内容的人生态度,是指人们对人生的看法及其对人生所具有的持续信念。“孔颜之乐”来源于《论语·雍也篇》,“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 ,此为颜回之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 ,此为孔子之乐。

周敦颐在《通书》中多次提到颜回,并在其诗歌中表达淡泊处世的思想和对功名利禄的不屑 [2] 。他所倡导的“学颜子之所学” [3] ,便是学习颜回不慕荣华富贵的品格以及超脱世俗困扰和诱惑的精神。并且他在《瀼溪书堂》中提到“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 [4] ,这与孔颜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特质相同。可见,周敦颐认为物质上的充裕并不是真正的财富,只有精神上的充盈才是真正的富足,且他的人生态度又表现为淡泊名利和以德为贵两个方面。

2.1.1. 淡泊名利

淡泊名利意指不追求世俗的名声和利益。周敦颐一贯保持“铢视轩冕,尘视金玉” [3] 的态度,即将轩冕、金玉视为铢尘,是一种淡泊名利的精神。

周敦颐认为“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而” [3] ,“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 [3] ,他将金钱名利视为“小”,将精神道德视为“大”,注重精神修养和道德追求。如上文所述,周敦颐自称“濂溪先生”,并以诗文表达自己的心志,不主张积极避世也不追求富贵奢靡,坚持高贵的君子之风,这些都足以见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2.1.2. 以德为贵

以德为贵指人以拥有高尚道德为荣,且有德行的人受人尊敬。如上文所述,周敦颐心中追求道德之“大”,所以能保持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并且他在《通书》中论述:“天地间,至尊者、至贵者德而已矣” [3] ,以道德充盈和精神价值赋予“富贵”新的意义。可见,真正的富贵是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将财富和富贵淡然处之,以丰富的精神道德使人满足。

周敦颐提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泰无不足” [3] ,君子应当追求道充身安的富贵,并注重精神境界的提升。君子以德充身,故而心安身安,有道义之乐。其次,他认为“道义者,身有之,则尊且贵” [3] ,明确指出仁义道德的重要性,并以“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 [3] 来凸显其重要价值。

2.2. 以诚为本的人生修养

“诚”是儒家的道德哲学之一,同时也是周敦颐所认为的人生最高境界。人生修养是培养个人德行的重要途径,是个人为实现一定的理想人格而进行的自我锻炼。

周敦颐在《通书》中提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 [3] ,“诚”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是人们心中本然所固有的东西。他认为“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3] ,“诚”是五常的根本,也是一切行为的基础。同时他提出“身端,心诚之谓也。诚心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 [3] ,通过“诚”来修养身心,端本修身就是“诚”。周敦颐对“诚”的理解包括仁义中正和无欲主静两个方面。

2.2.1. 仁义中正

《通书·诚上第一》以“诚者,圣人之本” [3] 开篇,进而又提出“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 [3] 。他认为,“诚”是圣人的根本,有“诚”才能“仁义中正”。同时,“仁义中正”又是“诚”的具体表现,也是做人的道德准则。

仁义中正指做人中庸正直,对人仁爱友善。“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指有爱人之心。周敦颐提出“爱曰仁” [3] ,“生,仁也,成,义也,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 [3] ,其中的“仁”包括爱人之心和万物产生之道两个方面。“义”是儒家伦理道德规范,指导人们的道德行为准则。“以阴成万物,成‘义也’” [3] ,故“义”也包含使人成为人的重要途径。“中”出自中庸,是中和之意。“正”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动而正曰道” [3] ,即“正”是和“邪”道相对的“正”道;二是“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3] ,即“端正”之意。

2.2.2. 无欲主静

上文中提到,“诚”的道德准则是仁义中正,修养途径就是“静”。周敦颐提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 [5] ,通过主静来达到仁义中正的道德境界,把主静确定为人生的修养途径,亦则其明确指出的“无欲主静”。

无欲主静,指摒弃杂念、约束私欲,保持内心的平和宁静,以达到修养身心的境界。周敦颐提出通过“无欲主静”的方式来排除一己私欲,回归到人的本性状态——没有任何物质欲望,只关注内心的宁静。其中,“无欲”要求:“君子乾乾,不息于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 [3] ,但这与孟子提出的“养心莫善于寡欲” [6] 并不相同,后者的寡欲只是一种劝诫,而不是理论阐述。

周敦颐认为“无欲”并不是摒除一切欲望,而是要消除人的贪婪欲望,保留正确的理想追求。“无欲”以“寡欲”为基础,但“无”不是归零,而是否定和超越 [7] ,这与其他理学家所谓的“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8] 又有区别。周敦颐的“无欲”是修身养性的方法,克制欲望以求心静,且要通过“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3] 的方法来达到。

2.3. 胸怀大志的人生理想

人生理想是个人制定的长远目标,也是其对自身发展的追求。周敦颐修养论的起点是立志,古人云心之所之谓之志。其中的“志”即为志向,是人们的一种明确目标、一种修养心性的方向。

周敦颐在《通书》中提及“志伊尹之所志” [3] 。周敦颐“志向伊尹”,不以世俗的荣华富贵和地位名声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是将救助天下苍生和社会治理当作人生使命。可见,周敦颐认为世人要以圣贤为榜样并追求公义价值,体现为学以至圣和天地至公两个方面。

2.3.1. 学以至圣

学以至圣的观点最早由荀子提出,他认为普通人通过学习和修养就可能成为圣贤。与荀子不同的是,周敦颐提出“圣人可学”的主张,且他的“圣可学”思想具有现实的可行性,故成为士大夫修身养性的基本准则。

周敦颐在《通书》中提出“学颜子之所学” [3] ,他认为成圣的方法是学习,包括知识的学习和道德的修习。同时,他提出“是圣贤非性生,必养心而至之,养心之善,有大焉如此,存乎其人而已” [5] 的观点,认为圣贤并非天生,而是个人努力修养的结果。周敦颐强调普通人经过学习和修炼走向圣人的可能性,圣人不是具有完美道德的神圣偶像,而是众人学习的典范 [9] 。从此,“成圣成贤”成为宋明儒者的人生追求,“成圣之学”成为儒学的象征。

2.3.2. 天地至公

天地至公本意为天地最公正无私,尔后预示着人们理应出于公心对待他人,追求公平公正。在周敦颐看来,“至公”则是要具备博大的胸怀和无所不包的精神品质,对天下万物一视同仁。

周敦颐在《通书》中提到“天地至公而已矣” [3] 。“公”既是判断人成圣的标准,也是天地间的法则。在此法则的指导下,他提出了从政为官以及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克己奉公。《通书》中有云:“公于己者公于人,未有不公于己,而能公于人也” [3] ,只有自己真正出于公心才能公正待人处事,如果自己没有公正之心,又怎么能够公正地对待别人。

人们常拿“公”、“私”对比,教导人们去除私心杂念,坚持大公无私的品质。这种以公义价值为先的价值取向,是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的集中表达,也是内在修养道德的追求。

2.4. 德行天下的人生实践

对人对事皆有道德之心与道德之行称为德行天下。人生实践指个人通过实际行动来提升个人修养、实现人生理想的过程。周敦颐在《通书》中论述:“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 [3] 。他认为学习圣人之道后应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故而君子在进德修业的功夫上必须注重道德实践。

周敦颐始终追求道德价值,在官场沉浮多年也不改人格操守。他一生为官清廉,俸禄低微却将积蓄赠予故乡宗族;不惜惹怒上级也要重盘冤案,深受百姓敬仰。这是对儒家“慎独”思想的继承,也是一种超越。可见,周敦颐追求圣人之道且在“淤泥”中保持正直品格,体现为进德修业和克己慎独两个方面。

2.4.1. 进德修业

人生实践不光是道德准则的践行,还包括学业事业的增进,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人生之路。因此,周敦颐提出进德修业,即提升道德修养,扩大功业建树。他鼓励人们在品德和学识上进步,并且强调知行合一、重视实践。

周敦颐提出“实胜,善也;名胜,耻也。君子进德修业,孳孳不息,务实胜也” [3] 。他认为君子应当每天努力学习进而提升修养、增进修为,使自己的名声与实际情况相符,所以他更注重君子德行的实践。高尚的道德若只是用华丽的辞藻来描述,只能是浅薄的认识,没有领悟到真正的君子德行。只有以道德规范约束行为,在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将道德品行融入人生实践中,才能修养道德、成就事业。

2.4.2. 克己慎独

上文中提及周敦颐在官场中践行道德准则,坚持人格操守,这是一种克己慎独的体现。克己慎独,即克制自己、谨慎行事,自觉遵守道德准则,坚守道德良知。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提出“出淤泥而不染” [4] ,比喻君子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持真善美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 [4] ,比喻君子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坚持正义的立场;“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 ,正如君子坚贞的政治情操,不趋炎附势,也不结党营私,胸怀坦荡、敦厚刚正。可见,周敦颐认为克己慎独是人生重要品德,并且始终以此保持自身纯洁高尚的品格。

3. 周敦颐人生哲学对当代国人的启示

周敦颐人生哲学的思想教导世人如何成贤成圣,以仁义中正为行为准则,以道德理想为人生目标。其中:孔颜之乐的人生态度教导人们处事坦诚豁达,以诚为本的道德修养提倡人们保持公正无私之心,胸怀大志的理想启示人们坚定理想信念,德行天下的实践鼓励人们做品行高洁的人。因而,周敦颐的人生哲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当代国人的道德精神世界,为后世指明人生价值追求的境界。

3.1. 明安贫乐道之理

孔颜之乐的内涵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生富贵贫贱问题;二是精神世界幸福问题。这教导当代国人不能只贪恋金钱财富,而应当追求精神的富足。周敦颐认为道德的充裕才是真正的富贵,人应当有超越物欲的道德价值信念和精神境界追求。并且,他以孔颜二位圣人作为榜样,倡导正确的贫富观和幸福观,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

许多人盲目追求名牌以获得社会地位,将自我满足建立在金钱的堆砌上,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利己”主义价值观。但这与当今社会所弘扬的主旋律是相悖的,人生中的快乐并非只源于现实物质利益,也来源于内心坚持仁义道德的愉悦。因此,当代国人要明安贫乐道之理,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塑造,坦诚豁达地面对人生,抵制拜金主义和唯利主义,以天下之道为乐。

3.2. 存正直无私之心

“诚”是做人立世的根本。周敦颐以“诚”来阐释人生修养的道德,提出“无欲主静”的修养途径和仁义中正的道德准则。他认为“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 [3] ,即没有欲望就能静须动直、通达世事;内心无私就会公正办事、无所偏倚。倘若世人皆能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坚持以诚为本的道德修养,社会就能和谐有序地健康发展。

当今社会中许多人身居高位或身兼要职,容易受到物质利益的诱惑,导致他们在其位却不谋其职。如果人人都能够将“诚”的人生修养放在心中,坚守自身的正直无私之心、抵御外界诱惑,就能守护正义、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因此,当代国人都应存在正直无私之心,万事以集体利益为先,不因一己私欲而违背道德准则。

3.3. 抱鸿鹄高翔之志

周敦颐“学颜子之所学” [3] 、“志伊尹之所志” [3] ,正确认识人生理想价值,注重精神及道德的追求。正如周敦颐所坚持的成圣之路,人们应当追求理想、提高道德品格,并将其落到实践中。理想信念是鼓励人们不断前进的动力,也是人们成就事业的重要基础。并且,理想信念为人生发展确立目标、指引方向,使人不断审视自我、完善自身。

因此,当代国人更应抱鸿鹄高翔之志,以理想志向引领个人发展,从榜样人物身上汲取智慧,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积极为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3.4. 做才高行洁之人

周敦颐在现实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提倡知行合一。他认为君子不仅要进德修业、学习真才实学,还要克己慎独,遵守道德准则。周敦颐以一生来践行道德准则,并以所学所知追求人生理想,也告诫当代国人注重自己修养和才能的提升。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有人抵不住金钱和名誉的诱惑,将才智用于歪门邪道,坠入恶念的深渊,害人害己;但也有人以德为纲,坚守品德道义,用才能奉献社会、促进社会文明。因此,当代国人应做才高行洁的人,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道德品质修养,积极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孔子. 论语[M]. 北京: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20: 104-126.
[2] 王友胜. 周敦颐诗中的孔颜之乐与林泉之趣[J]. 求索, 2017, 198(11): 138-145.
[3] 周敦颐. 周子通书[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0: 33-45.
[4] 周敦颐. 周敦颐集[M]. 长沙: 岳麓书社, 2007: 120-134.
[5] 何明玲. 太极图说通书浅读[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7: 2-12.
[6] 孟子. 孟子[M]. 北京: 线装书局, 2023: 271-289.
[7] 刘舫. 回到理学之前: 周敦颐“主静”说的思想史意义[J].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6): 80-87.
[8] 程颢. 程书分类上[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6: 63-64.
[9] 朱人求, 蔡浪. 人何以成圣?——明清《濂溪志》中的周敦颐[J]. 社会科学战线, 2022(2): 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