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力度的增加,就业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愈来愈大,为适应社会实际发展需求,国家不断推进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作为体系中的一部分,职业本科在稳中求进发展的同时也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层次的目标和要求 [1] 。对于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来讲,讲好故事是幼儿教师必备的专业基本技能之一,也是判断学生能否胜任幼师工作的一项重要的考核标准。但是在实际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师们的讲故事教学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很难高质量完成幼儿园教学活动。因此,培养能讲好故事的幼儿教师迫在眉睫。
2. 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讲故事实训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笔者对X大学学前教育专业4个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该专业负责讲故事实训课程的6位专任教师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研究过程中访谈部分运用的是类别–内容分析法。步骤依次为:整理访谈内容,建立文本–重要意义,予以编码–次类别定义–主要类别归类–主题命名。了解目前X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以及学生情况,进而剖析讲故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讲故事实训课程教学目标
X大学是职业本科大学,其学前教育专业面向广东学前教育发展需要,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具有高尚师德与人文修养,具有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具有突出的保育教育实践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岗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在幼教实践中解决较复杂问题的高素质幼儿园教师。基于整体的培养目标,讲故事教学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地“讲故事”集中训练,提高学生从教能力,为学生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奠定从教基础。
2.2. 讲故事实训课程设置
X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由四大平台构成: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与实践教学平台(如表1)。其中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比例56.69%。

Table 1. X University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course system hours and credit allocation
表1. X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学时与学分分配
学前教育实践教学平台课程又由公共基础实践、专业课程专项实践、专业综合能力实践、实习与毕业设计实践四大模块构成。其中幼儿教师讲故事训练属于专业综合能力实践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第2学期,总学时48学时,学分2分。
通过教师访谈,X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讲故事实训课程安排在大一学年第二学期17~18周进行综合实训。实训过程中发现现有的课时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且课程安排在17~18考试周,出现学生复习与实训时间冲突的情况。学生压力较大,无法很好兼顾实训与期末考,导致实训效果大打折扣。X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讲故事实训教学内容由七个项目组成(如表2),共计48学时。

Table 2. Storytelling practice teaching content and class time allocation in preschool education at X University
表2. X大学学前教育讲故事实践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2.3. 讲故事实训课程师资情况
X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有专兼职专业教师19人。有专任教师15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6.7%,硕士研究生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6.7%,具有“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有从行业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4人,占教师总数的21%。随着职业本科的快速发展,学前专业不断新引进年轻教师,年轻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比重越来越大。
笔者对负责学前教育专业讲故事实训课程的6位专任教师(如表3)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梳理访谈结果可知6位专任教师中只有2位曾接受过专门的培训,另外4位专任教师均在日常听课、传帮带或者自我摸索中进行学习。这就导致了专任教师自身对讲故事的体系和内容熟悉度不高。迫于教学实际,教师多采用传统讲授法进行教学,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从访谈结果整体来看教师对讲故事实训效果并不满意。

Table 3. X University preschool storytelling practice teaching teacher fact sheet
表3. X大学学前教育讲故事实训教学教师情况表
2.4. 学生讲故事实训课程学习情况
针对学生讲故事实训课程的学习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主要围绕“学生对讲故事核心概念的认知”“学生对讲故事学习的兴趣”“学生对讲故事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三个方面。

Figure 1. Whether the students are interested in the storytelling lesson
图1. 学生对讲故事课程有无兴趣
从问卷调查可知,75%的学生对讲故事兴趣表示一般,表明大部分同学虽不排斥讲故事课程但积极性也不高。访谈过程中学生提到最多的就是教学方式方法不符合他们的胃口,缺乏学习的动力。大部分同学对“讲故事”的理解停留在学不学差别不大的思想上。对“故事”“讲故事”等核心概念认知不清晰(如图1)。
研究过程中,笔者运用类别–内容分析的方法对访谈部分资料进行分析处理。依次通过整理访谈内容,建立文本–重要意义,予以编码–进行次类别定义–主要类别归类–主题命名五步。下面是主题为“学生对讲故事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访谈后的部分命名,因访谈资料较多,这里只展示部分编码资料,如下:
老师上课还是会以讲授知识为主,有一些枯燥,听完还是不会讲故事。我自己是对讲故事感兴趣的,但是讲得不专业,吸引不了小朋友的兴趣,有时候感觉像是背故事。希望老师可以多让我们实践(3-004)。我觉得讲故事就类似讲绘本,难度不是特别大,重在多练习。目前创编故事不太会,希望老师可以注重创编故事的教学(6-006)。希望老师的教学可以一步步教,理论和实践都比较重要(8-004)。
3. 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讲故事实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调查得知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讲故事整体效果不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存在问题。因此,下面将从“教”和“学”两条主线分析讲故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学生的“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学生在讲故事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对“故事”“讲故事”等核心概念认知不清晰,对故事的类型、主题分类以及讲故事的内涵、准备技巧没有系统的学习。部分学生甚至将故事完全等同于绘本,认为讲故事就是讲绘本。二是“讲故事”学习目标不明确,不具体。学生学习过程中眼高手低,认为讲故事难度不大,随便练一练就好。三是讲故事练习过程中容易将理论和实践分离。关于体态语、面部表情、动作、发生发音、变声、语音语调等运用不灵活。故事创编能力弱,创编的故事主题不明显或经常偏离主题。四是学生的讲故事能力难于转化为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能力,模拟幼儿园讲故事教学活动的真实场景能力弱。学生讲故事仅局限于准备好的原故事,即兴创编能力弱等 [2] 。五是学生讲故事的心态不佳,很多学生认为在大家面前讲故事是一件尴尬的事情,为避免或减少尴尬,不敢开口进行发生发音的练习,或在展示阶段有意识地逃避。集体汇演中也暴露出部分学生合作意识淡薄。
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综合素质。近年来职业本科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稳步的发展,但是受传统思想等因素影响生源质量依然不高。其中不乏因为高考分数达不到普本分数线,但又想读本科而被迫选择职业本科的学生。讲故事是一个循序渐进提升能力的过程,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心态韧性很重要,综合素质偏低在学习讲故事课程时会影响核心概念的正确认知,学习目标的指定以及不断修订自己的学习计划等。第二,职业认可度。部分学生因为专业服从调剂被调剂到学前教育专业,对于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缺乏一定的了解,再加上幼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并不高,部分学生们认为自己将来不会从事这一职业,也就不会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积极的职业态度。在影响学习的因素中内因是主要因素。讲故事能力的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只有从心底里认同这个职业并愿意在该领域长期发展下去才会有内驱力。
3.2. 教师的“教”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教师在讲故事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教什么”和“怎么教”。第一,教什么,教学目标不清晰。“幼儿教师讲故事”到底应该教什么?很多老师忽略了这个最根本的问题,没有进行学情调研,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根据自己以往经验各行其是。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认知、学习习惯、和学习积极性的引导。第二,怎么教,教学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随意性较大,缺乏情景实践。学术界对于“讲故事”的研究理论基础薄弱,且未成体系。在此基础上,老师们对“讲故事”定性不一,有的老师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忽视学生讲故事实践训练。有的教师教学过程中实践比重过大,将“讲故事”课程上成了纯实践的训练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随意性较大,没有意识到“讲故事”系统的、循序渐进的特点,在具体教学中片段化教学,没有形成体系。
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师资力量。“讲故事”课程既需要一定的且成体系的理论基础又需要不断进行实践锻炼。目前职业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较为缺乏,理论基础丰厚的老师缺乏实践经验;从幼儿园引进的园长或有经验的教师理论基础不够 [3] 。师资力量的缺乏是导致教师教学问题的重大原因。第二,教研团队。教学研究是探讨解决教学问题的平台。“讲故事”实训课程进行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教研。教师们各行其是,很难形成科学的教学。比如,“什么是讲故事”教师们除去教材上浅显的解释外,对其内涵应该具有进一步清晰的解释。“讲故事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课程目标”这也是教师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具体的目标就会导致教师们对每个年级学生们应该达到的标准知之不清。“考核标准是什么”也应该由教师们商讨制定。这些问题应该由整个讲故事教研团队综合学情、师资、教材等进行统一规划。
4. 提升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讲故事实训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4.1. 教学前:加强职业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态度是成功的前提。这个阶段的学生和中小学学生不同,自主性较强,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只有让他们喜爱幼儿,了解讲故事,从心底认可幼儿教师这一职业,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在正式上课之前必须进行职业认识方面的教学。
首先,教师在学生刚踏入学前教育专业时要及时进行正面引导,比如带学生一起观看《小人国》等纪录片,引领学生分析纪录片里每个孩子的性格、行为以及幼儿园老师的做法。适时地让同学们回忆自己的幼儿期,谈谈自己的童年以及童年对自己影响较深的老师。让学生们明白感悟幼儿期是人一生发展的关键期,幼儿教师在人的一生中其实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其次,教师选取一些文学作品,带领学生从文学的角度再次认识孩子。结合影片进行案例分析,使学生进一步感悟“故事”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性,从而端正态度 [4] 。最后,与进行校企合作的幼儿园沟通,教师带领新生去幼儿园参观,近距离接触孩子们和幼师,进行入学职业认识。这样将线上理论正面引导和线下实践认识相结合,能够保障学生在正式学习之前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一定的认识,减少学生的迷茫与不安,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4.2. 教学中:定期组织教研,保障教学系统性
同样的故事,不同的幼师面对同样的幼儿产生的教学效果不同。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扎扎实实系统地进行学习。这就要求,作为讲故事训练的教师应该系统性教学(如图2)。第一,保障各个年级之间的系统性教学。把“讲故事”教学视为一个系统,按照学生的学习程度分为“朗读故事”“讲演故事”“即兴讲演故事”三个子系统 [5] 。朗读故事系统针对的是大一的学生;讲演故事系统针对大二的学生;即兴讲演针对的是大三和大四阶段的学生。每个子系统又分成不同的次子系统,每个次子系统又由不同的训练的点构成。三个阶段的训练应该各有侧重,前一阶段的训练为后一阶段训练做铺垫。但这三个阶段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第二,保障同一年级各个阶段之间的系统性教学。比如在朗读阶段也应该制定一定的系统训练“系统的普通话语音训练”“普通话理论知识系统学习”“朗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在讲演阶段应该着重系统训练的技能包括“体态语–面部表情–动作训练–发音发声训练–变声训练–重音停连训练–语气语调训练–语速训练–故事口语化训练–故事节奏化训练”;即兴讲演需要进行的系统化训练包括“创编故事训练”“即兴讲演故事训练”等。第三,保障课内课外相结合的系统性教学 [6] 。比如在朗读阶段结合课内日常教学进度给每位同学发放“故事朗读课外实践自评互评表”。要求学生每周熟练朗读1~2篇材料,读完自评、小组互评。将实践自评互评纳入最后的讲故事考核中。

Figure 2. Diagram of the “storytelling” teaching system
图2. “讲故事”教学系统图
4.3. 教学后:制定评价标准,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学重要的环节之一,是教学进步的基础。教师在每个阶段结束后都应该进行教学反思。第一,反思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反思教学效果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避免出现目标假大空的现象,在教学进程中及时进行修订,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发展。第二,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学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教学方法应用于不同的场域可以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方法应该因生而定,因课而定。第三,反思评价标准是否科学 [7] 。评价标准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另一部分是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的评价。不管是哪种评价都要有统一的评价标准,避免老师各自为政。评价方式应多元化。避免出现单一的评价方式“学生讲故事,老师给分数”。可以引入阶段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占一定比重,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参与评价,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提高评价的开放性。
基金项目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规划项目:“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课堂教学实践化路径研究”(GDGSGQ202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