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与非遗校本课的融合实践——以“广绣植物染创新融合”校本课程为例
The Integration Practice of Middle School Art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Taking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of “Guangxiu Plant Dyeing Innovation and Integration”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4.143326, PDF, HTML, XML, 下载: 61  浏览: 12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陈新远:广州市天河外国语学校,广东 广州
关键词: 中学美术广绣非遗校本课程课程融合艺术新课标Middle School Art Guangxi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Curriculum Integration New Art Curriculum Standards
摘要: 国家大力推行“非遗进校园”的相关鼓励政策以及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调整公布,广州市各区中小学纷纷响应政策积极落实“非遗”项目的课程开发与实践。广州市天河外国语学校立足广府文化,以及美术与非遗校本课程的互融共进关系,探索出“广绣植物染创新融合”的特色校本课程,以更好落实非遗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对其进行实践经验总结与反思,有助于推动中学美术与非遗校本课程的融合实践。
Abstract: The country vigorously promotes the relevant encouragement polici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ntering campuses” and the adjustment and announcement of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art curriculum standards (2022 versi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various districts of Guang-zhou have responded to the policies and actively implemented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Guangzhou Tianhe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is based on Guangfu culture, as well as the integration and progress of art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t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 school-based curriculum of “innovative integration of Guangxiu plant dyeing” to better implement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n campus, summarize and reflect on its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help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and practice of high school art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文章引用:陈新远. 中学美术与非遗校本课的融合实践——以“广绣植物染创新融合”校本课程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3): 38-4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3326

1. 探索中学美术与非遗校本课程融合的政策背景

自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出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常态化,全面加强青少年人文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建议以来,全国各地教育部积极指导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活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后简称为“艺术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强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1] 。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和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有关“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 [2] ,已成为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实践的使命和目标。

基于这一背景,广州市天河外国语学校作为具有现代化先进理念和国际化视野的特色完全中学,自2014学年已经开设与国家非遗文化相关课程。以“特色强校”为指导思想,关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结合岭南艺术特色,由常规课堂入手开设具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各类实践课程,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资源,在初高中两个学段,结合广绣与植物染工艺系统开设“非遗文化传承”模块校本课程。笔者将结合“艺术新课标”要求,以广州市天河外国语学校“广绣植物染创新融合”校本课程实践为例,对其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中学美术与非遗校本课程融合实践提供助益。

2. 中学美术与非遗校本课程融合实践的案例分析

2.1. 广绣及其传承本土文化的价值

广绣,作为岭南文化独具代表性的传统工艺之一,自2006年便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其发展历史悠久、针法多变,画面表现具有典型岭南画派艺术特点,有极高的技艺价值及文化审美价值。广绣针法在保留岭南传统刺绣工艺手法特征的同时,善于吸收融合中外先进特色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工艺特征。将广绣引进校园课堂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岭南本土艺术的文化发展、体会岭南文化别具一格的人文风情,扩展学生的对本土文化的感知,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认同感。

但受技艺特点影响,广绣技法的传承和出品呈现出耗时长、出品慢的特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广绣文化传授与技法传承在校园内出现教学模式单一、难以持续性输出作品成果等问题,多数学校也因此陷入想开设广绣文化相关课程,但难以坚持、苦于创新的窘迫境地。主要原因除校园原有建设规划限制以外,更重要在于:广绣(非遗文化)课程的教学实践缺少相关课标的指引、校内相关专业师资紧缺、学生学习广绣(非遗文化)技艺兴致单薄或难以坚持学习等。此外校园文化建设针对广绣(非遗文化)的宣传力度及趣味性仍有所欠缺,校内教师缺少深入接触广绣(非遗文化)技艺的培训学习机会。而针对校外的专业教师及技术人员却鲜有进校授课的机制体系,容易出现合作时间短、频繁更换专业技术教师等情况。

目前,受社会各层面对“非遗进校园”方针的积极响应,广州市已有30余所院校将广绣文化技艺引入校园开设课程。其中,中小学大多以开设校本课程为主要传承形式。2018年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推选了10节广绣优秀课例进行推广,力求为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为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实践提供助益。

2.2. 美术与非遗校本课程实践的互融共进关系

在非遗校本课程的实践中,将非遗文化融入在美术常规课程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艺术新课标”的更新,在优化中学美术课程教学结构以外,更点出了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义务教育阶段融入常规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有学者认为:“美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载体,体现了不同地域和族群的文化性格。而‘非遗’强调对文化的理解和创城,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是一种对美术课程很有价值的潜在的美术课程资源” [3] 。“非遗”包含大量思想道德、价值认同和民族文化等信息,可以促进学生对本土文化艺术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其实践操作区别于常规课堂的要求限制,有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且更关注学生主观审美表现的特点,有助于实现美术教育的文化理解及创意表达的素养培养及提升。非遗文化的呈现形式与传承路径,与美术课堂的各类课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生在学习非遗文化、体验传统工艺和继承发展非遗的整个过程中,若学生有相对扎实的美术学科素养,则在传承与创新发展上就会有更多优秀的形式可以实行。因此,非遗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课程的建设,其课程实施与教学规划与美术课程有诸多共通之处。笔者认为,不论何种条件的美术教师,都可以以自身专长或专业优势为出发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及周边社区条件,积极响应国家方针,开设具有本土领域特色的非遗校本课程。

2.3. 中学美术与非遗校本课程融合的实践

2.3.1. 以广府文化为核心,设置课程目的、明确发展方向、细化教学安排

广州市天河外国语学校作为具有现代化先进理念和国际化视野的特色完全中学,在开设基础理论及技法学习的课程基础上,更注重对非遗文化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路径研究。在美术科组多方考察评估、讨论后,最终确定校本课程的开设目的及课程发展方向和具体教学安排。

课程目的:以广府文化为特色的“广绣”作为主要传承项目,结合植物染技法,将植物染丰富多样的肌理效果与独具岭南艺术特色的广绣表现形式做创新结合。

课程发展方向:在探索广绣与植物染结合出品的过程中,将美术常规课程中的审美素养及设计思维融合进来,解决人工绣制出品慢、耗时长,课程专用课时有限、学生兴趣薄弱、难以长时间持续完成传统意义上的广绣作品等非遗校本课程开发即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并在两者碰撞之间探索多种表现形式、多途径使用的作品成果。

课程教学安排:坚持聘请广州市非遗传承人梁晓曼老师和梁可维老师每周二下午进校为选课学生亲授广绣针线技法;周三、四晚由美术科组老师轮值开放专用教室以供学生练习针法或完成广绣及植物染作品。结合美术常规课堂的教学进度,定期联系课程内容与学生共同探索对广绣文化及传统作品赏析的新角度,交流心得感想,并尝试运用“点、线、面、色”等画面语言将设计灵感记录下来,用于之后的创作中,这为逐步深入“广绣植物染创新融合”特色课程的创新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在探索课程发展方向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遇竞赛需要,还会在周日下午2:30~5:00开放专用室并组织学生回校,针对性辅导学生完善参赛作品。每期新增的学生在初一、初二和高一年级范围内进行初选,以保证每期学生从即便是零基础接触广绣针法和植物染技巧的学习,也能够有足够的实践学习区间,形成“生生互教互学”的传承氛围,逐步在校内构建良好的文化底蕴,确保课程发展的延续性。

2.3.2. 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差异化特征推进课程实践

作为完全中学,课程要照顾到学生的独特性和共同性,由此激发学生不同的智能优势,实现美术课堂延展的跨领域、跨学科、跨模块探究 [4] 。初高中美术课程的课标对传统工艺的学习具有不同的明确要求:初中主要以认知、体验、实践操作为主,而高中在初中的基础上,更注重对深度文化的理解以及多种艺术种类的学习和应用。因此,笔者在顺应新课标要求的同时,结合初高中学段的学生学情、心理特征及兴趣目标等情况,进行不同的教学模式规划。

在高中阶段,普遍存在艺术类课程课时紧张、学生文化课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大、整体对需长时间细腻制作的工艺类作品难以集中完成等情况。植物染作品相对广绣作品而言,具有出品耗时短、效果快,捆扎方法多样、随机性高的特点,能够让高中的学生快速感受到制作工艺作品的乐趣及成就感。同时植物染纹样具有主观设计与随机性并存的特点,结合对植物染技法的学习掌握,高中学生在多年的美术学习及素养积累的基础上,能够自主设计独具个性化风格的肌理纹样,再让他们针对自己作品画面学习广绣针法,运用布料和绣线的材质特点,创新结合成独具特色的创新作品。所以教学思路为“学习植物染(包括蜡染)技法–自主创新作品形式–学习广绣技法–运用多种材料将广绣与植物染创新结合”。

初中学段的孩子主要处于青春期萌芽阶段,对自我认知具有强烈的认同需求,对不同类型新知识有强烈的学习兴趣,但也容易被其他新鲜事物或文体活动分散注意力。因此初中学段的课程主要以“学习广绣文化及传统针法–学习基础植物染技法–运用广绣针法或具有广府文化的广绣画面与植物染作品创新结合”的学习流程进行授课。初中学段的美术课程中对画面的整体构成思维及初步对艺术作品的赏析理解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广绣艺术作品的初步认知与文化背景的理解,运用“点、线、面、色”的画面元素构成思维,引导学生理解广绣技法“以针代笔”的艺术语言。先培养学生用心理解、耐心绣制的学习习惯与耐性,提升内心的成就感,刺激其对民间工艺的学习兴趣。在接触更深层的传统文化过程中,也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感。然后引导他们学习植物染技法,运用美术课堂中培养的色彩搭配、肌理美感等审美能力及相关知识鼓励学生创新植物染作品的纹样,再让他们运用所学针法与植物染纹样做装饰、填充、造型等形式的结合。最后拓展作品呈现形式,以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2.3.3. 拓展课程融合实践质量的提升途径

《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提出: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形态应在常规教学课程以外渗透各类课外实践或教育活动中 [5] 。广州市天河外国语学校除常规校本课程教学以外,积极在校内定期举办相关的主题讲座作品展示等交流活动,以多样化的路径提升课程融合质量。如“师生优秀非遗作品创意展”及“走进非遗”名家讲座活动;联系区文化宫在校内开展“百场非遗普及”活动;在广绣专家的指导下,联合编写非遗校本教材《非遗传承——广绣》等。此类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校园在非遗文化内容方面的宣传建设,加深校内各年级师生对非遗文化的熟知度,创意类型的非遗作品展直观呈现传统文化技艺与时俱进的潮流一面,打破对传统文化作品的固有印象,吸引更多人了解、学习非遗文化技艺。课程实践中,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数件作品参加省、市各级非遗作品创意大赛并获奖,获奖总量居全区首位;在校方与科组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校于2021年被顺利评为“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非遗项目课程的开展取得多方认可。

3. 中学美术与非遗校本课程融合的反思与前瞻

目前,我校美术科组研究发展出“广绣植物染创新融合”特色项目,致力于将广绣针法和植物染肌理有机融合,承担传承岭南非遗文化的重任,创新发展广绣技艺。“广绣植物染创新发展”校本课程即为本项目最重要的实施环节,课程的落实及完善也是本项目的重要成果体现,产生成果也有利于获得更多校级及以上各部门的协助支持,近年来多次主动承办国内外非遗文化宣传交流活动,包括参与录制非遗文化类电视课堂、面对国内外各界进校参观交流人士保留开设非遗文化体验课程、社区宣讲非遗文化建设途径等。

在课程实施中,案例学校虽已在积极探究并在校内开发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但仍有不足之处:校内原有规划建设导致专用室场地不足,每批次深入学习广绣技艺的学生数量难以扩充;学生对保护与继承优秀非遗文化的意识仍相对薄弱;考虑到校园安全问题,校外师资引入条件形式途径有限、且学生鲜有机会可以有组织有目的的进入非遗文化场所进行实地参观学习等。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指出“1) 充分发掘校内资源,鼓励各学科教师参与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用好学校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2) 有效开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家庭资源;3) 有效组织和利用社会资源,增强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统文化研究者的影响力和窗玻璃;4) 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资源、数据库” [5] 。因此,关于中学美术和非遗校本课程的融合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下三方面进行优化和改进:第一,积极探究并运用主题式的研究性学习,大力倡导和开展跨学科主题式综合类非遗实践课程。这不仅能促进各学科教师综合能力发展、优化场地问题,还能有效体现出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内教学的跨学科性,结合各学科特点吸引更多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有效降低实践课的落实难度,且有助于解决校内在传统文化课程方面的师资问题。第二,主动参加校外优秀非遗课例展示、非遗文化类创意作品展等交流活动,吸收他校的成功经验,扩宽创新发展思路,再结合本校历史特色,优化、丰富非遗校本课程活动形式,吸引、激发学生学习非遗文化技艺的兴趣。第三,积极探索、利用社区资源、网络资源库。积极建立家校沟通渠道、收集家庭资源,组织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本土非遗传承基地的参观学习活动,以非遗传承人或文化研究者的影响力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这不但能有效减轻了校方组织学生外出实地参观学习的安全管理压力、消减安全事故发生几率,同时提升家庭生活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物质留存和精神传承的关注力。另外,天河区出台《天河区智慧教育行动计划(2020~2022年)》正积极推进国家课程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全覆盖试点发展,关注并利用好此类信息资源有助于校内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创新建设,还可为教师提供更多数字化资源以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在美术常规课堂的渗透提供教学资源,以先进手段推动非遗校本课程教学改革。

4. 结语

如今,非遗校本课程开发已是青少年学习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新课标对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的新增也明确了美术课程实践的大方向。但非遗校本课程的实践开发仍缺少成熟的经验与优秀案例可供参考。广州市天河外国语学校作为天河区有影响力的学校,更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创非遗校本课程的实施途径,发挥自身辐射力量,为周边兄弟学校提供宝贵经验。也希望广大美术教师能够积极开发自身优势与周边资源,为非遗校本课程的实践创造优秀途径,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课题《基于国测数据开展义务教育阶段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以天河区中小学美术教学为例》(课题编号:202214654)成果。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艺术课表标准(2022年版) [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1.
[2] 杜宏斌. 聚焦核心素养 凸显美育功能——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 基础教育课程, 2022(9): 57-64.
[3] 张莹莹. 当美术课程遇到“非遗” :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美术课程资源系统的研究[M].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2021重印): 42.
[4] 何定怡. 慧心巧思 绣美岭南——以“融创”理念推进广绣工艺资源利用及课程实践[J]. 艺术教育, 2022(3): 175-178.
[5]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中国教育学会[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2021重印): 6,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