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基于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Research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in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Marx’s Theory of Artistic Production
摘要: 本文从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出发,探讨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文章从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和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概念入手,探讨二者的联系。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应用与实践,是一种高度人才导向的教育创新模式。通过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资源等方面的系统改革和创新,它能够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事业的成功发展提供有力帮助,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in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Marx’s theory of artistic production. Starting from the concepts of Marx’s theory of artistic production and the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in higher educatio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The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of Marx’s theory of artistic production in the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in higher education is a highly talent-oriented educational innovation model. Through systematic reforms and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al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is model can provide strong assistance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their future careers, contributing a continuous stream of talented individuals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文章引用:安秀荣. 建立基于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3): 216-22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3356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全球竞争加剧,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议题之一是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针对此种背景,转换和提升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是不可回避的使命。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创作和产生是社会、历史和政治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反映了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本质和现实。因此,探究艺术生产的本质与现实对人才培养模式转换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因此,本文旨在探究如何应用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优化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2. 文献综述

2.1.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及其演变

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体系中,艺术生产理论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对文化领域的理论思考,特别是对文化领域的生产方式及其内部运作规律的关注。后来,随着文化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也逐渐形成了一个贯穿生产、表现和审美的完整理论体系,不断地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和探讨 ‎[1] 。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早期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雏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早期,马克思、恩格斯分别通过研究古代民主政治思想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生产方式,揭示了艺术生产的基本规律和内在机制。其中,马克思通过对古代雅典民主制度的分析,对比了宣传艺术与批判艺术之间的关系,认为批判力量是公众的发动机;而恩格斯则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文化领域的阶级斗争角度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文化领域的发展趋势和规律,阐明了资本主义文化生产中的阶级斗争状况和文化工人的特殊地位 ‎[2] 。

2. 文化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国际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播,中国也在这个时期开展了毛泽东主义的文化大革命。在这个独特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广泛传播。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理论著作,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艺术生产的阶级性、生产方式和所涉及的一系列概念等,为后来的艺术生产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后文化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在1978年以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变革。一方面,学者们逐渐认识到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进行研究;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发展日益注重实证和实践,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这一时期,普遍认为,在艺术生产中工人的地位逐渐下降,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在艺术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数字化等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对艺术创作方式和艺术生产的内部运行方式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总之,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在其发展历程中,不断针对历史和现实的新变化、新问题产生了新的理论内容和阐释,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文化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演变,必将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深化与发展提出日益迫切和更高层次的要求。

2.2. 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起源与特点

2.2.1. 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近年来在高等教育领域被广泛关注的一个概念。这种模式旨在通过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方式,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将以推动社会进步和创新发展为目标,积极参与到社会变革和创新创业当中。

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起源可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的产业在寻求新的发展方式和创新引领的时代背景下,大学开始关注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1999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推出了专项项目。该项目旨在将科学研究和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培养具有学术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这也被认为是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起源。

2.2.2. 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1) 以创新能力为核心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快速适应并在职业生涯中进行创新发展。该模式的特点不仅在于提供学生实践机会和项目导向的学习方式,更强调通过实践和项目的体验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和解决真实问题,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并锻炼自己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全面素养和具备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使他们能够应对未来社会和职业领域的挑战。该模式注重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和探索精神,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职业需求。

2)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点之一。该模式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着眼于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注重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可以掌握理论知识,更能够深入了解实际需求和实际情况,提高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多学科融合

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跨越多学科领域,强调科学、技术、文化、经济等多学科融合,培养出具有跨学科应用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3.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对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1)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中的创造性活动和自由创作 ‎[3] 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启示作用。高等教育中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应将注意力扩展至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由创作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时能够以主动的态度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创作。

2)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中提到的情感共鸣可以为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思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情感共鸣,加强情感交流,创建良好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艺术和文化,培养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

3)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强调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4] 。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之一,是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角和更高水平的创新能力。在这一模式中,重要的一环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不仅仅是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更包括对美感知能力的发展、批判思考的培养以及创造力的提升。通过在高等教育中强调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学生能够培养对美的敏感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和艺术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和感受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艺术和设计等创造性元素来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对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由创作能力,加强情感交流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地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4. 探索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和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联系

4.1.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创新要素

1.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强调了人类综合能力和自由创造的重要性,其中包括感官、思维、语言、社会与历史等多重维度,突出了艺术创造的特殊性。这一要素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深入细致的分析引出,并通过对自由创造的哲学思考、当代审美学与艺术创造的接触来呈现。

2.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强调创造力和生产性劳动之间的重要联系,以及技术机器对于艺术生产的变革与进步。其中,技术是推动艺术创造的新视角和新力量,也是“异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此观点体现了对于当代社会形态的深刻思考和不断创新。

3.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从而呼唤艺术家与工人、文化与政治、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沟通与合作。这一要素不仅有助于加强艺术与社会的联系,还为人类全面发展的问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以上三个要素不仅呈现了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创新思想的多维度特性,更是对于当代艺术创作的深刻思考和反思,具有重要的意义。

4.2. 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

1. 创新教育理念 ‎[5] 。这一理念的核心是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位置,从而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生的思维方式,鼓励他们发展理性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此外,重要的一点是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育模式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2. 优质师资队伍。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有优秀的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强教师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培养,鼓励教师开展研究和实践,并实行多元化的师生互动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3. 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例如课程设计、实验教学、工程实践、社会实践、国际交流等。

4. 注重课程体系建设。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和评价体系等,通过不断优化和完善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和管理标准。

5. 提高实践能力。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结合实践教学和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素质水平。

6. 基于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跨学科融合、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数字化技术与人文关怀相协调。

首先,跨学科融合是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与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的关键要素之一。它是基于现代高等教育的多维分化和知识集聚的趋势而产生的一种对知识或学科的整合。这种跨学科融合应该包含两个要素:一是横向的跨学科融合,即将不同的学科领域之间的知识融合起来,构建出一个知识更加完整的体系;二是要兼顾各个学科领域内所涉及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其次,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是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与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的另一个核心要素。其关键点在于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以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具体来说,可以让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性的课程、项目、实习等活动,通过实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更加实际的应用。

最后,数字化技术与人文关怀相协调则是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与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的第三个核心要素。这种要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建立与运用数字化平台和工具,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和服务;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文关怀,即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关心学生的情感诉求和人格发展,营造一个有温度的教育环境。二者相互协调,才能让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完善。

总之,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是创新教育理念、优质的师资队伍、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注重课程体系建设以及提高实践能力。这些要素的有效运用可以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适应力,提升劳动力市场竞争力,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要。

4.3.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和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共性与相互依存性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指出,艺术品的生产和流通与社会经济的生产和流通密切相连,二者互为影响、相互依赖。同时,艺术品的生产过程也受到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同时,艺术品的产生也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因此,马克思认为,艺术品的产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制约因素,它是社会文化生产的一部分。

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在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进行。高等教育机构应根据时代需求和社会变化,积极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中心任务。与此同时,研究生培养应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这些都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和应用新技术和方法来实现。

因此,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和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都强调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对文化、教育和艺术领域产生的影响。两者都需要在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况下综合考虑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提高人们的素质和推动社会进步。这表明,两者有相互依存性和共性。

5.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在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与实践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在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与实践,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于现实生产实践和高等教育内涵要求的教育模式。具体来说,这种教育模式将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引入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旨在加强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社会发展需求和时代精神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在应用方面,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坚持以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创新教育内容、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同时重视知识的整合和跨学科融合,以贯通教学内容和现实生产实践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应用和产出,为社会提供可持续、全面和创新的人才。

在实践方面,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强调对于学生自主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为此,培养模式应该尽可能地将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中的实践要素与当前时代的现实生产、创新需求相结合,通过实践课程、项目研究、企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深入了解现实需求、开发头脑能力,增强学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

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应用与实践,具有深刻的哲学基础和实践指导意义。该理论体系的核心是将艺术作为商品生产的一种形式来研究,从创造性的角度探讨了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艺术生产问题。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应用该理论体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和发展。

具体而言,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应用与实践,需要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在课程体系方面,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根据不同专业以及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设计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则需要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针对性,注重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在教育方法方面,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注重团队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领导能力,从而为其成为未来领袖做好充分准备。

总之,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应用与实践,是一种高度人才导向的教育创新模式。通过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资源等方面的系统改革和创新,它能够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事业的成功发展提供有力帮助,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

综上,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应用与实践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它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均具有良好的应用和推广前景,能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更加有效和全面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6: 137.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121.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215.
[4]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5] 马海军, 张诗豪.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人民论坛, 2022(19):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