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品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DOI: 10.12677/AE.2024.143357, PDF, HTML, XML, 下载: 64  浏览: 105 
作者: 沙 艳: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关键词: 中学生品德品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Character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Character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nstruction
摘要: 评价指标体系是整个品德考核工作的核心和关键。构建科学、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中学生品德考核工作的一项首要任务。本文从中学生品德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内涵、确定依据与基本原则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与设计4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的评价内容和标准。
Abstrac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the core and key of the whole character assessment work. Constructing a scientific and feasibl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a primary task of the character as-sessment work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This paper carries out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from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character, the basis for determining 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as well as the composition and design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 four aspects, and determines the specific evaluation content and stand-ards on this basis.
文章引用:沙艳. 中学生品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3): 222-22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3357

1. 引言

德育评价是加强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德育评价量化问题则是教育评价乃至整个教育科学领域中最令人瞩目和关心的问题。当前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和许多问题的深入研究已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德育评价及其科学化研究的重要性与迫切性。高考制度的改革、学校德育的加强以及德育目标管理、德育督导评估等问题的关键都在于德育评价的科学化。而德育评价研究中的难点则是德育评价的量化问题。因此探讨中学德育评价量化的问题对于深入研究德育评价乃至整个教育评价中的量化问题,加强中学德育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表明,用分数来评定学生行为好坏的程度,更能强化德育评价激励功能。学生对分数这一具体生动的符号相当敏感,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情绪体验,激起行为动机,强化良好品德,抑制不良品德。

2. 中学生品德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内涵

品德评价实质上属于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要求一致的新青年,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实现中国梦需要的新兴一代 [1] 。品德评价是基于社会对中小学品德考核工作的要求,制定相应目标,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小学生品德考核工作的实际效果进行测评,通过客观分析品德评价结果进一步提高中小学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 [2] 。

3. 中学生品德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3.1. 确定依据

1) 建立品德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以德育总目标为依据

品德考核目标的确定是制定品德评价指标体系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内容,“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是对新时代教育评价提出的重点要求 [3] ,品德评价总目标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针对品德评价活动本身而言,建立健全“三全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设定家校合作共育机制,推动品德测评机制的科学化体制化,提升人才质量和培育实效;其二,针对学生品德培养的目标,培养学生爱党爱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树立国家主权和安全意识,承担社会责任,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了解社会主义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品质,提高自身能力,促进以素养为中心的全面的人的发展 [4] 。

2) 品德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符合中学生的品德实际

在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提出了“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的要求 [5] ,处于中学不同阶段的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品德评价的指标体系也呈现出差别。另外作为国家人才库的后备军,还要考虑党和国家对人才要求的高标准。一方面,要坚定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质,立志献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 [6] 。另一方面,要考虑到中学生所处德育阶段不同,德育进程也不一样,所以应有层次和程度上的差别。德育指标体系要适应不同学段的学生,以便衡量不同学段学生的德育水平。

3.2. 基本原则

1) 目标靶向,突出成长阶段性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后称《指南》)中规定中学品德考核工作的总体目标。在确定品德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考核内容及权重分配时,要注重目标变化的呈现,将衡量考核科学性的指标与学生阶段性特点挂钩。如初中生努力做到“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善于合作勇于创新”,高中生努力做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7] 。

2) 内容焕新,着重评价新基质

随着素养教育时代的到来,我国中学品德考核工作的主要内容由原来的政治、思想、法律、道德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 [8] 转向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教育 [9] 。为品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注入新的内容基质,除了培养学生政治、法律、道德等方面的素质之外,更注重个人的综合素质以及全面发展的人的诉求。

3) 整体架构,实现全面融通

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为学校品德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方向的指示。在制定中学品德评价维度和指标体系时,坚持整体架构,发挥品德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传统品德评价只停留在认知层面,考核学生智育发展的状况。而全新的品德评价要求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方面进行考核 [10] 。

4) 打破传统,强调量质相统一

传统品德评价多采用量化的方式,以学生的道德知识和行为为考核内容进行量化打分,将考核结果以分数的形式可视化,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忽视了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变化发展 [11] 。因此,在此方式基础上的改革创新就显得尤为必要。经过研究发现,质性品德评价的理念和方式在评价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方面的作用显著,因而要兼备品德量化评价和品德质性评价,实施二者的有机结合 [12] 。

5) 教育导向,提高评价时效性

中学生品德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要坚守教育的使命、理想和责任担当 [13]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科学化、系统化的指标体系来衡量和引导学生的品德发展,实施学校的品德考核工作,把立德树人落到评价的每一维度和整个评价体系中去 [14] 。

4. 中学生品德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构成

经过研究,将中学生品德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分为4个维度,即行为习惯、公民素养、人格品质、理想信念,作为一级指标。将一级指标细分为18项内容,作为二级指标。即行为习惯维度的评价要点为文明礼貌、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爱护环境;公民素养维度的评价要点为自尊自信、自律自强、尊重他人、乐观向上;人格品质维度的评价要点为爱国情感、民族认同社会责任、集体意识、人生理想。依据党和国家主要政策和文件、文献研究成果 [15] ,整合中学学校品德考核工作内容,共制定出三级指标72项。故整个指标体系形成了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18项,三级指标72项的基本框架。

4.1. 行为习惯

1) 文明礼貌

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包括能够主动维护课堂纪律、考场文明秩序、保持环境卫生,言行举止文明,拥有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习惯等。

2) 勤俭节约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包括言出必行,培养自身的决断力和执行力,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不铺张浪费,不追求享受,不与人攀比,拥有朴素的生活习惯等。

3) 热爱劳动

热爱劳动是指主动、积极参与劳动和勤奋实现自己的目标,以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收获。包括能够认识到劳动是实现个人自我价值的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掌握比较丰富的劳动知识和比较娴熟的劳动技能、尝试进行创造性劳动以及具有较强的主人翁意识等。

4) 爱护环境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包括培养节约电能、水资源的意识,日常生活遵循低碳原则,垃圾实行分类处理等。

4.2. 公民素养

1) 珍爱生命

珍爱生命,意味着重视生存的质量。包括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学会善待自己。不断充实和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以平常心面对生活等。

2) 遵纪守法

中学阶段的学生作为年轻一代中奋发进取、表现突出的积极分子,要求具有完备的法治知识以及纪律意识,包括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维护社会公德及社会的公序良俗,在日常生活中牢牢树立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起到带头示范作用等。

3) 诚实守信

内诚于心、外诚于人,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包括诚实守信,互相帮助,建立较强的集体观念、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等。

4) 团结友爱

团结友爱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包括诚实守信、关心集体,主动问候生活或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同学,以身作则等。

5) 乐于助人

乐于助人有利于提升个人魅力和人生价值。包括保持善良的心,培养自己的共情能力,保持细心,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付出行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出手,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等。

4.3. 人格品质

1) 自尊自信

自尊自信是开拓进取者不可缺少的积极心理品质。包括培养自我察觉的能力,有意识地活着。言行一致,练习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有目标有使命地活着等。

2) 自律自强

自律自强是指主体自觉的道德意识和实践,反映道德发展水平。包括有清晰的目标,坚持不懈,远离诱惑,坚持锻炼,培养持之以恒的美好品质等。

3) 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是成就卓越、获取成功的必备品质。包括礼貌回应他人的言辞,不冒犯别人的隐私,真诚地赞美他人等。

4) 乐观向上

积极向上的心态是一种生活态度,对健康、工作、学习都有重要意义。包括拥有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积极的行为方式,擅长沟通和思考,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等。

4.4. 理想信念

1) 爱国情感

爱国是指对自己的祖国、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之情,是一个人作为公民的基本素质,是国家和民族的立身之本。包括将国家和民族置于心中重要位置,关心党和国家的命运以及改革进程,以国为傲,坚定实现中国梦的信心等。

2) 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的意义在于它能使一个民族的成员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形成强大的社会力量。包括全面认识传统文化,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持文化创新,提高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等。

3) 社会责任

承担社会责任是促进自身成长、赢得信任、获得赞誉的重要方式。包括正确认知社会责任,实践正确的社会行为,学习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了解世情、国情和党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实事求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协调自身与周围的社会关系,完成自我实现等。

4) 集体意识

集体意识是指成员对集体的认同态度,是社会成员平均具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包括关心集体,积极主动的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主动参与校园或班级举行的活动,培养集体荣誉感,创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和人际关系等。

5) 人生理想

理想是人的精神现象,是人对未来的探索、向往和追求,是人类不断向未来迈进的动力。包括树立科学可行的人生目标,对周遭环境有清醒的认知,以及适合自身的职业规划,并且不断调正自身定位,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完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实际行动实现既定目标等。

5. 中学生品德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如以百分制设计为评价的基本分,即100分为满分,再根据组成评价体系的诸要素所具有的地位作用,设定三级指标及其相关要素的分值(比重值)和系数。详细指标体系如下。见表1

Table 1.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oral character

表1. 中学生品德评价指标体系

6. 结语

品格结构的建构是检验落实立德树人的试金石。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品格的价值地位以及品格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否落实立德树人,首先要看其培育的青少年是否具有良好的品格。如果实施的立德树人无法引领青少年成为新时代品格优良的人才,那么就不是真正的立德树人。科学测评学生的品格既能够指引国家培养青少年成为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方向,也能检验当前立德树人教育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班华. 现代德育论[M].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6.
[2] 王健敏. 学生品德测评系统的改革与探索[J]. 课程•教材•教法, 2002, 22(1): 39-43.
[3] 杨瑞东, 倪士光. 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德育评价模型的开发与应用[J]. 现代教育技术, 2014, 24(8): 47-53.
[4] 戴军. 德育评价的当代困境与价值选择[J]. 人民教育, 2014(13): 67-69.
[5] 仲建维. 德育评价应超越量化取向[J]. 教育研究, 2014, 35(5): 75-77.
[6] 张典兵. 当代中国德育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导刊, 2014(5): 3-6.
[7] 吴寒斌, 高虹. 过程式评价——德育评价创新的一块基石[J]. 教学与管理, 2014(6): 11-13.
[8] 吴林龙, 王立仁. 论德育实效测评的困境与出路[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3): 25-28+39.
[9] 张冲. 中小学德育评价与创新研究:现状•问题•建议[J]. 中国特殊教育, 2019(11): 75-80.
[10] 昌成明. 品德纳入升学成绩的风险与德育评价的回归——基于康德“人是目的”的人学向度[J]. 当代教育科学, 2020(1): 53-58.
[11] 郭冰. 学生操行评语改革的现代性解读[J]. 教育科学研究, 2012(8): 41-45.
[12] 司悦. 现象学视角下的中学德育[J]. 现代教育科学, 2012(4): 27-28.
[13] 李创斌. 试论中学德育评价方式的转变[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1(27): 58-59.
[14] 张晓冰. 学校德育工作碎思[J].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1(3): 56-58.
[15] 张典兵. 德育评价研究30年: 回溯•反思•展望[J]. 学术论坛, 2011, 34(1): 19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