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低纬高原”特色的滇中–滇西北旅游长廊构建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Corridor between Central Yunnan and Northwest Yunna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 Latitude Plateau”
摘要: “低纬高原”地理背景下形成的气候对滇中–滇西北地区的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本文以滇中–滇西北地区的昆明市、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区域,以“点–轴系统”理论将五州(市)的“低纬高原”地理背景这一共性作为基础,综合该区域上的旅游资源状况和旅游发展现状,提出将昆明市西山区、楚雄市、大理市、丽江市古城区、香格里拉市作为核心的五个一级旅游增长点;以广大铁路、大丽铁路、丽香铁路、杭瑞高速、大丽高速、香丽高速和昆楚大高速为发展轴线的七个一级旅游发展轴;以增长点、发展轴相结合形成春城生态休闲旅游、彝州探奇民俗旅游、大理州体验观光旅游、丽江访古雪域旅游、迪庆州神秘高原观光旅游五个各具特色而共有“低纬高原”特征的旅游板块。以点、线、面相互联结的方式来构建滇中–滇西北旅游长廊,以此来增强该区域的旅游吸引力、发挥其旅游资源的最大潜力,最大限度地促进滇中–滇西北地区旅游业发展。
Abstract: The climate formed under the geographical background of “low latitude Plateau”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natural and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central Yunnan and Northwest Yunnan, and has formed a unique natural and human landscape. This paper takes Kunming, Chuxiong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Dali B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Lijiang City and Diqing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Central and northwestern Yunnan as the research area. Based on the “point-axis system” theory, the geographical background of the “low latitude plateau” in the five prefectures (cities) is the common one, and the status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is integrated. Xishan District of Kunming, Chuxiong City, Dali City, Lijiang City, Shangri-La City as the core of five first-level tourism growth points; There are seven first-level tourism development axes with the broad Railway, Dali Railway, Lixiang Railway, Hang-Rui Expressway, Dali Expressway, Xiang-Li Expressway and Kun-chu Expressway as the development axis;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growth point and development axis, the formation of Spring city ecological leisure tourism, Yi Zhou folk tourism, Dali experience tourism, Lijiang visit ancient snow region tourism, Diqing mysterious plateau tourism 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a total of five “low-latitude plateau”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plates. The tourism corridor in central and northwestern Yunnan is constructed by connecting points, lines, and plane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tourism attractiveness of the region, maximize the potential of its tourism resourc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central and northwestern Yunnan to the utmost extent.
文章引用:蔡文丹, 赵丽园, 高荣正, 刘忠翠. 基于“低纬高原”特色的滇中–滇西北旅游长廊构建研究[J]. 可持续发展, 2024, 14(3): 576-583. https://doi.org/10.12677/SD.2024.143068

1. 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在求新、求异、求奇需求的推动下,人们对优质的旅游资源、旅游体验有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能够从观光性旅游提升为体验性旅游,人们不仅追求视野上的满足,更希望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1] [2] 。本文根据滇中–滇西北地区“低纬高原”独特气候环境来进行相关旅游资源的整合,以点–轴理论来构建一条以昆明市为起点,包括昆明市、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五个州(市),分布有滇中与滇西北地区独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集休闲、度假、观光和少数民族文化体验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长廊,提高该地区旅游产品品质,丰富旅游产品类型,提高旅游吸引力,为该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提供借鉴。

2. 滇中–滇西北旅游长廊构建的相关理论

长廊在中文释义当中为有顶的游廊,意为一条通道将前后的各个分隔间连通到一起。在有关旅游业的研究当中,多数旅游规划学者会将有相似特点的旅游景点或线或面以构建长廊的方式将其串联在一起,在这类研究中对湖南 [3] 、格萨拉 [4] 、甘肃 [5] 、鲁南地区 [6] 、肃南县 [7] 、浙江八都岕 [8] 等地的旅游景点或线或面运用不同的建构方式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低纬高原”在我国特指位于30˚N以南的云贵高原地区,包括云南、贵州西部及四川南部边缘地带,即处于低纬度的海拔高度在1000 m以上的高原地区 [9] [10] 。云南被包含于低纬高原片区,其典型的“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温和,一雨成冬,降水适中至充沛,干湿季分明”的特点为云南气候的真实写照 [11] 。低纬度高原地区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导致了不同的气候垂直分布,不同的立体气候,形成了河谷热、坝区暖、山区冷、高山寒的特征,从而导致了云南省具有生物多样性和小气候类型多样性,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旅游景观。滇中–滇西北地区的昆明市、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五个州(市)均有以上低纬高原的特点,并且均在此气候的影响下均拥有着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

3. 滇中–滇西北地区旅游概况

3.1. 旅游资源丰富

滇中–滇西北的旅游资源禀赋较高(见表1),其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成点或成线或成面状分布,五州(市)的旅游资源各具特色,又共同在“低纬高原”的影响下成为一个“整体”,对旅游者具有很强吸引力。自然旅游资源方面,地球内力作用将该区域抬升,并且在各种风力、流水等外力作用下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使得河谷深切,山脉连绵,江河在其间奔腾,产生了别具一格的高山峡谷景观。当季风自西向东翻越这些山脉,下行气流干燥,产生了干热河谷,因而使得滇中–滇西北地区具有从河谷热带到高山寒带的垂直梯度上的热量差异,进而在植被上呈现出从亚热带植被到寒带植被的景观演变,最终形成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方面,由于滇中–滇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独特,开发历史悠久,多种文化中尤其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巴黎时装、国际T台走秀之前,民族赛装活动就在楚雄的大地上每年如期上演。欣赏完彝家左脚,白族人民已经备好了“头道苦、二道甜、三道回味”的三道茶迎接远方的客人。月夜之下,篝火四旁,纳西族青年儿女们手拉手跳着传统纳西族舞蹈,生动展示着东巴文化……像傈僳阔时、藏族锅庄这样的民族文化展现形式数不胜数,它们以极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吸引游客加入,共谱民族团结曲,成为这个地区人文旅游资源方面浓墨重彩的一笔。

Table 1. List of important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central Yunnan-Northwest Yunnan tourism corridor

表1. 滇中–滇西北旅游长廊重要旅游资源一览表

1此处选取与“低纬高原”气候相关的人文旅游资源。

3.2. 旅游资源融合发展

五个州(市)的旅游资源在多年的发展下已形成一定规模,在旅游市场激烈的竞争下也打造了各自的品牌,融合自然生态、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更好的满足游客的需求。五州(市)还结合线下和线上宣传的方式不断向外界游客亮出自己的文旅牌,将最好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体验呈现给游客,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此来游览体验。其中有以喀斯特地貌、滇池海鸥、生态湿地共为特色的春城生态休闲旅游景观;以彝族文化、地质科普探奇为特色的彝州访古民俗景观;以白族文化、洱海苍山共为特色的大理州体验观光景观;以东巴文化、古城文化、雪山林海为特色的丽江访古雪域景观 [12] ;以藏族文化、奇险峡谷、日照金山为特色的迪庆州神秘高原景观。

五州(市)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组合出不同类型的旅游路线供旅游者选择,例如“历史文化古城游”包含昆明市、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雪山温泉游”包含昆明市、丽江市和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雪山温泉旅游资源,更有“民族风情游”“经典自然风光游”等多组特色旅游路线以供旅游者选择和游览 [13] 。五州(市)旅游资源的相互合作增强了该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为滇中–滇西北地区旅游长廊的建构准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

4. 滇中–滇西北长廊构建

4.1. 长廊点轴分布现状

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能够提高效率,加速滇中–滇西北旅游长廊建构的实现。这其中主要是打破长廊上五州(市)的行政区划,以“点–轴系统”结构进行长廊上旅游资源的连接及整合,增强五州(市)之间旅游业发展的关联性、协调性,具体规划时需考量五州(市)实际的“点–轴”分布现状和基础,尽量选择基础设施较完善的轴线,包括交通、通讯干线和能源通道作为“发展轴”,以带动各区域发展、人口和各种职能集中、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中心城镇作为“发展点” [14] [15] [16] 。

滇中–滇西北区域的旅游业近年高速发展,已具有采用“点–轴系统”结构进行长廊建构规划的良好基础。首先,滇中–滇西北区域具备多种交通干线的“轴线”基础条件,该区域内拥有广大、大丽、 昆楚大、丽香、大格等多条铁路,京昆、西丽、杭瑞、大丽等多条高速公路,数条交通轴线加速了滇中–滇西北地区旅游业发展。其次,研究区域中的发展点都沿着发展轴附近分布,且在轴线与轴线之间的联动作用下,在发展轴交汇处的发展点具有一定的集聚效应。

4.2. 重要旅游增长点分析

滇中–滇西北长廊上五个州(市)旅游发展水平不同、旅游业发展阶段不同的城镇是开发长廊的关键点,它们各自的综合实力以及旅游资源禀赋的不同层次在建构长廊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基本的轮廓。在《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国家标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7775-2003)以及《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与划分》中国家按照8项指标将旅游景区划分为5个等级:A、2A、3A、4A、5A。本文将研究区域内等级为4A级别以上的景区选取作为禀赋较好的旅游资源,并且把其中与“低纬高原”背景相关的作为长廊上的重要旅游资源。

综合对滇中–滇西北地区4A级别以上旅游资源的数量和分布现状进行分析,可将长廊上的所有旅游增长点分为两个等级,见表2。昆明市西山区、楚雄市、大理市、丽江市古城区、香格里拉市五个城镇凭借其优越的自然、经济、交通、旅游等区位条件,以及都拥有较多数量禀赋较好的旅游资源(4A级别及以上),成为长廊上的一级旅游增长点,即滇中–滇西北长廊上的旅游发展中心。昆明市西山区以宜人的气候和优渥的交通条件,以及丰富的生态湿地景观可以形成独具春城特点的生态休闲旅游特色;楚雄市以独特的彝族风情体验,可以推出民族文化体验等特色旅游产品;大理市以其“风花雪月”的地方特色和白族文化,可以重点打造观光以及民俗体验游等旅游路线;丽江市古城区以其东巴文化、古城文化、雪山林海,可以形成访古雪域旅游特色;香格里拉市以其藏族文化、奇险峡谷以及“日照金山”的旅游资源,可以形成神秘高原观光体验的特色。这五个州(市)在禀赋极高的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加持下,使得滇中–滇西北区域的旅游资源产生了较强的影响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并成为了该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旅游经济增长点,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该区域的旅游发展。

盘龙区、石林彝族自治县、禄丰市、元谋县、剑川县、官渡区、宜良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五华区、安宁市、双柏县、永仁县、武定县、祥云县、宾川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弥渡县、鹤庆县、洱源县、漾濞彝族自治县、宁蒗彝族自治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德钦县20个县区皆具有一个及以上数量的4A级别的旅游景区,和多个4A级别以下的旅游景区,同时这些县区都有着便捷的交通条件,成为滇中–滇西北区域上的二级旅游增长点。

4.3. 重要旅游发展轴分析

滇中–滇西北的交通方式如公路、铁路、航空等发展得较为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支持并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因此轴线的选择可将该区域上重要的增长点联结在一起,形成可为该区域带来经济发展和旅游发展的发展轴,一般将主要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主要采用国家级高速公路和省级高速公路)作为联结各增长点的主要选择 [17] 。滇中–滇西北的交通方式如公路、铁路、航空等发展得较为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支持并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见表2

广大铁路、大丽铁路、丽香铁路、杭瑞高速、大丽高速、香丽高速和昆楚大高速七条交通干线中铁路与铁路、公路与公路相互连接,几乎将滇中–滇西北地区重要的旅游增长点串联,并且荟萃了该区域内重要的旅游资源,成为滇中–滇西北区域上发展旅游的一级发展轴。广大铁路串联了春城生态休闲旅游区、彝州探奇民俗旅游区和大理州体验观光旅游区;大丽铁路串联了大理州体验观光旅游区和丽江访古雪域旅游区;丽香铁路串联了丽江访古雪域旅游区和迪庆州神秘高原观光旅游区;杭瑞高速连接了春城生态休闲旅游区、彝州探奇民俗旅游区和大理州体验观光旅游区;大丽高速连接了大理州体验观光旅游区和丽江访古雪域旅游区;香丽高速连接了丽江访古雪域旅游区和迪庆州神秘高原观光旅游区,昆楚大高速连接了春城生态休闲旅游区、彝州探奇民俗旅游区和大理州体验观光旅游区。

京昆高速、蓉丽高速、大临高速、大漾云高速、永金高速和宁永高速相互联结,穿过了区域内不同等级的旅游增长点和旅游景点,成为二级发展轴。以上的一级发展轴和二级发展轴相互连接,在滇中–滇西北区域上构成点与线、线与线共同协调发展的网络状旅游通道,有助于提高游客体验,促进该区域的旅游发展。

4.4. 旅游板块分析

不同层次的旅游增长点和旅游发展轴线确定了之后,不同等级的增长点与发展轴相串联之后,形成规模的“点–轴”系统,进而可以确定面状的旅游板块,将点、线、面进行连接合并,最终才能构建成完整的滇中–滇西北旅游长廊。综合该区域旅游资源、增长点和发展轴的分布现状,可确定将整个区域分为五个旅游板块,分别是春城生态休闲旅游板块、彝州探奇民俗旅游板块、大理州体验观光旅游板块、丽江访古雪域旅游板块、迪庆州神秘高原观光旅游板块,见表2

春城生态休闲旅游板块是以西山区为旅游发展中心,以安宁市、盘龙区、官渡区、五华区、石林彝族自治县、宜良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作为次级中心作辅助,以东川区、呈贡区、晋宁区、富民县、嵩明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作为三级中心构成。该板块重点发展以石林喀斯特地貌为代表的自然观光景观,依托临湖湿地资源开展绿色生态休闲旅游。

彝州探奇民俗旅游板块是以楚雄市为旅游发展中心,以禄丰市、元谋县、双柏县、永仁县、武定县、姚安县呈线式分布作为次级中心,以牟定县、南华县、大姚县的补充作为三级中心组成。该板块重点打造以恐龙、元谋人作为代表的科普探奇观光旅游,以及以彝族文化体验为代表的民俗旅游。

Table 2. Spatial structure of “point-axis-plane” tourism in Central Yunnan and Northwest Yunnan

表2. 滇中–滇西北地区旅游“点–轴–面”空间结构表

Figure 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point-axis-plane” structure of the Central Yunnan-Northwest Yunnan tourism corridor

图1. 滇中–滇西北旅游长廊“点–轴–面”结构示意图

大理州体验观光旅游板块是以有“南诏国”的古历史的大理市旅游发展为主体,以祥云县、宾川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弥渡县、鹤庆县、洱源县、漾濞彝族自治县的周围辅助作为次级中心,以南涧彝族自治县、永平县、云龙县为三级旅游发展中心构成。该板块以建设环洱海临苍山、体验白族文化、享受风花雪月的休闲度假胜地为目标的体验观光旅游。

丽江访古雪域旅游板块是以古城区为旅游发展中心,以宁蒗彝族自治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的左右协助作为次级中心,以永胜县、华坪县作为三级中心构成。该板块以一城(丽江古城)、一山(玉龙雪山)、一江(金沙江流域)、一文化(东巴文化)来重点自然与人文共盛的访古雪域旅游。

迪庆州神秘高原观光旅游板块是以意思为“心中的明月”的香格里拉市作为旅游发展主体,以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德钦县为两翼组成。该板块重点发展独特的融雪山、峡谷、草原、高山湖泊、原始森林和民族风情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

滇中–滇西北地区具有采用“点–轴系统”理论进行旅游长廊构建的良好基础,通过“点–轴系统”理论以增长点、发展轴进行旅游长廊的构建规划,可以在该区域旅游资源禀赋较好的基础上增强其吸引力。同时选择重要的旅游增长点进行重点开发,使发展轴逐渐形成助推该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主干流,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旅游业发展,进而成为点聚成轴、轴连成面的区域旅游发展态势,呈现出网状格局,全覆盖式构建滇中–滇西北旅游长廊,见图1

5. 结语

文章基于共有“低纬高原”特色的滇中–滇西北的五个州(市),综合各州(市)的旅游资源禀赋和旅游发展状况,以“点–轴系统”理论为建构方法,提出打造以昆明市西山区、楚雄市、大理市、丽江市古城区、香格里拉市为发展核心的一级旅游增长点,以广大铁路、大丽铁路、丽香铁路、杭瑞高速、大丽高速、香丽高速、昆楚大高速为发展轴线的七个一级旅游发展轴,在点–线–面串联的原则上形成五个既共有“低纬高原”共同特征又各具特色的旅游板块。从而在增长点、发展轴以及旅游板块的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构成具有鲜明“低纬高原”特色的滇中–滇西北旅游长廊。在此长廊的构建下,进行了滇中–滇西北区域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的整合,较大程度地优化了该区域的旅游产品,一定深度地对旅游资源潜力的进行了挖掘,以求实现该区域旅游产品品质的提升,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而开发更高品质的旅游资源服务于该区域的旅游业发展。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骆登山. 大滇西旅游环线旅游线路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及优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财经大学, 2022.
[2] 曹冲, 张兆龙, 张明亚, 何夷.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南边疆跨境体育旅游开发研究——以中越边境云南段为例[J]. 鄂州大学学报, 2018, 25(5): 51-53.
[3] 杨洪, 黄静, 李树棋, 刘艳. 湖南通道“百里侗文化旅游长廊”开发研究[J]. 热带地理, 2007, 27(5): 466-471.
[4] 黄旭, 李一平, 杜成勋, 王峰. 格萨拉百里生态旅游长廊及气候特征[J]. 四川气象, 2006(3): 20-29.
[5] 袁音, 陈忠菊, 任莲香. 构建甘 “丝绸之路体育健身旅游长廊”的研究[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44(2): 112-114.
[6] 赵林, 韩增林, 石迎春. 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鲁南旅游长廊建构[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1, 23(5): 32-37.
[7] 彭程. 肃南县裕固族历史文化长廊旅游区规划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咸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8] 荆新卫, 许佳凤, 马军山. 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以浙江八都岕“古银杏长廊”为例[J]. 2016(3): 103-105.
[9] 解明恩, 刘瑜. 全球低纬高原地区气候特征的初步研究[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1998, 10(2): 25-33.
[10] 秦剑, 琚建华, 解明恩. 低纬高原天气气候[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7.
[11] 王菲菲. 中国低纬高原水汽收支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大学, 2022.
[12] 杨晓星. 滇西北地区山地景区旅游形象感知对比研究——以玉龙雪山景区、梅里雪山景区为例[J]. 2023, 37(1): 63-68.
[13] 艾慧丽. 云南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优化调整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07.
[14] 张红贤. “点-轴-网络”理论与长三角旅游区一体化的空间发展模式研究[J]. 特区经济, 2008(8): 49-50.
[15] 陆大道. 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 地理科学, 2002, 22(1): 1-5.
[16] 刘盼盼, 张英. 基于空间结构的河西走廊旅游廊道构建研究[J]. 科技创业, 2022(7): 53-55.
[17] 鲁小波, 王爽. 基于点-轴理论的东北亚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 区域经济, 2024(1): 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