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指尖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n the Cloud”—Help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DOI: 10.12677/SSEM.2024.132025, PDF, HTML, XML, 下载: 44  浏览: 73 
作者: 朱嘉欣, 向代雪, 胡斯程, 郑子怡:汉江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湖北 十堰
关键词: 非遗文化互联网乡村振兴旅游App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ernet Rural Revitalization Tourism App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本研究旨在将非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通过互联网技术吸引游客,以促进地方乡村振兴。研究内容包括深入挖掘当地非遗文化资源,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游客体验,以及通过数据分析和市场调研优化旅游线路和营销策略。研究结果表明,这一策略能够有效地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升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为当地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posed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This study aims to com-bin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e with tourism and attract tourists through internet tech-nology to promote local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research includes in-depth excavation of loc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of distinctive tourism products, the use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o enhance the tourist experience,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tourism routes and marketing strategies through data analysis and market research.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strategy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tourism, enhance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provide a new development path for local rural revitalization.
文章引用:朱嘉欣, 向代雪, 胡斯程, 郑子怡. “云上指尖非遗”——助力乡村振兴[J]. 服务科学和管理, 2024, 13(2): 202-211. https://doi.org/10.12677/SSEM.2024.132025

1. 引言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集体记忆和灿烂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底蕴,是文化记忆活的载体。在“互联网+”时代对非遗传承和保护是延续社会文脉,抵御文化失忆的必经之途 [1] 。首先,互联网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以前,人们主要通过报纸、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获取信息,而现在,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包括新闻、娱乐、教育等。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方便地了解世界,拓宽了我们的视野 [2] 。非遗文化不仅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性和传统,更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瑰宝。通过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可以了解和欣赏不同民族的艺术表达形式、生活习俗和价值观念,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同时,非遗文化也是培养国民身份认同感和自豪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塑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然而,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城市化的发展,许多非遗项目正面临着丧失和消亡的危险。因此,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迫在眉睫。我们需要加强对非遗项目的记录、调查和研究,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和措施。此外,也需要加强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参与度,让更多人重视并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同时带动乡村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本研究提出了将非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利用物联网技术吸引游客的策略。本研究旨在通过将非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游客体验,促进地方乡村振兴。具体而言,研究目标包括深入挖掘当地非遗文化资源,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优化旅游线路和营销策略,以及提升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互联网技术结合非遗文化的方法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带动乡村文化和经济发展 [3] 。首先,建立在线平台App或网站,展示和推广乡村非遗项目。通过数字化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将非遗技艺、传统习俗、民俗节庆等内容呈现给更多的人,并引导游客前来体验和购买相关产品。其次,利用社交媒体平台App,组织线上活动和互动交流,增强乡村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例如,举办非遗文化直播活动、开展非遗手工艺品线上销售等。此外,可以开展非遗文化教育课程,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向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实现以下目的:一方面,保护和传承乡村的非遗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带动乡村的经济发展,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因为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乡村非遗文化不再局限于地域限制,可以获得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消费者。同时,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会带动就业增加、农产品销售增长等经济效应。

2. 相关研究综述

文化遗产和乡村旅游作为文化与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引起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文化标志,是人类文明的宝库。乡村旅游则以其淳朴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在这一文化与旅游交汇的领域,如何实现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的有机融合,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符合国家对于实现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家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表《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一文,表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随着用户消费能力的提高,服务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邱春林《新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十二个关键词》口中指出:紧跟社会形势,释放文化服务能力。将文化服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保护的新模式是机遇也是挑战,通过非遗文化服务既能满足人们的体验需求,也能创造巨大的服务价值。然而,非遗文化服务仍存在服务质量和效率不佳及无法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体验需求等问题。服务接触点是服务设计的重要环节,因此,通过探素非遗文化服务接触点优化方法,提高非遗文化服务质量和效率,改善服务体验 [4] 。

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极其重视,在乡村振兴中,非遗一方面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和民族精神的载体,使乡村有了灵魂。另一方面,一些经济价值突出的非遗项目又在乡村产业发展中找到了自己新的生长点,形成了特色产业,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兴旺,为村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此外,非遗和非遗元素融入到乡村旅游当中,不仅大大增强了乡村旅游的文化魅力和文化吸引力,也使得传统的非遗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以更新的面貌、更多样的方式、更迷人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使今天的乡村更有文化内涵和文化韵味,更加多彩美好。

前人对于非遗文化的研究体系非常成熟,例如:

1) 参与非遗传承的研究,关注社群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研究社群参与的方式、挑战以及如何促进社群的积极参与。

2) 数字时代的挑战,一些研究探讨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记录、传播和保护非遗,包括虚拟现实、数字档案馆等技术的应用。

3) 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包括非遗对社区经济的贡献、非遗产业的发展与可持续性等。

4) 关注非遗在教育中的角色,研究如何通过教育促进非遗传承,培养新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5) 研究者进行不同国家、地区非遗传承与保护经验的比较,以了解各地文化差异和相似之处。

6) 非遗在旅游业中的角色,研究非遗如何成为旅游吸引力,并对地方经济做出贡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更高层次的消费结构与多样化的需求模式是我国文化创新方面急需解决难题的方法。通过非遗文化创意产业中所实行的产品创新设计方法,用户对产品的要求和产品功能带给用户的体验感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明确服务设计的优势、劣势、提高经济效益。通过深化改革非遗文化产业机会、威胁,也有利于带动创新产业的发展,更加有助于推动非遗产品走向更远的市场 [5] 。

但在这些研究下仍然存在着不足,我们发现,前人研究中普遍存在对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之间平衡关系的思考。在实际项目推进中,如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文化遗产,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而只有实现开发与保护的平衡,才能实现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的关系不协调。即使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与社会的关注,更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例如数字化技术、互联网等,帮助非遗的传承和推广。然而,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文化遗产的过度开发可能导致其破坏,甚至引发文化资源的流失。另外,不同地方的文化遗产具有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独特机遇。然而,由于地域差异,需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避免一刀切的开发模式。

非遗的传承仍然有以下的挑战因素:

1) 老龄化和减少传承人:一些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大多年龄较大,而年轻一代对传统手艺的兴趣相对较低,导致传承面临断代的风险。

2) 现代化影响: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一些传统文化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年轻一代更多地接触到现代文化,可能对传统非遗失去兴趣。

3) 商业化压力:一些非遗项目可能会受到商业化的影响,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4) 地域差异:不同地区的非遗项目面临不同程度的关注和保护。一些地方性非遗项目可能面临较大的挑战。

3. “云上指尖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一) 相关概念

云上指尖非遗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手段,将非遗文化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呈现,以便于传播和推广。第一,基于2010年、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农业智能化建设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例如,通过引入智能农机、无人机等现代农业工具,可以大大减少人工劳动强度,提高农作物种植和收割的效率。此外,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精准管理,也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因此,推进农业智能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第二,实证研究表明,互联网使用对农业生产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农民可以获取实时的农业信息、市场行情和种植技术,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此外,互联网还可以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和流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因此,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对于乡村振兴的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 。第三,据有关数据显示,采用期望贫困脆弱性(VEP)测算农村低收入家庭贫困脆弱性状况,同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考察城乡居民保对农村低收入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我国应利用贫困脆弱性等事前概念构建脱贫质量的监测预警体系,实施城乡居民保保费减免补贴措施,鼓励农村低收入家庭应保尽保,提高缴费水平。还要通过商业保险发展个体养老保险计划,形成多支柱养老保障格局,充分发挥养老保险的减贫效应 [7] 。

研究发现:

1) 互联网使用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处理后仍然成立。

2) 机制分析表明农户使用互联网可以加速推广应用农业新兴技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强化社会网络关系,进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3) 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农村地区、连片特困地区和胡焕庸线以西地区提高农户互联网使用率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更显著。

4) 进一步分析发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助于巩固脱贫成果、增加农业家庭收入、助力农民需求升级和提升农民幸福感,从而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内涵式发展。

(二) 准备条件

1) 挖掘当地非遗文化:了解当地非遗文化的历史和传承情识:对当地非遗项目选择性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与当地非遗传承人进行交流和合作,加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时,要注意保护非遗文化的原真性,避免过度商业化和扭曲。

2) 合作与共赢:由于信息技术正在成为农业经济管理和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信息化发展。了解当地特色产品的生产情况和市场需求,与当地特色产品生产商进行合作,与地方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联合,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可以参与旅游开发、市场推广和经营管理,其他利益相关者可以提供资源、信息和人才支持 [8] 。

3) 宣传与推广:运用现代媒体和社交平台,加大对非遗文化和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制作宣传资料、举办文化节庆活动、邀请媒体报道等方式,提高知名度和吸引为,创造各种文创等符合大众群体的特色产品,通过宣传和推广,将当地特色产品推广给更多的游客。

4) 旅游线路设计:与当地文旅局联动,根据非遗文化的特点和地域分市,设计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线路,线路可以包括非遗项目的参观、体验、学习和互动,让游客深人了解当地文化传统和生话方式,和各研学点联动,带动当地旅遊业发展。

5) App的制作流程包括:

(1) 需求分析:首先需要对非遗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了解,明确App的目标用户、功能需求以及预期的市场效果,需要考虑如何将非遗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2) 制作过程:基于需求分析的结果,设计App的用户界面和交互流程。这包括前端设计、后端开发、数据库设计等。在设计过程中,应确保用户体验流畅且界面美观。

(3) 编程测试:完成App的开发后,需要进行全面的测试,确保App的功能稳定、无bug,并满足用户需求。此阶段可能涉及的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等。

(4) 运营维护:App上线后,需要做持续的运营和维护,包括内容更新、用户反馈处理、技术优化等。可以通过举办线上活动、推出新功能等方式,持续吸引和留住用户。

(5) 后期保障:为确保App的长期稳定运行,需要提供技术支持和客户服务。此外,还应定期更新App,不断优化和完善功能。

6) 持续创新与发展: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市场需求和变化,持续改进和创新。可以引入新的技术、项目和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满足游客的需求。同时,要关注可持续发展,确保非遗文化和乡村旅游的长期繁荣。

(三)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调查、实地考察、访谈等方法进行研究。其中,文献资料调查主要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乡村非遗文化振兴的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实地考察主要是前往乡村地区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当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情况;访谈主要是对当地政府官员、非遗传承人、村民等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互联网促进乡村非遗文化振兴的看法和建议。

4. 项目特色及示例

(一) 项目特色

1) 文化传承:App可以帮助非遗文化传承者展示和宣传他们的技艺和作品,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非遗文化,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2) 乡村经济发展:通过App的宣传和推广,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和消费者到乡村,促进乡村旅游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3) 创新融合:App可以融合科技与传统文化,提供创新性的宣传和推广方式,使非遗文化在年轻人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二) 非遗项目示例

1) “非遗 + 研学”——研学旅游是继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后的一种全新的文化旅游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与研学旅行相结合,让学生在实地考察、体验和学习中了解和传承非遗文化。如图1所示的这种教育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来源:njmuseumadmin.com。

Figure 1. Example picture of student research

图1. 学生研学示例图片

2) “非遗 + 民宿”——民宿能够伴随旅游经济异军突起,在于其满足人们功能性之上的体验性需求。非遗与民宿的结合既增强了入住旅客的文化体验,也为非遗文化开辟了活化路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与旅游民宿业进行深度融合,打造特色民宿,以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和留客吸引力。如图2所示,这种模式一方面要求民宿在建筑装饰、场景打造等方面充分融合非遗元素,如通过外墙、门牌展示非遗特色,并通过实物、图片及书籍等介绍非遗内容。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民宿经营者需要设计并开展一系列与非遗相关的互动活动,让游客可以深度体验非遗文化,从而转化为留客的吸引力。

来源:lsol.com.cn。

Figure 2. Example pictur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omestay

图2. 非遗民宿示例图片

来源:wenzhou.gov.cn。

Figure 3. Example picture of home stay activity

图3. 民宿活动示例图片

3) “非遗 + 文创”——过去,在很多年轻人眼中,非遗的历史性对应的是“过时”,文化性对应的是“土气”。然而,当手工纸、传统扎染(如图4)、黑陶(如图5)、刺绣、剪纸等非遗文创产品出现在旅游商品市场时,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创意的结合折射出的文化温度,立刻受到他们的追捧。非遗是各地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中积累创造形成,并世代流传下来的文化成果,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烙印和智慧结晶。而文创则是以文化为灵魂,以创意为核心,以产业化为目标,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进行文化产品的开发运营。

来源:sohu.com。

Figure 4. Example picture of traditional tie-dye

图4. 传统扎染示例图片

4) “非遗 + 演艺”——如果说传统技艺类的非遗项目多以展示和产品开发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点,那么大大小小的山水实景演出、文旅演艺和歌舞类表演等无疑是对舞蹈、音乐、服饰、节庆、习俗等非遗文化的再开发。非遗加演艺的主要内容包括:

(1) 非遗项目介绍:在演出开始前,通过主持人或讲解员向观众介绍非遗项目的历史特点、价值和传承现状,增强观众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 非遗技艺展示:邀请非遗传承人或艺术家在舞台上展示非遗技艺,如剪纸、泥塑、刺绣等,让观众亲身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3) 非遗戏剧表演:以非遗故事为题材,创作并表演戏剧作品,如图6所示,如京剧、越剧、黄梅戏等,让观众在观看戏剧的过程中了解非遗文化。

(4) 非遗音乐演奏:将非遗元素融入音乐创作和演奏中,如图7所示,如民间歌曲、器乐演奏等,让观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了解非遗文化。

来源:newdu.com。

Figure 5. Example picture of black pottery

图5. 黑陶示例图片

来源:ixintu.com。

Figure 6. Example picture of Peking Opera

图6. 京剧示例图片

来源:ynich.cn。

Figure 7. Example picture of folk song

图7. 民间歌曲示例图片

5. 结论与展望

(一) 结论

本文通过对互联网促进乡村非遗文化振兴的研究和分析发现,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为乡村非遗文化提供更广泛的传播渠道、更丰富的资源共享平台和更有效的交流互动平台。然而,也存在一些挑战需要解决。为了更好地发挥互联网在乡村非遗文化振兴中的作用,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提高互联网技术应用水平、加强网络安全保障措施、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电商运营能力等。适当地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竞争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App线上宣传并销售将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未来研究方向包括:一是深入研究App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二是探讨App如何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三是研究App如何促进农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在数字化时代,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机遇。该项目利用互联网平台,将乡村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实现了非遗文化的数字化展示、传播和推广,有效地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二) 展望

云上指尖非遗项目的成功实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在未来,我们对这一项目的发展拥有更广阔的展望,并建议通过以下方向进一步丰富和深化项目内容,以实现更加显著的效果和影响。

1) 技术与功能的提升——我们提议对云上指尖非遗项目进行技术上的升级与功能上的完善,确保其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数字环境。这包括采用最新的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3D打印和人工智能(AI)技术,使非遗文化呈现方式更为生动和互动。同时,优化用户界面和体验设计,使得非遗文化更容易被公众接触和理解。

2) 强化合作网络——建议与更多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及非政府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这可以包含与地方政府、教育机构、旅游企业和文化传媒等不同领域的伙伴协作,以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项目联动等形式,扩大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并加强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3)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将非遗文化的推广与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相结合,探索非遗文化如何能促进农产品品牌化、乡村旅游以及手工艺品市场的发展。通过非遗文化与农业、旅游等产业的结合,不仅为乡村带来经济上的益处,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

4) 教育与培训——强调对从事非遗保护与传播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开发培训课程和材料,提高相关人员对于非遗文化的认识和操作技能,从而提升非遗项目的管理和运营质量。

5) 社区参与与反馈——鼓励社区成员积极参与非遗项目的实施过程,从规划到执行再到评估各个阶段都应听取他们的声音。定期收集社区反馈,并根据这些信息调整项目策略,以确保项目能够真正满足当地人民的需求和期望。

综上所述,云上指尖非遗项目不仅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而且通过持续地创新和合作,它有潜力成为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的重要桥梁。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断的努力和探索中,非遗项目将为乡村振兴开辟出一条通往繁荣与发展的宽广大道。

参考文献

[1] 陈静, 陈茫. “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保护的思考——以“粤语讲古”的数字记忆建构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2, 43(6): 22-28.
[2] 黄丽萍. 基于新增用户和评分的推荐系统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南昌航空大学, 2019.
[3] 韩长根. 互联网使用对中国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影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4] 邱湧政, 曾祥远, 吴正仲, 林嘉敏. 非遗文化服务设计中的接触点优化方法研究[J]. 包装工程, 2024, 45(2): 190-199.
[5] 马婷婷. 服务设计视角下山西非遗文化产品用户参与式体验研究[J]. 包装工程, 2022, 43(6): 313-321.
[6] 杨佳琪, 张家才, 余典范. 互联网使用, 农业生产效率与乡村振兴的内涵式发展[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3(5): 53-65.
[7] 李盛基, 商明贺, 周十同. 城乡居民保能降低农村低收入家庭贫困脆弱性吗?——基于PSM-DID的实证分析[J]. 税务与经济, 2023(3): 91-98.
[8] 冯瑞平. 信息化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效能中的作用及措施——以怀仁市为例[J]. 山西农经, 2023(3): 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