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监控理论下初级汉语口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The Research of Teaching Design of Elementary Chinese Speaking Courses Based on the Language Monitor Model The-ory
摘要: Stephen D. Krashen的语言监控理论模式对于第二语言学习和对外汉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受到了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以Krashen的语言监控理论为基础,分析语言监控理论与初级汉语口语课堂的适用性,并将语言监控理论应用于初级汉语口语课堂的各个环节,以期进一步提升初级汉语口语课堂的教学质量,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有序开展提供一种有益的思路。
Abstract: Krashen’s language monitoring theory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by educators and researchers since it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oral Chinese teaching. Based on Krashen’s language monitoring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pplicability of language monitoring theory and elementary spoken Chinese classroom, and applies the language monitoring theory to all aspects of elementary oral Chinese classroom,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primary oral Chinese classroom and provide a useful idea for the orderl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文章引用:张馨月. 语言监控理论下初级汉语口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3): 388-39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3385

1. 引言

美国语言学家Stephen D. Krashen所提出的“语言监控理论”成为了第二语言教学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无论是国外的二语教学还是国内的二语教学,语言监控模式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目前国内对其的教学研究多是集中于初、高中英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也多是集中于听力教学中,用该理论指导初级汉语口语教学的研究还不多,为了进一步提升汉语口语课堂的教学质量,发挥语言监控理论的优势,从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入手,将语言监控理论应用于初级汉语口语课的教学设计当中,阐明该设计的目的和理论依据,并为口语教学提供启示。

2. 语言监控理论与初级汉语口语教学

将语言监控理论应用于初级口语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口语教学的改进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下面将对语言监控理论和初级汉语口语教学分别作简要的叙述,并就语言监控理论应用于初级汉语口语教学的适用性进行分析。

2.1. 语言监控理论的概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tephen D. Krashen首次提出了“语言监控理论”这一观点。而后,“可理解输入”和“输入假说”等理论先后问世,至此,整个语言监控理论初成体系。该理论涉及五方面的内容: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习得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 [1] 。

2.1.1. 习得与学习假说

习得与学习这一概念的区分是整个语言监控理论的基础内容。在Krashen看来,学习者在获得语言的过程中大致会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习得与学习。第一种方式是语言的习得,这一过程大致相当于儿童习得第一语言,儿童总是在沉浸式的语言环境中不知不觉的情况下习得第一语言,在此过程中,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于如何有效地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第二种方式是语言的学习,与习得有所差别,学习可以看作是像成人在课堂上学习第二语言的这样一个有意识的、明确的、正规的掌握语言的过程。Krashen更加看重语言习得的功能,认为通过习得的方式所获得的知识才可以成为推动第二语言能力培养的直接因素。

2.1.2. 自然顺序假说

在语言习得的自然顺序方面,Krashen赞同Corder的观点:不管是第一语言习得或是第二语言的习得,在习得语法结构时都会遵循一个受语言习得系统影响的共同序列,这一自然习得顺序是学习者内在大纲的表现。就某种语法结构来说,尽管学习者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学习者总是较早地习得某些语法结构,而其他的结构则相对较晚习得。

2.1.3. 监控假说

习得与潜意识的语言系统相对应,学习与有意识的语言系统相对应。潜意识的语言系统使发话者能够在交流中流利地输出话语。有意识的语言系统充当语言的监控器,用于判断发话者输出的话语是否符合规则,并对话语的形式进行调整和修改。这种监控可以发生在说话或写作之前,也可以发生在说话或写作之中、之后。要使语言监控卓有成效地发挥作用,需要符合如下条件:有时间;注重语言的形式;懂得语言的规则 [2] 。

2.1.4. 输入假说

输入假说是语言监控理论中最有意义的部分,要想习得一门语言,必须首先理解语言所包含的意思,即输入可理解的语言。语言输入的内容要遵循“i+1”的规则,“i”是指学习者当前的学习程度,“1”为稍稍超出学习者现有水平的知识,只有在理解了包含“略微超出”现有水平的结构的语言时,学生才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这一过程中还要借助上下文或语言以外的其他信息,“妈妈语”或者“保姆语”即属于理想的语言输入:既能用简单的语言代码进行语言转换,使之与语言者水平相适应,同时又可以不断提高所输入语言的难度。同时,Krashen尤其强调,“听”在语言输入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言的习得也离不开听力理解。

合理化的语言输入需要符合如下规则:

1) 足够量的语言输入。

2) 既相关联又有趣。

3) 非语法程序。

2.1.5. 情感过滤假说

Krashen对语言习得的研究表明,输入的信息不总是被吸收,这是因为动机、态度、性格、焦虑等情感因素都与语言习得的成功与否有关联。因此,教师应当尽量利用各种形式的反馈来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减少负迁移的影响,以保证输出内容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完成。

五大假说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总体而言,二语习得需要有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排除语言输入的“屏蔽”作用,加上情感焦虑的降低。Krashen提出的五个假说,为二语教学的改进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2.2. 初级汉语口语教学的概述

口语课在汉语基础教学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与中、高级阶段的教学有所区别,初级阶段注重知识性的奠基和基础性的训练,要求培养学生初步的语言交际能力。

2.2.1. 初级汉语口语课的目的、性质和原则

1) 初级汉语口语课的目的

初级阶段的汉语口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日常交际用语,如关于购物、问路、旅游、祝贺、感谢的知识。要求学习者的语音、语调、语速基本正确,并且能够使用已经掌握的口语词汇、技能进行简单地交流。

2) 初级汉语口语课的性质

初级汉语口语教学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口语教学具有交际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与其他的语言技能教学有所不同,它要求学习者在听懂语言的基础之上能够用语言进行交流,因此口语教学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口语表达实际上就是对于教师所教授内容的综合展示,因此口语教学也具有综合性。

3) 初级汉语课的原则

初级阶段口语教学以培养“说”的能力为中心,同时兼顾“听”和“写”两个方面。初级阶段口语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对汉语的声韵调、停顿、重音等声音技巧,对综合课上学到的词汇进行回顾和扩充,掌握某一常用语法及基本句型的表达作用。初级口语课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交际化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i + 1原则、针对性的原则等 [3] 。

2.2.2. 初级汉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类型,其在教材建设、学习者个体研究、教师的语言规范等方面尚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需要。现今汉语口语课堂上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学生不愿或不敢开口说话,尤其是来华的留学生,身处异域他乡,害怕用汉语交流,长此以往会对汉语产生倦怠情绪;教师在对待学生口语表达方面所产生的问题时陷入了“有错不纠”或者“有错必纠”的怪圈;学习材料的内容缺乏新意,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文化背景;生词量过多影响理解等 [4] 。

2.3. 语言监控理论应用于初级汉语口语教学的适用性分析

语言监控理论指导下的汉语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界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下面将对语言监控理论与初级汉语口语教学的衔接性进行说明。二者的适用性主要体现在:二者具有联系性、互补性、可行性。

2.3.1. 联系性

二者具有联系性。语言监控理论提出语言习得分为“有意识的学习”和“潜意识的习得”。初级汉语口语教学将二者相结合,有如下体现:首先,初级汉语口语教学正是在特定环境中,由教师向学生有意识地去传授口语知识,学生在此过程中需要认真地学习,这就与语言监控理论中所提出的“有意识地学习”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另外,教师在进行汉语口语教学的过程中也能够创建口语交流的环境,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加强对口语的练习,从而增强口语的学习效果。

2.3.2. 互补性

二者具有互补性。因为语言监控理论尚且处于不断发展之中,需要依靠实践去证明,而初级汉语口语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教学实践,那么语言监控理论中的内容就能够通过口语教学去检验。首先,在初级汉语口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一定的教学理论为依据去制定教学计划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语言监控理论恰好能为教师的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再者,语言监控理论能够为教师开展汉语口语教学提供教学策略,正如口语课是一门交际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输入假说正是主张塑建一个接近于日常交流式的语境,那么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注重创造汉语学习和交流的环境,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要大胆用口语进行交流,利用前后的话语及语境把握语句的含义,那么学生的汉语学习效果也就能够获得提升,从而也能够证明语言监控理论的可靠性。

2.3.3. 可行性

二者之间还体现出较强的现实性和可行性。首先,口语课旨在提升学习者的汉语交流水平,也就是话语表达的水平,“说”以“听”为前提,而输入假说提倡学生先听懂话语再开口表达,倘若将该理论应用于初级汉语口语课程,在学习者开口说话前先培养其听力理解能力,就能够卓有成效地提升学生的言语交流技能;情感过滤假说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和信心会极大地影响到学习,如果在初级汉语口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依据情感过滤假说的理论对学习者多加鼓励,增强其在学习中的自信心和学习动机,那么他们在口语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语言监控理论能提供相应的教学建议和指导,使学生在提高语言水平的同时也得到更好的发展。

3. 基于语言监控理论的初级汉语口语教学设计

语言监控理论能够从理论方面为口语教学提供指导,教师应当依据实际的教学情况,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习得语言知识。下面将具体探究如何将该理论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3.1. 语言监控理论在备课环节中的设计

备课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预设。初级水平学生的汉语课堂尤其需要汉语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学习者为中心,致力于提升汉语课堂的教学效益。

3.1.1. 备学生

传统教学模式为教师主导,学生则是承担着一个被动地接受教师安排的接受者的角色,难以发挥学习者的创造性,语言监控理论视角下的汉语教学能够给予教育者有益的启示。比如,根据情感过滤假说,教师需要考虑情感因素的作用,减少学生的情感过滤。由此,备学生的方法有以下几点:第一,备学生的学习愿望,预测学生对新课学习是否会有兴趣、热情,若没有,教师可以考虑是否应当在课堂上适当增添有趣的教学活动以活跃课堂氛围;第二,备学生的生活经验,询问有无与新课相关的生活阅历,若不具备,教师可以考虑是否应当指导学生做好必要的准备以增强学习动机;第三,备学生的心理特征,不同国别、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学习动机、态度、性格方面的不同特点会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效果。为此,依据情感过滤理论,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路径,读懂学生的心理感受。

3.1.2. 备材料

在“备材料”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增加学习者语言输入数量的问题。语言监控理论主张学生应该接受足够量的语言输入,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依靠教材不足以涵盖万千世界的方方面面,更不足以满足多样化的交际需求,因此教师还应该准备多样的、与教学主题相关的补充材料来保证和提高语言输入的数量和质量。可见,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对教育者寻找合适的教学素材有了更高的期望,对汉语教师来说,以下途径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全汉语式的教学需要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到中文媒体,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汉语电影、动画片的片段以增加语言输入的数量、提高语言输入的质量。所选片段最好展现都市年轻人的生活,富于动作变化和情感表达,语言环境贴近现实生活。在长时间地进行过大量的语言输入之后,学习者就会建立起内在的语言数据库,再加之对语言点的理解和吸收,学习者就会在无意识中输出话语了。

其次,教师在安排教学材料时要遵循语法结构的习得顺序。受其自身语言环境的影响,学生掌握各个语言点的先后次序也不尽相同。例如有些语法结构在初级阶段能够习得,有的需到中高级阶段习得。以“把”字句各下位句式的教学顺序为例,林载浩在《韩国学生习得“把”字句情况的考察及偏误分析》(2001)中的调查结果表明,初级阶段以韩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的“把”字句各下位句式的习得顺序分别为:“主语 + 把 + 宾语 + 动词 + 成 + 宾语”“主语 + 把 + 宾语 + 动词 + 给 + 宾语”“主语 + 把 + 宾语 + 动词 + 到 + 宾语”“主语 + 把 + 宾语 + 动词 + 在 + 宾语”;而对于中级阶段的韩国学习者应讲授:“主语 + 把 + 宾语 + 动词 + 简单趋向补语”“主语 + 把 + 宾语 + 动词 + 复合趋向补语”“主语 + 把 + 宾语 + 动词 + 动词做结果补语”“主语 + 把 + 宾语 + 动词 + 形容词做结果补语”等句式 [5] 。教学过程中如果颠倒了顺序便会使得输入顺序与习得顺序相悖,从而增加学习难度,导致错误出现。

3.1.3. 备环境

语言监控理论强调输入环境的重要性,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降低情感过滤,容易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状态。例如,设计一个漂亮的读书角,放置分类的报纸、图书,每周给予学生一定自由阅读的时间;将课堂的规则制作成海报张贴在显眼的位置,张贴中国的菜单、中国地图、名言名句、古诗词、有声挂图、学生的作品等,在布置教室时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一起动手参与,也可以将主动权完全依托于学生。当然,教室的布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按照活动、课型定期更换。总之,汉语课堂应当是有色彩、有温度的,让每面墙都开口说话,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周围环境带来的视觉、感觉和触觉体验。

3.2. 语言监控理论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设计

汉语学习是层层递进的,一堂优秀的口语课需要遵循语言课教学的几大环节,保证环环相扣,构成相互衔接的整体。下面将阐述语言监控理论在每个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

3.2.1. 组织教学

组织教学位于语言课教学的五大环节之首,是正式开课之前的准备阶段。Krashen认为学生的焦虑感越低,情感过滤的屏障就越弱,而一个平稳自然的过渡可以降低学生在上课前的情感焦虑,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由课间的喧闹、放松转为课堂上的安静、严肃,强烈的反差感,学生难免会有些不适应,容易形成焦躁不安的情绪,进而对于学习汉语产生恐惧感。此环节期于稳定学生情绪,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拉回课堂,为正式开课做准备。在汉语口语教学的课堂上,有效的做法有:清点课堂人数,查看出勤率;就师生关心的话题进行简短地交流,例如谈论学校或社会上最近发生的事情、询问预习情况、周末的计划。

3.2.2. 复习检查

口语课的复习检查方法多种多样,对于初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来说,其形式可以是:教师利用图片提示的形式复习之前所学过的内容,对课后作业进行评改,并针对学生共有的问题或者容易出错的问题进行集体性的说明。然后,教师以旧知识为切入口,结合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跟学生进行简单的讨论之后,逐步过渡到新课的主题,导入新课。在“i + 1”的原则中,“i”与“1”的差距主要在于新旧语言水平之间的差距,复习检查过程中教师利用言语或是书面的形式对学习者学到的知识以及他们现在所处的状态进行全面的认识,以便于为教师确定下一步的语言输入材料作参考。根据复习检查的情况,找出其中普遍的问题,然后师生再一次进行集体讨论,从而达到补充的目的。而且,口语课堂上新旧知识的联系十分紧密,输入假说主张语言输入材料之间要相互关联,在此环节的设计中,教师在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建立关联性,顺水推舟,因势利导,引起学生对新课文的关注。

3.2.3. 讲练新课

讲练新课基本可分为词汇和课文这两部分,其中词汇的学习包括语音练习和词汇释义。

1) 词汇学习

① 语音练习

语音练习是口语教学阶段的基础性内容,主要包括字词句的读音、声调、语调等。在此阶段,为了寻求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教师需要用学生可理解的方式示范发音。比如,三声在语流中常常读作半上声,即调值由214变为21,有些学生的读音听起来却像阳平,会把“土地”的读音错读成“徒弟”,教师在示范发音的过程中,可以在黑板上画出简要的调位图或者利用手势指明发音走势,无需过多解释难以理解的语流音变等发音原理。

在学生跟读的过程中,如果学习者发音标准,教师要及时做出积极反馈,并实行一定的课堂奖励机制,如果学习者在模仿发音时出现错误,教师也要及时做出反馈,用上升语调或者重复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接着教师指明发生错误的原因,说出正确的发音,让学生重复练习发音,不宜以过于直白的方式指出错误或是一遍遍地重复学生的错误,以免使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受挫。之所以强调语音纠错在口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是基于以下考虑:教师的语言应包括积极的反馈和合理的纠错,情感因素视角下的口语教学认为纠错方法要得当,不要因不恰当的纠错或过度纠错而降低学习者的自信心,更不要因纠错造成学生焦虑的心情,有意识地避免走向“有错不纠”和“有错必纠”这两个极端。另外,基于监控假说,在纠错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提示,让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学生模仿发音的过程中,通过与教师的发音对比提醒学生发现不足、找出差异,对培养合理的监控者有很大的帮助。

② 词汇释义

生词量过多影响学生理解已成为当前口语课堂上的一大障碍。Krashen指出,要想在非自然状态下最大限度地习得一门第二语言,必须首先理解语句所传递的信息,因此,要想要培养语言的理解能力,有必要实施情景式教学手段。例如,在“购物”的主题中,教师在讲解诸如“有点儿”和“一点儿”等具有抽象意义的词汇时,可以设置场景,比如,教师在黑板上粘贴生词卡片,以方便学生了解本课要学习的词汇,也便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提示,接着教师展示自己购买到的又大又肥的衣服并穿在身上展示,询问这件衣服穿在老师身上怎么样,边说边板书,引导学生一步步说出“这件衣服有点儿大”“这件衣服有点儿长”“这件衣服有点儿贵”等句子。接着询问学生“老师想要什么样的衣服?”,展示生词卡,引导学生说出句子“小一点儿的衣服”“短一点儿的衣服”“便宜一点儿的衣服”。此设计中的“有点儿”和“一点儿”的教学前后连贯,场景相互衔接,学生可以充分运用上下文的语境信息理解意思。以上真实性的语言环境符合Krashen所主张的“此时此地”原则,即真实的、有意义的语言环境中了解词汇的含义。

2) 课文学习

学生先浏览课本配套的插图,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题进行大致猜测,播放第一遍课文音频,学生初步感知会话的语气、语速、语调,再播放第二遍音频,回答教师预设的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最后给出答案。例如,听力材料的主题为“购物”,学生很容易联想到自己购物的场景,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主人公在哪儿?在干什么?”“主人公想买什么?它怎么卖?”“讲一讲自己的购物经历?”等。Krashen强调习得的首要性,视听说相结合方式可以在口语课堂上创造一个尽可能真实的语言环境。有效的语言输入要通过多种手段使学生获得学习语言的动力,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的作用,Krashen尤其强调听力活动的重要性,认为语言的理解是需要依靠听力来实现的,依照此理论,教师需要在口语教学中加强听力活动,使之与言语表达保持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

角色扮演。先由教师领读,结合语境解释课文的细节,再请两位角色相当的同学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配合夸张式的表演和多样的肢体语言,再现真实的情景。进行角色扮演时,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之上,尽量选择班级中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做示范。输入假说主张在课堂上进行合乎实际的交际与交谈,并且将注意力集中于语言的内容上,足够多的可被人们所理解的信息是掌握语言的根本途径,强调在真实的语境中通过实际的交流关注语言意义,大量输入可理解性语言材料是习得第二语言的重要条件。书本上的话题是学习者在走出校园之后大概率会经历的,角色扮演则为对社会生活的还原,此类活动对于将来应用所学到的相关知识来处理相似的现象,也是大有裨益的。

针对性地提问。在提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语言监控的时机,对学生的准确输出有很大帮助。提问的内容可以与学习知识点有关,也可以就课文内容的提问,还可以针对与课文相关的话题提问。在师生对答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合理使用监控,语言监控可以在说话之前、之中、之后,在对话之前,教师适当增加等待回答的时间,告知学生先不急于回答问题,先在大脑之中构思问题思路,还可以提醒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容易犯哪些关键性的错误,让学生有意识地避免。在对话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进行即时的监控,主要体现在:教师以暗示的方法提醒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指明学生错误的原因,之后让学生做相关练习,减少同类错误。

3.2.4. 巩固新课

初级口语课堂中巩固新课以语言的运用为主,初级阶段口语课堂上的练习形式可以是:机械练习、半机械练习、自由表达、看图说话等 [6] 。其中机械练习包括如朗读和跟读,半机械练习包括完成对话和听后复述。还可以设计具有游戏性质的、难度适中的且能够模拟真实交际场景的课堂活动,或是竞争比赛活动,如情景表演、模仿大赛、趣味抢答等。口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语言输入到学习者的吸收再到语言输出的过程,此三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词汇的学习和课文的学习阶段已经对学习者进行了大量的语言输入,巩固新课的设计即是属于检测语言输入效果的一个过程。

3.2.5. 布置作业

作业是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布置课后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新知、补充练习。教师应当一改传统刻板的作业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和学生的特点有重点地安排。首先,作业内容要突出教学的重点,以口语表达为主;其次,初级阶段的词汇量有限,作业难度不宜过大;再次,作业的布置要同时注重趣味性、实践性。多种角度相比较,有声式的情境对话不失为一种良好的作业形式,例如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点自行编排对话、录音或是录制成短视频,在对话过程中尽量使用汉语,如周末计划、约会、工作安排、出行、模拟图书馆借书。在习得与学习假说中,Krashen认为在交际中流利地输出第二语言要依靠习得,因此教师应特别注意潜意识的语言习得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情景式的汉语对话再现生活交际的场景,既能够为学生提供自然习得的机会,又能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还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3. 语言监控理论在课后语言实践环节中的设计

课外活动是语言教学的第二课堂,组织有序的活动引导学生到汉语的大江大河里遨游,为学生提供自然习得的机会和大量的语言材料,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汉语节目表演、汉语角、故事会、歌咏比赛等,都是适用于初级汉语学习者的不错选择。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定时组织简单的社会实践类的课外活动,比如,设置活动地点和活动时间,给学生安排简单的活动任务,如向陌生人问路、去商店询问商品的价格、访问学者,活动期间适当地运用竞争机制,激发进取心。或者学校每学期组织旅游形式的语言实践周活动,边旅行,边学汉语,边体验文化,返回学校之后,学生汇报自己的旅行经历和收获。设置此教学设计的原因在于,由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汉语水平不高,在日常交流中习惯于依赖于英语或者其他中介语,需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帮助学生排除对于纯汉语环境的焦虑。而且,课外活动是教学计划的延伸,相比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少了一份课堂的严谨与拘束,多了一份随性与自由,更能发挥情感因素,排除心理障碍。

4. 语言监控理论对于初级汉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通过对语言监控理论的论述,探索其与初级汉语口语课的结合,可以发现每个理论都存在着多种功能。接下来将列出Krashen语言监控理论对初级汉语口语教学的几点启示。

4.1. 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

积极的学习态度、轻松的课堂氛围、低焦虑的环境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情感因素视角下的口语教学使学习行为向着利于口语习得的方向发展并且给予口语教学有益的启示:了解学生情感因素的前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对外汉语的课堂上,教师需要把目光长期地聚焦到学生身上,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学习的内在动机是最为主要的部分,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是必要的,教师除了在教室提供沉浸式的环境外,在课外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是可行的,比如剪纸、品茶等,使学生对于中华文化有更深的认识。此外,要留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对于那些因学习困难而产生焦虑情绪,甚至自我放弃的学生,教师要第一时间帮助他们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进行剖析,若是由于学生粗心而产生的失误,老师可以实施监控,用启发式的方法提醒学生;如果是由于没有理解知识点而产生的偏误,教师应该重新复习该知识点,以出错的人数为依据,看是后续是否需要在课堂上集体讲解。

4.2. 实施必要的监控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监控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何时发挥监控?主要由谁监控?语言监控有提前、即时和延时三种情况 [7] 。初级阶段口语课堂上的监控可以发生在会话前,此时由于初级阶段的学生自我监控能力较弱,主要由教师进行监控,教师提前告知学生在会话中的易错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也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记忆;监控也可发生会话中,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暗示,让其自己发现错误,对话完成后指出学生错误的原因,教师对于学生易犯的错误进行归类并系统地讲解,此时的监控既属于教师监控又属于学生的自我监控;课后的延时监控,由于教师在课堂之外不可能时时刻刻地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下互相寻找学习的语伴,学习者之间互相监控。

4.3. 注重输入的质和量

有足够量的语言输入才会有语言输出,要想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大量的且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教师首先要思考的问题。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更要注重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注重语言输入的质量。由于汉语母语者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对汉语口语材料的认知和反应程度是不同的,教师要站在学生角度体会口语材料的难易度,备课初始教师就要明晰该口语材料是否能够为初级水平的学生所掌握,预设学生可能会提问的问题,预设如何引导学生思考以及如何讲解复杂的知识点,为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实现语言输出的效果,教师还需要为学生准备好与课本主题相关的其他语言材料以加大语言输入的数量。若是新手汉语老师,需要在备课环节反复润色完善自己的教案,以便在面对非预设性事件时能够应付自如、充分利用身边或是网络上的教学资源、向资深的汉语教师请教,汲取课堂教学的技巧,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另外,还需注重语言输入的方式。在教学手段方面,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听力和口语教学相结合,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积极性。在知识讲解时,教师的语言做到“慢、简化、详细化” [8] ,避免冗长式的讲解,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配以夸张的表演程式、多样化的身势语言和丰富的面部表情。在某一语言知识的阐释结束之后,给学生留有思考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之上,鼓励学习者通过各种方式开展练习。在对待学生的错误时,教师应该考虑到该知识是不是属于学生在以后可以逐渐将其掌握的类型,就此类语言点而言,教师不能强力干预,否则会适得其反。

4.4. 遵循汉语习得顺序

自然习得顺序假说启示教师:对于教学顺序的安排要有妥善处理,教师可以查阅关于语言习得顺序的研究资料,或是对学生开展关于习得顺序的调查,把语言知识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律、认知规律、交际能力和学习过程分为不同的片段,把各个片段由低到高排列起来,以适应于不同阶段学生的汉语水平。

5. 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理想的语言输出而言,语言监控理论的五个假说缺一不可,每一个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语言习得过程。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深入开展,第二语言习得与教学理论也在不断涌现,对外汉语教师(包括职前汉语教师)应当时刻关注理论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贮备和教学方法,以便于更好地服务于汉语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 王建勤.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 北京: 北京商务出版社, 2009: 110.
[2] Krashen, S.D. (198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ergamon Press Inc, Oxford, 16.
[3] 周小兵.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 303-317.
[4] 闫彦飞. 基于克拉申“输入假说”的初级汉语口语课教学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大学, 2020: 17-19.
[5] 林载浩. 韩国学生习得: “把”字句情况的考察及偏误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2001: 23-27.
[6] 周小兵. 对外汉语教学导论[M]. 北京: 商务出版社, 2009: 141.
[7] 陈佳淼.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理论在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的应用与启示[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外国语大学, 2020: 27.
[8] 刘珣.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0: 350.